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7186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docx

中医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因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影响冠状动脉循环的一种心脏病。

心绞痛是因心肌短暂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为多。

近年来。

我国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的范畴。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

(1)左侧胸部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胃脘部、甚至可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3)诱发因素情绪波动,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2、体征

部分病人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

1)暂时性血压升高;2)窦性心动过速;3)心尖部出现第四心音(房性奔马律),在左侧位时容易听到;4)乳头肌功能失调所致的体征:

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及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这些异常体征于心绞痛缓解或休息后可变为不明显,偶可消失。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典型者可在反映心肌缺血的相应导联显示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

0.05mV以上,ST段及R波下降支的相交角大于90°。

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发作时缺血部位ST段暂时抬高,对应导联中的ST段压低。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多数有ST段和T波改变,少数伴有低血压,ST段呈水平型压低O.05mV以上,T波平坦或倒置。

心电图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及耗氧量而激发心肌缺血性ST段和T波改变,有助于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

(2)动态心电图可以24小时连续记录心电图,观察缺血发作时sT段和T波改变,有助于诊断。

(3)实验室检查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载脂蛋自ApoA1水平低而APOB水平高于健康人。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粘滞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4)超声心动图可以探测到左冠状动脉主干的管腔狭窄及不规则。

(5)X线检查心影增大,尤其合并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时明显。

主动脉迂曲延长。

(二)中医证候分类

结合临床,本病可分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痰浊闭塞、心血瘀阻、寒凝气滞等证型。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命体征监护,如心率、心律、血压等。

(2)吸氧,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二)中医治疗

(1)心气亏虚

证候:

隐痛阵作,气短乏力,神疲自汗,伴面色少华,纳差脘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代促。

治法:

补益心气,和络止痛。

代表方剂:

归脾汤。

(2)心阴不足

证候:

隐痛忧思,五心烦热,口干多梦,头晕耳鸣,惊惕潮热,苔净或少苔或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或代促。

治法:

滋养心阴,活络止痛。

代表方剂:

天王补心丹。

(3)心阳不振

证候:

闷痛时作,形寒心惕,面白肢凉,神倦怠,汗多胀肿,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弱、沉迟或结代

治法:

温阳宣痹,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

灸甘草汤、瓜蒌薤白白酒汤。

(4)痰浊闭塞

证候:

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身困重,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治法:

祛痰开窍,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

温胆汤。

(5)心血瘀阻

证候:

刺痛固定,面晦唇青,怔忡不宁,指甲发青,发枯肤糙,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

通窍活血汤、失笑散。

(6)寒凝气滞

证候:

遇寒则痛,.彻背掣肩,手足欠温,畏寒口淡,苔白质淡,脉沉迟或弦紧或代促。

治法:

散寒理气,温络止痛。

代表方剂:

枳实薤白桂枝汤、乌头赤石脂丸。

(三)西医治疗

(1)发作时的治疗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同时以硝酸酯制剂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冠脉流量,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及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

①硝酸甘油:

O.3~0.6mg含服。

②硝酸甘油注射剂:

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mg,静脉滴注,开始时每分钟20~10μg,而后酌量增加,鲁南欣康注射液20mg加入补液中静脉点滴。

(2)缓解期的治疗

①硝酸酯类:

消心痛,每次5~20mg,每日3~6次;鲁南欣康,20mg,每日2次;德脉宁,40mg,每日1次。

②β受体阻滞剂:

阻断拟交感儿茶酚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受体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倍他乐克6.25~25mg,每日2次或洛德5~lOmg,每日1次,注意血压及心率情况。

严重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及心动过缓者慎用或禁用。

⑨钙离子拮抗剂:

有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缓解痉挛等作用,常用制剂有拜心同30mg,每日1次,或络活喜5mg,每日1次,硫氮卓酮(恬尔心)30~90mg,每日2次。

④抗血小板及抗凝:

肠溶阿司匹林100~150mg,每日1次,或肝素50~100mg(维持24小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注意复查凝血功能。

APTT延长为正常1.5~2.5倍。

或速避凝O.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

第二节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常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

本病属中医“真心痛“的范畴,其并发症属“心悸”、“喘证”、“厥脱”等范畴。

一、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

(1)疼痛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更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至数日,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病人常焦虑不安,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全身软弱。

约10%~20%病人可无疼痛,或疼痛在性质不典型,或疼痛的部位不典型,或表现为休克、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多在发病后第2日始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

下壁心肌梗死者约有1/3伴有恶心呕吐或上腹痛,严重者发生呃逆。

(3)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发病l~2周内,可伴有心悸、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

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以室性过早搏动常见,可频发或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

(4)低血压和休克多数发生在起病后第1周内,特别是发病的头24小时内,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12kPa(90mmHg),有焦虑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每小时小于20mL)、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表现。

(5)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目内发生,为梗死后心脏收缩力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常见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严重者发生肺水肿等表现,在后期亦可出现慢性心力衰竭。

右心梗死者,早期出现右心衰竭。

(6)急性心肌梗死可表现为猝死。

2、体征

(1)心脏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体征可在正常范围内,体征异常者大多数无特征性。

心脏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可增快,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三、四心音或房性、室性奔马律,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2)血压早期偶有血压增高,大部分病人都有血压下降,发病前血压增高者,血压可降至正常以下,且可能不再恢复到起病前水平。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完整的心电图诊断需具备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段和缺血性T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的动态演变,并且通过一定导联上的上述改变反映心肌梗死的部位:

(2)心肌酶谱测定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升高并有演变。

(二)中医证候分类

结合临床,本病可分为有气虚血瘀、寒凝心脉、阳脱阴竭、痰浊痹阻、瘀热互结、气阴两虚等证型。

二、治疗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应强调就地抢救,在院外进行初步抢救治疗后,应迅速送至有条件的医院继续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在冠心病监护室进行心电、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应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2)吸氧。

(3)解除病人的紧张顾虑隋绪,可常规给予镇静剂如安定等。

(4)进食不宜过饱,宜少量多餐。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可常规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

(5)起病第1周应绝对卧床,无并发症者可在第2周开始先在床上活动,然后下床由床边站立过渡到室内活动,病情重者应延长卧床时间。

(二)中医治疗

(1)气虚血瘀

证候:

胸痛胸闷,动则加重,休息减轻,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治法: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代表方剂: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寒凝心脉

证候:

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舌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治法:

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代表方剂:

当归四逆汤加味。

(3)阳脱阴竭

证候:

心胸剧痛,四肢厥逆,大汗洒漓,或汗出如油,虚烦不安,皮肤青灰,手足青至节,甚至神志淡漠或不清,口舌青紫,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

四逆汤合人参汤加睐。

(4)痰浊痹阻

证候:

心胸翳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或有头昏重,或有咳嗽咯痰,腹胀纳呆,舌质黯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治法:

化痰泄浊,宣痹通阳。

代表方剂: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5)瘀热互结

证候:

胸痛胸闷,面赤烦躁,发热口苦或口臭,纳呆便秘,小便短赤,舌质黯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泄热。

代表方剂:

血府逐瘀汤加减。

(6)气阴两虚

证候:

胸翳气短,倦怠乏力,自汗,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

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

生脉散加味。

(三)西医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

①吸氧:

在发病最初几日应常规给氧,一般通过鼻管或面罩持续或问断吸氧。

②止痛:

首选吗啡5~10mg皮下注射,必要进1~2d、时再注射1次,或用小剂量2~5mg静脉注射,无效时可于5~30分钟重复注射1次。

③硝酸甘油;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它既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侧支血芦的血流量,又能通过扩张周围小动脉和小静脉降低左心室前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剂量从每分钟5~10μg开始,以后每5~10分钟增加5~10μg,直到疼痛缓解或出豌副作用。

通常有效剂量为每分钟50~150μg,但要注意使用时收缩压不要低于12.0~13.3kPa。

④β受体阻滞剂:

通过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有效地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因为舒张期延长而使损伤区的冠脉血流量增加,在极早期使用能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最适合于心动过速及收缩期高血压病人。

常选用美托洛尔,开始用15mg分3次间隔2~5分钟静脉注射,15分钟后继以50mg口服,每6小时1次共48小时,再以100mg每日2次口服。

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但在下列情况下宜慎用或禁用:

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动脉收缩压低于13.3kPa,中等程度以上左心功能衰竭,任何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肺心病。

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心肌血流,降低动脉压和左室充警压,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梗死早期梗死壁扩展和左心室扩张,对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治疗作用。

常选用卡托普利和依拉普利,前者剂量6.25~25mg,每日3次,后者为2.5~5mg,每日1次,以后调整至20mg,每日1~2次。

⑥抗凝治疗及血小板抑制剂:

能有效防止梗死早期再梗死或梗死区延展及降低病死率。

常用肝素抗凝,剂量为每小时500~1000IU静脉滴注,也可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阿司匹林剂量为每日50~300mg,可长期持续口服。

⑦其他:

包括极化液、果糖、硫酸镁等。

(2)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左心室功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近期和远期死亡率。

实验研究表明,冠脉完全闭塞后,透壁性心股梗死通常在4~6小时内完成,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治疗愈早愈好,超过6小时,已难以缩小梗死范围。

目前多主张在起病后12小时内溶栓,以尽量挽救更多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①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年龄小于70岁,发病在6小时之内,心电图上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且无溶栓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包括近期(14日内)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史,有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有出血性脑卒中史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史,未能控制的高血压超过26.6/16kPa以及对扩容和升压药无反应的休克等;相对禁忌证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以及体质过度虚弱者。

②溶栓剂及用药方法:

国内常用的溶栓剂为尿激酶和链激酶。

给药方法分冠脉内给药和静脉内给药。

前者受一定灸件的限制,而后者则在:

临床开展广泛。

使用剂量尿激酶和链激酶均为工50万U,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工1OOmL中于半小时内滴注完,但链激酶使用之前,应先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以防止过敏反应。

在溶栓治疗后,每4~6小时测量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

待凝血时间恢复至正常对照值的1.5~2倍以内,以及纤维蛋白原大于1OOmg%时,再静脉滴注肝素,首剂5000IU推注,继以每小时500~1000IU静滴维持,以保失一充分的抗凝状态,防止再梗死的发生。

肝素维持凝血时间在正常对照值2倍水平2~3天后,改口服华法令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3)严重并发症的治疗

①消除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1)一旦发现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立即予利多卡因50~1OOm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每5~10分钟重复次,但总量不超过300mg,继以每分钟l~4mg静脉滴注维持。

2)发生心室颤动时,应尽快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室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效不满意时也应及早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3)缓慢性心律失常予阿托品0.5~1mg肌肉或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宜安置临时经静脉心内膜人工心脏起搏器,待传导阻滞消失后撤除。

持续性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率缓慢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②治疗心力衰竭:

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应用吗啡和利尿剂,也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因最早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主要由于坏死的心肌间质充血、水肿引起心肌顺应性下降所致,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并未增大,且此时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易引起梗死面积扩大和室性心律失常,故在梗死发生后24小时以内应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类。

右心室梗死的病人应慎用利尿剂,而以补充血容量为主。

⑧控制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源性休克往往病情凶险,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病情。

1)补充血容量:

有血容量不足或中心静脉压和肺楔嵌压低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补液后如中心静脉压上升>1.77kPa(13.3mmHg),肺楔嵌压>2.0~2.4kPa(15~18mmHg),则应停止补液。

右心室梗死时,中心静脉压的升高未必是补充血容量的禁忌,应结合临床情况分析.如无左心衰竭的表现时,宜增加血容补充血容量.

2)应用升压药:

补充血容量后如血压仍不升,而肺楔嵌压和心排出量上常时,提示周围血管张力不足,可予多巴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也可使用多巴丙丁胺。

3)应用血管扩张剂:

如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不上升,而肺楔嵌压增高,心排血量低或周围血管显著收缩以至四肢厥冷并有发绀时,在5%葡萄糖注射液lOOmL中加入硝普钠5~10mg或酚妥拉明1O~20mg静脉滴注。

4)其他治疗:

治疗休克的其他措施包括纠正酸中毒,保护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强心甙等。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与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本病从发病机制以至临床防治的研究。

高血压是指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对于迄今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高血压标准为:

静息时,若成人收缩≥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根据WHO调查结果,成人确诊商血压患病率在8%~18%左右,我国高血压患者达6000万以上,且有逐年增多趋势。

目前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已起过1亿。

高血压不仅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成倍增加,且是造成脑血管意外,心、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心悸”、“中风”等范畴。

一、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

(1)缓进型高血压病多为中年后起病,有家庭史者发病年龄可较轻。

起病多数隐匿,病情发展慢,病程长。

早期病人由于血压波动幅度大。

可有诸多症状,而在长期高血压后,即使在血压水平较高时也可无明显症状,因此,不论有无症状,病人定期随访血压。

(2)急进型高血压在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当中,约1%可发展成急进型高血压,发病可较急骤,可也发病前有病程不一的缓时型高血压病史。

男、女比例为3:

1,其症状基本上同缓进型高血压病,但症状如头痛等明显,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视网膜帮肾功能很快衰竭等特点。

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多持续在17.3~18.7kPa(130~140mmHg)或更高。

如治疗不及时、不合理、血压持续升高,影响主要靶器官心、脑、肾、眼底,可出现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3)高血压危重症

①高血压危象:

在本病的进程中,如全身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周围血管阻力明显上升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时称为高血压危象。

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眩晕、亦可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急、视力模糊、腹痛、尿频、尿少、排尿困难等。

②高血压脑病:

在急进型或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病病人,尤其是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者中,可出现脑部小动脉先持久而明显的痉挛,继之被动性或强制性扩张,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之为高血压脑病。

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脉搏多慢而有力,可有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黑蒙、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出现暂时性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

2、体征

(1)心脏的表现血压长期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形成了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界向左、向下扩大;心尖搏动强而有力,呈抬举性;心尖区和(或)主动脉辦区可听到2~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2)眼底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眼底动脉、视网膜、视神经乳头等变化,从而了解高血压病变程度。

3、辅助检查

(1)双肾上腺CT为首选检查,可排除是否有原发性高血压。

(2)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X线检查、心电图、动态血压检测等检查。

(3)特殊检查超声心动图示最常见结构变化是左室壁厚度增加,也可表现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二尖辦收缩期前向运动。

(二)中医证候分类

结合临床,本病可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痰浊中阴、瘀血阻络、阴阳两虚等证型。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胸怀开阔,精神乐观,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脑力劳动者坚持作一定的体力劳动等,有利于维持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

(2)减轻体重,限制热量,低盐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

(3)开展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工作,进行集体的定期健康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家庭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增高记录者,定期随访观察,则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

(4)中医的食疗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克服了西医食疗复杂的检查和难以执行的措施,其方法是把一些食用方便、价格低廉但又确有降压作用的食物,根据自己的嗜好,有意选择一些种类多食,以达到防治高血压病的目的

(二)中医治疗

(1)肝阳上亢

证候: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

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代表方剂:

羚羊角汤加减。

(2)阴虚阳亢

证候:

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或沉细数。

治法:

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剂:

天麻钩藤饮加减。

(3)肝肾阴虚

证候:

头晕耳鸣,目涩视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

代表方剂;杞菊地黄汤加减。

(4)痰浊中阻

证候:

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肢麻困重,苔日腻,脉濡滑。

治法:

除湿化痰,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络

证候:

眩晕头痛,失眠,健忘,心性,面或唇色紫暗,舌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治法:

活血通窍。

代表方剂:

通窍活血汤加减。

(6)阴阳两虚

证候:

眩晕头痛,头昏耳鸣,形寒肢冷,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失眠多梦,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治法:

育阴助阳

代表方剂:

金匮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

(三)西医治疗

在降压药物的具体选用上,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靶器官损害情况,2)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3)伴随疾病的情况,4)病人的治疗反应,5)其他疾病用药和降压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用药如下:

利尿剂和β阻滞剂价格便宜、有效、安全,并经常以小剂量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不同类型的钙拮抗剂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且耐受性好,特别适用于老年收缩高血压病人,有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宜选用长作用的钙拮抗剂而避免应用快速短效制剂;ACEI是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在减少心力衰竭病人的发病和死亡以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尤其伴有蛋白尿)病人肾脏疾病的进展方面特别有效,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干咳,ATII受体拮抗剂是最新使用的一类降压药,与ACEI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对心力衰竭的病人有特别的价值,在副作用少这点上优于ACEI;α-阻滞剂也是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对血脂和血糖无不良作用,故适用于伴有血脂和糖耐量异常的高血压病人,主要副作用为体位性低血压;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降压药,包括较新的咪唑林受体激动剂莫索尼定和老蓟可乐定、甲基多巴可作为第二线降压药使用;米诺地尔和肼屈嗪等直接血管扩张剂的副作用也使它们不作为一线降压药使用。

第四节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多项异常。

心律失常有多种类型,主要分力快速心律失常与缓慢心律失常两大类。

心律失常是临床心脏病学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人,也见于无器质心脏病人。

轻者,尤其是无器质心脏病的病人,预后良好,无须作处理;严重患者,尤其是有器质性心脏疾病基础的,可造成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

还可造成猝死。

心律失常依据其证候特点属于中医的“心悸”病的范畴。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快速性心律失常

A.窦性心动过速

(1)症状病人可无症状或有心悸、乏力、易激动等。

(2)体征心率在每分钟100~150次范围内,可有心尖部搏动和颈部血管搏动增高,心音响亮,或可在心尖部听到收缩期杂音。

(3)辅助检查心电图P波为窦性,P-R间期大于0.12秒,P-P间距短于0.6秒,心率一般在每分钟100—150次,P波可能与前面的T波重叠。

B.过早搏动(或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

(1)症状偶发过早搏动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跳不规则,心跳停歇感或增强感。

频发者有心悸、胸闷、乏力、甚则有心绞痛发作。

(2)体征可听到提前发生的早搏和其后较长时间的间歇。

早搏的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3)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

①房性早搏有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心律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