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187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胡净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

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请同学们准备听写。

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

(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永久保持

  

  稠密瞻仰

  

  四季常青枝枯叶落

  

  师小结:

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

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

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

(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

(指名读)

  

  3.师:

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

听清老师的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

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

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

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

(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多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

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

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

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

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

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

()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

外形

  

  

(1)师:

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强壮、健壮。

(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

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

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

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

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

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

特点是什么?

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

(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

(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

拒虫)

  

  写法点拨:

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

有什么作用?

(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

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

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

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

适时启发、点拨:

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

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

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

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

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

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

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

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布置作业】

  

  学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一个小片段。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论坛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

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

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

(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

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

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

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

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怎么画?

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

例如:

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一组板演。

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

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

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

(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你们也带了吗?

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

(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

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

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

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

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

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

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

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19《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园地习作训练教学设计

  主题:

家乡的景物

  一、明确要求:

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写其他地方的景物。

  二、写作指导:

  1、选择家乡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一写,也可以写其他地方的景物。

  2、展开想象,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

  3、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例文引领开拓思路:

  四、独立写作

  修改初稿。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例文1、春在家乡

  星期天的早晨起来,外面小雨淅沥。

春天来了,我们拿着小花伞去公园寻找春天。

  小雨中江滨公园的大门更显气派。

水磨石的台阶像一面镜子。

倒映出鲜红的门柱。

门梁上镶金的“江滨公园”四个大字,非常醒目,使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我们跨进大门,顺着一条幽静的小路来到假山下。

  江滨公园的假山不大,但很奇。

你看那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像一头雄师,昂首啸天;有的像一只羔羊,温顺可爱;有的仿佛天然的石墩,供游人休憩;有的又似一柄匕首直插苍天。

怪石中又隐约夹着一条小路,曲折地通向山顶。

绕过缓坡又可见石缝中的树木。

这时蹬上一块怪石,伸手抚摸树枝,只感到手触摸处的柔软而坚韧。

啊,春的消息挂上了树梢!

  顺着山脊的另一条小路,我们走下了山坡。

眼前出现的是一片竹林。

远远望着,朦胧的雾气中竹子更加翠绿。

我快步走进林中。

啊,春的足迹已踏进了这片竹林。

  桃树枝头上嫩嫩的芽儿似刚出生的小鸟。

露出一各个个小脑袋观赏春天,在这群“小宝宝”的带动下,桃枝在冬天呈现的黑褐色渐退,像姑娘脸上泛起了红晕。

  人工湖畔,碧波荡漾,垂柳掩映。

有些柔嫩的柳条还婆娑着伸入了水中。

像顽皮的小姑娘的手臂,不时的撩起几点小水滴送到游人的脖颈里。

  如此美景自然不能缺少游船。

这不正有几只小舟漂了过来。

大家争相跳上小船,轻轻摇动木桨,小船推开了波浪,我们便置身于绿水中了。

这时,不知谁哼出了优美的歌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接着又有人跟着唱了起来“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我们不得不在欢声笑语结伴回家。

这次寻春留给我们难忘的春天美景。

我爱春天,更爱这春色中的家乡!

  思路剖析:

文章按游览的顺序记叙,语言优美,情景交融。

  例文2、家乡一处美丽风景

  我的家乡台州市,那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东山公园,它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树木全都长出了嫩绿色的新叶,小花都开了,小草也从地里面探出了小脑袋,观赏着春天的美丽的风景!

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在唱着春天的歌曲呢!

春风姑娘带着春的问候,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春姑娘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夏天,小花、小草、大树、都长得更茂盛了,小花、小草们都向我们打招呼呢!

大树更是慷慨,它在向我们招手说:

“夏天来了!

天气热了,你们就到我的树阴里来乘凉吧!

  秋天,一些树叶变黄了,金色的叶子落下来,好像铺了一条金色的地毯,正在迎接我们呢!

小草枯黄了,好像内疚地说:

“春天走了,夏天走了,我也老了,不能陪大家玩了,可明年我们还会回来的,再见吧。

”但这里的松、柏树却更加苍翠。

  冬天,枫树的叶子变红了,腊梅花都不约而同的绽开笑脸,黄黄的,公园里一片清香,冬姑娘也常常驻足赏花呢,这里的冬天也不缺乏色彩,更不愿把白雪撒向大地。

  东山公园美吗?

有空咱们一起去欣赏吧!

我可是欣赏不厌的,那里还有许多大型的游乐器具盼着你去呢,有些可是很刺激哟!

  思路剖析:

文笔流畅,思路清晰,把东山公园的四季美景都呈现在了人们面前,生动而且具体。

  例文3九峰公园的四季

  九峰公园的美丽景色之一,许多人都喜欢去那里玩。

它坐落在永宁山西麓。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四季吧!

  春天,树都长出来新叶,小草绿了,花儿开了,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

去玩的人们多了起来。

唯一没变的就是路边的路灯了,它依旧挺立在路边,为人们照亮。

  夏天,湖里的游船可忙碌了,许多来游玩的人,都要坐船享受一番荡舟的感觉。

一天到晚晚,整个公园都是沸腾的,处处都能见到人的身影。

傍晚,灯光映照,好几处喷泉的水柱也改变了颜色,有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五颜六色。

  秋天,九峰开始“变色”了,原本绿油油的底色,几天之间就变成了金灿灿的一片,绿色和红色成了美丽的衬托。

  冬天天气寒冷了,九峰公园同样不缺乏色彩,枫叶红了,梅花开了,除了黄色的,还有红梅呢!

游人依然如织,你看那儿童公园内,温暖的阳光下各种大型娱乐器具,转得多欢呀。

  啊!

这就是台州市的老风景区——九峰公园,美吗?

热闹吗?

你一定很想去吧!

  思路剖析:

文章下笔流畅,层次清晰,把九峰公园的四季真正的体现了出来,让人感觉美不胜收,要真的很想去。

  写作知识

  怎么写景物

  首先,要观察景物。

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比如,要写初春的景物,你就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寻找春天的信息。

你来到公园里,看一看河水是什么样的,两岸的树木是什么样的,花草是什么样的。

这样看一看,想一想,写出来的内容就会真实、生动,这就是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怎么写景物呢?

  其次,不但要仔细地观察景物,还要借助观察的景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景物。

这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才能具体、生动地描写。

有些景物,比如桂林山水,其特点很突出,只要你注意细致观察它们突出的地方,把它们与同类景物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鲜明的特征,自然就会写得真实、生动了。

比如,《桂林山水》一文的作者就是抓住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把它与大海和西湖比较,发现漓江水:

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泰山和香山比较,发现桂林的山:

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了寄托,情景交融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样回事呢?

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

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

]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

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

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请再进一步思考: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

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

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

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

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

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

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

[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

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

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

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

“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

“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

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