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308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docx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内容提要: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

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

汉字汉文化发展意义

论文提纲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1、文化与汉文化

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3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

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2、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

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结论: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

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

正文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1文化与汉文化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可认知,并在认知之后对其下定义的,而关于文化,历来各家对其定义众说纷纭。

因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其分析、认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有人统计,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260余种

[1]

尽管如此,一般认为,“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2]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

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着许多分支,如考古文化:

出土文物(石器、陶器、青铜器等)、远古人类遗址等;艺术文化:

文学、音乐、书法、篆刻等;民俗文化:

节日庆典、女性地位、民间传说等……。

这些文化子系统都反映了数千年来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

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空间限制”是指言语交际的双方进行交流时,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不能超过语音有效传播的最大范围。

就是说相互沟通的两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远,都听不到对方所说的话,那么两人就不能真正的交流。

那么就使相隔较远的两人在同一时间内是不能沟通的。

如,在原始氏族社会中,氏族族长发布命令,没有在场的人是不能听到族长所说的话的,虽然可以依靠人的相互传达,但是可能以讹传讹。

而“时间限制”是指言语交流过程中有些发生的事件或有些对事物的认知,是需要代代相传让后人也了解的,而语音稍纵即逝,无法让后人知道当时的事情。

就像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战,战绩如何、战利品是多少,后人要了解这些,单靠代代口头相传,很可能遗漏,甚至失真。

由于“空间限制”、“时间限制”阻碍了人们互相间的交流,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一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

,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

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

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口:

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

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

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生成,汉字的数量不断扩大。

其中某些字的本义没变,但其某些构件却发生了变化。

如:

最开始的器皿都是陶器,其中“盂”,甲骨文做“”,等到了西周,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大量的青铜器被制造出来,此时的“盂”,已经是青铜制的,铭文中的“皿”字从“金”作“”,“盂”字为从“金”作“”[3]

3、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

⑴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祭祀文化

上古时期,由于先民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甚了解。

先民们出于避祸求福的心理对自然神、先祖有着狂热的崇拜。

各种祭祀活动十分活跃,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如:

春祭、夏祭、天祭、地祭、祖祭等。

那么上古时期先民是如何祭拜呢?

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得知一二:

祭:

甲骨文作“”,“”等。

[4]左边是一块鲜肉,小点像肉的鲜血,右边是一只手。

似乎是用手拿鲜肉举行祭祀之礼。

到了金文,下面加“示”字,作“”表示祀神。

[5]

祝:

作“”,“”表示神灵[6]右边像跪于神灵前祈祷,求福。

并且强调了人的口,这与上古人们相信语言的灵力是相关的。

曲/豆:

作“”。

“”是古代的食器,也用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

[7]豆中所盛“丰丰”,像牛羊肉串成一串做成祭品祭祀,又因其形与“玉”相似,“玉”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好的福物,所以也可表示用美玉做祭品。

由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上古的祭祀之风,最初可能用带血的鲜肉当祭品,还没

有出现祭器,后来产生了专门祭祀的礼器,祭品也随之改变说明祭祀活动进一步完善。

⑵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商品文化

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得到自己急需的物品,就用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与他人交换,但是所交换的物品其价值并不一定相等。

那么当社会生产力提高之后,人们是如何进行贸易的?

是否出现了作为各种商品等价物的货币?

在《尔雅》、《说文解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贸易、借贷的字如

“表示买卖的贸易活动一买(四/贝)卖(士/四/贝)、贩、贸、购等。

表示借债活动一贷、(戈/贝)、贳、赊。

表示抵押一赔、(敖/贝)、质。

表示送礼一贽、赞、赂、赠。

向上纳税和向下赏赐一贡、赋、赏、赐、赉。

”[8]

这些字说明当时的贸易活动,已经十分发达,不仅有买卖双方直接的贸易活动,还有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的,借贷、抵押活动。

并且这些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从“贝”。

为什么都从“贝”呢?

众所周知,从“以物易物”发展到“商品贸易”,有一个必然条件,就是要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而从这些字可知,当时正是贝壳充当货币商品。

⑶汉字盛载着汉民族上古的兵器文化

考古发现,上古时期就有了兵器,可惜出土文物很少,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形来看当时兵器的外形。

王:

甲骨文作“”,金文作“”。

[9]都像一把斧头形状。

所以其本义是斧形的武器。

斧头是征伐之器,是镇压之器,也是人们狩猎之器,所以谁掌握了这种武器,谁就掌握了掌管天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用斧形来象征王的权力。

戈:

甲骨文作“”,金文作“”,其形省去下部缨饰,独体象形,意思是长柄横刃的钩状兵器。

[10]而戈是平头横刃的兵器,只能钩击,不能刺杀。

将戈的钩头放在戈柄的顶部,就可以达到刺杀的目的,这就是戟。

戊;甲骨文作“”,金文作“”,[11]像长柄宽刃的大斧,斧刃朝左,

⑷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民俗文化

在远古时期,先民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存的主要手段。

但是,当时的野兽凶猛繁多,加之狩猎工具简陋,先民的主食还是野果,野菜。

而在采集活动中,女性的细心和耐劳远比男性的强壮更重要。

因此女性在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氏族中的领导者。

当时,人们是群婚和乱交的,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今天代表血缘关系的“姓”字就可以看出来,“姓”由

“女”与“生”组合,即孩子是由女子生养的。

还有中国一些古老的姓,有姜、姬、嬴、姚等,都是从女旁,这都说明了中国最早的氏族制是母系氏族制。

母系氏族的价值观念是“女尊男卑”,除上述事实外,还可由“姑嫜”一词考证,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这里“姑”指婆婆,

“嫜”指公公。

代表公公的“嫜”字为何从女旁?

在已是父权社会的唐代,男・

女合称时,为何“嫜”会在“姑”后,这都是上古“女尊男卑”观念的沉积。

从新石器末期开始,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进入了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农耕时代。

从此之后,男性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主角,女权让位于父权,其价值观念变成“男尊女卑‘,女性要受到“父权”、“夫权”、“族权”的管制。

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其中“三从”为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除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男性还将对女性的轻视表现在汉字中。

口:

”女/女/女”(奸),几个女人在一起就要做奸邪坏事,“嫉妒”,二字都从女,指出“嫉妒”是女人的专利,“婪”表示女子本性贪婪;“佞”,指女子只会巧言献媚,还有“妨”、“妄”,“女+赖”

(懒)、“女+鬼”(愧)、“女+爪/壬”(淫)等。

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汉字在表现汉民族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思考、认识及反映汉文化的同时,还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

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

”[12]它是随着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⑴书法产生的物质基础

书法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汉字就是其物质基础。

这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是两维空间的造型,这为书法艺术的创造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汉字以形表意,其形如图画,笔画各异,结构形式多样,这为书写者发挥想象力,追求审美效果提供了条件。

⑵书法发展的条件

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演变的字体是书法发展的条件。

汉字的字体由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这些字体形体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为书写者追求不同的书写意境提供选择。

2、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器,木简等。

人们是将汉字刻在材料之上,这为篆刻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而汉字的以形表意所具有的图画性、艺术性及字体多变性又是其产生发展的条件。

篆刻艺术起源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及当权者表示象征权利的证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为欣赏的艺术。

那么汉字对篆刻艺术有哪些影响呢?

⑴提供种类选择

汉字的产生发展史,其实就是汉字字体的演变史。

从最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至隶书、草书、行书,最后至楷书,每一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不同的意境,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篆刻讲究刻,所选字体为同是刻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

选择时是用劲利纤细的甲骨文,还是朴厚凝生的金文,或用圆曲秀丽的小篆,是根据刻石的形状,刻写内容,追求的意境的不同,而选择适合的字体。

⑵篆刻的立体效果

汉字所造之字,反映了不同的视角,如“大”字形为“”,像人,四肢展

开,这是正视。

祝字,字形为“”,是在神灵前,仰头祀福,这是仰视,“女”字,字形为“”,是从斜角看女人,而“孕”字,字形为“”,像已经怀孕

的女子,中间的“子”就是一种透视法。

这种字的不同视角,运用在篆刻上,会产生不同意象,增加欣赏的情趣。

如吴昌硕刻的“石人子室”一印,其中

“人”是刻成“”,是运用侧视的方法。

[13]

⑶篆刻的夸张效果

汉字是以形表意,是象形的,但不能将事物的所有形貌全部表现出来,这样不利书写,所以将该事物突出的、独特的特点表现出来,以区别它物,这样既能表现该事物,又便于书写。

如:

牛是突出它的锐利的双角;孕字突出腹中之子;看突出人的眼睛。

这种突出事物主要特征的方法,将其运用于篆刻,通过夸张的手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乔曾劬刻的’须髯如戟’意思是说:

胡须长得很坚硬,像锋利的戟一样”。

[14]这个刻章的须字,向左撇了几笔,坚挺锋利,如刺人之戟,整体效果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⑷篆刻的挪移

汉字构形是以不同的构件组合而成的,构件是相互独立的,这为篆刻的挪移提供了条件。

篆刻的挪移是为了配合章法的需要,将汉字中的某一构件移动位置,以适应章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如将张字的“弓”移到“长”的下面。

“胡”字的“古”移置“月”下。

昌字的上“日”移到下“口”之中。

[15]这样改变字体结构,即适合章法要求,又达到奇丽的艺术效果。

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修辞艺术的发展。

在古汉语中,词汇多为单音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

而汉语表义是靠语序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

[16]如苏轼《题金山寺钟》。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是一首写景的好诗,合乎诗的格律,而倒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倒读之后,诵读仍然通畅,有诗的意境合乎格律,不失为写景佳作。

由汉字产生的回文,是修辞的一种,增加修辞艺术的种类,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展。

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为什么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将汉字与汉文化连接在一起有何意义?

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

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因为他们认为“象形—表意一表音”这一文字演化模式是科学的定律,而汉字是表意的,所以落后于表音文字,认为汉字要加以改革,就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这恰恰割裂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单从汉字的认识难,书写难,国际交流难等方面批评汉字,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受外国之辱都是因为使用了汉字。

[17]这都是没有

正确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

比如说信仰天主教的欧洲国家使用拉丁文字,信仰东正教的国家使用斯拉夫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使用阿拉伯文字。

而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与之适应的文字也是独特的汉字。

加之汉字还是汉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汉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信息。

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

加之汉文化的历史典章,文集丛书都是用汉字记载,如果改用拼音字母,若干代后,人们还会了解、认识它们吗?

那么我们是否在抛弃汉字之时,就已经抛弃了汉文化。

还有汉字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改用拼音文字后,它们是否还会存在?

所以说,汉字并不是落后的,它是与汉语、汉文化相适应的文字,我们要加以保留,并推动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

汉字不是落后的,它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汉字又不是万能的,它的功能不是神一般的。

有人认为汉字是高尚艺术,“九州文字最宜诗”,[18]但与中国同

样是诗歌发源地的以色列,其诗歌的艺术价值并不比中国诗歌差,但它使用的文字并不是汉字。

还有汉字是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汉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这里的形声是指所造之汉字具有形旁和声旁。

声旁表读音,而形旁表与该字相关的义口:

“江、河、湖”,“工、可、胡”是其声,水字旁表明它们都与水相关,这些字并没有反映什么文化信息不像某些人认为的

“这是神秘的意象,这是奇特的历史……每一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一个怪异的密码”。

[19]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

“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比如:

虚词“之、乎、者、也”就不反映汉文化信息。

所以不能认为汉字无所不能,可以反映汉文化的全部文化信息。

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现今中国汉语的研究,多用国外研究拼音文字的方法加以研究,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汉语,但可以肯定地说,研究汉语只用这种方法是完全不够的。

因为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需要人们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

而将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及汉字是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

并且滋生出许多分支,如:

汉字与民俗,汉字与书法等。

四、结论

由上可知,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

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注释:

[1]吴修艺《中国文化热》,第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3]贺友龄《汉字与文化》,第95页,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何金松《汉字与文化解读》,第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⑸同上,第12页。

[6]同上,第2页。

[7]同[4]第232-235页。

[8]同[2]第5页。

[9]同⑸第296、297页。

[10]同⑸第248页。

[11]同⑸第546页。

[12]欧阳中石,金远昌著《中国书法史(金+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

1页,1993年每一版。

[13]叶一苇《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艺》,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09页,2004年

第一版。

[14]同上,第111页。

[15]叶一苇《篆刻学》,西泠印出版发行,第10页,2003年第一版。

[16]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第374页,1992年第一

版。

[17]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落后挨打,并且改革中国的维新运动失败,一些人认

为这样的结果与中国使用汉字有关,其中鲁迅曾说: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8]《汉字文化》1990年第2期,第6页。

[19]《神奇的汉字》《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11月11日一15日。

参考文献

[1]吴修艺《中国文化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3]贺友龄《汉字与文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何金松《汉字与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993

⑸欧阳中石,金远昌著《中国书法史(金+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年每一版。

[6]叶一苇《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7]叶一苇《篆刻学》,西泠印出版发行,2003年第一版。

[8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9]《汉字文化》1990年第2期。

[10]《神奇的汉字》《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11月11日一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