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684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docx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

建筑工程系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大讨论的总结

自三月份以来,我系先后组织全系教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开展了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大讨论,大家边学边议,对我系的办学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找出了我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现总结如下。

一、我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系有四个专业,分别是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技术/计算机应用(双)和建筑设计技术,其中,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05年新开设的专业。

共有18个班,在校生近700人。

几年来,我系加大了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力度,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一批省院级成果。

建筑装饰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双)在2003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经过几年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2005年12月通过了省教育厅专家组的验收,受到了省教育厅专家组各位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A级水平。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04年被列为院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

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建筑装饰原理与设计》在2006年被评为省二类精品课程。

《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等课程被评为院优秀课程。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等8门课程被列为院重点建设课程。

我系教师主参编教材6部,在编教材6部,其中,高职教材《建筑力学》在2005年被评为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几年来,我系教师承担省级教改科研课题3项,市级教改科研课题12项。

其中,省科委研究应用基础项目“底二层框架上多层砖混结构三维抗震性能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改项目“建筑工程专业“2+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五年,我系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教研科研论文近百余篇,其中,有7篇论文先后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目前,我系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占18%;中级职称14人,占50%;初级职称9人,占32%;硕士(含在读)13人,占46%;双师型教师19人,占68%。

已经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先后有多人次获得重点培养和重点表彰。

经过几年建设,我系先后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5个,设备资产达200多万元,仪器设备齐全,技术比较先进,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运行实行项目负责制,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对实验实训室的运行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我系在省内外建成了一批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省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协议,与扬州建筑工程公司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能够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我系各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社会合作先后创办了企业“装饰装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加上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及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建设、教学设备、教师培养、学生实习、学生就业、对外技术服务、职业培训、科研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如,与市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合作,负责市质检员、监理员、预算员、见证取样员等岗位培训工作,共培训7期,达2800多人;与市建筑设计院和市海陵区建筑设计院合作,进行建筑设计和技术服务,共完成20多万m2的房屋设计和技术服务工作,完成了建材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楼加固改造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我系培养的学生能力较强、素质较高,“双证率”达100%,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几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

我系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和省高等学校非理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中,先后多人次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

二、我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通过今年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大讨论,全系教师一致认为:

虽然我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办学思路不够宽,办学理念不够高,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办更多的新专业;教育教学思想需进一步更新和提高,不断开拓创新,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步伐;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平衡,路桥等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年轻教师多,需要加快培养,双师比例偏低;部分仪器设备比较落后,实验实训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才取得初步成果,需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产学研合作办学才迈出一小步,需要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

为此,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好的想法和措施,经过总结,我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措施可以归纳为:

“两依托、三要素、五建设”,把我系做大做强。

(一)“两依托”

“两依托”,即要依托行业、依托市场来办学、来进行专业建设。

分析我国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建筑业的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

二是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建筑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建设事业中新兴行业的出现,拓展了急需人才的技术领域。

四是建筑领域的科技进步,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

五是中国加入WTO,急需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未来10年,我国及我省建筑业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如表1。

这对我系适应市场需求,开办新专业,扩大办学规模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大家一致认为,只要紧紧依靠行业、依靠市场办学,就能把我系做大做强,并且提出了我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目标,如表2。

表1我国及我省建筑业职业技术人才需求

专业领域

人才现状

未来10年人才需求

建筑与市政

施工专业

从业人员达3 036万人以上,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为310.5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23%。

按3 000万考虑,技术与管理人员要达到30%,即900万人左右,需净增约600万人,年均增加约60万人。

若由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其中的60%,每年需培养36万人。

建筑装饰专业

从业人员达850万,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为51万左右,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

预测从业人员将达到1 100万,技术与管理人员要达到20%,即220万人左右,需净增约150万人,年均增加约15万人。

若由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其中的50%,每年需培养7.5万人。

建筑设备专业

从业人员达443.07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约为55.38万,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2.5%。

预测从业人员将达到500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要达到30%,即150万人左右,需净增约100万人,年均增加约10万人。

若由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其中的60%,每年需培养6万人左右。

建筑智能化专业

从业人员约100万左右,其中90%以上从事建筑智能化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作。

目前,这类专业人才极其匮乏,现有人员基本上由电气、电子、通讯技术类人才转行而来。

这些人员缺乏建筑及建筑设备等方面的专业背景,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预测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要达到40%左右,即80万人,年均增加约8万人。

若由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其中的60%,每年需培养约5万人。

江苏建筑业

2004年,全省建筑企业有9182家,从业人员达305.12万人,技经人员达47.97万人,占从业人数的15.7%。

按300万考虑,技术与管理人员要达到30%,即90万人左右,需净增约50万人,年均增加约5万人。

若由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其中的60%,每年需培养3万人。

表2我系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和目标

专业

现状

发展规划与目标

招生

目标

建筑工程技术(方向:

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1997年开办,为我系长线专业。

每年招2个班,约100人左右。

从07年开始,扩招1个班,40人。

2006~2010年,建成省特色专业。

建筑装饰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双专科)

建筑装饰技术

省特色专业。

1999年开始招生,每年招1个班,约40人。

从07年开始,扩招1个班,40人。

2006~2010年,建成省品牌专业。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02年开办,每年招2个班,约100人左右。

从07年开始,扩招20人。

2006~2010年,建成院特色专业。

建筑设计技术

05年开办,招1个班,37人。

招生稳定在40~50人。

借鉴建筑装饰专业的建设经念和做法,加强专业建设。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01年招1个班,24人,已毕业。

该专业市场需求量很大,就业形势很好。

05年恢复招生,但学生报考情况不理想,未办成。

经过调研(省内,浙江,江西等)和分析,学生及家长对该专业不了解,专业名称容易引起误解。

计划从07年开始恢复招生。

措施:

加强招生宣传;如果政策许可,专业名称可改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技术”;进行“2+1”培养模式试点。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新专业,计划07年招生,1个班,40~50人。

方案一:

单独招生;方案二:

建筑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双专科);方案三:

房地产经营/物业管理(双专科)。

就业面向:

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价格评估、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企业。

措施:

进一步调研、论证。

城镇规划

新专业,计划07或08年招生,1个班,40~50人。

背景: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能源、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2004年,省启动村镇建设“十百千创建工程”。

十一五规划把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重要目标内涵。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新专业,计划07或08年招生,1个班,40~50人。

与电子系联合办班。

就业面向:

现代化楼宇及物业管理小区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管理、维护等工作。

建筑经济管理

新专业,计划07或08年招生,1个班,40~50人。

就业面向:

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工作。

总目标:

2006~2010年,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1~2个院特色专业;在校生在1000人左右。

(二)“三要素”

“三要素”,即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我们认为,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最终都应该落实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上。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思想观念,用科学的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

专业建设和改革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质量观和新的教学观。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的质量是技术应用性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高职教育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科学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

学校与企业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职业要求设置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

教学目标是着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为导向,教学活动以创造职业工作环境为原则。

这些思想为我系的专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加强实践,加强交流。

2.行业和企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出发点和基础

专业建设和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直接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满足行业和企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通过深入广泛的行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了解行业企业规模、数量、人力资源结构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行业企业管理体制,分析现代企业制度下技术人才的类型和层次,明确高职人才的就业岗位。

3.从职业岗位(群)分析出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列出这些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建立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分析职业岗位与相应课程,建立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并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建立就是构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并和职业能力要素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吸收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借鉴其他院校土建类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土建类专业教育的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边研究,边实践,边出成果”的原则,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的改革思路。

总之,我们就是要以“更新观念、面向市场、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贯彻创新”作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真正落实好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三)“五建设”

“五建设”,即加强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和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

1.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涵盖课程目标与质量、教学大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教学课件、教材、学习指导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的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系将继续加强各专业的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在全系课程建设中起着龙头和示范作用。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我系将以精品课程建设来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我系各专业第一批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如表3。

表3我系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专业

课程

目标及规划

负责人

建筑装饰技术/计算机应用(双专科)

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

院优秀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省精品课程。

建筑装饰原理与设计

省二类精品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省一类精品课程或国家级精品课程。

计算机三维建模与渲染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

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材料

院重点建设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建筑工程测量

院重点建设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院优秀课程建设点。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

院优秀课程建设点。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院重点建设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道路建筑材料

院重点建设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道路工程测量

院重点建设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

院重点建设课程。

在2006~2010年,建成院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课程。

2.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企业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因此,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我系办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我系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如表4。

表4我系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面向专业

建设规划

负责人

建材实验室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土工实验室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测量实训室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路桥实验室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制图实训室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建筑设计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建筑模型室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建筑设计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施工技术实训中心

建筑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结构实验室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计算机实训中心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建筑设计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完善。

作品陈列室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建筑设计技术

2006~2010年,功能完善。

装饰材料陈列室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

2006~2010年,完善。

造型实训室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

2006~2010年,完善。

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室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

2006~2010年,完善。

画室、绘图室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建筑设计技术

2006~2010年,功能完善。

校外实习基地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建筑设计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2010年,新建校外实习基地10家以上,加强建设老基地。

装饰装潢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

已建成,2006~2010年,大发展。

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2006年建成,2006~2010年,大发展。

在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力度,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有条件的实验实训室逐步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

3.师资建设

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我系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基本能够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平衡,路桥等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年轻教师多,需要加快培养,双师比例偏低。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我系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措施,如表5。

表5我系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措施

建设规划

2007~2010年,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16人,其中,建筑学及规划4人;室内设计4人;建筑施工4人(有工程经验);路桥2人(有工程经验);建筑电气1人;暖通1人等。

2007~2010年,双师比例达80%以上。

2007~2010年,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70~80%以上。

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达30%以上。

建设措施

1.外引内培。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年轻教师在职进修、挂职锻炼和参加学术交流等,提高师资学历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借智借力。

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和教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主要进行实践教学。

3.产学研合作。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系办实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年轻教师。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不仅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提高专业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由于潘立本教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建筑工程类专业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为我系加强教材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系将继续加强教材建设,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

我系教材建设现状及建设规划如表6。

表6我系教材建设现状及建设规划

姓名

教材名称

出版社

承担任务

出版时间

备注

潘立本

建筑力学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主编

已出版2002.9

省精品教材

陈红秋

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

高教出版社

参编

已出版2000.3

陈蓓

建筑法规概论

中国建工出版社

参编

已出版2002.6

范网田

土木工程造价

中国建工出版社

参编

已出版2000.9

陈鹏

地基与基础

中国建工出版社

参编

已出版2004.1

石泉彬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

自编讲义

主编

2007

陈红秋

建筑力学与结构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主编

2007

在编

钟文乐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主编

2007

在编

陈蓓

建筑结构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主编

2006

陈鹏

建筑结构

上海交大出版社

副主编

2006

张军

建筑制图与CAD

上海交大出版社

参编

2006

在编

王花

建筑材料

上海交大出版社

参编

2007

在编

袁学峰

建筑设备

上海交大出版社

参编

2007

在编

5.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

以人为本管理、发展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理念,构建符合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生综合素质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主要由信息反馈系统、教学检查督导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监督机制运行系统和保障系统五部分组成。

为了确保和提高我系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必须加强我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这是加强我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我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中的组织保障。

这方面的建设目标是:

构建一个系级管理、教研室管理与学生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协调配合,运行高效;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实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我们的领导能力、组织和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

这是加强我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我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中的制度保障。

针对我系的实际情况,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来实现规范化管理。

通过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及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三是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设

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建立一个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教师教学信息反馈、院系领导、专家及教学管理信息反馈、社会教学信息反馈等内容。

重视运用信息反馈系统强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通过学生信息反馈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