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9609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docx

生生不息第二期下

2009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改实验省

教师远程培训课程简报

生生不息

第二期(下)

主编:

刘恩山朱正威

责编:

陈月艳

编委:

刘恩山朱正威陈月艳王 健霍静张颖之

李辛陶张春雷李明玉刘 晟乔萌萌

精彩作业简报集萃学员心声

专题二作业:

请从必修模块发生变化的内容中选择一个专题,针对该变化,进行一节课的教学构思。

要求:

(1)说明所选择的内容主题;

(2)简要的教学构思。

(500字左右)

 1.《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构思

作者:

杜金鑫(高中生物 云南保山生物一班)  

     在必修第一部分《分子与细胞》的第三节“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中,和老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我就针对这个探究活动进行简单的教学构思。

老教材中,针对细胞呼吸一节,教材上只讲明了呼吸类型,两种呼吸中的能量变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呼吸作用的意义。

对于呼吸作用的应用教材中没有涉及。

而新教材中增加了探究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两个内容。

其实我觉得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其实也就是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做一个铺垫。

只有了解各种生物的呼吸方式,也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得出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2、技能目标:

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②参与交流,找出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对仪器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我将这个活动分三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

实验设计部分。

在学习了细胞呼吸之后,学生已经了解生物界存在两种呼吸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但具体到某一生物,学生能说出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类型,却对少部分生物的呼吸不是很了解。

所以要求学生分组,每组2-4人,根据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理解,设计实验。

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得指导。

第二部分:

实验操作部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到实验室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仪器,组装仪器,进行实验。

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进行反思,教师总结阶段。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不同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得出了结论,实验设计还有什么不足;没有得出结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使学生理解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没有氧气情况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也就是说,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生物,可以进行两种呼吸。

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学习精神。

陈月艳老师点评:

杜老师首先研读了课标内容,在此基础上新旧教材的比较,并对教材中为什么增加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些教学准备环节往往是针对新课程内容的备课所需要的。

在进行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杜老师确定了该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并用行为动词表述,目标比较可行和合理。

杜老师同时呈现了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教学环境的教学构思。

教材中为什么增加了这样一个活动?

除了杜老师所说的,利于学生理解人们对细胞呼吸知识的应用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

高中生物课程着重于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解读生命。

无论是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涉及到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对于学生都是抽象而不容易理解的。

选择什么生物做实验材料,是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该活动实验材料是单细胞生物,可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细胞呼吸,其实验原理涉及到无氧和有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所以通过这个实验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细胞呼吸,这是老师们在实验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也就是如何把我们的实验教学和理论知识内容教学进行很好地整合,如何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导学生 通过探究实验,参与细胞呼吸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想,在真正具体的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杜老师一定还会有更为具体和精彩的教学设计。

2.《减数分裂》的一节课的教学构思

作者:

崔国江(高中生物 河北秦皇岛生物一班)

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二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减数分裂”

课程内容的变化及分析:

生物的生命大多数由受精卵开始,受精卵由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而成。

每个精子和卵细胞都携带决定亲本特征的基因的一半,因此,精子和卵细胞的作用如同遗传工具,将基因由亲本传递给后代。

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都要经过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这节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和把握不可能一次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层次需要逐步提高,并和有丝分裂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的真实含义。

在教学中要注意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

新教材在对这部分内容安排时,仍然抓住了染色体行为变化这条主线,并和有丝分裂进行比较。

从而理解减数分裂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理解减数分裂的本质。

本节课的最大变化是把这节内容由旧教材的必修一放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二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本人认为更趋于合理。

理由是:

《减数分裂》这节内容既是对有丝分裂、生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学习三大遗传定律的基础,是理解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进化地位的知识的基础,因此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构思:

《减数分裂》是《遗传和进化》模块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比较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并将问题设计成“问题串”,通过一连串的、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角色,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最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产生生殖细胞的。

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进行探究,对假设有理论分析,也有实验验证,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以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达到获取新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采用课件展示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予以解决,并注意与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行比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效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接着让学生试着说出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从减数分裂的共性知识回归到个性的知识,也很好地把握了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

最后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诊断性练习进行检测教学目标。

在总结和拓展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新知识学会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陈月艳老师点评:

正如崔老师所言,教材内容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知识内容上,还体现在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体系的变化上,这种变化往往反映在某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变化上。

比如减数分裂的内容在现有教材中的位置变化,这种变化服从于遗传与进化的整体知识体系的安排。

教材中遗传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遵循科学发现史的线索,即按照科学发现的历程,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也就是染色体水平、分子水平去逐步揭示遗传的本质。

比如,先讲孟得尔针对遗传现象的遗传因子假说,再去探讨该假说的细胞学基础等。

这样遵循科学发现的历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

崔老师的教学构思中谈到了问题串设计的问题,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谈到具体如何设计问题串。

我想,本节课的问题串设计要围绕揭示遗传变异现象和规律的核心,即如何实现亲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所以,可能的问题串如:

①有丝分裂能实现亲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等数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②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可能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可能提出两种假设:

不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一次分裂,平均分配;一次复制,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③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够产生四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这说明什么问题?

(几次分裂)④原始生殖细胞如何经过一次复制两次分裂实现数目的减半?

(什么时候复制?

)⑤如此复杂减数分裂的过程,其意义是什么?

如果崔老师选取教学构思的内容范围再小一些,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节课进行阐述,我想更便于老师们彼此的交流和教学智慧的分享。

3.体液免疫的过程设计思路

作者:

刘克礼(高中生物 湖北荆州生物五班)  

一,新旧教材的差异: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选修)将体液免疫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实际上这3个阶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连续过程,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故新课标教材(稳态与环境)不再将体液免疫分段叙述,而是以文字和示意图的形式将体液免疫的连续过程进行整体描述。

二,设计思路:

无论是分段叙述还是整体描述,都存在着弱化处理的倾向。

例如,在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抗原所隐藏的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学生不禁要问:

既然有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为什么大多数抗原还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以及T细胞对抗原的呈递呢?

事实上,当一种特定的抗原进入人体时,它会结合在一种适合于其形状的B细胞表面受体上,当B细胞在连续接受了带有互补决定簇的抗原刺激之后就会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少数记忆B细胞。

同时,吞噬细胞会吞噬同一类型的另一个病原体,并把它分解。

病原体被分解后,来自病原体的抗原则出现在吞噬细胞质膜的受体中。

T细胞中有一类辅助T细胞,能够靠其表面上的特定受体识别吞噬细胞质膜上的抗原,这样辅助T细胞被激活并产生淋巴因子,淋了因子刺激已经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的B细胞,使之分裂、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这一B细胞依靠辅助T细胞而活化的步骤比第一个中需要辅助T细胞参与的步骤作用更强大。

由此可见,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并非是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而是通过分泌淋巴因子刺激已经和抗原结合的B细胞,以强化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这条免疫途径,使之快速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笔者认为,向学生说明T细胞分为辅助T细胞、杀伤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因为参与体液免疫的是辅助T细胞而非效应T细胞(教材笼统地称为T细胞);二是因为淋巴因子是由辅助T细胞分泌的(教材认为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分泌的)。

另外,应向学生说明B细胞和T细胞表面有特定的受体(糖蛋白分子)、每个淋巴细胞的表面上可以有几千个受体,并且这些受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每个淋巴细胞都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抗原。

这样处理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在必修课中学生已学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子与细胞识别有关,在“分子与细胞”中专门分析了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细胞的信息交流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选修课中还要讲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陈月艳老师点评:

刘老师就体液免疫这一具体内容进行了新旧教材的对比,对于新教材知识内容的改变及改变原因的把握和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免疫过程是否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的问题。

同时,从作业中可以看出,针对这一具体变化内容,刘老师查阅了相关书籍,自己先搞清楚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然后思考如何把这个问题向学生阐述清楚。

正像刘老师所分析的一样,一些教材中,关于免疫内容,相关名词和过程有一些变化,目的是并不是要加深知识的难度,而是便于学生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生体会人体免疫的复杂性。

虽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教学构思还不完善或者说不太成体系,但是我想,这份作业仍然反映了刘老师独立的思考。

浏览老师们的问题,发现许多问题是针对诸如免疫这样变化内容的具体知识问题。

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回复。

确实,课程内容的变化,给老师的知识更新和储备带来了挑战,这也正是新课程对老师们的要求之一。

新课程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机会和挑战,让我们和新课程共成长。

4.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作者:

肖开恒(高中生物 湖北荆州生物五班)

此模型建构是一个新内容,有利于学生直观学习和掌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开发思维。

这是新教材中的一个能力培养亮点。

教学构思

1.材料准备:

橡皮泥有利于反映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用黄红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

在第一张纸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第二张纸上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在第三张纸上画四个精子细胞轮廓。

2.模拟减一染色体前期到中期到后期的变化,重点注意四分体的出现或分离,以及交叉互换。

3.模拟减二染色体中期到后期到末期的变化,重点注意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

4.模拟精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分布。

问题讨论:

1.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

2.减数分裂开始时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候?

减数分裂结束时形成的每个子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3.你模拟了减数分裂中哪些染色体行为?

4.你们小组的模型中只含红色染色体的配子有几个?

只含黄色染色体的配子有几个?

5.本次模拟形成的配子与活动一形成的配子有什么不同?

6.同活动一的结果一并考虑,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几种配子?

7.如果用3对染色体进行模拟,将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陈月艳老师点评:

实验或活动内容的变化是教材内容变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利用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能直观展示减数分裂可能的过程,把握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动态变化的这个核心问题。

肖老师的作业中不仅展现了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还呈现了引导此教学过程的问题串。

生物学实验常常具有以下作用:

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巩固和深化习得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习水平的诊断性测试等。

从肖老师的实验教学过程设计上看,我理解肖老师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在学生知道了减数分裂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模拟此过程,以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该过程,起到进一步巩固减数分裂知识的作用。

肖老师也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尝试我在回复崔国江老师作业中的问题串设置,围绕减数分裂意义的核心问题,把模拟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议一议,最后对减数分裂可能的过程达成共识。

当然,该活动的目的是以探究为主,还是以巩固复习为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过程是成功的教学过程。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作者:

吴贵茹(高中生物河北廊坊生物四班)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新课程标准中这一节是新加的内容,是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补充。

旧教材中只说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同时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所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讲解更是有必要的。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的含义,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递的过程,课本上的图文可以借鉴,同时也要搜集更多简单、常见的事例加以辅佐,让学生总结信息的概念,然后将信息这个词引入生态系统,结合图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就会无形的把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相关内容总结出来,这个时候要求老师要能够把握好学生讨论的方向,适时适度的给以总结归纳。

最后把P105的本节聚焦的两个问题解决。

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点,记得牢,不容易忘掉,比我们强调多遍效果要好得多。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信息也要会用,我们可以用上面的问题直接提问,也可以换一个相似的问题变相提问,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慢慢提高学习的兴趣,因为用知识可以解决最常见的问题,理解起来容易,不用刻意的去记忆。

 

陈月艳老师点评: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确实是课标中要求、新课程增加的内容。

我们注意到,课标中对此内容的陈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陈述所用行为动词反映课标对该内容的要求是了解水平。

尽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会接触信息,但是对于什么是信息,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是难以回答的。

了解什么是信息是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基础。

吴老师的教学构思中,首先结合生活中不同形式信息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是信息,再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必要的。

同时,吴老师归纳出了该部分内容所要探讨的三个问题: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作用以及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研究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作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面对具体教学对象和过程时,吴老师一定会针对这个问题有更为具体的思考。

关于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内容,教材中整体贯穿了稳态和整体性的思想,新课程增加了信息传递的内容,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思考。

是什么让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的整体 ?

除了物质和能量以外,还有就是信息,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要通过一些典型生动的能够反应出种内、种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信息传递的实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秩序和稳态。

6.必修模块三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的教学构思

作者:

张明强(高中生物 湖北荆门京山生物一班)

在模块三里,新增了“群落的演替”一节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我认为增加的很好。

在旧教材中“演替”只是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出现的,在新教材中作为一节必修内容出现可以很好的与进一步学习生态学的内容相衔接,加深学生对出现在生活中自然现象的理解。

怎样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演替”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标

知识: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

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构思

1.用多媒体播放“火山过后的山地或火灾之后的森林”,以及“荒芜不久的农田发生的变化”,抛出问题,“这两种演替方式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探讨来逐步了解演替的2种类型的实质。

收集旧照片,收集反映以前周围生活环境的旧照片(或图片),向照片(或图片)的主人了解以前的周围环境,以及后来所发生的变化。

或收集当地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

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实地考察。

选择校园(或熟悉)的公园进行考察,了解草地被踩踏情况,并仔细对比:

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

了解这些种类的差异可从杂草的种类、茎秆高度和长势、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等方面入手。

最好能用拍摄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照片和事例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外来物种入侵。

生态安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可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了解一些比较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的实例,最好能有国外入侵的,也有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入侵。

4.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现状。

可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包括相关的法规、退耕情况。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但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举一些事例“比如砍伐森林变为耕地后造成土壤沙化、山地保水能力下降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难”,间接地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和珍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陈月艳老师点评:

张老师针对新课程增加群落演替内容变化的教学构思,简明清晰,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自己独立的思考,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张老师教学目标的初步确定能抓住这部分内容要解决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核心问题,比如反映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如何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

具体教学环节构思中,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的基础上,通过身边的一些常见的环境影响生物的实例,来说明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注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相信张老师在此教学构思的基础上,会进行进一步更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武汉生物一班简报第三期

昆明生物三班班级简报

(2)

推荐理由:

该简报包含了卷首语、培训感言、学员心声、温馨提醒、学习问题、学习交流等板块,内容充实,温馨提醒和学习交流等板块也很新颖。

简报起到了导航和鼓励学员参与学习、交流的作用,特此推荐。

沧州生物二班简报第二期

推荐理由:

班级简报包括“课改心语”、“精品荟萃”和“今日明星”三个板块,其中“今日明星”张贴了今天表现优秀的学员的姓名,“精品荟萃”板块则张贴了学员们的优秀作业。

通过简报即时反应学员的学习状况,并且和学员展开互动,在这点上值得推荐。

学员心声

思想的冲击

作者:

刘俊(高中物理 湖北恩施物理一班)  

新课改对我们来说是思想上一个大的冲击。

以前在教学上一边用着古老的教法一边痛斥着教育的弊端,教改说了好久,以为是对教学教法的修修补补,而忽如其来的是全新的宏大的变革。

有幸参与这伟大的时刻,希望这是真正的科教兴国的发端。

我已步入新课标新理念的大门

作者:

郝墨林(高中生物 河北保定生物二班)   

认真分析,精典点评,细心引导。

我已步入新课标新理念的大门,学习新课标是真正的、最大的收获。

教到老学到老,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百学不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材,国家栋梁。

新课标,我来了!

培训有感

作者:

赵净宇(高中生物 云南怒江生物一班)  

  这次培训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让我受益非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我定要坚持学习,不断补充广泛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培训八不少

作者:

吴炳红(高中生物 湖北随州生物一班)  

气温升了不少,来回的路跑了不少,皮肤黑了不少,眼花了不少,脖子硬了不少,腰酸了不少,时间用了不少,好在知识也学了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