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169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IV.docx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V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V)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文化上的表达,民间文化融于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自然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达方式。

我们的品格智慧来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

民间文化是附着于每个国民身上的,一旦民间文化迷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礼崩乐坏”和民心涣散。

弘扬民间文化就是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

对民间文化的自卑,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以至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摧毁了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

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

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不是靠经济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过。

中国历尽艰难而弥坚,靠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

就拿几千年民间文化孕育出的春节来说,这个强大的“磁场”可以在一个晚上将地球上所有的华人凝聚在一个“团聚”的信念上,而这种凝聚力又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而不变。

仅此一点就可以打消那种对民间文化强大作用的疑虑。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化闪烁出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整个人类所作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方面。

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推动“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上世界舞台,走进世界文化史册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要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性文化博弈中的话语权,就必须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推动最有民间性的文化进入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达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文明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是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浮现出来的。

国民的文化心理是从世代相沿的社会风俗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积淀所形成的。

所以,王安石说: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对于青少年来说,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乎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身份的确立,关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苏轼说: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1.下列对“民间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的承载体,是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维系者。

B.民间文化能够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是因为它融入了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

C.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品格智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也都取决于我们民间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

D.随着一个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文化秩序的严重破坏,民心就会涣散,民间文化也就会迷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是对本国民间文化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认识在一段时期内严重影响文化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

B.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长期落后挨打,虽历经艰难,却不离不散,靠的是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而不是依靠经济和军事的力量。

C.孕育于中国民间文化的春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使全球华人聚在一起,这足以证明民间文化的强大的凝聚力。

D.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将本民族最有民间性的文化推向世界,使之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必要途径。

B.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C.作者引用苏轼的话意在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根植于优秀的民间文化,弘扬民间文化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D.“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最主要行动,它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

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

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

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

端拱二年,太宗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

上悦曰:

“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即拜左司谏、知制诰。

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①,有诏勿治。

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

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

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

(太祖)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②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

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

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

“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移知扬州。

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

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

“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

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

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

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

上遣内侍乘驲③劳问,醮禳④之,询日官,云:

“守土者当其咎。

”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

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

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

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注】①反坐:

对诬告者处以刑罚。

  ②梓宫:

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rì):

古代驿站用的马车。

④醮禳(jiàoráng):

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士安见而器之                   器:

器重

B.召禹偁,赋诗立就                 就:

完成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             见:

表现,表明

D.禹偁上表谢                       谢:

推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 (3分)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⑥守土者当其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

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禹偁赋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B.王禹偁性格刚直。

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罪。

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

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

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

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引用《洪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

“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3分)

译文: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3分)

译文:

                                        

(3)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2分)

译文: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2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共9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

请作具体说明。

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9、词的下阕中诗人的心境有变化吗?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2分)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三杯两盏淡酒,             ?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4)今宵酒醒何处?

            ,           。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6)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

三、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共21分)

读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

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

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

树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

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

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

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

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

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

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

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出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

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

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⑥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

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起来,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 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青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 文章将“书”与“树”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 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他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至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 本文告诉我们:

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

作者就是仅凭对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的解读来抒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的。

1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分)

1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6分)

1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生活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7分)

第Ⅱ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5-20每小题2分,21题3分,22题5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钓叟(sǒu)绰板(chuò)纨绔(kuà)叱咤风云(zhà)

B.倩影(qiàn)孱头(càn)自诩(xǔ)无语凝噎(yē)

C.珠玑(ji)罗绮(qǐ)譬如(bì)鲈鱼堪脍(kuài)

D蹙缩(cù)两靥(yàn)啮雪(niè)羽扇纶巾(guān)

16.下列句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召有司案图(“案”通“按”,依照)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

C.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

D.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①衡少善属文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C.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②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8.下列关联词填入正确的一组是(2分)()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但是尽管可是因而B.可是纵使然而因此

C.因为不管然而当然D.然而虽然但是所以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像足协这种本来就该属于民间的组织,一旦披上官办的外衣,其结果只能是其官员前赴后继地腐败。

B今年,棉花价格一直维持着特立独行的强势,棉花供应紧张而终端需求迅速回升是棉花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因素。

C.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辐射大量外泄,附近百姓处境如履薄冰,日本东电公司却说核辐射不会对人造成伤害,这引发了当地百姓的抗议。

D.他们双方的误会,经过同学们热心的排解后,现在已经涣然冰释了。

2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大事大非过犹不及不足为奇咄咄逼人

B.合契若神按图索骥礼尚往来满目疮痍

C.慌恐不安晓风残月残羹冷炙归根结缔

D.再接再励仗义直言烦躁不安虚度此生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

,,,,,。

①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

②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③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

④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

⑤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

⑥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A.②③①⑥⑤④B.③①⑥④⑤②

C.④③①⑥②⑤D.③⑤⑥②④①

22仿照下面的句式,以“青春”开头,再续写两个句子,组成文意连贯的排比句。

(5分)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

,;

,;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

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却只留给一个职位。

在应聘者抢占座位做准备时,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

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较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

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

而张媛媛则认为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

此事在省城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有人则认为张媛媛的做法是正确的,应继续保持这种美德。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B项,强加因果,根据第一段第2、3行,民间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它具有凝聚力的全部原因。

C项,原文为“我们的品格智慧来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

D项,原文为“民间文化是附着于每个国民身上的,一旦民间文化迷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礼崩乐坏和民心涣散”。

选项前后顺序颠倒。

2.C(偷换概念。

原文在第二自然段。

春节让全球华人产生“团聚”的念头,并不代表要在这一天聚在一起。

3.D(无中生有。

原文在第3自然段第4行。

“木版年华”的确是我国实施文化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但并没有认定是最主要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谢”应是“谢恩”,因为后文有“果至郡未逾月而卒”,说明王禹偁并没有推辞。

5.C(“直躬行道”是“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的意思,④体现王禹偁喜爱与儒雅之士交往,⑥是日官所说的话,不能表现王禹偁性格。

6.C(“群臣不成服”的意思是“大臣们也不穿丧服”,不是“衣衫不整,穿着随便”,也不是“对客人们”。

7.

(1)有人说王禹偁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

“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

”(采分点:

“或、亏、却、顾”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或,有的人;亏,欠或少;却,拒绝、推辞;顾,岂、难道)

 

(2)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采分点:

“游、后进、艺、称扬”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4)(略)

8.(5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分)

9.(5分)有变化,下阕主要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1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抒胸臆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修辞(借景抒情手法)赋予青山流水以人的情感,以赏心悦目之景,间接抒发愉快的心情。

(2分)

11.C、E。

12.寓意是:

老树是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的力量(3分)。

怡人景色来自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

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3分)。

13.对比和拟人(2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方面的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能说出作用1分,共2分);将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后文联系人的议论作铺垫。

(2分)

14.结合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分)现实社会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列举一个具体问题,2分),现实意义就是文章提示我们老与新从各自的角度应该如何与对方和谐存在(观点可以不同,但要言之成理)。

(2分)

15.B

16.A“案”通“按”,察看

17.D。

A.语气词,表判断。

B.介词,趁机。

C.副词,才。

D.介词,替,给/动词,变成。

18.D

19.D

20.B

21.正确选项是B项。

③句以“因为”为衔接词,与前句形成因果关系,从反面阐释前句“令人赞叹”的原因。

①句与③句语义密切关联,①句应承接在③句之后。

⑥句的“而则不然”语义转折,从正面阐释《红楼梦》细节描写的特点。

根据逻辑顺序和词句照应原则确定②④⑤⑥句的排列顺序为⑥④⑤②。

22.参考句子:

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空。

(要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要恰当)

23.(参照高考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