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553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docx

当今中国应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环境目标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必须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所以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不能守着"秀山丽水"富不起来,"山清水秀环境美"不能成为贫困、贫穷、欠发达的代名词。

早在1972年,美国著名学者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在为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撰写的背景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中就提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环境只会遭到破坏而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发展才能解决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

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

●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从实际情况来看,任何发展经济的行为都会有废物和废能的产生,而最终不可继续循环利用的废物和废能必然会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经济发展会不会污染环境,而在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在具体的发展阶段是否可接受,经济发展的成就能否抵消不利的环境影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可以完全不顾环境,全然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说在发展的较低阶段,经济发展应该是主要的任务,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本身去单纯地从事环境保护,也不能把环境保护看得比经济发展还要重要。

不过,当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阻碍了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时,也必须立即加以解决,而不应拖到将来去处理。

●如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超越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过高的环境目标,将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反而会因此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最终削弱我们不断改善环境的经济基础,这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尽管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变得十分迫切,但环境政策的制定却必须十分理性。

如果光从环境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那么环境政策的定位就会出现很大问题。

在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实现基本的现代化阶段,无论从发展的主要任务,还是从经济实力来看,我们现在都不应该去追求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切实际的环保目标,如果执著地这样做,则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对我国的环境治理而言,现阶段更现实的选择是要把环境保护目标与把经济发展目标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避免完全不顾环境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又能克服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追求过高环境目标的片面性.

●发展中国家既需要面包,也需要环境,但最紧迫的需要还是面包,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同它们一样把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的是健康的经济发展

理论

●这里要分清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差别。

经济发展本身不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只有那些不恰当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行为才能导致环境破坏.否则,如果认为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就会得出下列结论:

为了保护环境就没有必要经济发展了。

这显然将环保与经济发展立了起来。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

破坏性、掠夺性甚至毁灭性地搞建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

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

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人民群众也是不会答应的。

事实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

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无数的环保主义者在说今天有四亿的城市居民呼吸不上新鲜的空气,有三亿农民不能用上干净的生活用水,但是我同样向举出一些数字,当今的中国还有两千多万人多人处在温饱线以下,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还有与此数目更多同胞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难道我们这些能够吃饱穿暖的四亿人为了那新鲜的空气就要让他们在赤贫中忍受更多的饥饿与寒冷吗?

 

讲环保的地方,有多少欠发达地区?

落后就要挨打环境再好也躲不掉

发展经济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

●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

出路还在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应该促进环境保护。

广泛多发展科技水平高,无公害的绿色工业。

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人们不但有能力保护环境,还可以改造环境。

将沙漠改造成良田。

发展经济是保护环境的出路。

●这样的好局面固然与多年来加强生态保护的努力分不开,但从根本意义上讲,说到底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理念提升的结果。

机械地、简单地就保护谈保护违背客观规律,因而是不科学的。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以统筹为指导确立经济增长优先的观念,通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跨越式发展,并把推进跨越式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充足的租金、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剩余劳动力。

环保不是空头口号,喊喊就可以起效了。

践行环保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比如说,城市环卫工作、植树造林活动、三废处理等等。

经济发展为这些提供了保障。

环保这个事情,不是思想有觉悟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很多国家并不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忽视环保,而是因为实在没有能力去做。

●环境保护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落后造成的。

例如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是千家万户的炊事、取暖直接燃煤排放的污染物,在冬季采暖期的清晨与傍晚出现两个显著的污染高峰,使空气浑浊。

而许多先进国家采用集中取暖、供热、煤气化和电气化,则可以大大改善环境质量。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花费大量的投资。

又如城市中进行污水处理,建造二级污水处理厂,不仅要花费大量的基建投资,也需昂贵的运转费用,这对于经济实力不雄厚的国家来说困难是不小的

●治理环境是要花费很多钱的。

比如日本,为了治理污染、改善环境,1975年支出了28000亿日元(相当于19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是办不到的。

●我国的环境污染,也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带来的。

环境污染的解决,也只有靠加速发展才有可能。

比如要解决城市的大气污染,一条可行的路子是采用煤的气化和高效除尘装置;解决水污染,要靠工矿企业对污水的严格处理,要靠城镇建设大批污水处理厂,这都是要花费巨额投资的。

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国家的大量积累,这样大量的资金哪里来呢?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

这并不是说可以只管经济发展,不顾环境保护。

应该也完全可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这就是在安排工业、农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注意采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适当措施。

这是我们计划经济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可以学得更聪明一点的地方。

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道路

●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那些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过度看重经济利益而无视环境的保护导致的后果。

先发展后治理其治理的难度和代价是巨大的.难道我们还要对这些铁铮铮的事实视而不见,继续走工业革命的老路吗

●发达国家刚开始走先发展后治理,中国也是,那是因为当初环境容量较大,经济比较落后,又有足够的环境容量能让你发展。

现在就不行了,好多地方都没有容量了,不考虑环境谈不上发展。

有利于环境是前提

●提到了“可持续性发展”是基本国策,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而“可持续性”可以说是规范或前提,我们必须先确保能够符合这些规范及前提才能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要求要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发张经济,我国法律明文规定谁开发谁治理,在发展前就先指明了治理责任并由法律保护,这些都不是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的证明

无法逆转

●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

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如果生态发生危机,灾难无法逆转。

●生态破坏后的恢复则常常是花了西瓜的钱买不来芝麻,而生物多样性破坏往往覆水难收。

环境破坏的危害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

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国家的安定有关,对保障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免遭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包括消除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

●虽然有的地方经济方面发展得并不好,但那个地方没有污染,所以生活的质量并不见得很低,相反,有的地方收入高一点,但污染的很严重,所以生活质量反而不高。

所以在收入达到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应该多注意环保

●这不是说不要增长,而是说与其GDP增长10%,其他方面没有做好,不如说这些重要的东西做好,即使GDP增长只有7%,也可能有更好的生活,人们更快乐。

而且从更长期来讲,如果你的环保没有做好,生存都有问题,又何谈增长

保护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存问题

●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生存最大的挑战是生态环境。

今天的地球在生态方面已经超负荷了。

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

中国在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

反对生态殖民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不能去欺负亚非拉穷兄弟。

破坏环境的成本远大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将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必然会祸及自己

●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怎样做才能使长期收益最大化

某一经济社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规模。

这被称为“规模效应”。

其他条件不变,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快,污染越严重。

(2)经济结构。

这被称为“结构效应”。

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水平和类型。

产业结构可能随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

(3)技术水平。

这被称为“技术效应”。

技术决定了生产的方式。

同样产业结构的两个国家,如果使用的技术不同,产生的污染也不同。

(4)环境保护政府管制的方式和效果。

我们暂且把这称为“政府效应”。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政策目标的轻重缓急和管理手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会变化。

(5)环保意识和环保支出。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人们对环保更加重视,要求更高的环境质量。

人们的意识通过各种政治机制的作用,使用于环保的资金增加。

环境保护意味着资金的投入,许多环保设备十分昂贵,环境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奢侈品。

随着收入得到提高,政府和老百姓手里的钱多了,可以用于环保的资金也多了

 

我国环境问题的特殊与复杂性对经济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向

一是制约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据2001年西部生态状况调查报告,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

中科院专家测算,我国包括能源、交通、通讯、环保、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前期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4。

其中,环境先天脆弱占1/10,环境污染占7%,结构不合理占4%,管理不善占4%。

较高的发展成本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

进行绿色GDP核算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措施,虽然绿色GDP还处于“概念”阶段,连发达国家都没有形成一套计算方法。

目前,我国长三角各地在这方面都有有益的尝试。

二是危害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我国缺乏深入的研究,但据国际研究成果,环境污染程度与癌症、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呈正相关。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空气严重污染地区死于肺癌人数比空气良好地区高4.7-8.8倍。

近年来,环保群体上访和投诉不断增加。

2001年,全国环保系统共收到信件35.3万封,2002年41万封,2003年52.6万封,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近来每年群众上访的批次已达8.5万次以上;2004年2-3月,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件影响三个市的百万人饮水,损失约2亿元;环境退化使一些地区居民丧失生存条件,沦为“生态难民”。

三是绿色壁垒影响对外贸易。

加入WTO后,由于发达国家提高环境标准,设置绿色壁垒的范围正从农产品向制造业发展,据估计,欧盟仅在机电和家具领域提出的环保新要求,就使我国损失13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

主要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还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在内的技术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出口的第一因素。

发达国家刚开始走先发展后治理

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少数人的最大利润。

在这样的制度下,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发生过许多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

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状况有了显著的好转。

那种在城市烟雾弥漫、污水横流的景象已不见了,空气变得新鲜了,河水也变得清洁了,草坪遍地,树木成林,百鸟也成群地回到了城市。

就是工业区的环境也有很大变化,不仅车间内部整齐清洁,厂区和整个工业区也都广植树木、花草,给人一种清洁舒畅之感。

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特别是植树造林,成就更加突出。

森林覆盖率一般都是在30%以上,不少国家在50%以上。

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

其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强烈反对公害,迫使统治集团不能再等闲视之。

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比较严格的环境法律、标准和规定,并严格监督实行,从而相当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改善了环境。

其二,在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和高昂的环境赋税、罚款、工人保健费用的迫使下,工业界大力开展无公害或少公害工艺技术的科学研究,促进了工艺技术的革新,从而改善了环境,节省了原料、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践证明,消除污染,改善环境,并不是对工业的消极限制,而成为一种积极的推动因素。

除了上述两条原因之外,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说要能拿得出比较多的钱和物。

治理环境是要花费很多钱的。

比如日本,为了治理污染、改善环境,1975年支出了28000亿日元(相当于19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是办不到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人均收入为100美元时,森林砍伐率为1.3%,在人均收人为823美元时达到最高森林砍伐率3.5%,在人均收入为2000美元时森林砍伐率降到3%以下,人均收人为4000美元以上时降为2%以下。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计算污染物含量和收入的关系。

发现污染的转折点(人均收入3800—5500美元)比森林砍伐的转折点(人均收入800—1200美元)要高得多。

根据研究考察,目前世界各国也存在着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状况,此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后发展的国家,所面临的就是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在倒“U”形曲线上找到一条水平的通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A曲线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使且曲线的弧度不断降低,如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示的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之路,它较好地符合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

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历,这一点与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描述的环境指标与收入水平关系曲线也相符合。

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上述道路走通了,现在可以说是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较良好的循环。

但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不能重复西方工业化的老路。

在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遇到了资源和环境难题。

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顾这些难题,片面地发展经济,照原样推广发达国家的消费文明,很可能会导致在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在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造成资源的快速耗竭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使得库兹涅茨曲线前半部分环境退化的上升区段变陡,达到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相同时的环境退化的指标上升,所积累的环境危害量更大,推迟了倒“u”形曲线转折点的来临。

而且即使这一转折点来临之后,由于倒“u”形曲线前半部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就需要更长时间和更高费用来改善,所以要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应的人均收入和环境指标,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甚至当环境破坏使得环境呈现不可逆时,发展中国家就不能完成“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改善环境”的目的,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库兹涅茨曲线,从而导致“低收入高污染一高收人高污染一更高收入更高污染一低收入高污染”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和环境两者都不能持续发展。

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是应该走“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的道路

所持的理由是:

1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环境破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定的关联,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环境自然而然就好了。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因此,发展中国家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并最终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脱贫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著,不摆脱贫困就不能保护环境。

因此,要先发展经济、摆脱贫困。

3贫困是导致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护环境必先摆脱贫困。

4保护环境会阻碍经济发展,在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著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

5发展中国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保护环境,应该先发展经济,等有了经济实力后再保护环境。

 

反驳;

(1)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保护环境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走“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之路的人们认为,库兹涅茨曲线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联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任何国家绕开其发展轨迹,另辟蹊径都是不可能的。

其实不然,库兹涅茨曲线的获得有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大体相同,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之间才存在诸如倒“U”形曲线这样相对稳定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就不必像发达国家那样,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之后再保护环境。

话说回来,即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相同,也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就一定要像发达国家那样,等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时,再治理环境。

这点通过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二个假设可以证明。

库兹涅茨曲线得以成立的第二个假设是环境改善除受经济影响外,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这一假设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改善不但取决于经济发展,而且与居民的收入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以及公民的环保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现阶段看,科技发展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技术的进步、公民环境意识、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运动等已非发达国家当初所能比拟,因此,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完全有条件实行边发展边治理的战略,较早实现环境质量从恶化到改善的转变。

而且,就是对于发达国家,不同学者根据研究所得到的库兹涅茨曲线上的转折点的估计值差距也较大。

解释有多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转折点可以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到来。

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按照发达国家对环境治理的人均收入作为标准,开始对环境进行治理。

总之,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模式不一定相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就不能用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宋衡量。

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保护环境。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由于技术的进步,污染的严重程度即污染指数的最大值已大幅下降,转折点已经开始提前出现。

(2)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

尽管数据不足,对资源退化和环境损失的宏观价值评估还很缺乏,环境经济学家还是可以估算出环境退化的代价。

如对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期环境破坏的损失约占GNP的6%;生态破坏的损失约为GNP的9%—12%;90年代前期约为GNP的2%—4%,2000年10月,有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接近3000亿元,约占GNP的4%。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既然如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就可以减少这一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且,这也说明在环境破坏产生后,尽管污染治理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该投人的回报——治理环境从而使环境有所好转所带来的效益也是巨大的。

弗里曼(Freemam)早在1982年就估算了1978年美国污染控制的效益,发现控制大气污染,改善了健康、土壤、植被、材料和财产,取得经济效益217亿美元,占GNP的1%,治理水污染,取得经济效益为48亿美元,占GNP的0.2%。

两项治理所取得经济效益总计265亿美元,占GNP的1.2%。

走“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的经济代价巨大。

研究和经验事实表明,后治理的费用要比事先或及时进行污染防治的费用高出10—100倍。

国外经验证明,湖泊治理一般需要10—20年才可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日本琵琶湖经过25年的治理,投资近185亿美元,才基本控制水质恶化的趋势。

我国滇池污染治理,从1996年国务院将滇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