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858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docx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

  摘要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和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

(1)潼关是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和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从减少渭河下游淤积、减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及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降低潼关高程是十分必要的;

(2)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潼关高程是可以降低的,但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降低的程度是不同的,近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1m,采用多种措施的组合后的中长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2m;(3)潼关高程降低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需要4~8年,这与来水来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有关;(4)建议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近期采用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在312~318m范围内的方案,综合考虑后认为非汛期水位目前控制在315m较好;(5)渭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应采取包括降低潼关高程、河道整治与疏浚、加高加固堤防和跨流域调水等综合措施。

关键词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渭河下游稳定降低综合措施

1 潼关高程的变化及其影响

 潼关高程历史上的变化 三门峡水库修建前,黄河潼关河段属于天然河道,由于缺乏实测资料,目前对历史上潼关高程的变化存在着3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在历史上就是持续抬升的,且每年抬升速率是比较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缓慢上升的,每年的抬升速率是很小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处于相对稳定的。

上述3种观点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有[1]:

(1)1966年潼关铁桥附近的钻探资料;

(2)1929~1960年实测1000m3/s流量的潼关水位;(3)采用小北干流淤积厚度来推断潼关高程。

由钻探资料分析得到的从三国时期至1960年,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由小北干流淤积推断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可见用这2种方法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升高值相差很大,用小北干流淤积推断的潼关高程误差较大。

而采用1929~1960年实测资料分析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也有专家分析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认为如扣除其中的1942~1947年缺测年份,潼关高程则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即使是采用同样的资料,也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结果。

这与各家使用资料时的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特点。

笔者认为:

从历史上看,渭河下游是一条不设堤防的地下河,主河槽过流能力约在5000m3/s左右,河道还曾具有通航能力;此外,从西安地区河滩上1m以下出土的大量秦代文物、华县附近滩地实测淤高3m、以及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扣除1942~1947年缺测的年份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历史上潼关高程平均情况是缓慢上升的,可能在一些时段由于水沙条件的不同会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但长时段总的趋势是缓慢上升,不太可能在历史上累积抬升了几十米。

图1 潼关高程差变化过程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不同时期潼关高程的变化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高程经历了急剧上升-下降-基本稳定-逐步抬升4个阶段[1~4],图1(a)和(b)为年内潼关高程差的变化过程,由图可见:

(1)1960年9月~1969年汛末水库高水位运行,潼关高程迅速抬高了,1969年汛末~1973年汛末水库低水位运行,潼关高程下降了,1973年汛末~1985年汛末水库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潼关高程基本处于相对稳定,1985年汛末至今,持续来水偏枯,潼关高程缓慢持续抬升,至2002年汛末,潼关高程上升到,说明水库运行水位和来水来沙对潼关高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2)每年汛后与汛前潼关高程差有许多年份是负值,表明潼关高程的变化在年内基本上是汛期冲刷下降,一些汛期甚至可以冲刷下降,非汛期则淤积抬升。

下年汛后与前一年汛后潼关高程差则有升有降,表明控制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水位至关重要,它对潼关高程升降有重要影响;(3)2002年汛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非汛期最高水位控制在,从2002年10月24日~2003年6月30日,坝前平均水位,2003年汛期水库基本是敞泄和低水位运行,加之2003年秋汛渭河6次洪峰,潼关高程在2003年10月19日较汛前下降了,汛后又有所回升。

 潼关高程下降的作用 潼关位于黄河与渭河交汇口以下约5000m处,是黄渭汇合后水流进入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

潼关高程的变化直接影响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

  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1960年6月~2000年10月库区共淤积泥沙亿m3,其中潼关以上淤积亿m3,潼关以下淤积亿m3,到2002年汛后,潼关高程上升到了,比建库前抬升了。

由于作为侵蚀基准面的潼关高程的抬高,导致渭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

1960~2000年渭河下游河道总淤积量达亿m3,图2为不同时段渭河下游不同河段的单位长度冲淤量,表明随着潼关高程的上升,渭河下游的淤积强度在不断向上发展,影响较为显着的范围已超过渭淤26断面(临潼),使河道淤积萎缩、过洪能力减小,渭河下游河道已成为“地上悬河”,临背差达2~4m,防洪形势十分严

图2 渭河下游各河段单位长度冲淤量峻。

华县站河道断面过洪能力由建库前的4500~5000m3/s减少到1999年的约1500m3/s,2003年渭河洪水出现的洪峰流量不大,但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演进速度慢,形成了大灾害的局面就是渭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必然结果。

泥沙淤积还使流域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沿河居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给渭河下游地区关中平原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渭河下游河道的累计淤积量及华县站水位都与潼关高程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可见:

潼关高程抬高,渭河下游的累计淤积量就增大、华县的水位就升高。

因此,从减少渭河下游淤积、降低洪水位,减轻洪涝灾害,以及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出发,降低潼关高程是十分必要的。

图3 渭河下游累计淤积量与潼关高程的关系

图4 华县水位与潼关水位的关系 2003年渭河下游的洪水情况 2003年8月24日开始的历时2个半月的渭河下游洪水,虽然洪峰不大,仅为几年一遇的洪水,但洪量大、洪水持续时间长,造成渭河干流大堤决口1处(尤孟堤),3条南山支流决口10处,其中方山河5处、罗纹河4处、石堤河1处。

水灾损失是渭河流域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共造成渭河下游两岸咸阳、西安、渭南3市6个县46个乡镇被淹,受灾人口达49万,迁移人口万,农作物受灾面积万公顷,倒塌房屋万间,22条公路中断,损毁公路512km,输电线路1388km,通讯线路951km,20个乡镇卫生院被淹,182所学校的万名学生无法入学上课,直接经济损失约29亿元。

  2003年6~10月份,咸阳站来水量为亿m3,来沙量亿t;临潼站来水量为亿m3,来沙量为亿t;华县站来水量为亿m3,来沙量为亿t。

  2003年汛前潼关高程为,7月25日潼关高程曾达,8月下旬洪水前潼关高程为,渭河6号洪峰后,10月19日潼关高程为,较洪水前降低了。

  2003年洪水后,渭河下游河道较汛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滩面普遍发生淤积,淤积厚度一般在左右,最大淤积厚度为杨家断面处(渭淤16

(二))的;主槽发生冲刷,河槽一般较汛前展宽50~100m,局部河段展宽了100~200m,河道深泓点普遍较汛前下降~1m,局部河段深达2m以上,图5为洪水前后华县站实测断面比较,说明洪水的刷槽淤滩特性。

2003年渭河下游(渭淤37-渭拦4)共冲刷泥沙亿m3,断面变化表现为冲槽淤滩;沿程变化表现为两头冲、中间淤,如图6所示。

图5 2003年华县站实测大断面冲淤变化

图6 2003年渭河下游河道冲淤量沿程变化

  2 降低潼关高程的预期目标与措施

 预期目标 如前所述,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水位是可以降低潼关高程的,为此,笔者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图7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后3种方案(一种是全年敞泄运用,另两种分别是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318m与315m运用)潼关高程变化过程的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由图可见:

在偏枯的1987~2001年共14年水沙系列条件下,14年末3种不同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时,潼关高程可降低~(与计算起始地形2001年汛后潼关高程比),而采用1978~1996年组合的偏丰的14年水沙系列,14年末3种不同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时潼关高程可降低~。

因此,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在目前偏枯的水沙条件下近期使潼关高程下降1m是可能的。

  各种措施对进一步降低潼关高程作用的研究表明,通过采用跨流域调水增加水量、水土保持或修建水利枢纽减少来沙、修建水利枢纽形成人造洪峰以及疏浚等措施都可在改变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降低潼关高程的基础上,分别进一步降低潼关高程~。

采用这些措施的组合后,潼关高程下降2m是可能的。

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可以将潼关高程下降2m作为中长期目标。

 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1,4,6],改变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可使潼关高程下降。

对此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的方案,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三门峡水库全年敞泄运用;二是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运用,其中包括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315m、316m、318m等,310m为1969年4省会议确定的;三是三门峡水库汛期平水发电、洪水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320m、322m、324m等,此外还有上述3种方案之间的组合。

如果仅从降低潼关高程的角度出发,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采用全年敞泄最为有利,但其对库区和枢纽造成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也最大。

因此,寻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既对降低潼关高程有明显作用,又对库区和枢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图7 不同水沙系列时潼关高程的变化  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对1974~1999年25年水沙系列条件下三门峡水库全年敞泄与汛期敞泄、非汛期不同控制运用的潼关高程差的计算结果表明:

不论是25年末潼关高程差,还是平均潼关高程差,当非汛期运用控制水位在315m以上时,随控制水位的上升,全年敞泄运用与非汛期控制水位运用之间潼关高程差愈来愈大,特别是控制水位在318m以上时,两者差值趋于更大;而非汛期控制运用水位在312m以下时,两种运用方式潼关高程差较小。

表1 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非汛期不同控制运用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影响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控制水位/m非汛期控制运用与全年敞泄运用潼关高程差差值/m差值/  表1给出了由计算成果得到的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运用时,不同控制运用水位段每米控制水位的差值对降低潼关高程的影响值,由表可见,当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2~315m范围时,运用水位每升高1m,潼关高程少降低;当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5~318m范围时,运用水位每升高1m,潼关高程少降低;当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8~321m范围时,运用水位每升高1m,潼关高程少降低。

这也进一步说明,每米控制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影响在水位315m上下存在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318m以上差别更大,而在312m以下差别很小。

  由以上分析可见,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2~318m范围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相对较小,选择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8m为这一范围的上限,考虑到调整过程的渐进性,选择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5m左右时,三门峡水利枢纽还能继续发电,对库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三门峡水库采用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315m运用是比较合理和现实的。

  此外,据实测资料分析也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图8(a)为1960-2000年非汛期(11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三门峡水库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的关系,由图可见,在非汛期平均水位约315m时,有一明显的拐点,315m水位以上对潼关高程升降影响较大,315m水位以下时曲线较平坦、对潼关高程升降影响较小,这与清华大学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由图8(a)还可看出,当坝前水位低于310m时,两者几乎没有相关关系,因此,将1972年以后非汛期的低于310m的水位剔除(这些水位多出现于汛末蓄水的11月份和汛前降水的6月份),然后点绘非汛期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的关系如图8(b),可见在315m水位时仍存在一个拐点,且两者的相关程度由提高到。

这些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非汛期控制水位采用315m运用是比较合理的。

图8(a) 非汛期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关系

图8(b) 非汛期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到的非汛期水位可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上限水位,另一层是平均水位,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非汛期水位为上限水位,平均水位一般较上限水位低。

 采取综合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潼关高程 调整三门峡水库运行水位是降低潼关高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效果十分明显,但降低的程度还与来水来沙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在目前的水沙条件下,来水来沙偏枯,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是有限的,还需要配合其它措施,以期较大幅度地降低潼关高程。

笔者曾对其它措施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进行了泥沙数学模型计算,这些措施包括:

增加水量(跨流域调水)、减少来沙、人造洪峰、改变水沙系列、裁弯、缩窄河宽、疏浚和增加三门峡水库泄量等。

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措施单独使用都较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效果小一些,但不同程度上都能对降低潼关高程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增加水量、疏浚和减少来沙等措施的效果更明显,因此,为了达到降低潼关高程的预期目标,特别是中长期目标,应采用包括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在内的综合措施。

  3 关于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

  潼关高程的升降随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和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在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一定时,有利的水沙条件可能使潼关高程有比较急剧的降低,但并不表明潼关高程就稳定降低了,只有在潼关高程降低到了某一高程后,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在其周围稳定地升降,才表明潼关高程是稳定地降低了。

  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在2001年汛后地形基础上,计算了1987~2001年偏枯水沙系列条件下4种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现状运用,全年敞泄,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8m水位运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5m水位运用)和以1974~1975年为基础概化的平水系列条件下4种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全年敞泄,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8m水位运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5m水位运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2m水位运用)潼关高程的变化趋势,如图9所示。

由图可见,潼关高程在前几年变化较大,在经过约4~8年之后,无论哪种水沙系列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潼关高程都可降低到稳定状态,其中全年敞泄运用时约需4年,潼关高程可降低到稳定状态,非汛期控制318m运用时约需8年,非汛期控制315m约需5年。

表明潼关高程降低到稳定状态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但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图9(a)概化平水系列全年敞泄时潼关高程的变化

图9(b)概化平水系列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时潼关高程的变化

4 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

  潼关高程作为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直接影响着渭河下游的河道演变、河床冲淤和河道防洪,随着潼关高程的不断升高,渭河下游河道也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悬河”,并且在日益加剧。

目前渭河下游河床已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4m,最多的地方已高出地面,使得渭河下游的防洪形势愈来愈严峻。

渭河下游堤防的现有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但目前一般只达到20年一遇标准,西安等重要城市附近堤防的防洪标准也不足50年一遇,渭河下游河道堤防有%低于设计洪水标准,特别是十多条南山支流的堤防十分薄弱,一旦遇上大水,损失将是巨大的,2003年渭河下游的洪水就是典型的实例。

因此,渭河下游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降低潼关高程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但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即使潼关高程降下来了,其对渭河下游的影响范围也是逐步发展的,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且对华县以上的影响将是十分有限的,渭河下游的治理应该是采取综合措施,以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目前研究可采纳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下。

 近期措施 

(1)降低潼关高程;

(2)黄渭洛汇流区河道整治;(3)渭河下游河道整治;(4)渭河下游河道疏浚和淤临淤背;(5)渭河干流大堤加高加固,提高防洪标准,特别是南山支流堤距加宽和堤防的加高加固。

 中长期措施 

(1)水土保持减少入渭泥沙;

(2)跨流域调水入渭,提高渭河下游河道的输沙水量和流量;(3)修建东庄水库调节渭河下游河道水沙过程;(4)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

5 结语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潼关高程的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降低潼关高程的目标与措施、潼关高程的稳定下降和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措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

  

(1)潼关是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的变化直接影响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从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减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及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降低潼关高程是非常必要的;

  

(2)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时降低潼关高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一般经4~8年后潼关高程可降低到稳定状态,其中,全年敞泄时约需4年,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8m时约需8年,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5m时约需5年;

  (3)改变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近期降低潼关高程1m是可行的,采取综合措施后中长期降低2m是可能的;

  (4)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以上与全年敞泄相比,不利于降低潼关高程,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2m以下与全年敞泄相比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接近,非汛期控制在312~318m范围内对降低潼关高程和潼关至大坝段的生态环境相对有利,采用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为上限,综合考虑目前非汛期控制水位315m较好;

  (5)渭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应该是采取综合措施,近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潼关高程、渭河下游河道与汇流区整治和疏浚、渭河干流与南山支流提高堤防标准等,远期可采取的措施有水土保持减少入渭泥沙、调水入渭增大输沙水量和流量、修建东庄水库调节水沙过程、北洛河直接入黄等。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等.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防洪暨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等.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四十周年论文集[C].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胡春宏,陈建国,周文浩,李慧梅.三门峡水库现状及遏制泥沙淤积的对策[J].水利学报,2001,(增刊):

98-102.

 胡春宏,郭庆超,陈建国.降低潼关高程途径的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1

(1):

30-35.

 陈建国,胡春宏,戴清.渭河下游近期河道萎缩特点及治理对策[J].泥沙研究,2002,(6):

45-52.

 郭庆超,胡春宏,陆琴,陈建国,祁伟.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降低潼关高程作用的研究[J].泥沙研究,2003,

(1):

15-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