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保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956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保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七章 保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七章 保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七章 保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七章 保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保持.docx

《第七章 保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保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保持.docx

第七章保持

第七章保持

一、理解与阐释

从不气馁,跨越生命中的“临界点”——临界点效应

爬山爬到一定的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再也不想在网上爬一步,但只要咬牙关坚持爬,过了一会而你就会感到全身开始舒服起来,爬山的乐趣也油然而生。

在你咬牙关的那一刻,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的临界点,如果你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就会听过临界点,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不再害怕所面对的更长更困难的挑战,并且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乐趣、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在工作和事业中要取得成功,也需要我们有听过临界点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耐力。

很多人在工作中十分浮躁,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小事,其实这个世界小事做不好的人绝对不可能做出大事来,能否认真地把一件事情做完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的事情经常很容易开始,但很难有圆满的结局。

因为圆满意味着必须走完全程,意味着必须历经万难万险,意味着遍体鳞伤也决不放弃,意味着在达到临界点的时候要紧牙关意继续迈着疲劳的双腿向前奔跑,直到最后肉体和精神为了同一个目标合二为一。

不能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就会吃尽失败的苦头;而要想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可能就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

但是,只要你能够忍受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漫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你灿烂升起。

零度是水和冰的临界点,一XX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临界点。

物理变化中有这样的临界点,其前其后物质的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临界点很重要,有时候在坚持一分钟,就到了临界点,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一)基本概念

1.保持:

是指持续现在当前的规律,并非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时这种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在保持阶段,我们通常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以确保我们不会复发或是重回以前的坏习惯,社会压力、内部挑战、特殊情况和对我们自己意志力的考验都会复发,有时我们为自己的意志力摄下了考验,仅仅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是有意志力避开他们的。

持是一种,动态的永久性的过程,在保持中往往是意志起主导的引领的作用特征:

保。

2.从行动到保持

在确定了人生的目标后,并付诸于行动,在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到,而在此过程中就是保持在发挥作用,一个坚强的意志,就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基本保障。

从行动到保持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有很多人会选择放弃,但是一旦可以坚持下来的人最后往往都是生命中的强者。

所以,努力地保持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切实的发挥自己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按照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

 

(二)自我约束

1.什么是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定义及理论)

自我约束是指教导自己做自己实现目标所必要的事情,而不被破坏习惯所干扰的过程。

从定义上看自我约束包括两方面:

其一,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内部心理活动的约束和控制;其二,自我约束是抛弃坏习惯,形成新习惯的过程,更看重的是形成习惯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自我约束的要素

持之以恒自我决定

3.自我约束包括:

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

自我约束的发生和发展

4.传统约束机制分析

自我约束是指人对自身行为的调节控制。

这种约束是有意识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

人类自我约束的标准是以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这一最高价值尺度为标准。

人的自我约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自身之间制约关系的积极反应。

它是对人类行为的合理的、科学的节制,而不是对人类行为的。

自我约束机制实际体现为一种单一的外部约束,而没有相应的内部约束.在这种单一外部约束条件下,如果大学行为被认为偏离了轨道,那么就只能是外部约束系统出了问题,于是往往就用行政命令和计划指令来纠正它.这样一来外部约束系统愈来愈强,大学的行为状态就仅仅取决于外部约束.然而,大学毕竟有其自主意识.这就必然伴生出现一种现象:

一旦外部约束疲软时,大学的行为就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外在给定的轨道.所谓“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原因盖出于此.形成这种单一外部约束机制的原因,就认识上看,是没有把大学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能够自主运行的主体看待,忽视了大学内部微观机制于国家宏观控制的重要作用.就实践上看,在强化外部约束的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大学微观机制的建立,而且客观上也抑制了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生成.

5.现在自我约束机制分析

关于大学的资源约束机制.资源上的自我约束机制包括两层涵义:

其一,大学的自我发展与它所具备的资源再生能力成正相关,从而使大学的自我发展行为呈现出量力而行的特征.应当看到,国家虽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但指望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高教投资是不现实的。

其二,由于大学的自我发展主要受资源内部约束所制约,因此在资源的再生、调配和使用过程中,必然对资源的投向有所趋避.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大学的教育劳动与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尚未完全形成,从而使大学某些职能活动所投入的资源不能从外部环境得到充分的补偿.大学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要有风险意识,并使其在实践中形成风险约束机制.客观方面,大学面临着一个既不确定又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存在着不能容忍大学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后果的社会条件,非理性行为及其后果一旦出现,大学及其办学者就必然要受到惩罚.主观方面,办学者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可能给大学行为选择带来的不利后果所作的预测和防范,例如避免市场短期行为对大学教育的负面影响,防止专业设置方面的同向选择所造成的结果性弊端,等等.因此,风险约束是这样一种机制:

外部环境对大学的非理性行为构成现实威胁,办学者必须根据这些威胁所构成的风险来调整大学的行为,以保障学校发展的安全.风险虽然来自外部,但能否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本身,因为只要办学者事先估计到风险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避免它,它使大学自我发展的行为更加谨慎.

6.自我约束与自我超越的联系

自我超越的必然途径。

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经历努力过程得到美好结果的。

那些凌驾于特权之上,或者别人施予的,都是不长久的,总会在未来的一天失去他所拥有的意义。

只有自己体验后得到的,才是最生动的乐曲。

超越自我是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不断的超越自我,才会让自己进步让自己更加靠近下一步的成功。

7.为什么要自约束(自我约束的意义)

(1)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其自我约束力都是很强的,他们总是自觉的克制着与生俱来的惰性,有效的抗拒着诱惑、干扰、堕落,积极的化解了不利因素的阻挠和围困,矫正和规范着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直到取得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成功。

(2)教育的本质是调动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促成受教育者通过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规范和要求的内化而启动、实施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力的推动下获得自身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自我约束力就是自我教育力之一,它对一个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个体和发展中的学习群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方式的根本变革对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政府绝对主导和单一计划调控的模式被逐渐打破,市场机制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

自我约束机制就是大学管理者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对此作出科学判断的重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方式的根本变革对大学自我约束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

(4)高等教育行政的职能转换对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体制变革与职能转换,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改革发展既密切联系又相对区别的两个方面。

政府的这种职能转换必将大大减少对大学办学行为各种普遍、直接的干预,要求大学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必然对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寄予更高的期待。

(5)大学自主办学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必须以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为重要前提。

最近几年,有关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进一步扩大、明确和规范了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

权力与职责总是密不可分的,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实际上意味着大学要自主承担起更广泛、复杂和艰巨的社会职责,而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就是大学承担起有关职责,掌握用好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前提。

8.如何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方法)

(1)自我约束力生成于自主精神,努力培养自主精神。

    学生是真正的教育活动主体。

他们是自己事务的决定者、发展的促进者、前途的把握者、命运的主宰者,要独立地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要独立承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而有无自主精神、自主能力,可以决定一个人生命内涵意蕴开掘的深度,决定一个人人生价值意义展现的广度,一句话,决定一个人发展的程度和质量。

这就需要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作深入思考,自我确立发展目标、定位人生境界、计划发展策略、选择发展道路、寻求发展动力、监控发展过程、矫正发展失误、评价发展结果,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和自主能力。

这种自主精神一旦播种于心灵的土壤根深叶茂,就会产生对有利于发展进步的因素的张扬力和对阻碍、束缚发展进步的因素的抑制力,激发强大的自我约束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归还学生的创造权利,解放学生的生活时空,重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宏扬其自主精神,养护好自我约束力产生的精神源头。

(2)不断地追求理想和愿望。

    “信仰、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的核心。

”人有了一种心理需求,有了一种渴盼、一种希冀、一种信念,有了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在学习、生活、创造方面有了追求优秀追求卓越的良好愿望,那么,他时时刻刻会告诫自己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思考哪些是有利于理想和愿望达成的东西、哪些是有害于理想和愿望达成的东西,警示自己哪些是道德行为、哪些是不道德行为,严格的自我规范、自我矫正、自我发展,坚忍不拔的去追求,矢志不移的去付出,在逆境中沉着冷静、昂头挺胸,在顺境中也深沉稳健、不得意忘形。

   心理学研究表明:

要维持一个好行,关键是要把人内在动机激发出来。

学生在崇高理想的召唤下,在良好愿望的牵引下,就会拥有长盛不衰的进取意识,就会自觉的约束自己。

相反,一个准备混一辈子、胸无大志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他就会无限的、无节制的放纵自己,浪费掉自己的时间、生命和才智。

观察现实情况,我们发现,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往往是没有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形象模糊的那部分人。

所以,要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活学生自我约束力,我们必须指导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远大志向,坚定他们立志做一个有抱负、有社会价值、展现生命意义的创造者的信念。

这看来是一个老话题,其实,在新的社会背景、新的教育背景、新的个体心理背景下,还很值得我们下功夫去做细、做新、做实。

(3)树立美好形象和荣誉的自爱自护

    一个人或一个班级体要获得他人对自身形象的认可,赢得某一方面货真价实的荣誉是困难的,而维护、巩固和发展形象与荣誉,则是更困难的。

人人都不愿意看到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荣誉,通过自己精心塑造而树立起来的形象被“摘牌”、被损毁、被否认。

在对形象和荣誉的自爱自护的情感态度中孕育着可以引爆的自我约束力。

  我们要经常变换着角度、变换着花样儿的去肯定学生、赞美学生、给学生以美誉,让学生时时既有成功感,又珍视自己的形象和荣誉,并在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中自觉追求真、善、美。

(4)寻找身边榜样的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自我约束中前进”的热潮。

正是因为在榜样的引领下,自我约束力才会被激活了,个个拥有了改变现状、发展现状的动力。

     我们需要在一言一行在身边人的身上、心灵上、思想精神上留下痕迹。

因此,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克己奉公,也要让自身“榜样”力量在各方面发生震撼作用,以引发别人启迪自我约束力,蓬蓬勃勃的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5)进行相互间的良性竞争

     竞争,是时代的主流机制,在各个领域,都算得上是最能启迪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潜力、发展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优势、扭转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自身弱势的有效手段。

同学与同学、小组与小组、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间开展竞争,会使每一个参与竞争的成员自觉展示自身的“美丽因子”,产生“扬善”、“求美”、“向上的心向”,激活自我约束力。

   我们要尽量多进行个体与个体间、小组与小组间、班级与班级间在学习、生活、活动、创造、日常行为、讲文明讲道德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等方面展开竞争。

在竞争中去激发学生潜力,在竞争中去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使其逐步发展得更全面、更健康、更充分、更具活力。

(6)担起自己肩负的责任

   “从来没有重大责任交付与他们担当,这就无法激发他们最伟大的内在力量。

”这也就是说,当责任压上肩头,自我约束力也就会”压”出来。

       其实,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只是平时没大用心去关注去“大视”这些责任而已。

教育要让每个学生明确他们肩负着的历史使命,肩负着祖国、民族的发展希望。

要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负责,对今天对未来负责,对生命对人生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对眼下自己正干着的事、正发生着的事负责,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强化他们的责任感。

这样,他们才能产生克服惰性、积极进取、改进不足、奋发向上的勇气,生成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教育力。

(7)接受外界的监督

    活在世上,人人都离不开监督,人人都需要监督。

没有监督,就会有放纵,就会有堕落,就会出现混乱局面,即使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一定优势,也会被无监督带来的恶果给吞噬。

从整个社会来看,制定法律、建设社会公众道德,就是用法律的威严和道德标准的评判来监督。

对于一个班集体、学生个体,也离不开校纪校规、班纪班规以及道德力量的监督。

所以,班集体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如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制定奖惩标准、检查评比、科任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班主任随时到班调查了解学生情况给予及时指导点评等等。

有了显性的、隐性的、刚性的、柔性的监督,就促使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改进,发挥自我约束力,最终养成自觉遵纪守法、自觉讲道德求美善的良好习惯。

  (8)总结自身的体验和感悟

    人在一定氛围中,犹如进入一种“磁场”,会自觉的按照“惯性”运作。

比如自习课,人人都在看书、写作业、搞创作、静思默想,十分投入,整个教室充满学习的氛围。

处于其中,不仅能体会到“这氛围真好啊”,而且会暗暗产生谁破坏了这种氛围谁就在犯罪的想法。

于是,自觉的对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邪念”进行管制约束,产生对这种氛围的维护之情。

   体念和感悟不只来自正面的,也包括来自反面的。

如组织学生观看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命丧车轮的实况录象,在鲜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学生会感悟到不走人行道的危险、不走人行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反省、自我约束,过马路时不再随心所欲、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了。

二、机能自主与成熟人的产生过程

(一)机能自主的分类及原则

也许是由于阿尔波特自身经历的影响,或者是由于他对精神分析说的排斥,阿尔波特不相信人的过会影响人的现在,他反对为了了解一个人的现在而去过多的了解其过去。

这个观点尤其集中表现在他的“动能的机能”自主说上。

他认为,健康人格或说成熟人格是一种发展着的动力结构,它主要是在动机机能自主的推动下逐渐产生并形成的。

所谓动机的机能自主是指一个成人的动机是独立于他儿童时的经验的,也指一个人当前的动机和他在同一行为上的始发动机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

换言之,不论人最因为什么动机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原始动机会发生变化,因为人有能动性,能自己管理自己,把握自己,这就是动机的机能自主。

例如,某人最初为了某种压力(学校、家长)而不得不学外语,但学习一段时间后,他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外语学习使他感到快乐,使他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

此时,他最初学外语的原发动机已经消失,现在促使他学习外语的动机已经不再是父母、老师的压力而是他个人的需要了。

所以,一个人的动机是独立于过去的,是机能自主的。

在做坏事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机能自主,例如,某个青少年一开始只是由于抵制不住诱惑或者只是为了反叛父母而在一念之差下做了不该做的事,如吸毒、偷窃、抢劫等等,事后他知错想改,可是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做到。

虽然他一开始只是缺乏警觉和自律,结果却使自己陷入了欲罢不能的境地,正因此,古训中才有要“防微杜渐”和“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切切叮咛。

电影《纳粹追凶》(又译《优等生》)应该说是一个典型的动机机能自主的反例,片中的那个中学生十分好学,对知识充满了探索的热情,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他用错了地方—向一个在逃纳粹战犯了解所谓史事,结果开启了潘多拉的盒子,这种对恶的好奇与发掘给他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最终使他犯下了杀人的罪行。

有时候,厄的动机也是机能自主的,会让人欲罢不能。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警觉自己厄念并约束自己的恶行,不懂得及时悬崖勒马,就很容易被恶所裹胁,并从此生活在自己的暗影中并无法自拔。

所谓“恶行一时,恶果一生”就是这个意思。

这又如同中国那句古话: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需百年生”。

动机的机能自主说是阿尔波特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人格的动态发展,强调动机的及时发生,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人格的经验和认知过程在影响人动机方面的重要性。

机能自主分作两类:

第一类,持续的机能自主。

它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一旦被激发起来便能持续使用,而不论是否还有同样的环境刺激。

这其实就是习惯,原来的动机已不复存在,但是行为依旧在继续。

如一个人工作期间养成早起床的习惯,退休后仍习惯于早起。

持续的机能自主反映的是个体盲目从事的反复性活动。

这种活动最初为实现某个目标而起过作用,但当目标不存在后,这种活动依然发生,尽管它的发生不依赖于奖励,但这是低水准活动。

阿尔波特认为,真正对人格成长具有意义的是另一类机能自主活动,即统我的机能自主。

第二类,统我的机能自主。

统我的机能自主指涉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如兴趣、价值观、自我意想以及目标等的动机系统。

健康成人在价值观、态度与目标等涉及统我的方面的动机都是机能自主的。

例如,一个人幼时可能因为怕被父母惩罚而不敢说谎,而长大后的诚实却是由于他具备了这样的价值观。

统我的机能自主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

组织能量水平的原则

当健康人的能力满足了他的生存需要时,他就要为自己的能量寻找新的、有意义的兴趣和目标。

而且成熟的人对多样化和挑战具有持续不断的需要,他们总是在冒险追求新的事物,尽管这样会引起紧张,但正是通过这种冒险和紧张,人才能成长。

青年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新的事物,这与成熟的人具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成熟的人在追求中注重底线伦理,而青少年的追求往往不加选择。

所以,如果青年人能为自己的追求找到建设性的目标,他们就能健康成长,否则就肯能在破坏性目标上消耗自己的能量。

原则二:

掌握与胜任原则

健康的人在努力满足自己动机的时候,力求高水平地完成任务,为此他们具有对工作精益求精、熟练掌握与胜任的先天需要。

青年学生中那些懂得对自己的学业精益求精的人在这点上就具备了成熟的人的特点。

原则三:

以统我为模式原则

个体的统我是决定个体在生活追求什么、排斥什么的参照系(这类似于荣格的“自身”)。

所以,尽管动机在机能上独立于过去,但他们却总与统我保持一致,这样便确保了人格的持续性和综合性。

很明显,阿尔波特的成熟人的“动机机能自主说”是针对弗洛伊德的童年决定论而言的,早阿尔波特看来,人格的发展并不受童年事件或者内心冲突的影响,因此,比起弗洛伊德的学说,阿尔波特的学说更为积极、乐观。

综上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模型的要点是:

强调个体的兴趣、态度、目的等高级心理过程是由个体的能动性、自主决定的,而非由环境决定。

也就是说,人好似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和情境的,人更多的是受到当前事件和未来目标的影响,而不是受制于过去甚至童年事件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

阿尔波特的学说对增强人的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在家之前的心理治疗家或强调生物遗传,或者强调社会性遗传,或者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却很少关心个人的自由选择,即使是非常强调个人后天努力的阿德勒也是从被动角度谈问题,只有阿尔波特是从一个积极而且乐观的角度描述人的乐观性,强调人的意识而非无意识,强调人是未来取向的,强调人是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展开自己的人生的。

从阿尔波特的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本主义的哲学倾向,看到他对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而在他积极投生社会改革的实践中,在他对各种公益事业的热心投入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一个成熟健康的心理学家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的做人的楷模。

(二)成熟的人具备以下七种性格特点

阿尔伯特毕生致力于研究正常,健康的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统我发展得很好,这个人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成熟,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他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具备以下七种性格特点:

第一具有持续的扩展自我的能力.他认为,成熟者将自己投入到多种爱好,活动以及与人的交往中.成熟者把自我延伸到各种活动中,使这些活动成为自我扩展的机会.

与成熟者相反的极端例子应该是契诃夫小说里的那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极端的个案虽然并不多,但是,拒绝与他人来往,拒绝接受新事物并因此处于停滞状态的人却不在少数。

第二,具有爱与同情的力量。

指能以一些健康的方式——如真诚、共情和宽容等——与他人建立温暖、亲密、融洽而又深刻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有爱,但是由于缺乏爱的能力,结果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阴影。

有必要指出的是,爱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天生就具有这种态度和能力的人是不多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而具备爱的能力的。

第三,具备安全感并能自我接纳。

成熟的人因为能够自我接纳而具备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这使他们拥有挫折耐受性,当出现问题时,他们能忍受挫折感和担忧等负性情绪,并能采取建设性方式去积极处理。

第四,具有客观感知现实的能力。

指能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准确、客观的感知现实,并坦然地接受现实。

统我的机能自主做到“客观感知现实”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经验、经历、性格和知识方面的影响,以至于常常无法客观感知现实。

中国那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五,有客观认识自我的能力。

成熟的人懂得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以及自我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间存在的差异。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洞察力,这使他们不会把自人的消极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他们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能准确评价他人,并能被他人友好接纳。

如果说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客观感知现实,那么,人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就更容易受到局限。

而一个对自身缺乏客观了解的人又往往会把自身的问题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具备客观认识自我的能力不仅对我们自己的成长而且对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正常都有重要意义。

第六,以问题为中心并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技术。

此处的“以问题为中心”是相当于有些人的“以情绪为中心”而言的。

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因为情绪的困扰而影响他对所遇问题的解决。

而一个成熟的人不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高水平地胜任一切,而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排除情绪的干扰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的技术上。

第七,具备统一的人生哲学。

成熟的人有明确的价值观,他们的未来是定向的,他们有目的感和完成目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为富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所牵引。

阿尔波特认为,了解一个人人格结构的最好办法便是问他:

“你在5年内想做什么?

用人生目标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当今大学生在人生目标问题上所具有的困惑也的确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大学前,大多数中学生的目标很单纯,那就是上大学,而“上大学又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思考,结果使很多同学上大学后感觉迷惘、困惑和失落。

其实这也是同一性混乱的表现。

(三)成熟人的产生过程

1.统我与人格发展

要了解阿尔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