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084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docx

湖北省高三语文模拟适应性考试试题B卷新人教版

湖北省2013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及答题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B卷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认真核对与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试卷类型A或B后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的每题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和试题卷一并收回。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觊觎谄谀尔虞我诈矢志不渝B.聆听凌空模棱两可高屋建瓴

C.针灸内疚鸠占鹊巢咎由自取D.浸渍陷阱疾风劲草泾渭分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辐射落寞心无旁骛攻城掠地B.迤逦蟊贼披肝沥胆削足适履

C.颓圮惦量指手划脚甘拜下风D.冠冕膨胀殒身不恤锐不可挡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电影本是一种世界语言,如今一种世界产业;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印度的角色、台湾的场景、美国的资本,始能成就这一部国际级的佳作,可谓。

反观“绿委”要求废金马奖的口水风波,套用一句鲁迅的话,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心态,非但不足成事,反而会使台湾更显。

金马奖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的“立委”!

A.还是二更棒子打两下---没错萎缩固步自封

B.应是水桶当喇叭---大吹委琐墨守成规

C.便是二八娇妻一岁郞---荒唐萎靡亦步亦趋

D.更是厕所里传消息---丑闻萎谢抱残守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4月,英德市政府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北泉被网友实名举报,称其与一涉毒团伙联系密切。

该网友自称是郑北泉的下属英德市公安局副局长谢龙生。

B.据报道,从4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

C.梁博说,参赛最大的收获是拜那英为师。

他从那英身上学到了如何把音乐的情感把握得更沉静、平淡,如何在唱摇滚时把安静的地方表现得更丰富、细腻。

D.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都有借写江南的美景抒发对江南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而周邦彦的《苏幕遮》,以咏荷花为中心,以荷花为写作重点,层层烘托,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B.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林家铺子》,《包身工》被誉为报告文学的“里程碑”,鲜明的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名作艺术地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D.海因里希•伯尔是英国作家,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作有《火车正点》、《流浪者,你若来到斯巴……》,选入课本的短篇小说有《在桥边》。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

《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

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

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彩,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

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

用荀子的话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

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

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

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

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

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

《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

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

6.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B.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C.“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D.“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

整个社会之所以不断趋于良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在起作用。

B.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C.“仁”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所以说明孔子肯定人的价值是“仁爱”。

D.孟子认为孔子所说的“仁”表现为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人皆有“四德”,这是一种道德自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C.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D.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

“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

按《礼》云:

“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

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

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

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

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

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

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或曰:

“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答曰:

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

不其然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

免除

B.汉李陵策名上将策名:

出仕,为人之臣

C.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爱:

怜爱

D.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

斟酌、考虑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②④⑥B.①③⑤C.③④⑥D.①②⑤

1l.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B.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C.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D.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