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626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

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潮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潮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高義展*

摘要

本研究透過文獻調查法了解、探討並分析平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包含教育愛、直觀教學法、教育園丁論等。

裴氏對於弱勢兒童「教育愛」的關懷與教育,開啟當前「教育機會均等」的國民教育理念。

此外,直觀教學法與教育園丁論的論點,引導當前重視學習主動性、創造性與發展性之「建構式教學法」的教育趨勢。

裴氏受西洋教育史家尊稱為平民教育之父,顯示出裴氏對教育的偉大貢獻。

關鍵詞:

裴斯塔洛齊、直觀教學、幼兒教育

 

*美和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壹、緒論

一、問題敘述

裴斯塔洛齊(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瑞士人,係實際從事教育工作而精神感人,並能於教育史上永垂不朽而為後人景仰的偉大教育實踐家。

裴斯塔洛齊乃一名具備有無比的教育熱忱,散發「教育愛」的氣氛,將能溫暖學童的心房,進而陶冶性靈、變化氣質的教育工作者。

在西方教育史上,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極力提倡自然主義的「教育愛」,而實踐「教育愛」的最具代表者就是裴斯塔洛齊。

裴斯塔洛齊早年喪父,由母親呵護長大,他深深感受到母親溫柔的愛,因而醞釀出一種「母愛」的教育觀念。

他的教育小說《賢伉儷》中的女主人可以說就是裴氏的慈母,女主人不但以愛心與耐性糾正了小說中男主人的酗酒及懶散的惡習,還以她的一言一行與循循善誘,使村民個個勤奮、純樸、無欺(林玉體,1990;林玉體,2003)。

十八世紀初期,歐陸當時正值拿破崙鐵蹄蹂躪各國之際,瑞士當地充斥著浪跡街頭、孤苦伶仃的孤兒。

當時也有一些機構,如教會團體及慈善人士所設置的孤兒收容所,但是由於主持人缺乏愛心及耐性,經常對這批不幸的兒童拳打腳踢,或採取嚴厲的打罵教育。

所以,孤兒收容所非但不能改善兒童的悲慘境遇,反而更製造仇恨(林玉體,2002;周愚文、徐宗林,1997)。

裴氏有感於此,遂決心獻出其愛心來關懷這批為社會所遺棄的一群。

他不但傾一生積蓄來從事教育孤兒的工作,更日夜跋涉,不惜千山萬水地向富豪貴族募捐。

他說:

「為了照顧四、五十個像乞丐的兒童,我幾乎也變成乞丐。

」(林玉體,2003)。

裴氏經常在日落西山時,仍然東奔西走地想盡辦法籌備金錢,以便為孩童購買麵包、牛奶。

裴氏一生充當孤兒的保母,數十年如一日,終生不疲。

而裴氏在瑞士各地所設立的教養所,也因為顯出裴氏教育愛的特質散發著愛的氣息,所以他的兒童教育場所與眾不同,教育成效廣受大眾注意。

不但瑞士政府派員觀察獎勵,日耳曼王后也親自誇讚裴氏的教育貢獻。

其後英國、美國更派遣教育人員前來接受「裴氏教學精神」的訓練。

他的影響力遍及歐洲並遠播至新大陸(林玉體,2002;林玉體,2003;徐宗林,2001)。

裴氏主張教師應特別關懷環境差的孩童。

因為這些孩童本來已甚為不幸了,如果教師再予以忽略、冷落,則對他們是相當不公平的。

裴氏認為教育愛的精神在於「付出」與「奉獻」,而不計較報酬。

因此,他忙碌工作而無暇作學理研究,雖有著作,卻思慮欠周,他自承書中可能充滿錯誤,而請求讀者予以原諒,因為他三十幾年來無法看書。

一個整天操心於實務推行的孤兒教育家,是無法分心去做深奧的理論探討的(林玉體,2003;徐宗林,2001)。

但裴氏的教育愛卻為世人所崇敬,其墓碑上的一句話最足以描述他的教育精神:

「犧牲自己,服務他人」就是這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教育熱忱,使他的教育理念的實踐,迷漫著一股感人肺腑、憾人心智的氣氛。

裴斯塔洛齊係繼盧梭之後,極力提倡「教育愛」的偉大教育家,其思想與教育理念,頗值得從事國民教育及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參考,因為國民教育及幼兒教育階段的兒童,係人一生中最早開始亦最需要「愛」的時期,兒童的關係如如父母及學校教師,必須給予兒童積極的關愛與呵護,才能讓兒童感受到被愛的溫暖,並激發出愛人的志向。

職是之故,本文將了解並探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潮,了解「教育愛」的真諦與理念,進而應用於教育實務工作上,以有效協助兒童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建立兒童良好的人格與充實完整的知能,此乃本研究的動機所在。

二、教育目的

本研究包含以下目的:

(一)了解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

(二)探究裴斯塔洛齊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啟示與影響。

(三)綜合研究結論以作為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參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調查法(literaturesurvey),藉由蒐集、閱覽相關書籍及期刊等資料,以期瞭解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

本文藉由內容分析與詮釋歸納的方式,整理蒐集到有關裴氏的著作,並根據所得結果提出建議。

貳、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包含教育愛、直觀教學法、教育園丁論等內涵,齊內涵論述如下。

一、教育愛

大多數的教育從業人員都認為應具有「教育愛」並發揮「教育愛」,但什麼叫做「教育愛」?

依裴斯塔洛齊的觀點認為條件差的兒童特別需要教育愛,積極的提升兒童的價值,營造學校家庭化的溫馨情境,教師更要發揮教育愛而成為關懷兒童的良師。

(一)條件差的兒童尤需教育愛

所謂條件差的兒童,以教育的條件觀之有三類:

一是貧家子弟,二是品學兼劣者,三是身心殘障者。

這三類兒童,本身遭遇已相當不幸,如果教師又不能以愛心、耐性對待他們,兒童的心靈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是以,品德不良,可能是兒童自小即飽嘗歧視與虐待,嫩弱的心靈受盡摧殘,所造成的不良後果(林玉體,2003)。

兒童學習成就低落,一方面可能孩子本身資質不佳,另方面也許是師資水準差,教學方法拙劣所造成,責任不應歸咎於兒童本身不努力。

貧窮子弟中優秀者極多,若能給予他們「愛」的教育與關懷,並提供相同於權貴富家子弟的教育機會,則他們的才華可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激發無限潛能,不僅能與富家子弟並駕齊驅,更可能後來居上(林玉體,2003;徐宗林,2001)。

因此,裴斯塔洛齊認為兒童性格乖戾,也應諄諄告誡、循循善誘,只要經過父母及教師給予的「教育愛」,讓兒童感受到溫暖的照拂與慈祥的關懷,必然能「浪子回頭金不換」(林玉體,2003;徐宗林,2001)。

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學業成績並不好,甚至多數還被評為劣等生,在父母提供接納、愛與關懷的環境,讓艾迪生終於啟發創意潛能,而成為家喻戶曉的發明大王;此外,盲、聾、啞者有傑出表現者,也透過家人、學校教師與同儕、社會的接納與協助,克服障礙而邁向成功者比比皆是,這正顯示出父母及師長的「愛」的表現與關懷,對於極渴望能獲得「愛」的兒童,十分地迫切需要的。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懷有「慈悲心腸」(tender-minded)的人,如此才有資格指導「教育條件差」的兒童。

裴斯塔洛齊有感於此,才以身作則地特別關愛那些不幸的孩子,希望藉此將教育愛的重點轉移到那些等待師長指導的學生身上,這才是「教育愛」的真諦。

凡俗的愛,是對方條件越佳,愛的程度就成正比例增加;反之亦是。

教育愛恰好相反,是特別要去愛條件差的孩子,如此的愛才具神聖的教育價值(林玉體,2003)。

(二)學校家庭化

「愛」是人與其他動物之所以差別的地方,而「家」就是一個愛的窩,在這愛的窩裡,父母對子女的慈愛,最能令兒童感受到愛的喜悅與溫暖。

嬰兒出世後,不但可在「家」裡獲得雙親的關懷,更在這個「避風港」中不受外界的侵擾與傷害。

人自出生後,他的倚賴期比其他動物長,若無「家」做為生存之地,喪失父母的保護,則體弱的嬰兒將無法生存下來。

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存在著不少的孤兒收容所或初等教育學府,但是負責教學的人卻多半是一付非常嚴厲又殘酷的模樣,對於孩子的管教,採取無情的打罵與壓制措施,使孩童生活在如同鐵牢與囚房中(林玉體,2003;Green&Collie,F.A.,1912)。

然而裴斯塔洛齊所負責的機構,簡直不是學校,而形同一個家,裴斯塔洛齊指出其平生辦理教育,就是要達成「學校家庭化」的目標。

裴氏說:

「兒童教育沒什麼,只不過是回復到教育藝術中最為真正也最為簡單的形式,那就是家的教育。

」(林玉體,2003;Silber,1960;Quimps,1890),換言之,教育中付出愛,那才是最簡單也最純正的教育,缺乏了愛,既非學校,也非家庭,更非人。

(三)「教育愛」為良師的基本條件

裴斯塔洛齊認為良師的行徑,係看到孩童,不管這孩子多髒、多醜、心智多魯鈍、肢體多殘缺,憑著教育愛一視同仁的對待與照顧。

他說:

「教師累積長時間對幼童之觀察,在兒童粗糙、害羞、及顯然能力不足的狀況下,卻潛藏著最為精緻的心理官能以及最珍貴的力量。

如今即使是貧無立錐之地的可憐幼童,環繞在學校附近,卻也各自表現了傑出的心智能力。

應積極不斷的喚醒他們埋藏已久的潛能,解開束縛,並提供自由,否則孩子的稟賦就無法積極主動為人所用。

」(林玉體,2003;Quimps,1890)。

裴氏認為良好的教師依據以上「教育愛」的原則,從家庭教育上實現,然後擴大到學校,最後延展到整個社會,全方位予以實踐教育愛的理念。

擁有教育愛的良師有渾然天成者,亦有後天造就者,其先天的本質具有母性的情懷,讓他們有從事教育工作的機會,這就能「人盡其才」、「愛心普及幼童,進而推廣到萬物」。

雖然教育愛係教育的重要精神與態度,不過僅有教育愛,並不一定是個良師;但缺乏教育愛,則即令他是學富五車,知識淵博,絕對無法成為良師。

二、直觀教學法

裴斯塔洛齊此種「直觀」(intuition)知識教學的主張,源自於西方在十六、七世紀所流行的「感官唯實論」。

以下針對「直觀知識」、「直觀道德」、「教育如植樹」的概念探討培斯塔洛齊的直觀教學法。

(一)直觀知識

兒童獲得知識,最簡易也最可靠的方式,就是「直接觀察」。

「直觀」這個名詞,用「直接觀察」予以說明,最明白易懂。

「直觀」教育思想就是鼓勵兒童充分運用感官與大自然界接觸。

裴斯塔洛齊經常帶孩子,到山川溪流去「直觀」大自然。

兒童在這種無拘無束、活動空間又寬闊的場合中,可以接觸天然環境的刺激,目睹耳聞四周情況的變化而引發他的思緒,這是知識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Silber,1960)。

知識教學不必透過文字、或抽象的符號作為中介媒體,而應直接從實物的觀察中入手,如此的「直觀」必能提供兒童無比的興趣使其樂此不疲。

裴氏的直觀,乃是以行動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中間都不必假手任何人為的媒介,所以他的教育作風是「實際的行動」優於「靜態的文字言語」。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不可說「孩子,這是你的頭,這是你的鼻子。

那麼你的眼睛在哪裡?

」而應該說:

「來!

孩子,我要洗你的手,我要梳你的頭髮!

」(林玉體,2003;Silber,1960)。

而在說這話時,媽媽也動手去洗孩子的手,梳孩子的頭髮。

這種感受最為直接,孩子的印象也就最為深刻難忘,總比光說不做來得有教育效果。

裴氏曾親自予以「直觀」教導自己的孩子,還將孩子的一言一行及各種表現登載在日記中。

其後由於要教導眾多的孤兒,乃無暇專心指導自己的孩子。

他卻認為如此反而更佳,裴氏認為盧梭曾指出十二歲時不會寫字不會讀書,乃是自然的結果,因此,並不需要積極督促自己孩子從事知識的學習。

直觀知識,自然是有持續性的,「不可跳躍,也不准許有間隔。

」(林玉體,2003;Silber,1960)確定循序漸進,根基才能紮穩。

因此他乃提出由易及難,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等心理的認知原則。

配合孩童的心智發展,某種階段的認知對象並不適宜於孩童的「直觀」,原則印象模糊,觀念當然曖昧不清了,所以學習是不能臘等的。

裴斯塔洛齊發現在所有自然知識中最基本、最不可分、最淺易、也最自然的,有三種「元素」,即是「數」(number)、「形」(form)、及「語」(language);這些就是「數字能力」(numericalability)、「空間能力」(spatialability)、及語言能力(verbalability)的本源(林玉體,2003;周愚文、徐宗林,1999;高義展,2004;Silber,1960)。

1.數

單位數、二位數、三位數……,加、減、乘、除,四則綜合運算;先以具體實物開始,然後及於推理與思考等能力。

2.形

即幾何圖形。

點、線、面、角、曲線、方形、三角形、四邊形、測量,然後是繪圖、寫字等。

3.語言

即文化的基礎,也是「人類心智發展的正當結果」。

先是各字母如a、e、i、o、u;然後二連音字母,如ab、ac、ad;三連音字母,如abc、bcd。

裴氏此種語言分析,被時人評為如同傳統語言教學,學習語言過於分化,而無融入生活情境的整體學習。

在標榜唯實論的自然感官教學中,只要訴諸實物教學或圖書教學,就已足夠,尤其學前教育階段。

裴氏指出:

「當他聽到鳥兒唱歌,昆蟲在葉上低鳴,你就應該立即停止說話。

」以便傾聽大自然免費所提供的美妙悅耳且意義豐富的樂章,而不需要再學習人造化的音樂符號所表現的非自然旋律。

裴斯塔洛齊的直觀知識理論中,摘要思想精神如下(林玉體,2003;徐宗林,2001;Ulrich,1968;Good&Teller,1969):

(1)感覺印象是所有教學的基礎。

(2)語言一定要與感覺印象連在一起。

(3)教學一段時間之後必須休息片刻,以便激發了解與掌握新教材。

(4)學童個別的差異性教師應予尊重。

(5)知識要與力量結合在一起,知道什麼就訴諸於應用。

(6)只根據文字而不求諸第一手經驗的知識,觀念就會混淆與擾亂。

(7)利用自然資源,注重鄉土教材:

不用課本來教地理:

「他教給我們的地理基本知識,乃是土地本身的知識。

他帶我們去附近的山谷,那裡有河水流著。

研究山谷的一般性及特殊性之後,學童乃抓取了泥土回到學校作業室去作一個完整的山谷模型。

等到浮雕完成之後,我們才看地圖。

(二)直觀品德

裴斯塔洛齊認為各類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品德之價值總高於知識,而最高尚也最具尊嚴的品德,莫過於「愛」。

「愛」是教育的核心,但「愛」必須能讓孩童「直接感受」,這種「直接感受」的愛,也就是「直觀」,如此才能在童稚心靈上植苗紮根。

「愛」不是只掛在嘴邊或寫在紙上,而是要讓學童直接領會。

因此,教師之關懷、照顧,乃是學童最能觀察得出的感受(林玉體,2003)。

幼兒需要有人關照,因此教師必須能在需要時伴隨學童左右,才能滋生彼此的情誼,若只透過語言傳達老師對兒童的愛,無身體力行應用肢體動作使兒童能親自感受,則無法讓兒童「直觀」老師關切的臉孔,則兒童會感到渺茫無依(林玉體,1990)。

當我們在批評家長早出晚歸,忙於應酬,耽於交際,造成親子疏離感之際,教師是否也是如此的與兒童距離遙遠,擺出冷漠臉色,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模樣,讓兒童無法感受的教師的愛?

這都使值得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必須省思之處。

裴斯塔洛齊在一七九七年發表《論人性在自然的發展過程》(MyInquiresintoCourseofNatureintheDevelopmentofMankind)中指出人性從緊滿足生理需求,形呈動物狀態的「動物人」(animalman),提升到能與他人訂定和諧相處的「社會契約」的社會狀態之「社會人」(socialman),進而達到自由意志的表現之「道德人」(moralman)(林玉體,2002;Quimps,1890)。

自由意志的發揮使得仁慈的善性重新獲得定位,這是成熟的特徵,卻是道德發展的極致。

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促使人類早日完成道德境界,而能夠成為「自為立法者、自為執法者、自為司法者」的表現與意志,如此才可真正稱為「人」。

三、教育園丁論

裴斯塔洛齊認為植物只要種子栽種下之後給予充分自由生長,其可自然成長而茁壯,人的潛力開發亦是如此。

是以,裴氏指出「讓孩子儘量自由,能提供實際經驗給予孩子時,就不要用文字教學,讓孩子去看、去聽、去探索發現,再接再勵堅持到底,他能作他自己做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讓他充分忙碌、活動:

大部分時間讓他自由。

他將發現自然比人更是較佳的教師。

」(Green,1912)。

裴斯塔洛齊帶他的孩子到溪邊、草叢、森林裡面對大自然,經由孩子敏銳的感官接觸,他就可以充實許多可貴的第一手知識。

教師的人為措施不能增加絲毫的深度(Green,1912)。

裴斯塔洛齊又指出「就如同樹木一般,園丁負責汗種花草的生長及開花,其實他對植物的生長並無實際貢獻,因為生長的原則就在植物本身,他下了種子、灌水,他只是觀看有無外力來妨礙植物的根或擾亂自然的秩序,以免各部分的發展有礙於整個樹木的繼續生長。

教師的工作亦然,他並無給予學生一點一滴的能力,他既沒給生命也沒給呼吸,他只是觀察,不要外力侵犯或打擾。

他只是關心而已,而發展早就按自己的法則在進行。

」(Bowen,1981)。

從希臘時期柏拉圖(Plato)以來的哲學家所深信的「先天觀念」說,承認人的心靈裡早已預藏了人性本有的各種官能如記憶、想像、推理、判斷等,只要給予自由發展,這些當然都能發展到極限(林玉體,2002)。

裴氏又取洛克(Locke)以來的經驗論,讓孩子在自然環境的刺激下,充分運用他的感官知覺,他也服膺盧梭(Rousseau)「消極教育」的主張,不要求人為干預措施,只是把阻礙生長的外力予以去除,就算已完成了教師應有的任務。

裴氏又指出「人的生長猶如樹木的生長,人甚至在出生之前,未來能力的種子早就存在,其能力持續在整個人生中發展,如樹木的長芽茁壯一樣。

」(Green,1912)。

把老師比喻作園丁,孩童比喻為花草樹木,學校形同花園或大自然界,這種教育比喻,影響到之後創辦世界第一所幼稚園的幼稚教育之父「福祿貝爾」(F.W.A.Froebel,1782-1952)所遵循。

裴式教育園丁論的概念,亦影響從事兒童教育的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將教育園丁論的概念加以發揚光大,當前的學校教育特別重視情境的規劃,以及學習資源的充實,讓兒童能於學校豐富的學習資源與情境之中,自由的學習與成長,例如學習區、室內室外活動區、遊戲室、教具操作室、學習步道、學習角落、學校生態園區等學習環境的規劃與布置,讓兒童能於此自由的學習,教師則扮演園丁的角色,擔任學習情境的佈置者、學習的輔助者、資源的提供者,以協助兒童學習成長與發展。

參、裴斯塔洛齊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裴斯塔洛齊受世人譽稱為「平民教育之父」,乃目前積極提倡國民教育發展的先驅人物,尤其對於弱勢兒童「教育愛」的關懷與教育,正好和國民教育的「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相一致。

此外,直觀教學法與教育園丁論的理念,亦與目前強調「做中學」、「自然觀察」、「生活知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趨勢頗為類似。

針對上述概念,論述裴氏思想對於幼兒教育的啟示如下。

一、落實教育機會均等

裴斯塔洛齊「教育愛」精神的表現,條件愈差的兒童愈要積極關愛與教育。

裴式的觀點,猶如當前積極提倡的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相同。

所謂教育機會均等即是指提供每個人同量的教育,意即學校教育的提供,是使每一兒童達到一既定的標準者,教育機會的提供,是使每一個體充分發展其潛能者,並且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直到學生學習成果符合某種常模者。

換言之,教育機會均等係提供每個國民在成為勞動力之前,達到一定教育水準的免費教育,在基本教育階段,所有兒童無論其家庭社會背景為何,均接受共同的課程,促使不同社會背景的兒童在同一學校接受教育,相同學區的學校,在經濟或資源條件上盡量相等。

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方法,可採用以下措施:

(一)提供完整的義務教育

不論階級地位,皆應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並積極規劃「K-12」國民教育體系,促進幼稚教育的健全化,以期使各階級能接受相同品質的教育,避免因社會地位的不同而造成低階級學生的不利影響。

(二)落實教育優先補助

致力於偏遠地區劃定「教育優先區」做特殊補助,這些因為災害受創、地理因素不佳、資源落後、犯罪率偏高、開發較晚或偏遠及離島而形成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應補助其教育經費、輔導其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以平衡城鄉發展,消除教育機會不均等。

(三)實施補償教育

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使來自社會不利地位兒童,接受均等的教育。

例如偏遠地區應廣設公立幼稚園及托兒所,讓家境清寒的兒童能免費接受完善的學前教育,在進入小學前能具備基本的生活與學習知能。

(四)擴大免費教育範圍

徹底實施完全免費教育和擴大免費教育的範圍,提高學生教育券的補助金額、獎助金,及零利率的助學貸款,對低收入戶子女入學之家庭減免稅額,讓無經濟能力支助的兒童,亦能擁有相同的就學權利與受教機會。

(五)發展特殊教育

應積極發展特殊教育,基於人道、人權的立場,應為智能不足、肢體殘障、行為失常、視覺障礙與聽覺障礙等特殊學生分別設立各種學校或班級,予以適性教育,使人盡其才。

二、實施建構式教學

裴斯塔洛齊強調應給予兒童直觀學習的機會,換言之,教育即在於讓兒童身體力行親自體會知識與道德的涵義,而排斥無意義的灌輸,讓兒童透過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建構自我的知識與道德意識。

因此可採用建構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兒童自我建構知識與道德規範。

建構式教學係反對接受觀的知識論,反對邏輯實證論、傳輸模式等注入式的符應知識真理論,強調知識與個體學習,或學習者主觀建構有相對的關係存在。

「科學家走過的路,再讓學習者走一遍」,人是主動建構知識,不把人當做一個被動接受刺激與資訊而產生行為單純反應的機器,而是如同科學家建構知識的作用或過程。

強調個體與環境(社會、歷史、文化等影響)互動的依賴性,也就是學習的脈絡依賴性。

認為知識或認知在其形式或建構過程中的「實用性」或「工具性」,而不是絕對的「真實性」或「客觀性」。

因此,從事幼兒教育時可採用以下的教學實踐:

(一)教學目的:

重視學習者為知識建構的主體,養成學習者是知識的創造者,強調學習者能適應環境甚而改造環境,培成學習者是環境的改造者。

協助學習者具有獨立判斷的思考能力,造就學習者是自由思考的批判者。

(二)教學內容:

強調學生學習過程導向的教材,引導師生互動、同儕互動人境互動,設計生活情境的學習內容,透過實際問題的操作,以解決問題,強調科際整合的主題統整教材,以適應實際生活世界的統整性,編輯個別化的適性發展的教材,尊重學習者在學習成果上的個別差異,針對學習領域與日常生活的內涵,設計多元評量的評鑑內容,兼顧知識、情意、動作技能的多元評鑑系統。

(三)教學方法:

採用發現教學法,以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擴展認知結構,體會發現的喜悅;其次,採用問題解決教學法,重視環境的適應,依照環境的問題性質,鼓勵學生設計方案予以解決問題;另外可採用合作教學法,安排同儕互動的學習機會,促進彼此腦力激盪,互助合作完成學習的內容,團隊學習達成學習的共同願景。

(四)教師角色:

教師應扮演教育園丁的角色,,不可代替兒童成長,而是協助兒童成長,教師如同園丁為花園中的花草樹木灌溉施肥,促進讓花草樹木成長茁壯。

職是之故,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促進者、學習環境的佈置者、學習領域的資源者、學習的諮詢者、學習過程的合作者,以協助兒童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肆、結論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觀念,強調「教育愛」,裴斯塔洛齊無論是在何處的教學,都非常強調教育愛,以愛來打動學生,使其學習並陶冶品格。

主張教育如植樹,人一出生即賦有畢生發展的機能,如同種子一般,教育僅在提供是當的環境使其發展循序實現,並慎防外界擾亂自然發展的進行。

裴氏重視愛的教學強調學校家庭化,知的教學實物教學,學習始於感覺,教學要安排順序,包括實物教學應先於抽象概念;由近及遠,鄉土先於異邦;先學簡易,再學繁複;循序漸進、逐步累積;強調教育應遵循自然法則施行;重視學校的改良社會功能。

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程序,並能針對學習內容的特質,予以邏輯一貫的排列實施,兼顧心理及學理的系統性與認知性

裴氏主張要先認識兒童的心理,再施以教學,於是在此實驗教育心理化的教學,所謂的教育心理化,就是「直觀教學」,也就是經由直觀實物本身(非抽象),進行語言教學,並使強調愛為品格陶冶的原動力,使學校像家庭一般。

裴氏的「教育愛」及「直觀教學」等學說對於當前的「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以及「建構式教學」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與啟示。

雖然有人批評裴氏之學說發揮盧梭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