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风民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8729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州民风民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徽州民风民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徽州民风民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徽州民风民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徽州民风民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徽州民风民俗.docx

《徽州民风民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州民风民俗.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徽州民风民俗.docx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的民风民俗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

【安苗节】传统节令。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

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

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

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

又称"靖阳节"。

屯溪黎阳旧俗。

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

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

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

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

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

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

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

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

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

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

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

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

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

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

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

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

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

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阵、鼓乐队。

九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

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建国后,庙会改变了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会。

【春节】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

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

除夕,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

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时,鸣放爆竹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为春节,清,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

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

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

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

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

1949以后,拜祖敬神和拜谒宗等习俗逐步消失,兴趣开展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活动。

【打老虎】节令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日,黟县每家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

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

"上不打天,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

打后放一串鞭炮,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人吃"老虎馃"避邪。

【灯彩】民间游艺。

徽州灯彩分为花灯、布龙灯、板龙灯、马灯、狮子灯数种。

花灯用篾扎成,糊以彩纸。

主灯有桃花灯、花船灯、鹬蚌灯,伴之走马灯、宝莲灯、宫灯及扎成花篮、动物、蔬菜、瓜果等各种式样的提灯。

桃花灯由男子青年扮演丑旦两个角色,旦扶桃花灯,丑持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

花船灯又叫荡花船,由男女扮夫妻两人,妻坐船,夫掌舵,表演划船、摇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捕蚌动作。

各种花灯,均有乐队伴奏。

布龙灯用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或十二节连成,罩之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

游灯时燃烛其中,随龙珠引导起舞。

板龙灯以竹骨彩纸制成龙头龙尾,龙头长达2.3米,高2.66米左右,前额高耸,眼似铜铃,嘴巴突出,口含龙珠;龙尾约2米长0.3米宽,按各地习俗制成鱼尾、虎尾和龙尾三种。

龙身由几十节或百余节1.6米长0.3米宽的长方形木架子活楔相连,每节木架上装一对花篮灯或灯笼,每节由一人扛着走舞动。

龙灯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伴奏。

游灯时鞭炮齐放,烟火缤纷,锣鼓震天,一片欢腾。

马灯用篾扎成马形的前、后身两段,再糊以色纸。

游灯时以一人操作,前段缚于人身前,后段缚于人身后,在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唱。

狮子灯为用篾扎成狮头狮尾,以布罩之成狮形,藏两人于其中舞动,另一人持彩球引导,逗其做抢球、扑球、含球、抓痒、打滚、跳跃等动作。

舞狮时配有锣鼓助兴和音乐伴奏。

【地方会】传统庙会。

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日在黟县城中举行。

九月初一日,黟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上街游行,继之南门头的"地方王"夜间出巡。

逢三、四、八、十日的白天,四乡"地方"全部集中城区出会,旧称"出地方"。

整个会期,举行踩高跷、抬阁、演地戏,扮"总甲"、"解差"、罗汉等文艺表演,四乡的健壮青年还进行"掷叉"等武术表演。

【东源港庙会】传统庙会。

农历正月初六在淳安县东北东源举行。

传由纪念东汉方储诞辰而成。

会期10天。

日夜演戏,商贩云集。

【冬至节】传统节日。

系阴节,旧时多于这天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

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郎读祭文,祭祀秩序肃然。

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

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端午节】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

从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艾蒿、大蒜、绿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

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

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

各县举行跳钟馗以驱恶,沿河城镇均举行划龙舟比赛,还有以竹或木制神船旱游以禳灾的习俗。

农村有吃裹粽的习惯。

【段莘十八】节令盛会。

是婺源县段莘村汪姓新春祈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的祭祖大典。

庆典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共10天。

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戏搭配,且规定两天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杀人戏;保佑婴孩出痘出麻顺利日,不演花脸戏。

期间的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堂"观灯"。

十八日起,连续三天在汪氏宗祠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

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汪华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汪华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

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500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

祭猪饲养在上年中秋由抓阄确定的四户家中,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

每年段莘村做十八,四乡亲朋云集,隆重热闹。

【二月二】传统节令。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生日,古徽州称"龙抬头日"。

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

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即将开始,进入繁忙的劳作。

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

绩溪县风俗,要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煮熟,供奉土地。

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和,祭祀土地神。

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

【方储忌辰庙会】传统庙会。

三月三日为东汉著名学者方储忌辰。

每年此时,淳安县茶园镇、东源进贤渡举行纪念活动,有列队出巡、高跷、十番锣鼓、昆曲演唱等表演活动。

届时,乡民会集,热闹非凡。

【放水灯】节令习俗。

每年阴历"七月半"举行,以驱除落水鬼和祭祀祠牵头,水灯用纸篾扎成,形似喇叭。

是夜,从村子河流上游放灯于水面,喇叭朝上,内插一点燃的蜡烛。

水灯满河,缓缓漂移,烛光点点,若水天星斗。

【放焰口】节令习俗。

焰口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饿鬼,其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细如针,故称焰口。

为给饿鬼施食而施行的经咒和念诵仪式,称放焰口。

旧时中元节,徽州城乡均流行放焰口,以休宁五城的放焰口较有特色。

旧时五城横街街面狭窄,一面临河,常有人被挤下河淹死。

人以为这段河龌龊,落水鬼多,于是在横街下桥头上下立了三根高约2米的阿弥陀佛石柱以消灾。

并于每年阴历"七月半"在上桥头放焰口,族祠按户头安排人员夜间在街头巷尾河边,特别是上、下桥两岸烧纸化钱,泼粥施食,施舍落水鬼,祈祷人间平安。

每12年大放焰口一次,凡鬼皆祭。

届时,在上桥头搭台设坛,用色纸、竹篾等扎糊成72样鬼形供于祭坛,延请法师做法事两天两夜,然后吹吹打打送到五猖殿焚烧超度。

此俗今废。

【关帝会】传统庙会。

休宁县城小北门城楼原有关帝庙,每年立夏日和冬至日前后,举行两次庙会。

立夏日出会时,由两名彪形大汉扛着关帝使用的200余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在前开路,关帝全身新装坐在雕镂彩饰八人大轿上,关平、周仓各由四人扛抬,一男孩身背关帝印信。

一路上旌旗凉伞飘扬,鼓乐喧天,爆竹礼铳齐鸣,游遍全城,回至关帝庙前神台落座。

关帝回驾,庙前表演"得胜鼓"迎接。

会期演戏娱神,剧目多为《三国演义》故事。

冬至时,只演戏,不出游。

【观音会】传统庙会。

绩溪县湖村每逢闰年清明节前后举行观音会,会期七天。

会前,由"斋官"带领迎神队伍至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接观音。

届时,全村男丁鼓乐鸣爆,放三门铳,旗幡蔽日,扛抬阁,转秋千,迎神于五里长亭。

观音会场设在章氏宗祠内,正厅是观音神座,祠门内以及大厅两侧回廊上下,全是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的纸扎造像,并张挂写有"座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和"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座上见如来"等联语的观音幡。

每天许多还愿妇女前来替观音娘娘穿上亲手刺绣的花鞋,另一些妇女又偷偷地从娘娘足上偷走绣鞋。

湖村乡风,久不生育的妇女,只要从观音的脚上悄悄地脱下一只绣花鞋,回家置于枕下,不久就会怀孕。

一旦"应验"之后,就得在来年观音会前精制一双绣花鞋来谢观音。

故每届观音会,送鞋偷鞋循环往复。

会期,还要邀请徽班演戏,开展抬阁、转秋千等民间文娱活动。

会众每天都要把观音菩萨从会场抬到戏场,请观音看戏。

【滚车】节令习俗。

流行于黄山区仙源、甘棠等地。

农历七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四天为当地的滚车节。

车由坚硬的木材制成,形如马车轮子,高1丈5尺左右,外圈厚5寸,辐固定在处圈与腰鼓形中轴之间。

外圈内侧两根辐之间,钉上两片盘形铁片或铜片,滚车人手推腰鼓形中轴,使其滚动,铁片在滚动时上下移动,碰击作响。

几辆车同时滚动,响声很大,很远都能听到。

另有车公庙,塑有车公菩萨,滚车平时单放在庙内。

七月十九日称落地车,车从车公庙中滚出,只在大街上滚一趟即返回庙中。

正式滚车是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日三天,二十四日是高潮,必须滚遍全村大小道路和大注广场。

滚的花样也很多,如使其左右摇摆,谓之绕车,在广场上,使车大幅度两面摆动,谓之漂反车。

俗传车轮滚动,大地作响,可驱散邪怪恶鬼,达到避邪保安的作用。

此俗今已不存。

【火把会】传统庙会。

绩溪县上庄村胡族每隔10年举行一次"火把会",会期在农历六月中旬,又称"六月会"。

会前三个月,每户上山选择一株碗口粗的杉、柏树料制作火把;另选三根长杉树木料搭成鸣放爆竹的三脚架。

选择火把树料不分公私山场,只要合用,均可砍伐,山主不阻拦。

树料晒干,用松明制成楔子嵌入,以便易燃、火旺,寓意"兴旺"。

会期分净街、食素、拜佛、演戏、做斋、收信、送信、跑旗、祭旗、祭神、赛王、送神、追僧、送舟、开荤等过程,历时十天十夜。

夜里,数百支火把同时点燃,绕村游行,鸣锣燃爆。

最后一次火把会于1939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举行。

【喊年】拜年习俗。

祁门县溶口李家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日两天,由村中年事最大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

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

受拜者旋即应声说:

"多谢大家来了!

"喊年者复齐声:

"应该来的!

"假如某家刚过丧事不久,即在大门口贴上蓝纸"制"字,表示大家不要喊年。

【花朝会】迎神赛会。

绩溪县登源乡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故里,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登源乡仁里、梧村、南观等11个村轮流举办花朝会纪念。

届时搭花台,演对台戏。

清光绪末年,仁里、梧村所搭花台,用几百匹布扎成,正台上中下三层,彩壁画屏,字花栏;两侧凉亭台阁,彩绘油漆。

请来"彩庆"、"长春"两个徽班唱对台戏,剧目有《万花开台》、《黄鹤楼》、《八达岭》、《白蛇传》等,从花朝之日,一直演到月底。

1926年,南观村轮会,聘请"新阳春"、"舞徊"两徽班唱对台戏。

此后,花朝会停办。

【花朝节】传统节令。

农历二月初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

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

院内栽花种树的,则用红纸做成小三角旗遍插其上,以示喜庆。

【还枷锁】节令风俗。

小孩患重病,向城隍菩萨许下愿,要在中元节发还,有还一年或三年的不等。

农历七月十四日,把"还枷锁"的小孩,穿上黑领白衫,假扮成犯人模样(后演变成台上的"小生"、"花衫"样的装饰),由大人陪着到城隆庙,奉献上三碗或六碗供礼,虔诚地祀拜。

然后把小孩颈上的枷锁好,回家在灶司爷前解开。

十五日复在灶司爷前锁好,去城隍庙向城隍菩萨报到。

经过祀拜,再尾随跳无常的城隍菩萨上街,等城隍菩萨回庙,在它面前解开,算是罪行已得恕免。

【祭灶】节令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家家户户祭灶,俗称拜灶师菩萨。

菩萨座安在灶门上方,新的灶神像(纸印,又称灶马),帖上新的灶神座对联:

"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傍晚在灶台上供上12个寿桃馃,代表一年12个月。

祭完灶,到室外烧化旧的灶神像,表示送灶神上天。

【立夏节】传统节令。

立夏日,城乡均有吃苧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秤人"的风俗。

苧叶馃用野苧叶捣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称苧叶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防止生疖长痱。

苧叶馃又称"立夏苧",有"吃了立夏馃,农事急如火"之谚。

吃鸡蛋时,要将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拾起来吃,意思是孩子象蛋一样经得起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

用嫩蚕豆或豌豆和鲜笋、肉煮糯米饭吃,谓之"尝新",以盼好年岁。

秤人是看一个夏季后,体重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否"赖夏"。

秤人忌讳100斤,一百太满,满遭损,掌秤人遇到体重恰好100斤的,要多报或少报。

【年忌】节令习俗。

徽俗过年有各种忌讳,一忌说坏话;二忌打碎杯碗器皿;三忌损坏衣物;四忌扫地;五忌向门外泼水;六忌打骂儿童;七忌服药;八忌用白、蓝、绿、青、黄等色。

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它灾祸。

【揩屁股】年俗。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各自悄悄地拿一张小草纸,趁小伙伴不注意,猛然揩其嘴唇,谓之"揩屁股"。

意思是把各自在一年中说过的不吉利的话,统统抹掉。

【亮船会】传统庙会。

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渔梁坝练江上举行,时间稍迟于献彩会。

亮船以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

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各种亭、塔、楼、阁、牌坊等,内燃蜡烛,置于船上。

亮船共六对十二只,排成队邀游。

亮船后面是乐船,锣鼓笙歌伴奏。

岸上同时举行亮灯游行,各种菩萨或坐亮轿,或骑亮狮、亮象、数量达几百只。

【摸秋】节令习俗。

中秋之夜,任何人都可无偿地去地里采摘一些瓜果、玉米之类,通村不禁,也不认作是偷。

所"摸"之物只能用手拿回,不得以篮、袋去装,意思是讨个预兆,看看运气。

对于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长毛的蔬果,无人去摸,"摸"着了即意味着倒霉。

有的摸个冬瓜,画成孩子脸,穿上衣衫,塞到新婚夫妇被窝里,而后向主人道喜,恭贺"添丁",博主人家欢心,取偿月饼、果点。

【清明节】传统节日。

农历"冬至百六是清明"(指冬至后106天),按公历为每年4月5日左右。

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去祖先坟上扫墓,除草培土,用竹系上纸钱,插于坟头,俗称"挂钱"。

扫墓是,坟前置祭品,焚香叩拜,祭祀亲人。

如寻坟不得或路远,可以在山边道旁烧纸挂钱,以示纪念,叫"寄钱"。

清明前后,歙俗农户都要采摘嫩艾叶拌肉、笋、豆腐、菠菜等为馅,做粘粉艾叶饺。

俗称:

"吃了清明饺,种子田里地里插;吃了艾叶饺,一年四季百病消。

"其它是俗则吃清明馃。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一般不扫墓。

民间还有"老坟用白纸,新坟是红纸"和"新坟不过社"的习俗。

【赛龙舟】民间游艺活动。

每年端午节,凡沿河城镇均举行赛龙舟,尤以屯溪赛龙舟为盛。

屯溪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便有龙船出水,逐日增加,端午日多达六艘。

龙船是利用民船在其前后装上龙头龙尾,中间安上跳水架而成。

赛龙舟前先举行跳水比赛,俗称"打漂",凡有一定跳水技巧者都可参加。

龙船先在长干塝、渔埠头一带江面游弋。

过了中午,都集中在屯溪桥下跳水,随后进行赛龙舟。

届时彩旗招展,金鼓齐鸣,沿江两岸,观众云集,气氛热烈。

【赛琼碗】节令习俗。

绩溪县胡家、西坑村等一带,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纪念汪华,举行祭神烹饪比赛,俗称"赛琼碗"("琼碗"意即盛佳肴的碗)。

十五日,神庙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十六日,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鸣炮,摆设琼碗;十七日,两神出巡赛会,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日,撤琼碗,两神回宫。

琼碗摆在神庙正殿案桌上,共24行,每行12只。

两端排列24对白锡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

案桌上摆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全鸡、全鱼)。

每碗一律选用景德镇产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和土产为原料,讲究形、色、味。

每碗佳肴都有名称,如"凤凰展翅"、"鱼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一般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有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

【上九会】传统庙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以表纪念,俗称"上九会"。

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

初八日夜,大王菩萨上阁(又叫歇饭店),高举纸扎张巡、许远像,敲锣打鼓放爆竹,将菩萨送至岩寺下街大夫祠过夜。

第二天开始游神,两位菩萨手持秋叶刀立于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

前有金鼓银锣、大小钹和龙凤飞虎旗开道,后有五彩刀旗和杏黄帅座伞帐压阵。

沿途鸣放助威火铳,撒"利市"纸。

三遍游神结束,大王菩萨设座广惠祠,众善男信女打着堂名灯笼,前往顶礼膜拜,祈求福祉。

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摊设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每年一度的物资贸易交流会,届时万商云集,百货充斥。

【神船游街】民间游艺活动。

祁门县城盛行端午节神船游街,相传始于1109年,祁门县尉史东提倡,以祈神防疫。

神船用竹子扎成,长约12米,宽1米。

船头为龙首形,高2米,直径1.5米;船尾高1.5米,直径1米。

船头船尾均用篾作骨,外糊厚纸,漆桐油,呈赭红色。

船上坐着12个由人扮成的太阳神、土地神、判官、小鬼等,各着彩衣,戴纸帽,人称"儿郎"。

船由30多位壮夫抬着,船后有10余人,手执鞭子,吆喝驱赶神船前进。

端午节早上8时,神船由双忠庙出发,经平政桥,进入城内,周游全城。

神船在街市经过时,店铺均燃放爆竹,焚香膜拜。

船上配有锣鼓,船稍停,儿郎们便奏《唝罗曲》(相传为方岳所撰)。

神船游行时,赵、马、温、关四大将军纸扎神像为其前导,神像各高3米,威武庄严;张巡、许远、史东和痘娘娘等塑像殿后,每座塑像均用四人大轿抬着,前有伞盖。

后有香盘,前呼后拥,煞是热闹。

整个游街仪式人上午8时起,一直闹到中午12时,始将神船推入三元门外的阊河里,任其漂流而去。

【蓑衣箬帽会】迎神赛会。

旌德县城南梓山,有座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城镇居民在此举行迎神赛会。

凡城区及附近各门望族均出菩萨参加赛会,届时各族抬着各种菩萨,香花灯烛,鸣铳放爆,旗锣开道,云集会场。

赛会期间,表演各种戏剧。

四乡村民及邻县农民纷至沓来观看赛会,并带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手工制品、瓜秧果苗等进行交易,各自换取所需物质。

时值春耕季节,春雨霏霏,蓑衣箬帽成了畅销品,每年蓑衣、箬帽的交易额都很大,遂习称"蓑衣箬帽会"。

1949年以后,迎神赛会被物资交流会所取代,会期三天(农历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慕名赴会者除皖南各市县外,沪、苏、浙、赣等省的商贾也前来摆摊设点。

耕牛市场和文化娱乐市场也热闹非凡。

【太子会】屯溪传统庙会。

相传古有太子,生性仁慈,世德之,后因狩猎,马失前蹄身亡。

世人塑像造庙,供为太子菩萨,每年举行庙会纪念。

屯溪太子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行。

太子庙位于河街(今滨江西路),太子菩萨出游时,先是一个直径两米许的木轮,车辐上辍以铜铃和彩色纸条,选两位大力者,轮番向前滚动开路。

三眼铳、旗、锣、伞、鼓,另地戏跟着前进,金鼓齐振,鞭炮争鸣。

接羊是仪仗,金瓜、月斧、掌扇等均为锡铸,每件双副,每人肩荷一件,并列而行。

继之为四人抬香亭,亭后为四个少年手执锡制提炉,缓步从行,炉中焚檀香,烟云氤氲,香气袭人。

太子菩萨为童子模样,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袍,足登粉底靴,骑王白绒假马。

假马固定在一座方台中央,四人抬着跟在少年之后徐行。

殿后是笛、笙、箫、唢呐,一齐鸣奏,伴以小锣小鼓,音调和谐,悠扬悦耳。

出游路线从河街转上正街(今老街),上自镇海桥东端,下到江西会馆(今老街牌坊处)为止。

游罢回到太子庙,把太子菩萨神像请下马来,奉入神龛。

庙无陪神,将假马置于右侧作为陪衬。

【桃溪梅花灯】民间游艺。

婺源县桃溪村旧时秀才中举或登进士第后及春节期间,均要舞梅花灯庆贺。

梅花灯的龙头与龙尾以竹骨扎成,裱糊彩纸,龙身由13节木板活楔相连,木板上穿插梅花枝和柳枝,将枝头编成花篮、灯笼、宝塔、动物等各种造型,内燃点蜡烛,构成灯火映翠柏、梅花朵朵开的精彩画面,高雅之至。

游舞时,鞭炮齐放,锣鼓震天,前有挂灯引路,后有乐队伴奏。

【桃源庙会】传统庙会。

农历十月十五日在淳安县樟树乡札源村举行。

源于祀奉唐越国公汪华九子。

是日,村民将各家平时轮流供奉的九相公像捧至庙中,受人瞻拜。

庙外商贩云集,交流物资,十分热闹。

【玩堕镖】节令习俗。

端午游乐活动。

盛行休宁县五城镇。

五城有一支专替店家、客商承运货物的竹排队,龙排队都行一次玩镖活动。

届时,在五城一面临河的横街,龙排队将两节竹排并列连接,排首放置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