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715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docx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

必修1

知识点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的分封制

考点2西周的宗法制

知识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考点2郡县制

知识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3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1宰相制度的废除

考点2内阁的创立

考点3军机处的设立

知识点5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考点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知识点6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点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考点1光荣革命

考点2《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

知识点8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知识点9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考点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知识点10  鸦片战争

考点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考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1  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1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考点2《天朝田亩制度》

考点3太平天国的失败

知识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

考点2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13  辛亥革命

考点1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考点2中华民国成立

考点3辛亥革命的结局

知识点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考点1五四风雷

考点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点3国民革命运动

知识点15  国共的十年对峙

考点1武装起义

考��2土地革命

考点3红军长征

知识点16  抗日战争

考点1全民族的抗战

考点2日军的滔天罪行

考点3抗战的胜利

知识点17  解放战争

考点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考点2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2巴黎公社

知识点19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点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考点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考点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点21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考点2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知识点22  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1“一国两制”的构想

考点2香港、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点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考点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知识点24  开创外交新局面

考点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考点2中美关系正常化

考点3中日邦交正常化

考点4新时期外交

知识点25  两极世界的形成

考点1美苏冷战

考点2“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知识点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1走向联合的欧洲

考点2迅速崛起的日本

考点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知识点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点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考点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必修2

知识点1  中国古代农业

考点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考点2土地制度的演变

考点3小农经济

考点4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知识点2  中国古代手工业

知识点3  中国古代商业

考点1先秦至宋元商业的发展

考点2微商与晋商

知识点4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考点1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2“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3“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5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考点1自然经济的解体

考点2洋务运动

考点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知识点6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考点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考点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4民族工业的萎缩

知识点7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考点2中共八大

考点3国民经济的劫难

知识点8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点9  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点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点1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点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考点2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的变迁

考点3新中国成立后风俗习惯的变迁

知识点13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1交通工具的发展

考点2通讯工具的变迁

知识点14  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点1报刊业走向繁荣

考点2影视事业的发展

考点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知识点15  开辟新航路

知识点16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1海上马车夫

考点2“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知识点17  工业革命

考点1工业革命

考点2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3垄断组织的出现

知识点18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1经济危机

考点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知识点19  罗斯福新政

知识点20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

考点2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

考点3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

考点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知识点2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点2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2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考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考点2农业集体化运动

考点3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2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考点1赫鲁晓夫的改革

考点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考点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知识点2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考点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

知识点25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考点1欧洲联盟

考点2北美自由贸易区

考点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知识点26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必修3

知识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点1“百家争鸣”

考点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考点3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3  宋明理学

考点1宋朝的程朱理学

考点2王阳明的心学

知识点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1李贽

考点2三大进步思想家

知识点5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知识点6  古代中国文学

知识点7  戏曲

知识点8  中国书法

知识点9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考点1开眼看世界

考点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考点3维新变法思想

知识点10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1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知识点12  孙中山三民主义

考点1三民主义

考点2新三民主义

知识点13  毛泽东思想

知识点14  邓小平理论

知识点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点16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识点1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点18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19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考点1智者学派

考点2苏格拉底

知识点20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1文艺复兴

考点2宗教改革

知识点21  启蒙运动

知识点22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知识点23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知识点24  蒸汽和电的革命

考点1蒸汽时代的到来

考点2“电气时代”

知识点25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考点1互联网的诞生

考点2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26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知识点27  美术的辉煌

知识点28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点29  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识点1棱伦改革

知识点2商鞅变法

知识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4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5欧洲的宗教改革

知识点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知识点7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点8明治维新

知识点9戊戌变法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知识点1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考点1洛克

考点2卢棱

知识点2  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考点1大抗议书

考点2内战

知识点3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考点1《独立宣言》

考点2《人权宣言》

考点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知识点4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考点1法国大革命

考点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知识点5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考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考点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考点3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考点4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知识点6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考点1宪章运动

考点2第一国际

考点3第二国际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考点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知识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考点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考点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考点3“非战公约”

考点4国际联盟

知识点3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考点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4  邪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考点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考点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考点3美苏争霸

考点4联合国

知识点5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考点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考点2中东战争

考点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考点4海湾战争

知识点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点1秦始皇

考点2唐太宗

考点3康熙帝

知识点2  东西方的先哲

考点1孔子

考点2柏拉图

考点3亚里士多德

知识点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考点1克伦威尔

考点2华盛顿

考点3拿破仑

知识点4“亚洲觉醒”的先驱

考点1孙中山

考点2甘地

考点3凯末尔

知识点5  无产阶级革命家

考点1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2列宁

考点3毛泽东、邓小平

知识点6  杰出的科学家

考点1李时珍

考点2詹天佑

考点3李四光

考点4牛顿

考点5爱因斯坦

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

知识点1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知识点2  人类起源之谜

知识点3  二里头文化

知识点4  三星堆遗址

知识点5  米诺斯宫殿遗址

知识点6  玛雅文明

知识点7  大津巴布韦遗址

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知识点1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考点1世界遗产公约

考点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考点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知识点2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考点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址

考点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知识点3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考点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考点2奥林匹克遗址群

考点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知识点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考点1佛罗伦萨

考点2圣彼得大教堂

知识点5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考点1秦始皇陵兵马俑

考点2万里长城

考点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考点4山西平遥古城和安徽古村落

考点5昆曲

知识点6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考点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考点2奥斯威辛集中营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集权专制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

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

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

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

(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

ex:

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

ex:

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

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

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

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

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

联系起来认识:

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

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

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

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

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

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

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

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

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唐)(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

实物+劳役→货币地租。

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

税种繁多→逐渐减少。

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

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

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

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

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

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

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