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426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docx

与你分享我的书途拾遗

让我们一起感悟书法的魅力

一、探讨一下我们为什么都喜爱书法

1、基因传承的原因。

书法是我们祖先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几千年的沉淀凝练出来的一门艺术,从有文字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不管是高居庙堂的文人学士,还是闲散江湖的乡野村民,没有一个人不对书法不产生意思特殊的感情。

显然,这种方块汉字的艺术已经化成了基因刻入了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骨子里——这可是生物学,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流淌延续。

可以用“刻骨铭心”四个字来形容这个基因传承的程度(幻灯片),事实为证:

刻到骨头上、石头上、铸到青铜器上、茶壶上等等,印章最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书法就成了中国的元素——一门了不起的国粹。

2、生活环境的影响(幻灯片)。

家里门口春联,寺庙古迹有对联、匾额、摩崖石刻,我们从小看着方块字长大,如果人人都懂,就我们不懂那显得多没水平!

多多少少都要憋点东西出来,胡说八道也凑合,日此日久天长之后多少都有些审美水平了——这是社会学。

如此一来二去,看多了自然就更喜欢了。

现在很流行旅游,出去旅行游玩偶尔看见一两幅字画或是摩崖石刻总的留下来品味一番,而且我们出去旅游总爱到有字迹的地方拍照,不但看而且还有写的欲望,(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在如来佛的五指峰上还要刻一行“***到此一游”),水平不一,就把好端端的树呀竹子呀柱子呀甚至墙壁石头刻得乱七八糟,把景点就给破坏得一塌糊涂,所以后来就被禁止乱涂乱画了。

(疯子在厕所里乱涂乱画,小孩在家里的墙壁上或书桌山)。

但如果一个景点都没有文人墨迹,那就没有文化气息了——所以景点大多要观点匾额之类的吓唬人、吸引人(幻灯片,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被吓唬也能上瘾)。

人总是在投入越多的地方越珍惜和喜爱,所以就在家里也挂上书画作品,有了些钱的暴发户也开始装逼,收藏名人字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炫耀之心也是人皆有之,于是就到处张扬,结果上当受骗居多,水平居高的不多,十分令人惋惜。

3、精神寄托的需要(幻灯片)。

人区别于动物,主要在思想上有新的层次和精神寄托的需求。

人是一个非常精密的仪器,有无限的潜能有待开发,有很多的空白处需要填补。

特别是当今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基础不再成为人们的忧虑了,人的思想就更活跃起来,人的精神空虚其实比物质匮乏更为可怕,因为它的危害性更大,书法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空虚(比打麻将好过百倍)——这可是心理学。

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字写得很棒,老师就让他站在高高的桌子上初学校的黑板报,让我们这些字写得差的羡慕的不得了,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学会了一手好字。

都说字迹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名片,一个人的笔迹优劣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

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还是在发挥着它的强大影响力。

于是,就需要写诗言志,如此还不够,就好把那些看似押韵的打油诗用毛笔涂涂画画挂出来——寄托于书法理所当然成为中华血统的子孙们一个良好的选择——所谓书为心画,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还真是天才,会写哈哈哈,相当的满足,提升了不少的自信,一个晚上睡不着觉。

第二天起来人家提醒他熊猫眼,他就说不是不是这是昨晚练书法墨水沾上滴。

(这很好呀,好玩就行!

笔墨之间的确可以寄托一个文人的胸怀志趣,满足人情感抒发和精神寄托的需求,它与其他艺术一样自成一片天地。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懂的书法多少有些说不过去,更何况那些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即便是“附庸风雅”也是必要的修饰。

且普及书法是方便多了,一支笔、一瓶墨汁、一张纸再加上一本字帖,随时拿起随时放下,花费也不多。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升一下,不但可以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稍不小心还就创造出一大批的艺术家来。

4、神秘力量的吸引。

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这属于哲学范畴。

一方面,书法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史。

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并有着经由秦朝的小篆至汉朝定名为汉字再到唐朝将楷书作为标准字体等等久远的历史沉淀和清晰的发展脉络,它的无比悠久的历史和出神入化的演变确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另一方面,常练字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功能——其他宗教也不过如此。

正所谓“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自古几乎所有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都有对书法艺术的爱好,或者至少有书法的功底。

就是说从一个人的书法(字)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艺术修养、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味——修养、性情、气质、人格等秘密,真所谓蛛丝马迹,很可怕的是不是,稍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

所以现在就出现各种各样的书法界,要么长头发、长胡子的,要么把头理得一根毛都不剩,像光头强;穿着也怪异非常,比和尚、道士更独具一格,那是相当的神秘莫测——装逼(我是比较鄙视)。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被吓住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一旦说什么书法家开始写字,那纸张一铺开书,大家都围着,我们在旁边便大气都不敢出,就怕会冲撞了什么神灵似的。

这说明书法的确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和仪式和大众参与性。

中国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柳公权、 苏轼、于博、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

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当然这一方面只是针对部分人群而言的,也许是遗传基因凸显,也许是受某些生活情愫的感染,也许就是因为生活机缘的恰巧,总之这些人会对书法产生一种信奉和敏感,就跟信奉宗教一样的东西,总想在书法世界探个究竟,挖掘真谛。

二、什么是书法(幻灯片)

(一)书法的定义: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我们这里讲的是“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现在韩国、朝鲜、日本、新加坡也很热衷于书法这门艺术,还有什么国际性的书法协会之类,在行内人士看来那些都不是正统的东西,毋庸置疑,我们中国才是书法艺术的老大——中国书协才是最高的荣誉。

书法在日本称为书道(有些日本人虽然很可恶),我觉得这个叫法更对,“道”的含义更广也更能突出书法的深厚内涵,如剑道、茶道、跆拳道、柔道叫起来也感觉大气。

.

(二)书法不同于一般的写字

要理解书法,最本质就是弄懂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书法是站在艺术的角度上说,写字只是一种劳动或运动。

举个例子,做操或武术与舞蹈,石匠、木匠等工匠与工艺大师。

归结一下,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不一样:

实用与精神展示(或是美的追求)。

好比:

大家抄课堂笔记和出黑板报,自己看得懂就行和要力求漂亮公证效果好两种心态,这距离还不够说明;应该说好比大家答题和写诗的区别,有着被动和主动的本质不同。

一个是完成任务,一个是抒发情感。

写字是写完一张字多少钱别人说了算,书法则是我写完一张字想卖多少钱我说了算。

2、表现形式不一样:

写字只要好辨识就行了(印刷体最好,所以写书完就最好铅字出版),书法如果是印刷就成了赝品,一文不值。

艺术都是相通的,最终表达的是人的情感和境界。

粗放与细节(韵味、情感),细节才能个人深刻印象。

比如,同一个词语用不同的语调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小坏蛋(奶奶和妈妈,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说的就不一样),关键不在于用什么语言,而在于用什么样的语调、节奏、情感来表达。

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看你用什么渠道来表达,可以是书法、舞蹈、音乐、美术等等,他们都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高下在于你怎么处理这些语言的细节,这就是艺术中的技巧成分。

对应于书法上来说,就是一个字的一笔长划的发挥,也需要运笔时气息、节奏变化的技巧注入其中,应该说一副书法作品中一个很突出的拉长笔画必须是书家艺术水准表现最为精彩的地方,否则就是自我功力不足的暴露和作品的失败。

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书法的线条和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舞蹈的语言就是肢体划过空中的轨迹了,绘画与书法一样就是要看笔触和线条的质感,最终都是人的思想的信息或情感方面的展示,当然要带给观众美德感受或深层次的思考——不管你懂不懂书法,它都会给你意犹未尽的感觉。

3、效果不一样:

俗与雅。

俗就是普通的,大家都会都懂得的,当然在艺术方面讲“俗”。

俗就是通俗的意思,所谓通俗就是大家在生产生活当中慢慢形成那些约定成俗的东西,具有大众化,没有个性的东西。

(比如谈钱就俗的道理)俗这个词本身并非贬义,只不过在我们日常对话交流的意识中,慢慢带有贬义的倾向,其实主要是突出俗之中还有庸俗的意思,就是故意去迎合那些趣味普通大众的口味,这是在艺术追求中最不可要的。

为什么仙人都有一种气质,因为他们“不用花钱呗”。

——仙气就是雅。

雅就是高雅、高贵的意思,高雅需要干净、宁静,以及富有内涵等因素,雅是一种气质,水升华成的水蒸气,有水的分子成分,但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即虚又实,虚实相生,变幻莫测,甚至美轮美奂。

所谓艺术的“雅”,是一大批艺术家们孜孜不倦探索出来的结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标准”,似乎有些可遇不可言的微妙,但“雅”能与心灵相通,达到了一定的理解水平就能清楚地感悟到其中的“触动”。

有个书家说,书法线条方的就显得雅,圆的就俗(有些道理就是片面了些),就我的理解——“干净”就是雅,在众多书法作品中能让你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

4、价值不一样。

这就是所谓的产品附加值了,当然这一点原因很多,除了艺术水准之外还有经济学的因素,我的感觉是现在的艺术品价位太高了,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

一张难看的字,你会作呕;而书法作品,会爱不释手。

明白了书法与普通意义的写字区别,我们大概也就明白了书法的大致涵义了。

(三)解释几个书法的概念(幻灯片)

1、书体和字体。

我听过不少很想了解书法的朋友常问一句话:

这是什么体或你写什么体?

这里面存在一个难处,到底是对方问的是书体还是字体呢?

这可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文字的衍化程序言,是先有书体,后有字体。

其间,书体有五易:

篆、隶、草、行、楷,所以我们习惯这样说: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在各时代都曾有过彼时的标准字体,唐楷里有颜体、柳体、欧体之说,现在电脑了还有黑体、宋体、楷体、方正姚体之分。

(乘此机会,普及一下字体演变史的基本知识——照着幻灯片说)

(1)甲骨文:

是清朝光绪年间,王懿荣发现的,因其生病,医生给他开药方,里面有一味药叫龙骨,几乎每片上都有刻痕。

这种文字盛行于殷商时期,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西周公元前106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

(2)大篆: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550多年时各国不同的文字。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时间,并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3)小篆——便于认识(目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

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

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

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4)隶书(监狱里造出的汉字——便于书写):

很大程度是因为书写材料的影响,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竹简(汉简),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隶书。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

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5)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

(6)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 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里还有大楷、小楷之分,东汉(25--220)末年楷书的创始人钟繇擅长写的就是小楷。

楷书巅峰期是在唐代。

(7)行书:

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简而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

行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据《书断》行书绪论中说是刘德升所创作;二是在米芾的《清和帖》中,“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从元明清到现代书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细微的发挥和变化。

2、书法作品的形式——格式(幻灯片)这个必须了解一下

这跟书写材料演变过程有关:

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帛→纸(生宣)。

(1)横幅:

又称横披、匾额,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2)手卷:

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3)对联:

又称楹联,两张对开条幅。

由诗词演变而来,由两个对称的条幅组合而成。

对联的联语字数长短皆可,常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八言联,多字对联比较著名的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各90字。

(4)扇面:

精致小巧,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适合观赏把玩。

扇面一般有折扇和团扇之分。

折扇由于上宽下窄,在章法处理上要错落有致,因势成形。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长短式、平展式、分段式、格景式等等。

(5)册页:

一作册叶,是书画作品分页装裱成册的一种形制,主要用来收藏而非张挂。

唐前多兴手卷,因观赏不便,于是有人将手卷切割后装成单页;继而因单页久翻易乱,不易保存,遂将它装裱成册,这便产生了册页。

(6)手札:

又称信札、尺牍、书札、手简等。

很多历代经典名帖几乎全是手札,因此,手札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读手札的内容,掌握手札书写的规则,对研究古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以及丰富我们当今的书法创作,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7)条屏:

是书法作品的一种竖式形制,明清以来尤为盛行。

通常悬挂在厅堂的正面或侧面墙上,也可依序分别挂在中堂的两侧。

因此,条屏的条数应该为偶数,常见的为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也可以更多。

(8)条幅:

明清以来,随着大尺幅作品的逐渐出现,条幅成为了书法作品最常用的形制。

它体取纵势,上下伸展,视觉感修长,上下贯通,一气呵成。

尺幅比例为三比一或四比一,甚至更长。

(9)斗方:

中堂的一半称为斗方,其规格为正方形。

后来不论大小,凡呈正方形的作品都可归之为斗方。

斗方这一形制出现较晚。

随着现代居室的墙面变矮变窄,在装饰中,斗方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一幅完整书法作品的组成

书法作品的基本布局构成: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

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

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

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

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

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

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

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

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

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三、学会欣赏书法作品——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蕴

一幅书法作品摆在你面前,怎样去衡量它到底好不好呢?

好,到底怎么好呢?

又好到什么程度呢?

这确实考量你的眼光和品味,同时也考验你的境界和水平,你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很好,但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怎么好。

那么,有没有具体什么标准去衡量呢?

其实,衡量一幅书法具体达到什么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衡量标准第一条:

书法的格调高低

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书家的一言一行是否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等。

这既是做人的气质,也是书法的格调。

一般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品德、修养等等都能在书法中体现出来。

当然了,对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你要充分了解,没有这个基础也是不行的。

书法中的“雅”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作为一种风格的名称,就像飘逸、雄放、高古一样。

二是作为所有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都须具有的一种审美品格,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狂放,是冷隽,都必须高雅。

这两种意义,都可以引出它的反面,即“俗”。

雅作为一种风格,有时会与其他的风格交融在一起,而产生出一些略有不同的风貌,比如古雅、淡雅、典雅等。

但是不管这些风貌看上去有多大的区别,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即中和平正,不激不励。

它实质上是儒家中庸思想在书法艺术里的一种表现,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态度、处世哲学和美学思想。

在书法上,雅被肯定是从唐代开始的,李世民发端,孙过庭加以发挥,南宋姜夔承其余绪,至元赵孟頫,明丰坊、项穆、董其昌而达到极致。

用我们的话讲就是俗和雅的区别,好的作品人眼前一亮。

——得一气

王羲之——鹅颈的启发

老毛的字——霸气,雄伟气魄

启功的字——书卷气'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石开的字——鬼气郑板桥——乱石铺路

米芾——刷字,痛快

苏东坡——蛤蟆压石

黄庭坚——树梢挂蛇。

山谷自己曾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被谪四川入峡时,看到“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又见到《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

如此,终于脱去了“俗气”。

这是黄庭坚的“脱俗”之路。

一个人喜欢书法,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把读帖临帖的功夫做足了,再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做到技法与文化双修,所写的书法自然会格调高雅,气息不俗。

书法艺术要想脱离俗境,一是不能像写字匠一样,只追求形态美,而要写出字外之妙。

书法是一门艺术,要在这当中表现出书写者的思想、感情、性格、修养等,才会有字外之妙,品格才会高难,所谓“写得性灵品自高”是也。

二是要自然而然,不可做作描摹、扭捏作态,不可鼓弩为力,更不能狂怪怒张。

三是要深入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不可浅尝辄止。

四不能过于圆,要能熟后返生。

五要增加自己各方面的学养,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养,洗涤胸中尘浊之气。

此外,我们关注一下当代书坛,还会发现一些可能致俗的因素。

比如从众,跟在别人后面跑,没有主见,大致相同的面目见多了,也会让人觉得俗气。

相反,远离时人,选择生僻的法帖却往往能显示出雅来。

又如书写内容不高雅,写口号、标语,写粗鄙的文句,写妇孺皆知的唐诗宋词,写地摊上的“忍”、“龙”、“虎”、“福”、“寿”,写虚假不实的话语等,这些都会让人觉得俗不可耐。

总之,只有不断加深对书法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鉴赏水平,不断增加自己对文学艺术的学养,我们笔下的俗气才会逐步减少,雅趣才会与日俱增。

(二)衡量标准第二条:

书法技术的丰富

笔在王羲之的手里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他的很多字都是随机生发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同样的字都能在不同的字帖里找到变化。

王铎和傅山的字一眼看过去充满了变化,但一些相同的字却容易有雷同。

变化是产生美的源泉。

要有变化,就要造险。

书法的造险,主要包括笔法、章法、墨法、字法的造险。

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笔法的造险——线条是书法的语言(行行走走有节奏感,饱满而不流滑,变化丰富忌死板)

1、笔法:

彰显活力的笔画线条——“线条的艺术”(幻灯片)

基本笔法:

中锋、侧锋、藏锋、逆锋。

笔画三步骤:

逆锋入纸、中锋行笔、回锋收笔。

线条:

《胡小石论文集·书艺略论》:

“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

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

刚而非石,柔而非泥。

取譬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煮烂之面条。

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

书法线条的美学效果:

准确性(如打乒乓球)、自觉性(意在笔先,不可更改,一气呵成,具有时间性、生气灌注。

)——有金石气

2、墨法:

吐纳生机的天地原色——无意而为之

墨分五彩:

渴、润、浓、淡、白。

“计白当黑”,“知白守黑”。

黑白即阴阳,书法就是黑(阴)与白(阳)相互摩荡、吐纳天地生机。

用墨的基本技巧:

墨色和谐,不能半幅浓半幅淡,或者浓笔与淡笔相杂。

被动写出渴笔只能出现在字的后半部分,主动写出的渴笔应与润笔和谐相合。

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较深的运墨控墨功夫。

(宣纸与水墨的湿晕效果)

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

“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

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

3、结体:

虚实相生的奇妙空间——顺应自然的法则

结体,也称之为“间架结构”、“布置”、“位置”。

《书法大辞典》的解释:

“指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

”结体原则:

(1)主与次:

清代朱和羹有言:

“作字有主笔,则纲纪不紊。

写山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