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065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docx

高中历史考点分类必背

考点分类必背

板块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

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

1.中国古代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原因:

维护小农经济和巩固国家统治基础的需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加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2.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环海而居的独特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发达的工商业。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条件——工人力量的壮大和西欧三大工人运动;理论条件——三大理论来源;个人条件——马、恩个人努力。

4.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发动。

5.五四运动的背景:

(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与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美苏双方的争霸、扩张产生矛盾;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争夺。

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

(3)经济发展的需求。

3.苏联解体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了误区。

(3)民族矛盾激化。

(4)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5.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2)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3)中

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两国国家利益。

三、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推广;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列强人侵瓦解自然经济;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工作处于两年徘徊时期;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好。

6.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经济根源: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

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3)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陆上商路。

(4)宗教原因:

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7.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

确立是政治前提;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8.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主要原因:

人民生活相对贫困,限制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3)直接原因(导火线):

纽约股市崩溃。

9.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2)胡佛反危机的失败。

(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10.二战后确立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

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实力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最强;美国在世界货币和贸易中占有利地位。

1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1)现代科技的推动。

(2)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缺乏全球性的贸易、金融协调机制。

(3)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4)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

1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科学技术是根本推动力。

(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4)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5)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四、古今中外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的阶层活跃起来。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私学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从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

3.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

(1)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阶级基础: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成长,中国共产党诞生。

(3)革命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革命实践及经验总结。

板块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容或措施

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

1.宗法制:

(1)规定了周王、诸侯、卿大夫等之问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2)嫡长子继承制。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制度:

郡县制。

郡守和县令(长)南皇帝直接任命。

3.秦汉至明清中央官制和机构的演变: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汉代的侍从秘书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分割相权制度、元朝的中书省、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增设军机处等。

4.先秦至明清地方官制和机构的演变:

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推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唐代设置节度使、宋代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继承发展了元朝行省制等。

5.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

西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创延续至明清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2)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主要有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两汉地方推行刺史制度、北宋地方设通判、明朝地方设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等。

6.雅典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城邦军政大权;发放参政和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7.罗马法:

(1)保护私有财产。

(2)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保护奴隶制度。

8.《权利法案》: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9.英国内阁、首相、议会之间的关系:

(1)内阁: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

(2)首相: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议会:

掌握立法权;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10.美国1787年宪法: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2)国家权力的划分: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1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立法权:

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问接选举产生。

(2)行政权: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12.《德意志帝国宪法》:

(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2)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3)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4)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13.《共产党宣言》: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2)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14.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1)在政权建设方面,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2)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16.遵义会议: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17.《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18。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l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1956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l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民主制度:

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1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1)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

(2)肯定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

(3)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0.“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法律名存实亡。

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夺权风暴。

21.“一国两制”:

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二战后政治格局演变与现代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1)奉行不结盟政策。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5.“冷战”政策的表现

(1)美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约”。

(2)苏联:

①政治上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成立“华约”。

6.“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表现:

(1)形成了两极格局。

(2)造成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与分裂,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德国分裂,朝鲜分裂,越南战争。

(3)导致古巴导弹危机。

(4)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7.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中国的振兴。

8.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三、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精耕细作。

(3)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

3.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4.开辟新航路:

(1)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从而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从而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4)1519年,葡萄牙贵族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5.早期殖民主义的侵略方式:

掠夺财富、垄断贸易、种族屠杀、贩卖黑奴。

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1)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3)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19世纪末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

(4)国民党统治前期较快发展。

(5)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

(6)解放战争时期萎缩破产。

8.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一五”计划。

(3)1954年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4)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5)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6)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l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7)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8)“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劫,周恩来、邓小平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9.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10.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l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对外开放:

(1)设立经济特区。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5)加入世贸组织。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3.罗斯福新政: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5)社会立法。

1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建立“福利国家”。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16.新经济政策: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工业国有化。

(3)自由贸易。

17.斯大林模式:

(1)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3)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8.二战后初期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确立的表现:

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市场;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世界市场;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各国。

19.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20.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四、古今中外科技文化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和“礼”,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苟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主张性恶论。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专制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使儒学获得新生。

2.新文化运动: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②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2)新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追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4.毛泽东思想

(1)从中共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抗日战争时期:

撰写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说明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l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5)新中国成立后:

①过渡时期: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重要问题,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独创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5.邓小平理论:

发展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

解放发展生产力;发展动力: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夕h部条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政治保障: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领导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者;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时期的人文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科学,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9.文艺复兴的成就:

(1)文学方面:

薄伽丘的《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但丁的《神曲》,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三人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2)艺术方面: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抛弃了中世纪的宗教气息;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10.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11.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圣经》至上;君权高于教权。

12.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

(1)伏尔泰:

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3)卢梭:

反对封建专制,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4)百科全书派:

l8世纪中后期,编纂《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专制和迷信,形成了百科全书派。

(5)康德:

主张天赋人权;对自由和平等又作了许多限制;平等只有法律的平等而没有经济的平等。

1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由提倡人性到崇尚理性;集中批判专制主义;注重人权,提出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学说;把人文主义思想上升到社会政治制度层面,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五、古今中外科技发展

1.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