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012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顶目人参皂甙提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项目名称:

人参皂甙提取项目

1.2承办单位概况

1.2.1企业名称:

XXXX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法定地址:

吉林省XX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三号小区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经营范围:

1、活性人参、鹿茸、林蛙油、海参胶囊;

2、单只活性人参、活性西洋参;

3、高档礼品套装;

4、人参皂甙提取;

5、人参化妆品、日用品生产;

6、人参系列饮料;7、农副产品深加工等

1.2.2企业概况

中国XXXX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部设在“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长白山东麓——吉林省XX边境经济合作区3号;是在人参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集种植、养殖、科研、加工、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民营企业。

董事长由出身于中医世家的著名中医,金立华先生担任。

现有员工120人;高工4人;本科18人;中专以上技术工人管理人员30人。

基地总占地面积1500公顷,已开发利用面积160公顷,栽培有人参、西洋参、林下参、山参等,从2004年平均年产鲜参20万公斤。

公司基地的人参经“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报告显示,连年达到国家绿色环保标准,倍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2004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大篇幅对此做过报道。

2006年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防伪保真企业;被XX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分别被XX市政府、延边州政府、吉林省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由国内外著名人参专家,吉林省农业大学资深教授、医学博士郑毅男先生担任顾问,以长白山优质鲜人参为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微粉”等世界高新技术,生产出“金立华”为品牌的100%活性人参粉、除国内销售外,产品将投放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公司本着“绿色、天然、科学、健康”的产品研发理念,致力推出“金立华”牌活性人参系列产品,以此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做人参产业、创人参品牌,展人参魅力、铸长白山魂。

“诚信经营、永续发展”是XXXX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矢志不渝的战略目标,建百年企业,与祖国同行。

1.2.3财务状况

年度

固定资产(万元)

流动资产

(万元)

负债总额

(万元)

所有者权益(万元)

实收资本

(万元)

营业收入(万元)

净利润

(万元)

2006

1630.65

565.36

825.39

2294.76

370

3090.19

1149.59

2007

1630.65

874.14

153.00

3250.01

370

4475.89

1989.87

1.3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延边地区的人参作为特产资源产业,不仅在延边州形成了规模经济,而且将辐射周边地区。

公司采用“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回收的模式,可带动农户共同富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项目建成后,每年加工原材料人参600t,需种植人参面积约67hm平方米—100hm平方米,带动500—1000户参农,按每户平均提供500kg人参计算,每千克收购价格按20元平均价计算,则每户年收入10000元,净利润为5000元,可使项目区域农户增收总额达250万元,将促进山区农村奔小康社会进程。

本项目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劳动岗位,每季节性工人可安排200—300人,增加新工人110人,为安定社会起积极影响。

1.4综合评价

发展特色产业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迎接国际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本项目建设是立足长白山特色生态资源,市场销路好,风险小,效益高,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经营项目的投资方向。

经测算,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6600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2140.11万元,年平均上缴税金713.37万元:

贷款偿还期2.71年(含建设期1年):

投资利润率25.68%,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4.19%,税后投资回收期5.25年,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项目的建设对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示范推广作用,项目方向正确,可操作性强,应大力扶持并积极推广.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阶段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举措,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新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温家宝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

当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

“三农”总是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要应对新的挑战。

因此,跳出“三农”抓“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次革命”。

人参产业是我国最具优势,最具发展后劲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之一。

人参自古以来被誉称“中药之首”,“中华瑰宝”,其特有的药用和保健功能以及其经济价值,在医疗和保健等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国内外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是保障人民健康长寿,发展传统民族工业,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已成为人类医药科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参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虽然我国人参种植面积和其产量占据世界首位,但是,人参加工比较落后,其产品档次低,品种少,科技含量低,特别是加工业中能耗大,资源综合利用低,运行质量和效益很低,在世界人参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很弱。

尤其是,我国的整个参业受市场价格的拉动和落后的加工工艺的严重制约,因而,以人参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和家村经济中,人参还不能真正形成山区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目前,影响整个参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传统的人参制品格局还没有根本性改观,传统的人参加工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品种趋同,档次低,质量差。

由于我国的人参深加工业和综合利用比较落后,因而,它不能带动和辐射人参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在兴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竟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国参业经济应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选择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深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国际市场中竟争能力和经济运行效益,走人参深加工综合利用之路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人参是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吉林省的人参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占世界的70%以上。

近年来,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延边州加快了具有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进程,促进了特产行业的蓬勃发展。

道地药材,人参(西洋参)林蛙,食用菌,山野菜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大边推广应用人参轮作,人参连作等先进实用技术,使其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吉林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人参产业的发展,并相继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来发展人参产业。

2006年3月前省长王珉主持召开了省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研究人参产业发展问题。

按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省政府下发了《加快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人参产业的工作主要措施是:

集中打造“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

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积极开发人参系列精深产品,促进人参产业健康发展。

经过十几年来的人参产业调整改革,参业经济已成为XX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延边州的人参资源非常丰富,其产量约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XX市农村的人参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000hm平方米,从事人参种植户1000多户,年产量约1200t,占延边州的29%,人参产业为促进XX市乃至延边州农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响应国家政策,促进我国人参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XX绿之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审时度势,充分利用XX市人参资源优势,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政府大力扶持民营经济之机,立足企业现有实际,提出建设年加工600t鲜人参项目,满足市场需求。

本项目的建设可充分发挥和利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势能”,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当地人参行业的发展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壮大,为当地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获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益。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XX市社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XX市已将人参种植加工业列为XX市支柱产业之一。

本项目的建设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参业经济,把人参产业列为全省农业五大产业化工程项目之一进行建设”战略决策和“生态省”精神的实际体现。

本项目不仅使公司形成规模经济和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升,而且,通过企业的带头作用,将有效地促进XX市及其周边地区人参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以人参种植业为基础,形成以人参加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XX市乃至延边州山区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繁荣延边州山区和农村经济,增加社会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项目建设可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人参加工业是人参种植同农产品走向市场经济的桥梁,是农,工,贸联结的纽带。

加工业的发展,可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使由农户的分散经营,逐步开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增强产品市场况争力。

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深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一休代管理制度,生产服务休系趋于更加合理,完善,人参特产有限资源产业的产,加,销服务环节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

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基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传统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对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长白山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等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将带动当地大批农户加入到参业种植及生产加工当中,对安置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项目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能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壮大公司的带头作用,企业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也使其在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战略,对促进吉林省农业发展,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延边州及XX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人参产业是吉林延边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仅XX的人参种植面积就有2000多公顷,从事人参种植户1000多户,产量占延边地区的30%、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农户”、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民搞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促进特产科技进步,本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农户、共同富裕、同时也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带动岗位,为社会安定起积极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变我国人参种植方式和加工方式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人参种植业和人参深加工业逐步走向GAP和SOP的规范化经营之路,提高人参原料的质量,缩小我国人参与韩国同类人参制品的质量与价格的差距,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章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1中国人参行业的发展情况

人参是应用历史最为久远的名贵中药,其药用价值早已为世界所公认。

人参的学名为PanaxginsengC.A。

其中希腊文Panax的含义是“总的医疗”或“万能药”之意,这说明人参具有多方面的卓越疗效。

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人参的神话和美丽传说,成为人类世世代代追寻的药中珍宝。

人参药效显著,疗效确切,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

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只要配伍适宜,剂量恰当,对症准确,投用适时,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疗效。

在现代,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把人参制成各种剂型,使人参在医疗保健、美容护肤、食品饮料等领域,都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植物病理学、栽培生理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人们对人参都有深入的研究。

根据古地质学史和古生物学史推断,人参是地球上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

多数学者认为,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

我国植物学家在植物区系划分中,提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见解,认为“在北纬20。

~40。

之间,是一个种类丰富而又相当古老的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系。

在该区系内保留了第三纪甚至更古老的残遗植物”(吴征镒,1965)。

现代,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东北亚北纬33。

~48。

之间。

我国本草文献记载,中国人参广泛分布在太行山、太岳山、五台山绵延地区。

这些宝贵资料证实,我国人参这一古老植物分布区域,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学史以及现代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中华民族的始祖最早生息的地域分布在黄河中、下游。

尤以黄河中游的“河东”(太行I山以西)、河南、河北以及黄河支流洛河、渭河流域,有关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史料最为丰富而具体。

作者认为,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人类,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的先驱。

人类发现人参药用价值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随采随用的方式,使用人参的鲜品。

当采集量较大,或难于在短时间内用完时,则将剩余的鲜人参旁置一处,在自然条件下使其慢慢失水干燥(其问也会有腐烂者而被丢弃)。

当人们食用干燥的人参能感受到其药效仍然存在时,这种极为方便的贮藏经验便得以提炼和流传。

于是相当于现代昕用的“生晒参”便随之产生。

对采集、生产剩余产品进行加工,以利于贮存和延长供应时间,这是人类物质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我国古人类活动史上,仰韶文化时代彩陶已经普及,蒸煮熟食维持健康、摄取营养。

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古人类把采集到的野生人参,如同用蒸煮后的动植物食物制成千肉、干菜、干果的方法一样,对鲜人参用煮、蒸、焯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便可以得到熟人参。

对熟人参加以干燥保存,就出现了另一类人参加工制品,犹如现代的大力参、红参等,在生晒参之后问世。

人参加工及其产品的最早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本草经集注》之中。

书中关于人参的采收加工记载得十分明确:

“二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勿令见风。

”显然,在1500多年以前,我国加工人参的方法,已不只是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晾晒获得“生晒参”,而是特别强调用竹刀刮去人参表皮,进行“暴干”,这种方法同现代加工“白干参”的工艺相当接近。

从加工技术取得显著进步而言,刮去鲜人参的表皮,有两项优点值得称道。

其一,对鲜人参进行整理,清除不洁附着物;其二,破坏鲜人参表皮,有利于组织中水分的散逸,缩短加工、干燥时间。

至于“暴干”,则不是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干燥,“暴“有急骤、猛烈之意,即把鲜人参在短时间内快速干燥,制成使用方便、质量较佳的产品。

根据现代知识加以理解,一般干燥方法获得的人参,在缓慢失水中,人参体内的有机物质、有效成分还在不断分解;而快速脱水干燥,可减少人参体内物质的分解和破坏,因而能相对提高内在质量。

尽管刮皮可损失一部分人参有效物质,但以人参加工技术改进和提高的观点进行分析,1000多年以前有这种人参加工方法则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与陶弘景同时代的阮孝绪(479~536),其传略由唐代姚思廉(557~637)整理记述在《梁书》之中,谓“阮孝绪母王氏,忽有疾,合药须得生人参”。

总览全文,阮孝绪所寻的“人参”,是鲜人参,而非生熟之别的“生人参”。

此只属于文献中的旁证,而不能与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的记述相类比。

关于阮孝绪传中与人参有关之内容,将在本书的人参文化史中述及。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教撰《雷公炮炙论》,是我国医药史上最早的一部制药著作,约成书于5世纪,收藏有300余种药物炮炙加工方法,所涉及的炮炙技术有炮法、炙法、焙法、煨法、蒸法、煮法、去芦、去足、制霜、酒制、蜜制、药汁制等,内容丰富,记述详尽,是我国古代集中药炮炙之大成的专著。

后世本草学中有关炮炙、修事项下之炮、熟、煮、炙,多引自该书,常奉为准则,沿用至今。

在《雷公炮炙论》中关于人参的记载为:

“凡使,要肥大,块如鸡腿并似人形者。

凡采得,阴干,去四边芦头并黑者,坐0入药中。

”显然,南北朝的刘宋时代,对人参的加工炮炙,不及陶弘景《本草经集注j记载的细致具体。

但雷教著作中反映的炮法、炙法、焙法、煨法、蒸法、煮法等加工炮炙技术,对人参加工也可加以运用,因此,加工生产出熟人参及其干燥制品,如红参等,亦能问世。

以加工技术而论,红参等蒸后(或用其他高温加热方法处理)的干燥制品,应始于南北朝刘宋时期。

从历代本草著作记载的药用人参的特征来分析,供作药用者多为生晒参,其次为少量刮去表皮加工而成的白干参。

陶弘景对产于上党、百济、高丽的人参记载为:

“上党在冀州西南,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

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

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

百济今臣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实用并不及上党者。

”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形细而坚白,均为自然干燥所得生晒参的感官特征。

陶氏将上党产的生晒参同百济、高丽产者进行了比较,百济产的生晒参细小,但质硬而色白,高丽产者支头较大,但虚软。

显然百济产的生晒参质量较佳,但是百济、高丽两者生产的生晒参均不及上党产者,即上党人参质量最好。

同时还强调,因为百济臣属高丽,故名为高丽产者,其中混有百济生晒参,选用中亦当注意辨别。

通过前述可知,历史上这个时期以应用生晒参为主,而且对其产地、外观质量、药效方面的差异,已有准确的认识。

至唐代,仍重用生晒参,在《新修本草》中强调指出上党人参的具体产地,并纠正陶弘景的观点,谓“人参见多高丽、百济者。

潞州太行山所出谓之紫团参,安用焉。

陶云:

俗用不入服。

非也”。

宋代苏颂等撰《本草图经》载:

“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然具不及上党者佳。

其根形状如防风而润实。

”可知,自陶弘景至苏颂(1019~1101)时代,历经600余年,药用人参一直以生晒参为主。

明代陈嘉谟(1486~1565)在《本草蒙荃》中记载:

“紫团参,紫大而稍扁。

百济参,白坚而圆,名日条参,俗名羊角参。

辽东参,黄润细长而有须,俗名黄参,独胜。

高丽参,近紫体虚。

新罗参,亚黄味薄。

”细审“紫团参,紫大而稍扁”这一特征,应是经过特殊加工方法而赋予紫团参的感官性状,这是药用人参史上首次记载红参及其精制品的具体形状。

李时珍对人参采收季节与其质量的关系记载为:

“秋冬采者质坚实,春夏季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

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

”说明在辽参中已经有“生晒参”、“白干参’’两个品种,但不见“紫大而稍扁”之红参,即在上党人参中早已出现的红参,而在辽参中尚不见这个品种。

李言闻对人参生用、熟用的医疗价值和临床具体应用,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谓“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

进而强调:

“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

”又说:

“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

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口未,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

'’至此,生人参、熟人参的特有用途和医疗地位得以全面论述和确立。

清代,在《宁古塔纪略》中载:

“人参以八九月间者为最佳,生者色白,蒸熟辄带红色.。

红而明亮者,其精神足,为第一等。

凡掘参者,一日所得晚即蒸,次晨晒于日中,干后有大小、红白不同,非产地之异,故土人贵红贱白。

”《大清王朝事略》有“卖7K参国人恐难以久,遂煮熟卖之”的记载。

《柳条边纪略》引自~《清实录》,说明人参经煮、蒸方法加工的过程:

“先以水渍参,明人佯不欲市,边人恐朽败急售,多不得价,太祖乃命煮而售之,煮参始此。

近又以煮则味薄,改而为蒸矣。

”可知,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参,长期以“生晒参’’供用,到明末、清初才出现红参。

至乾隆(1736~1795)后期,生、熟人参种类益加繁杂。

唐秉钧在《人参考》(1778年刊行)中对用多种加工方法制造的人参做了记载。

所列举的成品人参(包括切制品等)共40多个品种,如:

尖顶熟、塘西熟、先顶熟、顶熟、统顶、二顶、光熟、次顶、炼熟、中熟、小熟、条小、宫熟、短熟、顶糙、拣糙、统糙、次糙、小红糙、.顶太参、太参拿条、太拣条、统条、中条、短条、小糙、强糙、银凤、白熟、泡头、片料、糙条、须中条、须条、泡条、净须、芦管条、芦头等。

此外,还区分有20个等级,上等为干、鲜、矮、壮、光、圆、文、笨、熟、糯;下等为潮、晕、长、瘦、糙、瘪、武、尖、生、粳。

此期商品人参及其加工方法的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鸡林旧闻录》记载:

加工时,须将鲜人参置沸水中焯过,再以小毛刷将表皮刷净,并用白线小弓之弦将人参纹理中的泥土清除。

将冰糖溶化,把人参浸入糖汁中1~2天,再蒸熟,取出用火盘烤干。

这种加工方法,应属于加工掐皮参和糖参的较早记述。

显然,糖参只是在有精制的白糖、甚至有冰糖供应之后才能生产,糖参作为商品,大约是在清朝晚期始能问世。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商品人参中有山参、生晒参、全须生晒参、红参、白干参、大力参、掐皮参、冲参、糖参、边条参、白直须、白弯须、红直须、红弯须、混弯须等15个品种。

在加工技术方面,较为成熟者有许多至今仍在有选择地应用。

作为人参加工史实,对历史上曾经占有一定地位的加工技术整理于后。

人参是关东三宝之一.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百草之王”美称。

吉林长白山人参以品质上乘、产量大而被誉为中国人参的正宗。

长白山的野山参,是人参中的最名贵者。

人参是吉林名副其实的“土特产”,地道长白山中药材,同时也是进补佳品,被称为百草之王,位居“东北三宝”之首。

在吉林,参业曾是很多县市的经济支柱,被寄予厚望。

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它没能向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

有人评价,吉林人参的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充满神秘色彩的吉林人参突然堆积如山,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从一公斤50元跌到10元以下,最低时只有6元。

更不幸的是,吉林人参失去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林区生态,可谓代价惨重。

林地栽参开始受到严格限制。

这一时期被称作吉林参业的低谷,原因是人参购销渠道放开后,调控失衡,大批农民拥向参业,人参从“大跃进”到“大丰收”。

当时正是市场经济起步初期,一切都在重新定位,吉林人参于是与大萝卜扯到了一起。

在此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业内人士发现了另一处伤口。

吉林农大中药材学院的教授分析认为,吉林参业体系虽然庞大,但集约化程度低,各个环节无法形成有机联系,加上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市场运作不规范,导致经营混乱,无序竞争,资源流失严重。

吉林省人参究竟有多大潜力?

有人参照韩国水准评估后认为吉林参业年产值能达到100个亿。

吉林有关部门曾在上海召开了一个“振兴吉林人参研讨会”,参会专家各自谈了看法。

上海医药工程研究院一位教授认为“4000个亿,吉林人参有这样的发展潜力”。

4000个亿。

长白山脉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人参起源地。

不久前,吉林省的白山、通化、延边和吉林四个市州的14个县市,被定为我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原产地域保护县,保护品种为地域保护范围内生产或采挖的山参、园参及其加工产品。

吉林人参有了地域标志,这是绝对的好消息,为吉林人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吉林长白山人参”作为国家正式批准的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生产全过程将严格遵守国家强制性标准,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并由国家进行担保,可在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得到认可。

据这位同志介绍,他们有个设想,用3至5年时间,对吉林现有人参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