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690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docx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

高考诗歌鉴赏分题材分诗体训练

分题材突破训练

一、咏物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榴花

朱 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贺铸①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①贺铸:

北宋词人。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说说词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托物言志(以物喻人);②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最终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

(2)对自己不愿趋时媚俗的高洁品质的坚守;隐含被命运捉弄的嗟叹,显示出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

二、山水田园诗

3.(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示例:

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

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

“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

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

“翩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

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

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

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

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

五、六两句放在全诗开头,也有其合理之处,第(3)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送别怀人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注]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虚实结合。

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

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

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

(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简析也可)

(2)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四、闺情宫怨诗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一晌”一词使用巧妙,请你说一说妙处何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几句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先,写出时间跨度之长。

从今朝的酒醒到傍晚的暮烟(上片“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写白天看到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这是写日落之时),从白天到日暮显出时间之久,同时写出词人伫立楼上的凝望之情。

从“梅落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词人的感情始终专注于对远方人的思念。

再次,“一晌”与“人不见”形成对比,主人公凭栏远眺,不见归人,突出了主人公的失落之感。

(2)梅花已经凋谢而不甘心零落,在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地在空中回旋起舞,“学雪随风转”,运用拟人手法,具体表现了梅花面对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资质,写出了所有有情的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自然界乃至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

这几句景物描写为下面写人的活动和愁苦心境(“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怀古诗

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岳忠武王祠①

于 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②,不见将军奏凯歌?

【注】 ①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

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

②朱仙镇:

指岳家军朱仙镇大捷。

(1)颈联写到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试简析本诗这方面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到了黄叶、古祠、寒雨、清山、荒冢、白云等意象。

营造了岳王祠庙冷清荒寒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岳飞的悲剧命运。

(2)这首诗作于明王朝危在旦夕之际,很多人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则力排众议,力主坚守北京。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不应退缩,而应迎难而上!

为此,诗人建议明王朝汲取南宋从汴梁迁都杭州偏安一隅、主战将领备受非议和奸臣阻挠的历史教训,避免再次上演岳飞那样的历史悲剧。

全诗借古讽今,强烈地浸透着作者的立场主张。

解析 

(1)先全面列举意象,再为意境定性,并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题干已经指出了表达技巧是借古讽今,答案只需要进行具体分析,运用注释理解创作背景,并简洁地组织到答案中。

六、边塞诗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从题材来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_诗;两首诗都以意象________来表情达意。

答案 边塞 月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昌龄的诗以直接抒情为主,前三句就乐声抒情,写出了“别情”“边愁”的深重;末句以景结情,融情入景,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李攀龙的诗间接抒情,融情于叙,诗人用征人马上看月的情景表达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及大丈夫上战场万死不辞的信念和决心。

七、其他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由此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中“荒寻犬吠昏”一句历来是“以少许胜多许”的绝佳例子,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日暖花繁的景象,可见是春末或夏初。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荒寻犬吠昏”一句是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

说明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造访。

寥寥五字将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用语极为洗练。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淮城①感兴

[南宋]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②何在?

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

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

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 ①淮城:

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

蒙古自灭金后,就着手灭宋,淮水是宋与蒙古对峙的前线。

②神京:

此指北宋故都汴京。

(1)“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在上、下片先后发出“天地凭谁整”与“毕竟中原谁定”这两问,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次发问的具体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蕴涵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岌岌可危时局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苟且偷安的棒喝。

(2)发“天地凭谁整”问的原因是:

①国土沦丧,②侵略者肆意横行。

发“毕竟中原谁定”问的原因是:

①暂时安宁是假象;②战事未休,战争未止。

(3)①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②对侵略者肆意横行的痛恨。

③壮志难酬的悲愤。

④对时局的关切与担忧。

⑤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不满。

(答对任意四点即可)

分诗体综合训练

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在角度上有何变化?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试作分析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性描写,用粗略的笔墨写山路和溪流,颔联又分别与山路、溪流相照应,用工笔来写青溪,仿佛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

(2)“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的胸怀和自得其乐的畅适。

解析 

(1)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答时,应首先明确这四句所写的具体对象:

第一联写“道”与“溪”;第二联写“流水”,与“溪”相照应,其间也暗含了“道”这一意象,因为读该句可以明确感知一个人沿溪边的山路而行的情形。

两联的描写对象相同,在此基础上加以比较,便可以知道首联写得粗略,是概括性的句子,颔联则是具体描摹,是特写。

(2)此题考查赏析作品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作答时,从重点字出发(“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画面(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再概括意境(幽雅清寂),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怀(甘于淡泊、自得其乐、畅适)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 ①广陵客:

善弹琴的人。

②渌水:

琴曲名。

③清淮:

地近淮水。

④云山:

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1)请从写景与抒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哀景衬乐情。

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冷、幽寒的深秋月色图:

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

与开头两句的“欢”形成对比,以哀景反衬乐情。

即便是秋气萧然,但有琴,有酒,有知己,足矣。

(2)由欣赏琴曲,陶醉于琴声到产生归隐之念。

作者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听琴,推杯换盏,陶醉于琴声中。

听了琴曲之后,作者想到了自己将去赴任,离家千余里,归隐之念油然而生。

解析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

开头两句以饮酒引起听琴一事;三、四句写当时的夜景:

月照城头,乌鹊半飞,霜凄万木,冷风吹衣。

五、六句写在《渌水》和《楚妃》等乐曲声中,香绕铜炉,华烛增辉。

七、八句写琴歌动人:

一声即出,万籁俱寂,星星渐稀,四座无言。

最后两句写听琴之后,忽起乡思:

客去清淮,离家万里,思绪悠悠,不如归隐。

全诗写景,写琴歌,写人,步步深入,层次分明。

描摹琴声,重于侧面描写,更显琴声之高妙动人。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两句写行军的环境极为恶劣: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枝梢也被狂风折断。

这些环境描写,竭力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恶劣的环境映衬出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四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加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这样写不仅是因为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为保卫国家而不畏天寒路险、昂扬直上的崇高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

津桥捩柂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

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

这一句给全篇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感情基调。

解析 解答时应联系全词,从“断客肠”“离恨”“别意”等处可以看出这首词抒发的是惜别之情。

首句通过别筵上一曲哀弦写离别之情,并且给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

(2)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恨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解析 下片前两句通过写乐景来衬哀情,离愁别恨本来非常抽象,词作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化抽象为形象,让人感受到离恨的重量。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阳路旁蚕妇

翁 卷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

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________的态度。

(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农妇 同情

(2)第一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

第二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

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的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词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注]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 游丝:

蛛丝。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

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

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

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

(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

“孤馆”和“月”。

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①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②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注】 ①垣:

矮墙。

②大梁:

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后来的北宋都城汴京。

③宣和:

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词人的情感寄托物是什么?

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对北方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之感。

情感寄托物是归鸿。

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问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个中滋味,难以言表,真是蕴藉深致。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

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昔日大好河山,哀鸿遍野,了无生机;昔日繁华的宫殿,也满目凄凉。

(3)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沉痛、悲愤的。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陈子龙[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