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742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基础知识必记必背

一、高考必记的11组地理基本概念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看太阳的仰角。

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

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2.地方时、时区与区时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注意:

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2)时区:

时间区域,即使用相同时间的区域。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共同的标准时,即区时。

3.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冷热不均。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地球上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三圈环流是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在地球表面表现为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替分布。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向相反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环流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南亚季风环流则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子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大气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气温和降水就是气候要素。

气候因子是指形成气候的因子,即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季节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上的风向和降水与大气环流有关,地面状况的差异也会导致气候差异,加上人类活动的作用,气候因子共有四个: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5.地形与地势

(1)地形:

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

(2)地势: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形、地势都表示地表的外部特征,前者强调形态特征,后者突出高低起伏状况。

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五种类型,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和海沟等。

6.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它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按其性质和方向,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7.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如背斜、向斜、断层。

(2)构造地貌: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如谷地与山岭。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所以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质构造,通过构造地貌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

8.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1)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逆城市化:

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城市化主要是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从而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

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从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

9.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

农业生产类型:

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进行的分类。

农业地域类型:

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简称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0.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指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生态破坏:

指自然环境系统中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即自我平衡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造成的;环境污染则是由于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可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但生态破坏不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11.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合理人口容量: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高考必知的11个地理规律

1.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

(1)规律:

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2)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

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

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

原因:

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小。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①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同一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5.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3)极圈内的昼与夜:

①极圈内因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并不都是24小时,纬度越高,昼夜更替的周期越长,极点附近为一年。

②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远日点附近较慢,在近日点附近较快,所以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比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要多;相反,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比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要多。

6.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北半球):

(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①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

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

③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

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

(2)移动规律:

7.“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

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春末(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形成“梅雨”天气;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为“伏旱”天气);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

“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

8.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9.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0.地形变化规律

地形变化,内外力加。

沧海桑田,内部力大;

板块运动,拉伸挤压,

断层褶皱,出现高洼;

火山地震,板块缘发。

外部力量,不可轻它;

风浪水冰,侵蚀变化,

天长日久,削高填洼。

11.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和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转移,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压缩或淘汰产业,发展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业。

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

产业转移的转入国依靠的主要是低成本竞争力,而发达国家则投资于新产品研发。

 

三、高考必会的5个地理计算

1.距离计算

(1)原理:

纬度1°的经线长度约为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为111cosφkm(φ为该纬线度数)。

(2)运用:

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然后确定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2.时间计算

(1)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1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a.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b.经度差的计算:

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a.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b.时区差的计算:

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差为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时区差为两时区数相加。

c.时区数的计算:

所在地经度÷15°,若余数>7.5°,则商+1为时区数;若余数<7.5°,则商为时区数。

②计算区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日期计算:

①日期变化原因:

国际日期变更线:

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且每隔15个经度就相差1小时,全球有360个经度,共24个小时。

为消除日期上的差异,国际上规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在180°经线附近);

子夜线:

地方时为24时或0时的经线,是今天和昨天的自然分界线,是昼夜的更替引起的。

②注意的问题:

a.日界线两侧的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不同,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个小时,即早1天。

b.为了避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是绕过了一些岛屿和海峡。

c.子夜线两侧的时刻相同,但日期不同,东侧的日期比西侧的日期早1天。

d.子夜线是自然存在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③两个日期所占比例的计算:

在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

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简称日界线;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

规律:

a.180°经线向西到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之间是新的一天的范围;

b.若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则全球属于同一天;

c.若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则全球新旧日期各占一半;

d.若180°经线地方时为n时,则全球新的一天的比例为n/24。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该地与直射点位于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位于不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值之和。

(2)计算步骤:

直射点的纬度和当地纬度是决定正午太阳高度的两个变量。

根据公式,知道或间接知道其中的两个变量,可以求出另一个变量。

[案例] 已知北京位于40°N,冬至日和夏至日其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多少?

[研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

则两个日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90°-(40°+23°26′)=26°34′、90°-(40°-23°26′)=73°26′。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计算楼间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

L=hcotθ

L为楼间距;h为前一楼高;θ为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②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公式:

α=90°-H

α为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为正午太阳高度。

4.昼夜长短计算

5.地形图中的计算

(1)坡度计算:

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2)相对高度计算:

两点的海拔相减。

(3)水库储水面积计算:

找出最高水位的海拔高度,根据此海拔等高线围绕的范围,估算其面积。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

(n-1)d≤ΔH<(n+1)d,其中n为等高线重合的条数。

 

四、高考必纠的56个知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3.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4.站得高,未必看得远。

在等高线图中,部分同学会认为站得高,一定可以看得远。

其实未必,要知道“站得高,能不能看得远”,可以通过作剖面图确定观察点的通视情况:

①在等高线图中以连接观察点与目标点的直线作为剖面线;②沿剖面线作出地形剖面图;③在地形剖面图中连接观察点与目标点的直线即为视线,如果视线全部高出剖面地形图,则表示两点互相可通视,否则两点间不能通视。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

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0.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1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

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

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6.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7.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18.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19.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

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地面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因素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

20.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1.“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2.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3.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

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4.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

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5.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6.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

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7.暖流和寒流都是相对于该洋流的温度与所流经海域的温度对比而言的(由高纬流向低纬的不一定是寒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也不一定是暖流,参看索马里寒流和索马里暖流),所以暖流不代表温度一定高,寒流也不代表温度一定低。

28.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29.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0.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

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1.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

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2.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

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3.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4.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35.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

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36.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37.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

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38.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39.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40.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41.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42.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43.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

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44.城市不仅是热岛(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和雨岛(城市较周边非城市化地区一般降水稍多),城市区是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和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45.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46.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47.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48.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50.注意几条地理界线的区别: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51.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是长城,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52.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降水量和气温。

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