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9038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docx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28

第三课时同盟国的瓦解

【教学建议】

重点: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难点:

战争期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突破方法:

1.结合教材插图及材料,分析理解美国为捞取战胜国的地位,争夺战后世界领导权,参加了大战。

2.通过史料对此分析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美国参战的目的真如威尔逊所说的那样吗?

其真实的用意何在?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内容。

学案导学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1914年到1916年,美国对协约国的出口增加了3倍,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1917年4月,美国加人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2)影响:

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2、中国参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中国参战后,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其中不少人在炮火下丧生。

3、俄国退出战争: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艇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

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

……因此我建议国会:

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请思考: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2)美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参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案:

(1)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

(2)美国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

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此参战。

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军在西线的进攻:

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

最初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协约国很快阻止了德军的攻势。

2、协约国的反攻:

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9月底至10月初,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德法边界一带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同盟国的失败

(1)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政治危机。

(2)德国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福煦车厢内景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原是普法战争结束时签订和约的车厢,法国人特意把它运来,用以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也就是他的流动指挥部里,接见了打着白旗前来谈判的德国代表团。

他有意问道:

“先生们,你们要什么?

”他们回答道:

“你们的谈判建议。

”福煦耸耸肩说:

“啊,我们没有任何停战建议。

我们十分愿意继续作战。

”德国代表们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坚决和无奈地说:

“但是,我们必须得到条件。

我们不能继续作战了。

”福煦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笑着说:

“啊!

你们是来请求停战吗?

那是另外一回事。

请思考:

上述场景发生于何时?

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有何标志性意义?

答案:

1918年11月。

协约国发起总反攻,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投降,德国爆发基尔港水兵起义推翻帝制,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同盟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处于劣势。

2、战略失误:

“施里芬计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打算速战速决,但这一战略由于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德国1918年11月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的对比: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问题探究】列宁曾经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

请思考:

你是否认为这一观点合理?

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

答案:

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

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必然发生革命运动。

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德国的十一月革命等。

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

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随后一战结束。

小结:

1917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经拼杀得筋疲力竭,美国的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积贫积弱的中国也被卷入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俄国因为战争引起了革命,退出了大战,德国为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加紧在西线进攻,但为协约国军所阻挡;美军的参战更使德军无力抵抗,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同盟国的最终战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知识网络:

重难点释疑:

1.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1)大战前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

原因:

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

对外扩张的重心在拉美和亚太地区。

得以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

可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国双方扩大军火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2)1917年4月,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

原因:

美国与协约国英、法存在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大战期间,美国与协约国贸易额大幅度增长,这样,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紧密结合在一起。

俄国二月革命发生,使战争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美德矛盾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尖锐。

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契机和借口。

战争后期,双方筋疲力竭。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说:

“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

你怎么看?

思路分析:

(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问从材料中可知美国参战的目的,“怎么看”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答案:

(1)中立政策。

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2)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

【规律技巧】美国政策的变化始终以国家最大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前期,发战争横财;后期,收渔翁之利。

奠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基础。

跟踪练习1:

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援助英法协约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D.维护既得利益

点拨:

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对历史事件有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结论的判断能力。

四个选项中,A、C、D三项都是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B项“维护世界和平”仅是美国参战的招牌,非真实动机。

答案:

B

2.美国、中国的参战及俄国退出大战对一战的影响

(1)美国参战的影响:

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大大

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

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一战真正进入了全球规模阶段。

(2)中国参战的影响:

中国虽是弱国,但是其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

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3)俄国退出一战的影响: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帝国

主义战争,有力地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

俄国落后的经济在一战中更加凸显,从而很快导致了国内的革命——l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政府,但是新政府继续参战又导致了新的革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典例2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有

①美国参战②中国参战③俄国发生十月革命④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

①③④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结束原因的分析能力。

美国、中国参战,极大地壮大了协约国阵营,加速了协约国胜利的进程。

所以①②应入选。

③④是指参战国的革命运动也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答案:

A

【规律技巧】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有多方面,在分析时应从内外两方面进行。

跟踪练习2:

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同盟国失败原因的理解能力。

协约国在资源上具有优势,同盟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同盟国与协约国集团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战,都是非正义一方,故②表述不准确,③④符合史实。

答案:

C

备课资料:

【“齐默尔曼密电”】

1917年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一份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发给德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

“齐默尔曼密电”被英国截获并破译后,转交美国,内容是引诱墨西哥参战,如果美国由于潜艇战而对德宣战,墨西哥就对美开战,作为参战的报酬,墨西哥将得到……“慷慨的财政援助”,德国还答应帮助墨西哥从美国手中夺回萨克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三州。

上述消息一公布,美国上下舆论大哗。

一致反德,4月16日,美国对德宣战。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经过两年的战争,德国认为,只用陆军的力量不能击败协约国。

因此,这年初,德国就企图以海军制服英国,主张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以为这样“将会使英国在六个月以后投降”。

2月开始,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袭击在英吉利海峡航行的一切舰船,中立国也不例外。

2~4月,德国潜艇击沉商船近千艘,使协约国蒙受严重损失。

整个战争期间,击沉协约国商船约6000只(约1.5万吨)。

但是协约国积极研制生产反潜艇武器和舰艇,并对商船队采取护航措施,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德国潜艇战破产了。

它没能迫使英国谋和,反而为美国抛开中立伪装,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提供了借口。

【威廉二世】

他在1859年出生子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

维多利亚皇后是亚历山德拉皇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姑妈,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姐姐。

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令他患上了Erb’SPalsy(暂译作:

尔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缩。

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经常用左手拿着一对手套,让左手看起来长一点。

他也喜欢用左手倚在剑或拐杖上,做到比较体面的效果。

“影子皇帝”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

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于部下的意见,以至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

战争期间,受到挫败感与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摇摆不定。

虽然如此,这位德国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

他依然能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演说鼓励士兵。

战后生活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

他一直邀请贵宾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欧洲事务。

他本来很希望希特勒会帮他复辟王朝,但纳粹党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不过,对于希特勒成功解决德国的政经困难,他深感欣赏。

德国在1940年占领荷兰后,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兰的Doom病逝,被葬于HuisDoom,由希特勒为他举行一个小型军事葬礼。

他生前希望葬礼上不摆设纳粹党的标志,但纳粹党没有理会。

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以显示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

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语:

Weltpolitik),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奥地利、匈牙利与奥匈帝国】

奥地利原是多瑙河上游的一个公国,l414年起称大公国,成为德意志诸邦中最大的一个公国。

匈牙利原是属于芬兰一乌格尔人的一个游牧部落群,共有七个部落,其中马札尔部落最强。

906年,在马札尔酋长阿尔帕德率领下占据斯洛伐克。

10世纪中期,逐渐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

约于公元l000年,斯蒂芬一世经罗马教皇加冕称王,建立王国,此后不断向外扩张。

1526年,大肆向外扩张的奥斯曼土耳其在摩哈赤战役中大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匈牙利灭亡并被瓜分,其西部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月15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爆发革命,反对奥地利的殖民统治。

起义大军顽强地抗击了奥地利军队的多次进攻,并于第二年4月14日,正式宣布匈牙利独立。

然而,在沙皇俄国的干涉下,1849年8月13日,匈牙利革命被绞杀,匈牙利又重新沦为奥地利帝国的属邦。

1866年,为了统一德意志,普鲁士王朝发动了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结果奥地利战败,并被排挤出德意志。

奥地利统治者决定与匈牙利自由主义贵族妥协。

1867年,奥匈二元帝国建立,分别设立独立的议会和政府,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的统治阶级加强了对匈牙利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并驱使他们去当炮灰。

匈牙利全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l918年10月,匈牙利爆发了“秋玫瑰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奥匈帝国土崩瓦解。

二战前夕,1938年3月,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战期间,在德国法西斯胁迫下,匈牙利加入轴心国联盟。

1945年4月,苏联红军解放匈牙利全境。

l946年2月,匈牙利宣告成立人民共和国。

二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l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1.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

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A.甲:

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

美国的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

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

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解析:

D美国在1917年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根本目的是达到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目的,A是美国参战的借口,C是日本参战的目的,D符合题意。

2.(2010台州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把下列中国发生了的重要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分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关的是

A.中国一些民族工业得到发展B.新文化运动兴起

C.国内掀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D.中国向日本宣战

解析:

D本题是一个中外知识联系的题目,解答时,要依据所学联系大战期间中国的情况作答。

在一战中,中国和日本都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而没有中日之间的战争。

3.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①基尔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解析:

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政治危机”限制。

②④属于经济危机。

4.(见原书P12第3题)

5.(2010瑞安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B.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解析:

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882年,意大利为了和法国争夺突尼斯,加人德奥同盟国集团,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考虑到自身利益又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C、D与史实不符,B是现象。

二、非选择题

6.(见原书P12第6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

……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

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

……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

……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

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竞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

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

(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

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

你是如何评价的?

解析:

主要目的是考查对战争的全面认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从材料的出处得出大致的时间范围,即1916年底,然后分析在此时间内战争双方面临的形势。

(1)问要注意“引用有关文字说明”的限制。

这就要求答案必须完全从材料中来,仅就德国的出发点和目的分析,不能节外生枝。

(2)问要读懂材料,概括出双方的不同评价,结合教材知识判断更符合实际的是哪一方。

第(3)问实际上是对双方认识的评价。

这要结合教材知识,根据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来分析。

答案:

(1)“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德国认为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

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8.阅读下面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

……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战争后期促进同盟国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及概括能力。

该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是:

一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

这说明战争的世界性及战争把各地区联系到了一起。

所以第

(1)题就迎刃而解。

(2)题要对相关因素全面分析。

答案:

(1)现象:

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战争)的漩涡。

主要趋势:

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主要因素有:

美国、中国等加入协约国作战;同盟国内部出现分歧;同盟国国内政治危机严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