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401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docx

5古诗词三首一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

学生路小学施教时间:

年月日

单元教材内容

本组教材是以“月是故乡明”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组成。

单元教学目标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

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人:

学生路小学施教时间:

年月日

单元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共几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朗读法

学法

积累、阅读、体会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过程

施教者调整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老师说歌谣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出示幻灯二)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

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出示幻灯三)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3.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4.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哪里有“绿”色呢?

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生指名答)

6.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出示幻灯四)

  练习题:

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 )的小草 ( )的柳树,

远处:

( )的树林 ( )高山. 

7.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

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8.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9.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

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

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答.)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3.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三、品评诗句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

谁不想留恋其中?

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

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

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出示幻灯五)

  3.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4.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5.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6.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回归整体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五拓展阅读

余光中《乡愁》(出示幻灯六)

  过渡:

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

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靠家近——很想还

思家切——不能还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人:

学生路小学施教时间:

年月日

单元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共几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秋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朗读法

学法

积累、阅读、体会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过程

施教者调整

《秋思》

一、乐入境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出示幻灯一)

  2.听!

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那么,宋朝诗人张籍、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出示幻灯二)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读读诗你能发现什么?

  (“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4.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幻灯三、四)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出示幻灯五)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再回到幻灯二)

  11.学生配乐背诵.

  1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1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

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四、记生字

  1.找到本课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答.)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长相思》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幻灯六、七)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

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

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出示幻灯八)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

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

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

身在征途)

师:

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板书:

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幻灯九)

师: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画面)

师: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

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

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

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

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

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

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

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

我只能──(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

我只能──(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

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

长相思。

师引: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

长相思。

师引: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

长相思。

 

【板书设计】

秋思

客居洛阳见秋风

寄写家书意万重

长相思

身在榆关

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人:

学生路小学施教时间:

年月日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6梅花魂

共几课时

2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与态度

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法

启发点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学法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学

准备

课件

预习设计

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教学过程

施教者调整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1、播放一幅幅梅花图片, (出示课件1) 

师引:

梅花因为不畏冰雪,凌寒怒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2、指名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师:

正像诗人们赞美的一样,梅花不愧是花中君子。

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会使作家陈慧瑛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让我们来读一读她讲的故事。

 3、读课题。

  梅花有魂吗?

这个“魂”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3)新词:

训斥:

训诫和斥责。

玷污:

弄脏。

郑重:

严肃认真。

眷恋:

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

颇,相当地。

负,享有。

盛名,很大的名望。

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默读课文。

思考:

(出示课件2)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出示课件3)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墨梅图

送梅花巾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指导学生把“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章的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

第一段

(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三、自由读文质疑问难

1.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上批注。

2.标出读不透的地方,作上记号。

 

【板书设计】

6、梅花魂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墨梅图

送梅花巾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人:

施教时间:

年月日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6梅花魂

共几课时

2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与态度

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法

启发点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学法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学

准备

课件

预习设计

让学生搜集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过程

施教者调整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交流学习

1.四人小组交流自读自悟的情况。

2.抽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

(归纳出小标题)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巾。

上节课我们曾提出:

梅花虽然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也有魂呢?

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二、启发点拨提出问题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1.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当时她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

从图中、叙事中、句子中都可以看出来的。

2.看来,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

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

在作者幼小的心中,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

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疑问吗?

(1)外祖父为什么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时,会落泪?

(出示课件4)(依次出示课件5、6、7)

(2)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出示课件8)

(3)为什么摆弄古玩,外祖父不在意,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他就大发脾气?

(出示课件9)

(4)为什么在她回国时外祖父把最珍惜的墨梅图送给她?

(出示课件10)

(5)外祖父讲的那段关于梅花的话的真正意思?

(出示课件11)

(6)外祖父送她们母女时为什么好像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7)外祖父的手绢上怎么也绣着梅花?

……

三、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1.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

回想起记忆中的这一幕幕往事,成年的她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

那是一颗怎样的心?

2.抽读最后一段。

3.终于懂了的时候,老人早已不在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4.那是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赤子之心啊!

可是从当年这一件件读不懂的事情中,怎么就看到了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呢,读懂后的我是怎样让人心痛的感情呢?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

5.那么,请同学们细细读文体会当年的五件事,你们能看到了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吗?

我们一会进行交流。

(1)读诗落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

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

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情弦呢!

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出示、读文、背诗)

(2)三次落泪: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

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

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3)一次生气:

从墨梅图这件事中感受到,祖父是怎样的思念祖国,热爱祖国。

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孩子的妈妈。

他轻轻地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不容有一点玷污。

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外祖父认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梅花跟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呀!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

“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c、“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

”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对祖国的眷念。

(4)赠墨梅图:

(出示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读一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a、“这梅花,是中国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