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171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7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docx

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

 

2012年医药商业流通产业分析

 

2012年2月

目录

一、医药商业行业概述3

二、医药商业企业的分布4

三、行业经营模式6

1、直销业务模式6

2、调拨业务模式7

3、快批业务模式7

4、代理业务模式8

四、医药商业企业行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趋势9

1、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现阶段“一小二多三低四高”的市场格局9

(1)一小二多:

企业生产规模小但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9

(2)三低:

企业集中度低9

(3)四高:

费用率高10

2、行业整合将成为医药商业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13

根据IMSHealth的相关预测,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未来10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到2020年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

现阶段我国正处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之中,政府逐步加大医疗领域投入,推动医药市场持续扩容。

一、医药商业行业概述

医药商业企业是连接医药生产企业和医院等最终销售企业的平台,是医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医药零售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脱离了医院这个强势单体,自身增速近年比较缓慢,而医院近年处于基层医保等和基础医疗设施的建设,增速非常快。

根据南方所统计,我国目前拥有7,100多家已注册的医药生产企业,流通批发企业13,000多家,截至2009年,我国有20,291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为1,233家,而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医院达19058家。

对于大多数药厂来说,自己建立配送团队完成配送任务送到这些医院(还没考虑药店)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此需要医药流通企业担当配送人的角色。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医药商业流通行业规模逐年稳步发展,药品销售规模也保持较快增长。

在新医改形势下,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医药营销模式应声而变。

新医改将进一步促进医药工业行业与医药商业流通行业的合作,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则将更多采取直销模式。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产业进一步集中,全国性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将通过并购、重组等各种方式参与区域竞争,从而加剧区域竞争。

同时,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提升,使市场竞争环境优化,行业经营更加规范,也将使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市场参与者减少。

新形势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主要体现在资金实力、配送能力、终端覆盖能力等方面。

数据来源:

中国药品零售发展研究中心《2009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报告》

二、医药商业企业的分布

我国医药流通市场份额最大的三个区域为华东、华北以及华南,基本上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而在这些主要区域,各自有着市场份额比较高的龙头企业,但是实际上,在每个地区,这些代表性企业的份额都不是非常大。

此外,山东有接近1亿人口的巨大医药市场消费潜力也是使其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因此山东省药品市场规模应该排在全国前列,但在中国医药商业百强企业中排名最靠前的山东海王在华东区的销售收入只有32亿元,如果假定该收入主要来自山东市场,则其市场占有率也仅为8%左右。

对比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基本在20%以上,甚至达到40%以上,根据医药商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山东省迫切需要出现一个龙头企业,其规模至少应该在百亿元以上。

三、行业经营模式

1、直销业务模式

直销业务模式的药品流通渠道过程表现为:

药品由上游供应商(既包括医药工业企业,也包括医药商业企业)供应至直销商,然后由直销商供应至医院或药店等终端。

药品流通过程表现为经过药品直销商直接配送至药品零售终端,亦被称为直接配送模式。

该业务模式毛利率水平较高;终端掌控能力强,对医药工业企业的价格谈判能力强,争取医药工业企业配送权占优势。

目前各省已在招标采购中进行了大量的渠道管理探索,并明确提出了“两票制”的管理概念,渠道扁平化已经成为中国医药商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未来医药商业的主模式为一级渠道模式,即直销业务模式。

2、调拨业务模式

亦称为分销业务模式,主要指医药商业企业将自己采购的医药产品销售给另外一个医药商业企业而非终端使用客户的商业模式。

该业务模式可以进行较大范围的市场覆盖;因避免了终端资金占压问题,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坏账风险较低;因不进行大量的终端开发,渠道建设成本较低且速度快。

由于毛利率水

平持续下降,随着省统一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此种商业模式将成为非主流商业模式。

3、快批业务模式

是针对城乡交界地区和农村市场等基础医疗市场进行销售的一种业务模式,主要表现为该医药商业企业大批量的向医药工业企业进货,同时低差价快速分销至小批发商业企业、基础医疗单位、零售药店等,实现资金的高速周转。

该模式的特点是销售形式灵活,网络建设成本低;药品价格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资金周转较快。

4、代理业务模式

是中国医药代理商业模式是最复杂的商业模式,其复杂性表现为既有如进口产品总代理模式,也有表现为居间人、法人实体代理公司、法人实体代理配送混合业务公司等模式。

特点包括地缘优势突出;产品进入终端速度快,终端掌控能力强;医药工业营销成本低,利润率较高。

现在随着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中国医药商业代理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但代理制仍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5、第三方物流业务模式

该模式指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把原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具有第三方物流资质的医药商业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管理方式。

特点表现为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物流成本低。

未来将成为中国大、中型医药商业企业发展的模式之一。

传统的药品流程,经过的商业公司太多,经过层层加价,药品终端价格居高不下。

快批模式核心就是缩短流通环节,降低了终端药品的价格,在市场化中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如今,传统的快批模式在市场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已经升级了,升级版的快批(也被称为快配)强调的是对终端的配送,国内,目前的升级版快批(快配)发展得风生水起,已经出现了多家区域龙头企业,潍坊海王便是其中一家。

四、医药商业企业行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趋势

1、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现阶段“一小二多三低四高”的市场格局

(1)一小二多:

企业生产规模小但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约有1.3万家,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尽管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7084亿元,但单个企业销售规模普遍偏小,平均销售规模仅6003万元,而且能实现全国性网络覆盖的只有国药、上药和九州通等几家公司,而这几家也仅仅是在其他地方有少量布局,重点覆盖区域还是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湖北。

其他销售规模在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医药商业企业遍布中国各个城市,很多医药批发商的供货目录只有区区十几个品种。

(2)三低:

企业集中度低

中国医药商业的集中度虽然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的医药商业企业销售规模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78%,其中前20位达3013亿元,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53%;前三位达到1533亿元,占同期市场规模的26.7%,尽管比2009年提高5.8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70%左右的市场集中相比仍然形成巨大反差。

在美国市场,由于具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成熟的市场等因素,其医药商业企业在经过长期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之后,形成了高度集约化的格局。

据调查统计,美国大型药品批发企业不到100家,其中排名前三位的麦卡森(McKesson)公司、卡迪诺健康(CardinalHealth)公司和美源伯根(AnlerisoureeBergen)公司就占到了全美销售额90%以上。

这3家医药商业企业在全国都设有几十个销售中心,遍布各大中城市。

日本市场也存在同样情况,其最大的75家医药商业企业的业务量占到全日本医药销售量的95%以上,而Mediceo、Alfresa、Suzuken三公司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0%。

欧盟排在前三位的医药商业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65%。

(3)四高:

费用率高

医药商业流通企业的毛利率一般保持在7%-8%,虽然从2005年之后有下降趋势,但与美国5%左右的毛利率相比并不算低。

费用率却偏高,近几年保持在5%-6%左右,其中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为10%,美国费用率平均为3%,平均物流成本只占销售额比重的2.6%。

2010年,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907亿元,实现利润10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2.2%,毛利率为7.6%,费用率为5.5%。

2011年前三季度,医药商业实现利润90.5亿元,平均利润率为2.1%,毛利率为8.5%。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医改的推进,医药商业企业的行业整合成为趋势。

主要原因是由于该业务模式同质性极高,业务简单、进入门槛低,决定行业的壁垒最终将是规模。

竞争厮杀后,垄断或寡头垄断才是均衡。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一方面指出,“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定价方法,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对流通环节实行差率控制,对医院实行差别加价,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对基本药物制定零售指导价等”。

这些举措都在于抑制不合理的加价行为,达到降低药价的目的,使医药商业进入了微利时代。

另一方面,《意见》也提出,“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

两者的目的就在于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而医药产业的整合是实现“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一新医改目标的保证。

2011年5月5日,酝酿一年已久、有着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之称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刚要》(下称《纲要》)发

布,《纲要》中明确提出“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当前的医药商业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年销售额来看,目前排名前列的国药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886亿元和374亿元,距离《纲要》指出的千亿目标的收入规模均尚有较大差距。

另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2009年度全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销售过百亿的企业只有8家,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33家;过20亿元的企业有38家;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有86家企业。

百强企业2008年的销售收入仅占全国医药商业销售总额的67.29%。

因此按照规划的定位,医药流通行业还将会有更多的整合。

2、行业整合将成为医药商业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来自政府的宏观调控及行业内部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均使医药商业行业整合的步伐提速,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利于大公司、大集团、区域性龙头企业的发展。

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将会相继通过购并重组成为区域性龙头企业,大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覆盖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品种保证能力将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有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