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285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docx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附主要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

1.本课题源于大化镇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1)大化镇具有中国丘陵山区农业乡镇的典型代表性。

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位于县城偏北方向6公里区域,幅员面积68.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9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8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

1996年1月实现了撤乡建镇,同年10月被列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1999年7月被眉山地区命名为“小康镇”。

2005年5月,原松林乡、府君乡整体并入。

大化镇的区位特点。

大化镇处于仁寿北部经济板块、眉山东南商圈和成都南延经济圈辐射区的重要位置。

[1]具有城郊经济区特点。

大化为仁寿北上成都第一镇,南距县城文林镇6公里,西与黑龙滩景区、北与中国枇杷之乡核心产区文宫镇等为邻。

西距眉山40公里,北距成都30分钟车程(特别是成黑快速通道通车后)。

[2]具有国道经济区特点。

国道213线大动脉由北往南纵贯全境,途经7个村(社区),长达5公里。

近守中等城市仁寿县城、特大城市成都。

放眼2800公里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陕,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

大化镇的基础条件。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全镇基础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1]交通方面。

镇域内形成了以213线为主轴、纵横沟通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各村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村通水泥路达到100%。

[2]水利方面。

大部处于黑龙滩灌区,东风总干渠等灌溉渠系贯通,杨家河等小河流蜿蜒流经中南部,除个别海拔600米以上丘陵山村外,灌溉条件和村民饮用水问题基本解决。

[3]通讯方面。

除个别山区村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入户率已达98.1%。

通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手机座机7000余部,常住人口基本实现一户一机。

互联网宽带实现村村通,居民户登记上网率已达12%。

[4]能源方面。

电力实现户户通,场镇和各村农电线路二期改造均已完成,居民、农业、工业、商业用电充足。

沼气正在成为农村第二能源,已建成并正常使用的沼气池1990口,占适宜农户比重21%。

[5]场镇和民居建设方面。

利用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项目加快大化场镇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加速推进城镇化,城镇建成区已由2005年的0.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镇功能较大提升,商贸较为活跃。

硬化场镇街道3条约1.8公里。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劳动、正义、红塔等3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建设顺利推进,明朗(松林场)、曹河(府君场)等村场镇改造即将启动。

结合灾后重建推进新民居建设,已累计改造农房1210户。

[6]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基本满足需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即将实施,社会救济扶助体系建立。

村村建有村务办公和村民活动阵地,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良好,农村消费购物网点普遍便民。

[7]生态环境方面。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山上栽竹、山下养鱼”举措的实施,不断改善镇域生态环境,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6.3%,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较好。

工业原料林(麻竹、柏杨)、经济果林、公益绿化林以及正在悄然兴起的花卉园林业,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的趋势在大化镇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8]人文资源方面。

大化场原名“大花市”。

历史上作为乡镇的建制时间无从考证,但已知的文化积淀还是比较厚重。

红色据点——她是中共彭(山)仁(寿)华(阳)特区地下党组织的一个活动据点,是当年成都以南地区地下党组织最早、最重要、持续时间较长的据点之一;领袖题词——1958年3月,毛泽东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确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成都会议”)期间,特意为大化公社前进大队(今大化镇前进村)题词——“前进,前进,再前进!

”;名人故里——这里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冯建吴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兄弟的故乡;文物众多——根据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境内共有文物古迹20余处,其中已有12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化镇的产业发展。

大化镇以浅丘地貌为主,在产业发展上最显著的还是丘陵农业经济区特点。

[1]工业方面。

2005年以来,大化强力实施“工业强镇、招商强镇”战略,以饲料、食品、塑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集中区粗具规模,成为仁寿县和眉山市的工业重点乡镇,跻身工业经济全市三十强、全县十强。

[2]农业方面。

以枇杷、麻竹、生猪、肉兔、山羊等为优势农产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成都和仁寿等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重要供给基地。

到2009年春已建立起6个集中成片的农产品基地:

以正义、黎明、明朗、下坝、华兴等12村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基地,全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年产枇杷1000万公斤;以曹河、青杠等村为中心的花椒发展示范基地,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红塔、正义等村为中心的麻竹发展示范基地,全镇麻竹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以龙门、华兴等村(社区)为中心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专业户已达1200余户,年出栏生猪7万头;以红塔、劳动等村为中心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全镇养鱼水面已达4000亩,年产值3000万元;以英雄等村为中心的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户150户,年出栏山羊7万只。

[3]商业方面。

大化场镇拥有商铺1000余家,主要以经营日用百货、家电、农资。

遍布农村的农家超市、农资店、收购点、小卖部也接近1000家。

以粮食销售、水果贩运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经纪大户有200余户。

建成占地面积42亩,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的交易区面积100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3万平方米商住楼开发。

(2)大化镇提出并实践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试图让丘陵山区人民群众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享有与城市一样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和发展机会。

大化镇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化正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期和关键期。

[1]在国家政策走向中捕捉发展机遇。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取向对于类似大化这样的乡镇来说,具有太多的机会。

最重要的就是:

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掀起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高潮,发展现代农业。

二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业,实现一、二、三产联动。

三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探索以小城镇辐射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的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

把大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把大化的发展思路统一到国家大政策上来,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发展生机就会越来越旺盛。

[2]在区域大格局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

四川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眉山市实施“44521”综合交通枢纽计划,仁寿县着力打造成都以南重要交通节点,即将动工兴建的成(都)赤(水)高速在大化镇首尾附近规划设有两个进出口……这一切新变局,把包括大化在内的整个仁寿地区的区位条件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区域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给这一区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优势。

而且,对于大化来说,跳出镇域圈子来谋发展,比如放眼2800公里213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肃,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发展空间豁然开朗。

[3]在南接仁寿县城中捕捉发展机遇。

仁寿县作为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态势日益强劲,即将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定位为“生态商贸城”,2015年发展目标锁定为35万人口、3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同时,实施“以心带星”战略,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周边卫星场镇建设。

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到大化镇、南到满井镇、西到黑龙滩镇、东到宝马乡,与“成都向南”发展相对接,仁寿城区向北靠拢,积极融入成都;同时,向西挺进,向黑龙滩发展,争取让黑龙滩成为仁寿城区的一部分。

打造交通节点,提升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在产业发展上仁寿县正在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农业大样板、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生态商贸现代休闲新城,打造建材、食品、家私、纺织、医药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支柱。

作为县城近郊的大化,在承担这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上,显然比其他乡镇更具独特的优势。

[4]在北进成都中捕捉发展机遇。

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成都市急速扩张,将产生巨大牵引力、辐射力和吸纳力,在交通、通讯、产业、土地、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化,融入成都将有很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5]在实现富民强镇突破跨越、不断引导满足和实现群众发展需要中捕捉发展机遇。

大化所面临的明显劣势主要有:

[1]过渡带效应相当明显。

上有基础条件较好、对接成都更便捷、政策支持强劲的文宫镇和视高镇,下有繁荣强盛的县城文林镇,长期以来把大化置于了一个“过路镇”的尴尬境地。

长此以往,本身具有的国道效应、城郊效应等比较优势,正在被过渡带效应逐渐抵消。

[2]产业发展缺乏比较优势。

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了若干工、农、商产业项目,但是规模太小,成片集中度不高,散、乱、杂倾向严重。

缺乏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威胁大,产品意识、市场意识不强,发展方式总体尚属粗放型。

产、加、销一体化链条脆弱,一、二、三产业联动差,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总体较弱。

对与成都市场、仁寿县城关联度高、自身适合的产业,存在认识不足,对新业态培育不够,新经济组织太少,市场反应能力总体不活跃。

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显然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正是造成过渡带效应的根源。

[3]城镇化基础相当薄弱。

由于历史因素,大化镇在213线开通的那些年错失了发展良机。

作为形成节点效应平台的大化场镇,规模太小,功能缺乏,基础落后,没有特色,难以留住人气商机。

城镇化乃大势所趋。

面对经济基础薄弱、普遍散居、“空巢户”多的严峻现实,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大化的城镇化道路,尚需艰苦探索。

[4]发展资金瓶颈制约明显。

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难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自身投入发展的承受能力减弱,导致群众主体性较差、主体作用发挥较弱。

在调研过程中,干部群众对此深有认同。

结果将会陷入“越穷越难发展,越不发展越穷”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尽管通过近几年努力发展,但大化的显赫度、影响力尚未上升为比较优势,一方面在整个大的区域当中获得上级的政策关注与财力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招商引资难以获得突破,因此借助外部力量发展的能力相应减弱。

因此,在发展资金上的内外制约使大化快速发展的难度增大。

[5]人才技术瓶颈制约明显。

调查显示,全镇农户总数8737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12.26%,85%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比重只有18.3%。

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使得镇域产业大发展和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

政府在稳定劳务经济适度规模、稳定农民现实收入渠道与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发展之间,面临两难选择。

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上,现实体制造成产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无阵地、无稳定有效渠道,农户在自由式、自发式、散打式的培训中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机具,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支撑上显得乏力。

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规避几个主要风险:

[1]来自北面的威胁。

视高镇、文宫镇对大化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屏蔽效应”。

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成都市场“力臂过长”。

[2]来自西面的威胁。

黑龙滩景区对大化乡村旅游“屏蔽效应”。

[3]来自南面的威胁。

县城商贸服务业不饱和、不溢出状态,构成对大化商务副中心的“滞变效应”。

[4]来自产业市场的威胁。

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商贸服务业缺乏竞争力,产业支撑继续处于乏力状态。

[5]来自资源要素的威胁。

土地、投资、人才等瓶颈无法突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镇党委政府对大化镇的发展方位和思路提出了如下判断:

[1]对未来充满信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有良好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大化镇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2007年实施“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工作思路以来,全镇上下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坚持产业富民、改善民生,农业投入大幅增加,一村一品取得突破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体来讲,大化镇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刻,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2]北接成都南融仁寿,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化镇丘陵农业经济、城郊经济、国道经济三大特征显著,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体系具有独立性并且日趋完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具有比较优势。

整个区域大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要依托213国道南接仁寿县城,成为承接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的县城副中心,从地缘经济上主动融入仁寿县城。

要依托213国道北进成都,重点是从市场和观念上融入,成为成都优质农产品和商旅服务重要配送基地。

[3]崛起龙头在城镇,必须强力开辟农村新型城镇化道路。

摒弃对城市化、城镇化的教条式理解,提高城市化率、城镇化率“并非要让广大农民离乡离土进城”。

树立新的农村城镇化观念,在大化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

要积极按照辅城的功能定位,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早日成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区,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

[4]巩固提升基础产业,全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针对丘陵农业乡镇特点和市场环境,着力发展服务仁寿、成都等大中城市市场,以生态、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为中心,以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的现代农业。

同时,确立“经营丘陵”理念,构建生态和发展产业相结合,发展速生丰产商品林、水果和花卉园艺产业,将低效丘山转化为助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5]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城郊国道商贸服务产业。

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遵循城郊经济、通道经济发展规律,以承接仁寿县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为核心,以建成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目标,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抓手,全力培育农产品加工贸易与仓储物流业、以房地产为支撑的企业后场商务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

大化在2007年锁定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集聚战略、特色效益农业战略、商贸服务产业提升战略、民生事业统筹发展战略,潜心打造“仁寿生态辅城·国道农商重镇”。

(3)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的基本做法

2007年,大化启动实施“1161”新型城镇化战略,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

规划打造以1条线(国道213“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小城(大化场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圈层扇形辐射的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体系和新农村综合体。

期望通过几年努力,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大化镇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首先以新型城镇化理念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城镇化率”的概念,着眼全镇范围布局,构建以1条线(国道213线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商务风情小镇(大化小城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个圈层扇形开放辐射的镇域新型城镇化体系,整个大化镇成为一个由三大圈层构成的新农村综合体。

到2012年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

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的核心圈层。

大化小城镇定位为以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特征的辅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龙头,是全镇城镇化集居中心、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的核心承载区,是南进(县城)北融(成都)、打造国道节点重镇核心平台,扇形辐射大化全域。

按照辅城功能标准打造大化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战略的龙头工程,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一号工程”,也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

中心村镇是整个城镇化的第二圈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级。

功能定位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集居中心,辅城大化的卫星小集镇,“两城”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核心承载区。

综合考虑行政村规模、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地方特色等因素,在全镇选择布局六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场镇或村民集居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按照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参照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建设成为片区中心村镇。

每个中心村镇近期规划面积因地制宜,人口规模1500人(50户)以上。

街道、供排水、电力、通讯、沼气、绿化、路灯、商铺、医卫、幼教、环卫、公交、文体、村容村貌等一般小集镇应具备的功能,都应当统一规划,缺啥补啥,逐步到位。

也就是说,要让分流到这个村镇上的人们,享受到一般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

目前正在推进的“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将是促进中心村镇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大举措。

依托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配套建立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六大中心。

这个中心不仅是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阵地,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活动的场所、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的平台。

社区型农庄为镇域农村新型城镇化第三圈层。

其定位为新农村小型村民集居社区示范点。

对大多数无法进入大化小城镇和中心村镇的散居农户来说,综合考虑农户经济基础、耕作半径、居住习惯、原住情结、人口分布密度等综合因素,为他们“就地设城”,现实地有效地快速地让广大农户享受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成果。

原则上在镇域范围内布局100个。

一个小型村民小组一般规划1个社区型农庄,大型村民小组可规划2个社区型农庄。

依托当地集居规模较大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规划为规模不大的社区型农庄。

特别要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靠近现有村道和水利设施定址。

一要突出基础引导。

体现社区型特征,除了集居之外,要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当然建设档次、配给速度比中心村镇要低些,但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和服务要跟上,特别是参照社区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

二要突出规划引导。

在农村住宅建设审批环节设立调控措施和奖补措施,引导新建房户特别是“两高户”(居住地点较高、解决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到规划村庄建房集居,原来的宅基地实行“退房还耕”、“退房还林”、“退房还果”。

要打破村组界限,引导村民就近入庄。

三要突出示范引导。

采取规划引导、基本基础设施铺底、奖补扶助启动等措施的同时,关键好要激发受益群众自筹自建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开明农户移房集居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实现“集户成庄”的目标。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帮助“两高户”和居住分散的危房户、特困户搬迁到农庄建房居住。

沉寂多年的大化镇,由此进入突破性发展快车道。

——强力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带动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引领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

不断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城镇管理。

投资200余万元,硬化场镇街道3条、总长1.8公里。

投资200余万元,实施213沿线2.4公里路段绿化、亮化、美化。

投资1700余万元,改造场镇旧房127户。

今年5月17日,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42亩、交易区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的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综合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大化镇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困局。

目前,一项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新村镇建设工程2010年10月在该镇水利村拉开帷幕。

预计2011年7月该村256户村民将整体搬迁到这个中心村镇上生活。

这项工程运用“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政策撬动,“新节省出来的土地再用于拍卖或者城镇建设,所得收益又用于水利村的建设。

”当地负责人称,“整个村庄规划还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老百姓一个平方米仅花三四百元就可以住上一幢川西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用的是天然气,出门幼儿园、医疗站、活动室、农家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全面掀起都市型特色效益农业提质扩面高潮。

该镇从经营丘陵、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出发,实施特色效益农业扩面提质的战略,推进佐料蔬菜、草饲畜禽、竹木原料林、新奇小水果等“一镇四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和成都市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实施加速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产业的战略。

以大化小城镇为平台,依托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加紧打造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

短短几年间,全镇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社会公共事业、乡村管理等全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树起了大化崛起的新信心,凝聚起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整体合力。

大化镇多次成为全市性会议现场参观交流的热点乡镇之一,先后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二等奖”、“农村工作综合先进集体”等称号。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出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撑并使研究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以来,大化镇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多个村被列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2009年12月该镇10个村被纳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仁寿枇杷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范围。

这期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大举措。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

《意见》提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意见》要求,按照成片整体推进、激发乡镇活力、多元化投入、分类指导原则,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连村成片推进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房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

在示范片内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美化人居环境、建设新型民居村落,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目标,使示范片成为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2010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提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

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着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

强调扎实抓好新农村连片建设,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科学布局村庄,突出村落特色,优化民居设计,显现新农村风貌。

新建和重建农房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建设,现有农房的风貌整治按设计要求实施。

结合土地整理加快农房建设和改造,确保民居建设覆盖到示范片内所有农户。

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

强调协同推进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把新农村建设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