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20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docx

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理

成都七中高2015届高二上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理)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请用2B铅笔将1—11题、第15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叱咤(zhà)曲线(qū)肖像(xiào)铩羽而归(shā)

B.偌大(ruò)炮烙(páo)皈依(guī)锲而不舍(qì)

C.处方(chǔ)麻痹(bì)巷道(xiàng)浑身解数(xiè)

D.埋怨(mái)浸渍(jìn)测量(liáng)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临摹膨胀汗流夹背浮想联翩

B.佳肴度假发自肺腑名门旺族

C.浩渺安祥以逸待劳芳草萋萋

D.闲暇梦魇山清水秀委曲求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管作品数量众多,也难免良莠不齐。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相关部门将这次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事故责任归咎于信号灯问题,实在是差强人意,民众质疑声一片。

D.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现有的保险金额,对于突然遭遇重大疾病的家庭来说仍然不足挂齿,所以改革速度应当加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血脂症人群年轻化,与年轻人工作压力过大、过量食用高热量食物、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B.今年我国网民总数持续攀升,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互联网分析师认为,网民规模增长放缓,是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缺乏新的促进因素的原因。

C.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D.“醉驾入刑”有效地震慑了醉酒驾驶者,而提高国民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文明素质,才是打击“酒驾”的治本之策。

5.下列关于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贵族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

B.《家》是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一部,小说的主要线索是爱情和婚姻纠葛,表现了青春和美好感情如何受到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C.《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反映作者的理想。

D.《高老头》以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后悲惨死去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揭露了当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

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他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

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

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

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

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

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

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

但如何重读名著呢?

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

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

“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

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6.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任何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B.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做出深刻反映的作品。

C.文学名著都必须表达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验和作者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

D.文学名著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7.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C.“文革”期间不正常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D.新时期以来的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

8.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名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筛选,是不朽的。

B.名著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C.名著需要我们多看几遍,因为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

D.新时期阅读名著应具有开放的阅读心态和多元的思维格局。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注】①勋庸:

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

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

朝鲜半岛古国名。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

连累。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

通“宴”,宴饮。

D.言言皆实者也        实:

朴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吾其还也

B.乃放纵诗酒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与刘宾客齐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第Ⅱ卷(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5分)

(2)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5分)

13.阅读下列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①。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①沈腰潘鬓消磨:

《南史·沈约传》载“约与徐勉素善……(约)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以“沈腰”作腰肢减瘦的代称。

潘岳《秋兴赋》“斑鬓发以承弁(帽子)兮”,后以“潘鬓”代头发斑白。

(1)两首词在整体构思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辛词自许为“壮词”,其“壮”体现在哪些方面?

试作赏析。

(4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3)△,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7)△,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题。

我没有病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转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感觉好极了。

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

他没有去接。

电话固执地响着。

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

“局长,下午开会学习不?

”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

“不开会!

整天开会学习,有什么好开的?

”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梆梆梆”有人敲门。

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进来了。

他说:

“大爷?

你有什么事?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

“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

都好几年了。

”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

有这事?

岂有此理!

他说:

“大爷,总共多少钱?

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

“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钱。

”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

“同意报销!

”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

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

“你是新来的局长?

”他点点头:

“是啊,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递过去,说:

“局长,听说咱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

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

“闭嘴!

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

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

“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工程。

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

“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

“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

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

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

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

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

“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给我们回精神病医院去。

他挣扎着:

“我没有病,我没有病……”

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

“干、干吗?

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

真、真是有病!

(有删改)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明了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B.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

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C.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

“局长……都好几年了。

”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D.“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

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

16.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17.小说结尾“干、干吗?

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

真、真是有病!

”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联系全文,从情节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

(6分)

18.请结合全文,简要评价小说中真假局长这两个人物形象。

(6分)

六、(10分)

19.说话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请在以下文字的划线处填上适当的谦敬语和安慰语。

(4分)

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可以说“欢迎你的到来”,也可以说“大驾光临”;朋友久别重逢,可以说“很久不见了”,也可以说“”;感谢别人对你的指点,可以说“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也可以说“你的话让我”;看望有丧事的朋友,可以安慰说“你别太难过了”,也可以说“”。

20.请仿照划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

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6分)

同样的风,不一样的感觉。

春风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

,,;,,;北风冷,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风对大地的爱恋。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写出了诗人苦苦寻觅之后的喜悦,这喜悦源自“众里寻他”的艰辛。

其实,“众里寻他千XX”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境界。

请以“众里寻他千XX”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用规范汉字书写。

高二上期入学考试语文(理)参考答案

1.A(B锲qiè;C巷hàng;D埋mán)

2.D(A汗流浃背;B名门望族;C安详)

3.B(B项运斤成风:

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A项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都有。

C项差强人意:

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D项不足挂齿:

表示不值得一提)

4.C(A项不合逻辑,“工作压力过大”不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是由于……”或“是……的原因”。

D项“提高国民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意识”搭配不当)

5.B(《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

6.B(“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原文为“作家、艺术家……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

7.D(强加因果。

从原文来看,“名著重印”不是重读名著的原因)

8.C(理解不合文意,原文说“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

9.B(“累”的意思是“屡次”)

10.D(与:

介词,跟,同。

A第三人称代词,他/语气副词,可译为“还是”;B副词,于是就/副词,表判断,可译为“是”;C介词,给/介词,表被动)

11.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12.

(1)(顾)况,是吴地人氏,倚仗(自己)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

“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大意3分,落实“恃”“谑”各1分)

(2)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大意3分,落实“尚”“解”各1分)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

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

“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

“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

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

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

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

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

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

不久就有传言说:

“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

”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

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

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

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

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

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

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

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

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

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

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

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

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

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13.

(1)李词将亡国前奢华生活的追忆与沦为囚徒的现实对比,表现了对故国的眷恋及亡国之痛。

辛词则借梦中飞赴前线、沙场点兵的盛况与而今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现实对比,表现了收复中原的豪情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每点各2分,共4分)

(2)①申大志。

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②抒悲情。

全词感情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尾又悲凉低沉,使全词情绪显得极其悲壮.③写大场景。

场景描写极有气势,想象中的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

(1点2分,答对2点得4分)

14.

(1)还顾望旧乡

(2)青青子衿(3)暧暧远人村(4)齐彭殇为妄作(5)发尽上指冠(6)哀吾生之须臾(7)怅寥廓

15.CD(C项老人怔了一下的原因是,“他”客气地问了一声:

“大爷,你有什么事?

”让老人感到少有的温暖。

D项纵观全文,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真实身份)

16.①悬念的设置:

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1分)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2分)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

(1分)(语意相近即可)

②好处:

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语意相近即可)

17.①情节上:

呼应了题目“我没有病”,引发读者思考谁才是真正有病的人;办公室真正的主人现身,进一步解开了读者对主人公真实身份的疑惑。

(3分)②内容上:

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丑恶现象的辛辣讽刺,抒发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无限忧虑之情。

(3分)(语意相近即可)

18.(6分)示例:

假局长,即那个精神病人,他善待下属,拒绝行贿,坚持正义,是一个灵魂健康的人,与真局长形成鲜明对比。

(3分)那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真局长,不关心下属,生活腐化,是一个灵魂上病入膏肓的家伙。

作者用他来隐喻社会中的病态现象。

(3分)(观点明确、评价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9.恭候久违茅塞顿开(或如梦初醒)节哀顺变(各1分)

20.示例:

夏风热,给大地送来活力,那是风对大地的问候;秋风凉,给大地铺上金黄,那是风对大地的赞美。

(每组3分)

 

高[考-试γ题α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