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608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 历史.docx

天津市静海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三历史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

2.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必修一

必修二、三

选修三

图表分析

卷面整洁

100分

分数

36分

60分

4分

2分

3-5

第Ⅰ卷基础题(共8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1.梁启超道:

“杀贵族之权,削封建之制……然后君主专制之政体乃成。

”该论断

A.符合唐朝政体特点B.体现了古代政治转型

C.总结朝代更替规律D.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

2.《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3.东汉中期,对各地荐举上来的孝廉,朝廷要进行复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这说明当时察举制

A.注重选拔特殊人才B.忽视了真才实学

C.具有明显的程式化D.实现了公平公正

4.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5.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6.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

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7.近代国际市场对生丝需求急增,江苏省蚕桑业迅速发展起来。

1929年出口生丝价值为7500万美元。

不仅产业规模扩大了,而且产业分工更为细化,产生了诸如蚕种制造业、植桑业、饲蚕业、蚕行、丝行、机器缫丝业等10余种新的行业。

这表明

A.西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B.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C.中国传统生产模式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结构呈现出不合理性

8.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管理思想变化

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9.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

A.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B.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

C.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D.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10.学者罗明先等人认为,孔子一直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着,现在要“打倒孔子”,人们就像突然失去了信仰一样,思想上不知该何去何从。

也正是因为这种混乱,所以新

文化运动很快就结束了,进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代。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C.“打倒孔子”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结束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1.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12.巴黎和会的美国记者贝克尔曾说:

“俄国问题对巴黎会议的影响是深刻的,没有莫斯科就不能理解巴黎。

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

”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内容是

A.英、美联合反对法国严厉处置德国的主张

B.英国为巩固世界霸权地位与美国矛盾尖锐

C.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

D.法国主张严厉惩罚德国以获得欧洲大陆霸权

13、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分)

 

 

材料二  天津大事年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1906年天津电车电灯公司举行环城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1906年4月,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举行成立典礼。

1907年2月,《醒俗画报》创刊。

宗旨是“唤醒国民,矫正陋俗”。

(2)依据材料归纳天津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

 

材料三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

“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易服”改革的影响?

(6分)

 

14、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摘自《孙中山全集》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

(7分)

 

 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

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

(4分)

 

 材料三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

(先明确观点再作答)(5分)

 

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

关键环节考核题组:

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基本能力,它要求考生在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分条列出,多答无效。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

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

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钱穆《理学与艺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分清角度,从三个方面回答)(6分)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仔细审题,只答四点)(8分)

 

材料三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4分)

 

材料四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轨迹,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选一个时间点作答)(2分)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三历史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

答题纸

得分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32分.

13、

(1)

 

(2)

 

(3)

 

14、

(1)

 

(2)

 

(3)

 

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

15、

(1)

 

(2)

 

(3)

 

(4)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答案

1—5BBCAC6—10DBBAB11—15DA

13、

(1)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

思想基础:

儒家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1分)

如何看待:

积极——注重孝道;消极——固守传统。

(2分)

(2)变化: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式教育的出现;妇女解放;思想近代化。

(3分,任3点)

原因:

天津辟为商埠;外国先进技术传入;西方先进思想观念影响;先进中国人思想解放。

(3分,任3点)

(3)影响:

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

(4分)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2分)

14、(16分)

(1)因袭: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

(3分)

规抚: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体制。

(2分)

创获:

实行“五权分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2分)

(2)前者:

主张中体西用,在实行封建专制和儒家伦常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1分)

后者: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分)

(3)观点:

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

(2分)

评论:

洋务思潮虽固守传统,但能突破“夷夏之辨”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开创条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肯定西学,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三民主义的形成则是立足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融贯创新。

(3分)

15、

(1)政治上:

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经济上: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文化上:

宋代理学,儒学思想世俗化;(世俗文化流行)(6分)

(2)经济工业化:

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民主化:

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

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外开放化:

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

(8分))

(3)背景: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

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4分))

(4)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一五”计划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60年代中期恢复——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分)(任选一个时间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