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695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docx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作业

课程总分

平时成绩

论文成绩

教师签字

课程国际企业管理专题研究

授课教师王益民

授课时间2009.3-2009.5

作者水兵兵

学号*********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

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条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国际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

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条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国际化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的日趋深化将企业置于全球价值链中,为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新和迅速进入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征,超强的灵敏性和适应力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创新和寻找市场方面更具优势,使得中小企业在今天迅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迅速获得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利用其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其自身优势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二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

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

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如美国国会2001年出台的《美国小企业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英国、欧盟等在采取量的指标的同时,也以质的指标作为辅助。

我国于2003年2月19日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

从规定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概念是宽泛的。

比如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

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

2003年我国就开始实施了新的中小企业标准,这个可以查阅有关文件,其中共分五大行业,包括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等。

20世纪70年代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是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Incrementalcommitment)的连续(Sequential)的过程。

英国学者StcphenYoung等在《国际市场进入和发展》一书中指出: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活动及其方式,这些活动及其方式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学科、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国际分包生产和特许经营等。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于1960年率先提出,并由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

市场具有不完全性有产品市场不完全,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垄断优势包括市场垄断优势,生产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利用其垄断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可以追溯到罗纳德·科斯于1976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的产权经济学理论。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内部化理论认为,不仅最终产品市场存在不完全,在中间产品市场上也同样存在,这里的中间产品除了原材料和零部件外,还包括专有技术、专利、管理等“知识中间产品”。

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于1977年提出。

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这三种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如表1所示。

表1变量不同组合决定企业国际化不同方式

所有权特定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

许可证转让

出口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

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中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如图1。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

图1产品生命周期图

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5、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理论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过程,通常经历“不规则的出口活动(直接出口)——通过代理商出口(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建立海外生产和制造分支”四个阶段。

该理论在某种程度弥补了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的内在缺陷而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化,对当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

但是,由于该理论过分强调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市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企业国际化的其它动因,没有吸收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的合理成份,因而也具有内在缺陷。

6、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

第一,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第二,低价格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第三,拥有民族产品海外生产优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特征之一表现在鲜明的文化特点上,这些境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产品需要而建立形成的。

小规模技术理论把第三世界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怎样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有启发的。

世界市场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7、天生全球化理论

和传统的阶段模型不同,大量研究发现,许多企业是同时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有的企业甚至是在进入国内市场以前就开始向国际市场渗透。

Knight和cavusgil对于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定义:

即企业在它们建立开始或不久(3年以内)就采取全球化或国际化发展且企业的国外经营占其全部收入的比重超过25%。

天生全球化企业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企业国际化发展轨迹的模型。

毫无疑问,在一个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商务环境中研究天生全球化企业是如何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现状及特征

1、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且活跃的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战略性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现已超过3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GDP的55%,利税的40%、就业机会的75%、出口总额的60%均由中小企业创造(陈伟,2006)。

中小企业以其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灵活并富有弹性,富于创新等特点,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可行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日趋高度融合,企业已进入无国界竞争的时代。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这场全球性的竞争中,大企业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条件在国际市场开拓中比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小企业似乎注定处于劣势。

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因素如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正逐步被知识、信息、人才所取代。

在信息时代,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只要拥有了知识、信息、人才,企业就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特别是通讯、运输等降低交易费用的技术发展,中小企业国际化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等,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生产经营成本。

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为可能。

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同时,我国的经济国际化,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国际化。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产品加速更新换代,个性化消费趋向流行,使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使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新和迅速进入市场的能力.而中小企业在创新和寻找市场方面更具优势,不仅在创新速度上,在采用先进科技、生产过程以及内部运营方面都比大企业做得更好。

超强的灵敏性和适应力使中小企业在今天高度相关、迅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迅速获得优势地位。

因此,中小企业如果能把握国际市场动态信息,选好目标市场,采取正确的开拓策略,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意义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可以充分利用外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可以以中外合资兴办企业的方式吸引国外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以产品出口、劳务出口、出国办企业等方式获得利润、赚取外汇。

(二)更好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平均资源数量很少,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供需的矛盾将日渐突出,而国内资源的相对不足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发展。

再者,在我国,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因此,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化竞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是一个明智之举。

一部分中小企业加入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和国外企业的柔性生产系统中,开展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外各种要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

(三)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力不强。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不但可以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外,还可以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迅速发展的要求,逐步缩小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差距。

4、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国际化

浙江大学蔡宁教授在《论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一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仅仅依靠个体力量,单枪匹马闯入国际市场难度很大;向大企业发展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组建大集团又往往减少了企业的灵活。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体组织,可以使一个小企业不仅可以直接利用自身直接占有的资源,而且可以间接地利用更多的非自有资源(如图2),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

A、B为外国公司

C为小企业集群

1-6为集群P内与C有关联的其他中小企业

D为集群P外的中小企业

图2外国公司、小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关系图

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专业化分工协作使小企业灵活机动,反应迅捷,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

“集群效应”还能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其差异化优势。

蔡宁(2002)认为,小企业集群能够提高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市场中的应变能力,对于多品种、小批量、临时急需的订货,集群内可以用最快的方式通知各协作生产企业备料上线;中小企业集群能够提高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中小企业集群还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谋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在集群内高效率地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化供给,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竞争基础由于企业集群内“储备”着许多有经验的雇员,降低了小企业招聘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

事实上,通过小企业集群来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也是被现实证明可行的途径。

纵观国内外中小企业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着良好发展势头的中小企业大多以企业群的形式存在,它们分布集中,相互关联。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集群效应”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

1、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法规政策体系

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家应尽快制订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从法律上确立发展所有中小企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和管理原则,同时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制度、组织机构、国家的扶持范围、中小企业的协作、公平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利益的保护及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等进行规范。

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用于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法律体系,以便为中小企业政策制定和政府宏观管理奠定法律基础。

2、积极引导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发布全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鼓励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构筑全方位投资融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依靠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实现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依托大企业进行产业整合,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抓好产学研结合的整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推进产业集群体系建设发展和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创造一定的条件。

3、熟悉国外市场的具体环境

中小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化经营前,应主动、积极的了解将要进入市场的本地文化、风土人情、市场规则等,避免盲从,目的不明确,针对性较差。

应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熟悉国外市场,二是了解产品的适应区域,三是排遣合适的外派人员。

4、采取合理的国际化进入方式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过程,通常经历“不规则的出口活动(直接出口)——通过代理商出口(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建立海外生产和制造分支”四个阶段。

企业国际化进入的方式有多种,如出口、许可证、特许经营、合资、独资等,我国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进入市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进入方式。

5、不断提高自身比较优势

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国际化经营,一定程度是因为中小企业能够快速的提供个性化、低成本等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

因此,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应不断学习外国自身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技术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把握市场变化、强化自身比较优势,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在面对瞬息变化的市场和大型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才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五结论

在我国,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

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通过参与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政府和中小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五方面建议: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法规政策体系;政府应积极引导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建设;熟悉国外市场的具体环境;采取合理的国际化进入方式;不断提高自身比较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资本等多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我国中小企业在不断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等,以实现其自身跨越式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一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蔡宁.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新企业理论.国际贸易问题,2007(3)

[2]朱海就,陆立军,袁安府.从企业网络看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浙江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比较.软科学,2004

(1)

[3]陆兴发.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8)

[4]余文洁.长三角制造业国际化中的中小企业特征研究.商业时代,2006(20)

[5]杨焕春.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与对策.经营与管理,2006(7)

[6]任胜钢.集群内跨国公司的当地结网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国际贸易问题2008(8)

[7]马爱霞.整合优势理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国际商务研究,2005(6)

[8]樊增强.“走出去”与“国际化”:

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4(3)

[9]张永安.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基础及动因探析.企业经济,2007(12)

[10]崔茜.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24)

[11]王保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企业国际化经营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1(5)

[12]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2(5)

[13]袁玲.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论视角探讨.集团经济研究,2007(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