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157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岳麓版必修3

教学内容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教学目标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教学难点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

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著作:

《焚书》、《藏书》【学生阅读“知识之窗”】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背景:

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二)三大思想家:

1、王夫子:

(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

②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黄宗羲:

(世称“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君臣应是平等“师友”;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2)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①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你“一家之法”

(3)主张“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3、顾炎武:

(世称“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国得病》《日知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1)针对明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三)经世致用思潮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四、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1、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

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课堂练习

1、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抗清斗争高涨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C.民族危机严重D.商品经济发展

2、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是忠君报国思想的体现B.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色彩

C.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D.有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3.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学反思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四方面科技成就的背景、影响

学生资料收集,归纳总结、整合知识。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材料研究。

归纳科技成就讲解过程中的影响,得出结论。

建国近六十年来,在中共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发展的影响

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科学技术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要坚持科教兴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难点:

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找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第29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科技成就

1、原子能

a成就:

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核电站

b背景:

美苏核垄断

c影响:

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

2、生物技术

a成就:

杂交水稻(袁隆平)

b背景:

地少人多

c影响:

解决吃饭问题

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a成就:

银河一号、三号、神威号巨型计算机

b背景:

国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c影响:

国家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

4、航天技术

a成就:

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

b背景:

苏联、美国空间技术发展迅速

c影响:

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科技成就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

1社会主义发展2经济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影响:

“科教兴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前两节内容——出示图片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电子计算机:

美国第一台计算机;生物技术、遗传工程:

克隆羊多利;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苏联的东方一号、阿波罗11号载人上天;原子能: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成功。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回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世界上主要的科技成就,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中国。

在课下,我们四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等四个方面查找到很多有关科技成就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些成果。

讲授新课

一、科技成就

设计思路:

请同学们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课下的准备,从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方面说明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

每一部分都用图片和材料说明三个内容:

成就、背景、影响或作用。

通过让学生课下准备的方式,促进学生得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真正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从而得到价值体验。

(一)原子能方面

请第一小组同学们出示有关原子能的资料。

一名同学讲解。

生:

首先看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景象。

图片讲解:

1966年10月27日,北京时间9:

00正,随着指挥员一声“发射”口令,顷刻间核导弹腾空而起,按预定程序准确飞向靶区。

9:

09分14秒,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毛泽东接到报告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10月27日的这一声巨响,表明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准中程导弹核武器,也取得了核弹头研制定型的完整经验,对加快战略导弹核武器的研制速度,增强国防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看到的这两位老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钱学森。

还有很多科学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起阅读下面的这几则材料。

(课件展示)

材料一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邓稼先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钱学森

材料二在建国初期我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用最少的研究经费、最短的时间创造了奇迹。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那些创造了如此辉煌成就的功臣们却一直默默无闻:

王淦昌,当时参与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此前,他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而轰动世界,到研究所报到后,由于保密需要,化名“王京”,而王淦昌这个名字从此消失17年之久;在“两弹一星”科研刚刚起步时,苏联撤走了专家,是邓稼先带着一批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学毕业生,在京城北郊的灰楼里,用4台手摇计算机运算,开始了艰辛的攻关;还有钱学森、周光召、朱光亚、钱三强、赵九章、姚桐斌、郭永怀、钱骥、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妮、屠守锷、黄纬禄、彭桓武、程开甲、陈能宽等。

1999年,党和政府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时,他们中已有7位科学家去世了。

生总结:

我们找的材料主要就是从原子能成就和这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方面入手。

老一辈科学家那种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探究]结合我们了解的历史知识,分析研究原子能的原因。

师:

一组同学准备得非常充分。

请大家阅读课本提供的材料,思考:

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什么建国初期我国还要研究原子能?

生答(略)

师:

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苏联都对我国进行核威慑,为了打破核威胁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科学。

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反映。

师:

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简称核能,俗称原子能。

它给人类提供了土种新的能源。

思考:

原子能技术除了在国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还在什么方面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生:

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开始运行发电。

另外还有大亚湾核电站。

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能源。

(二)生物技术方面

第二组同学出示自己的材料。

生:

这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旁边是他的研究成果给农民们带来的丰收的喜悦。

我国拥有世界7%的耕地,却有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

在新中国成立后,吃饭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

下面我们一起看几则材料:

(课件展示)

材料一“地,究竟能有多高产?

”袁隆平曾做过一个非常浪漫的梦:

水稻长得像人一样高,人们在丰收的稻穗下乘凉……1965年10月,当袁隆平写出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的时候,由于论文和当时的经典学说相背离,学术界并不认同,有人甚至嘲讽他异想天开。

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称他为“世界水稻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专家之一”,“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

杂交水稻这一育种途径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

2004年,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世界粮食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沃夫奖被称为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而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材料二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生:

我们根据已知的材料(课本资料和我组提供的材料)设计了几个问题:

[探究]1、发明杂交水稻的背景是什么?

2、我们的“东方魔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

生总结:

发明杂交水稻的背景是中国人多地少。

我国的杂交水稻“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师:

第二组同学能够根据材料自己设计问题,很有创意。

大家思考:

在面对外国人对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会不会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进行质疑的时候,袁隆平这种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何种关系认识?

——人定胜天。

(三)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也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请三组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他们的“调查”结果。

生:

第一幅图展示的是我国在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系巨型计算机。

第二幅图是我国的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

下面我们看两则材料:

(课件展示)

材料一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1999年研制成功神威巨型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材料二金怡濂院士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在计算机研究领域,人们通常把当时性能最高、运算速度最快的一类计算机称为巨型计算机。

到了20世纪9O年代,我国自己开发成功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每秒10亿次。

但是,当时美国和日本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上千亿次。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我国决定研制“神威”巨型计算机。

金怡濂经过认真研究后说:

“我们应当有能力造一台千亿次巨型机!

而且必须有一个大的跨越,否则我们会被世界越甩越远。

”金怡濂语出惊人,掷地有声。

他被任命为“神威”计算机的总设计师。

1999年9月,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研制的“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行。

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生总结: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并且有一批我们自己的专家。

而计算机技术也成为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科技。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上通话、网上购物等等,但是也出现了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的“网虫”。

相信今后我们的生活与计算机、互联网会更加紧密,因此我们应当遵守上网公约,实现“绿色”信息化。

师:

三组同学查找的资料也很详尽,并且给大家不少启示。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四)空间技术、航天技术

请第二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的搜集成果。

生:

请大家看以下材料(课件展示)

阅读以下材料:

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T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日日,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己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总结:

从以上的图片和材料可以知道,建国后我国的空间、航天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成果累累。

如果大家想更详细的了解,请大家参考这个网站上的有关长征一号的介绍和图片。

师:

四组同学非常细心,不仅把本节课本上的有关知识展示给我们,还找了很多近年来科技成就。

[探究]1、回顾“一星”发射时期我国的内政外交情况如何?

国家领导人对空间技术的态度如何?

为什么?

2、空间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举例子说明。

生讨论并发表见解(略)。

师总结:

1、国内正处在十年动乱期间,从外交上来说,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等等。

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空间技术,因为它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征之一。

只有综合国力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才能提高。

2、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技术和空间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突出的是被誉为“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标志的神州五号。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两个经典片断(放截取好的录像)——神州五号上天、杨利伟返回地面。

师:

这样一项开辟新时代的科技成就,凝结着多少科技人员的汗水。

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民族精神。

我们共同总结一下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见板书一)

[教学反思]采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参与、思考的同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成果展示有利于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展示一系列图片、音像制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

(导入下一个标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的科技发展也举世瞩目。

这让我们不仅想到前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生讨论)

师总结: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前后,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原来已经受伤的祖国更加支离破碎。

[探究]这两个时期,世界科技史上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为什么建国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却发生了飞跃呢?

二、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科技革命的影响

设计思路:

从回顾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导入现今科技发展的原因。

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

在学生对前面知识已经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深层次引导学生,体现知识的递进性。

在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讨论,并且指导学生回顾政治史、经济史上的有关内容。

据材料、已知知识分析得出建国后科技发展的原因。

让学生在自我提高当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以处理课后习题的形式完成新课的最后一部分。

把影响这一部分作为开放题目处理。

加深同学们对“科教兴国”的认识。

(一)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强迫中国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1963年9月,毛泽东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曾明确指出:

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我们“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况,挨打是不可能避免的”。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多次号召要“在技术上兴起一个革命”。

1956年,当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候,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团结起来向“自然开战”、“向现代科学进军”,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材料三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论述了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

他说:

“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

生讨论。

(略)

  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成就的影响

师:

由以上分析可知,科学技术要有适宜的社会条件才能得到发展。

科学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

那么,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

[教学反思]用对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前后、横向的对比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通过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当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结:

请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生: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著名的科学家。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只有主权独立、经济发达的国家才能给科技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反过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师: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一定要在国家“科教兴国”的统一认识下,努力学习知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