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481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8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docx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

【摘要】:

依据2010年我国统计年鉴数据,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1978年到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我国经济中的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依然存在巨大的障碍,使得劳动力在边际产出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依然存在很多困难。

这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关键字】改革开放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发展

【引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本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图14.1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

注:

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

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1.产出结构变动

表14.1和图14.1分别显示了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10.97%,降幅非常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才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第一产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上升趋势,与当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有关。

由于制度性释放劳动生产率是一次性的,因此在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48.22%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7年,再次回升到50.27%。

从整体上看,第二产业始终在GDP结构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第三,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2002年以来,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由表14.1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

2002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最为微小,仅相差3.07个百分点,但是自2002年以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却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表14.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变动(%)

注:

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2.就业结构变动

表14.2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组成结构的变化趋势。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表14.2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组成结构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

第一,就劳动力投入的变动趋势而言,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不断下降,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05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提升到2005年的23.8%和31.4%。

第二,虽然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出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在构成比重上,两者仍然有巨大的差异。

表14.3显示了这种对比性差异。

第一产业在GDP结构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即使考虑到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样反差巨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仍然非常惊人。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第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非常有限,单位劳动力产出远远低于第二产业,通常情况下,这和通常的观点存在差异。

表14.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的比较(%)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

3.劳动生产率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效率不断提高。

表14.4和图14.2显示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917元/人增加为2005年的24246元/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快,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小幅稳定提高。

表14.4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1~2006年的数据整理得到。

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别却日益扩大。

如图14.2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大,各自之间的差距也不突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甚至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从1990年开始,不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也呈扩大态势。

目前,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图14.21978-2005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1~2006年整理得到。

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均高于GDP的增长率,且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第三产业。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且其提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1980~199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3.55%;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12.70%;2000~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11.74%。

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且增速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

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13倍,进入21世纪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第一产业的7倍。

第一产业生产效益和第二产业生产效益在近二十多年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二者之间不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的变动也没有均衡性和关联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9.58%,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幅更大。

4.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三次产业变动

2006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2000美元,达到了2042美元。

结合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所展现出的GDP结构和就业结构和以往的国际经验相比,有比较大的差异。

表14.5显示了这种差异。

钱纳里、艾金通和希姆斯模式(以下简称1970模式)与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以下简称1989模式)和中国的现实国情都有比较大的差别。

在1970模式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逐渐上升的,而在1989模式中,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但是第三产业无论是就业水平还是GDP构成都比中国现实情况要高。

考虑到1970模式所研究的背景和1989模式研究的背景有巨大不同,人均达到GDP2000美元所代表的发展程度也有所降低,因此,1989模式明显比1970模式更接近工业化时期,而1970模式已经显示出后工业化倾向。

与之相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就达到了人均GDP2000美元,因此第二产业显示出了非常高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来说,中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于低下,这也是造成中国目前农民贫困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表14.5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的比较:

一般研究和中国现实

注:

中国的GDP结构使用的是2006年的数据,劳动力投入结构使用的是2005年数据。

资料来源:

前两列见郭克莎\王延中: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列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得到。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

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值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牧业和渔业比重上升。

表14.6显示了1978年到2005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图14.3则显示了这一变化的时间趋势。

表14.6第一产业内部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6》。

图14.3农、林、牧、渔在第一产业内部的比重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整理。

在改革开放之前,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1978年,种植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的80%,远远超过渔业、牧业和林业的总和。

虽然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但是直到2005年,种植业依然占第一产业的49.7%,大体上仍相当于渔业、牧业和林业的总和。

在农业内部结构方面,种植结构(产品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进展,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大幅增长,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品优质化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增强。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绝对量虽然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1978年以后,牧业和渔业发展非常迅速。

以绝对值计算,2005年牧业的绝对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63.6倍,而2005年渔业的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181.7倍,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也分别从15%和1.6%提升到33.7%和10.2%。

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比重的迅速上升与国民收入的提高紧密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对肉类产品和鱼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显著刺激了牧业和渔业的发展。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产品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肉类、禽类和水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这也是牧业和渔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结构变动基本上是需求结构转变带动生产结构转变的结果。

此外,国家放开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也是促使农民转向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直接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内的结构变化集中的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

由图14.3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农业、牧业、渔业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突然变得缓和下来,产业结构转换走过了一个拐点,步伐明显比以往要小。

进入21世纪以后,种植业所占的比重有了进一步的下滑,而与之相对的是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的上升。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渔业产值基本没有变化。

三、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

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支持作用,而第二产业的迅速增长又与其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动相联系。

1978~2005年,我国第二产业总产值由1745.2亿元上升至87046.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3%,在GDP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40%~50%之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特别是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在三次产业中均居首位,国民经济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1.工业结构的轻重比例变化

工业快速增长相伴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迅速变化。

按照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可将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矫正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解决轻、重工业结构失衡问题。

这一时期,采用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方针,轻纺工业被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轻工业比重在短短几年内从43%上升到50%,上升了7个百分点。

轻纺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在推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改善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

与此同时,对重工业进行调整和改造,使重工业中为农业和消费品工业服务的机械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轻、重工业保持基本平衡的发展态势。

在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促进轻工业发展的政策作用下,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连续上升,1985年轻工业比重超过45%,1990年接近50%,几乎与重工业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参见图14.4)。

图14.41978~2005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关系

注:

1978~2003年数据为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04年和2005年数据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第三阶段:

从1992年开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拉动了以家用电器为核心的机电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瓶颈制约下推动起来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了基础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结构重新出现较明显的重工业化趋势,到1998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已接近60%。

这一时期,我国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总体保持稳定。

第四阶段:

从1999开始,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再次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

2002年以后,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2002年的62.6%上升为2005年的69.0%,轻工业则从2002年的37.4%回落为2005年的31.0%。

轻重工业的比例差距明显拉大,重工业化趋势日益显著。

2.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

从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般加工制造业的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以电子及通信制造业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带动了工业结构的升级。

目前,我国工业结构正跨入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换,工业的发展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了以素质提高为主,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由解决比例失调转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总体来看,我国煤炭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四个行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其中纺织业下降的幅度最大。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五个行业的比重显著增加,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增幅最大,其在2004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16%,比1985年提高了6.66%。

除了上述下降和上升比较明显的九个行业之外,其他行业的比重变动幅度不大。

(参见表14.7)

表14.7我国工业行业构成变化表(%)

资源来源:

1985年、1990年、1994年、2000年数据来自龙开元: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及其地区差异分析》,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4年第77期;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2000~2005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0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到2005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以电力、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明显加强,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有所压缩,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信息产业迅速成长。

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生产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我国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78~2005年,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7%,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6%的增长速度高1.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23771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也从12.2%增加到了31.4%。

(参见图14.5)

图14.51978~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日趋增大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领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新兴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表14.8显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的变化情况。

从几个大的服务行业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该比重下降为23.3%;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比重大幅下降;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上升态势;归入“其他服务业”的“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和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新兴服务行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6.8%上升到了2003年的26.4%,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其占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表14.8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注: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2年、2005年数据整理。

从表14.8中还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仍然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例长期保持在20%以上;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比重最少的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基本保持在8%左右,在近十年中几乎未发生变化,说明其增长速度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同,发展比较稳定。

摘自《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安徽新华学院

 

小组成员:

吴文娟黄蓉

周春姐杨琴

符巧玲张杰

11级财务管理3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报告

 

实践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及各产业的经济贡献。

实践目的:

通过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来了解我国现代经济格局以及发展情况。

 

实践过程:

1.了解实践内容,目的及主题。

2.确定实践方向。

3.上网及去图书馆阅览室搜索相关资料。

4.整理,组织相关资料并写实践报告。

 

实践结果:

通过此次实践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地区分布不均衡,三大产业比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就业结构不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