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649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007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3.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何。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

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

5.李明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他说:

“我的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家猜猜我姓啥?

”(  )

A.夏B.宋C.唐D.秦

6.毛泽东曾说过:

“刘秀……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刘秀创建的新的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7.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其中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8.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社会转型

9.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10.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

A.AB.BC.CD.D

11.“先人已逝,精神永存。

”诸子百家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哲学精神。

那么“塞翁失马”这个典故可能和以下哪本著作的思想一致

A.《韩非子》B.《论语》C.《道德经》D.《孙子兵法》

12.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1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B.《洛神斌图》C.《论语》D.《春秋》

14.公元前219年,一位布商去外地购进一批布匹,他携带的货币最有可能是

A.

B.

C.

D.

15.一位历史老师在复习课导入时出示了以下三幅图片,由此可知,本节课复习的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6.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产生于哪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东周D.西周

17.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8.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9.“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0.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A.禅让制的实行B.夏朝建立C.商朝建立D.西周建立

2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社会矛盾激化

2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是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其中“齐鲁”地名的称呼最早与哪一制度有关()

A.郡县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3.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三国时期台湾名为

A.台湾府B.夷洲C.琉球D.澎湖

24.如框中6项技术发明与技术成就,传说是

A.炎帝的功劳B.黄帝的功劳C.蚩尤的功劳D.盘古的功劳

25.与“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直接关系的是

A.陈胜、吴广B.刘邦、项羽C.秦始皇、汉武帝D.王莽、刘秀

二、材料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的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

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

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

(1)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最后一句作者对丝绸之路的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27.生产、生活工具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耒耜是原始社会中最早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

最早的耒是从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是将一根树枝的一端削尖了,用来挖松土地或点种。

以后在耒的下端安装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更容易些。

木耜的刃部在挖土过程中容易磨损,人们就改用动物的肩胛骨或石头制作,耜刃绑在木柄上成为复合工具,就成为骨耜和石耜。

——XX百科

材料二夏朝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另外有酒器青铜爵、盉等;商朝青铜器酒器以觚、爵、斝为主,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这与前朝明显不同。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部编人教版七上教材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耒耜的用途是什么?

(2)材料二中,西周时期与夏朝商朝相比,青铜器的用途发生了什么变化?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多少反映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的两幅图片,说说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4)除生产工具外,你认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2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各民族之间曾经存在矛盾与冲突,但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为了抗击这一民族,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的原因以及内迁带来了什么结果?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

请举出该改革的两项措施。

改革的影响如何?

(4)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A项因战事而设,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B项设于雍正十,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C项强化了君权两个历史记述都未提到;D项设于雍正年间,两个历史记述都有涉及,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符合题意;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实行,A不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在汉初实行,C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在元朝时期实行,D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ACD,故选择B。

3.B

解析:

B

【解析】

根据题干的“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

”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得到贯彻执行。

故B符合题意;变法违背民意、变法遇到阻力和变法宣告失败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

5.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丙同学说他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应姓夏,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25年,刘秀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D项符合题意;西周的开国国王是周武王,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的开国皇帝是秦始皇,B项不符合题意;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刘邦,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故选项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D

解析:

D

【解析】

依据图片所给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

铁器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项是远古人类时期的时代特征;C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抓住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

铁器牛耕”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需熟悉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发生变革。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

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9.C

解析:

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

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解析:

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21年就是公元前3世晚期。

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属公元前3世纪。

A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秦王扫六合”是解题的关键。

首先学生要会世纪和年代换算。

年代的百位数+1,得到的就是世纪数。

如公元3世纪,就是2百多少年;四位数的年代,连同千位一起计算,得到结果就是世纪数。

如1949年就是20世纪。

据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可知是公元前3世纪。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塞翁失马”反映了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变,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道法自然”,他认为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老子的思想主要记载在《道德经》一书中,故C符合题意;《韩非子》主要记载法家思想、《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言论的书、《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兵家创始人孙武写的一部军事著作,故ABD选项排除。

故选C。

1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发生于200年,是东汉末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而三国开始于220年,A选项说法不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B选项不符合题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C选项不符合题意;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三国鼎立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选项A符合题意;《洛神斌图》是顾恺之的作品,选项B不符合题意;《论语》是孔子的代表作品,选项C不符合题意;《春秋》是孔子编写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219年”,可知是秦朝建立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废除原来六国的货币,推行圆形方孔铜钱,统一货币。

因此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最有可能是圆形方孔钱;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货币,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故事画。

依据吐蕃使者来唐朝求婚的场景,绘画了《步辇图》;唐朝时期人们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由此可知反映的唐朝的相关史实。

B项符合题意。

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

故选B。

18.B

解析:

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因此佛教主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B项符合题意;秦朝时期还没有佛教,A项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和西晋时期,佛教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指的是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指的是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但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没有陷入停滞倒退,综上可知,C错误,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C。

2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与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有关,C项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D项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1.C

解析: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2.B

解析:

B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保证王室的强大,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

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

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

在今天山东境内的是齐国和鲁国,山东由此又称“齐鲁大地”,B符合题意。

D行省制是元开始实施的,C科举制是隋唐才开始的,A郡县制是秦国才推广到全国的,AC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2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台湾的相关知识点。

2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统一了华夏部落,发明创造了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炼铜、弓箭等。

AC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即楚汉之争,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秦末,项羽进军关中,驻扎鸿门,项羽设宴招待刘邦,项羽谋士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后来,范增召壮士项庄,舞剑助兴,意在杀死汉王刘邦.项庄被刘邦收买的项伯挡住,无法下手,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鸿门,这个故事称为鸿门宴,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将西楚霸王项羽包围在垓下,刘邦让士兵都高唱楚歌,楚军思念家乡,军心涣散,这个故事称四面楚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的信息,结合这些成语的历史背景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二、材料综合题

26.

(1)长安

(2)同意。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大秦。

解析:

(1)长安

(2)同意。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大秦。

(2)根据材料中东西方往来的物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7.

(1)翻土。

(2)变化:

由酒器为主变为以礼器为主。

反映出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

(3)铁制农具;牛耕。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政策,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解析:

(1)翻土。

(2)变化:

由酒器为主变为以礼器为主。

反映出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

(3)铁制农具;牛耕。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政策,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耒耜是原始社会中最早的翻土农具……”可知,耒耜的用途是翻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商朝青铜器酒器以觚、爵、斝为主,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这与前朝明显不同……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可知,变化是,由酒器为主变为以礼器为主;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多少反映出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可知,图片1是铁制农具,图片2是牛耕。

(4)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政策,安定的社会环境等。

28.

(1)匈奴。

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2)原因:

①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②为了躲避战乱。

结果: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鲜卑族。

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

解析:

(1)匈奴。

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2)原因:

①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②为了躲避战乱。

结果: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鲜卑族。

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与汉族人联姻。

(答出其中两项措施即可)

影响:

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答出两点即可)。

(4)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匈奴进行战争。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2)原因:

根据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可以从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为了躲避战乱分析原因。

结果:

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大量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改革措施:

根据所学回答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如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等。

影响:

从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