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3843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完整版

Documentserial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

就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镜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特色是“高”与“专”

(3)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和方法?

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教育性原则

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量法

4、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5、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方面:

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机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目前我国的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的问题。

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需要在改革中提高。

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

此外,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简述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1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人的心理

(1)心理动力:

①动机

②需要

2、个性③兴趣

④世界观

(2)心理特征:

①气质

②性格

③能力

2、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认知:

注意力基本达到成人水平,有意注意可持续160分钟左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想象更加积极主动、目的明确,更多地进行创造性想象。

情感:

情感内容丰富,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自控能力得到新的发展。

社会性:

社会性需要多元化、群体意识增强、社交范围复杂化与扩大化,其整体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

3、能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具体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是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顺利成长。

(2)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与互助机制。

(4)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

(5)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随时对重点学生进行追踪,随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给与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还要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4、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及发展过程。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

自我认识方面:

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

自我体验方面:

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敏感性与情境性,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

自我调控方面:

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2)内心矛盾的出现

(3)内心矛盾的统一,包括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

5、如何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全面地认识自我

①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

②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2)正确地对待自我

①积极悦纳自我

②理智对待自我

③乐观憧憬自我

(3)努力地完善自我

①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②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

③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我国学者对学习是依据学习内容分类的: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2、斯金纳如何定义强化他认为强化的方式有哪些

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江上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

所谓强化是由于增加或消除某种刺激而导致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过程。

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强化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正强化和负强化。

3、格式塔学派是如何认识学习的?

格式塔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他们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

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连接。

(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根据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

(1)代表性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3)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5、人本主义是如何认识学生的?

人本主义从人性本善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在教育中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有责任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学生与生俱来具有向善、向上的资质。

人本主义相信,学习者都具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向,自己发现学习资源,以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

6、什么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是通过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实现的。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如何理解学习?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

认为学习既有串行处理的过程,又有并行处理的过程。

8、建构主义学生观有什么独特之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时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自己的假设。

9、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包括那些阶段?

(1)动机阶段

(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10、大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

(1)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

(2)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

①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②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

(3)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4)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广义知识的概念是什么?

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广义知识:

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也把它称为记忆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什么是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怎样表征的

知识的表征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的。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举例说明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

命题例子:

“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命题网络例子:

金丝雀是金丝雀吗?

金丝雀是鸟吗?

金丝雀是动物吗?

图式例子:

“去舞厅跳舞”包括:

到舞厅所在地、购票、进场、跳舞、退场。

4、比较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有何不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建构。

(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

(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建构。

(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是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5、什么是同化?

用同化理论解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同化:

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心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

下位学习:

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性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那么,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

6、策略性知识在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如何?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

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7、在学习中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③利用表格。

精细加工策略:

简单知识的精加工策略:

记忆术。

复杂知识的精加工策略:

①做笔记;②提问;③生成性学习;④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8、什么是运动技能它如何分类

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分为:

连续—断续;精细—粗壮;内反馈—外反馈;简单—复杂。

9、运动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运动技能通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形成。

10、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举例说明什么叫迁移?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强调迁调的作用。

“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也可以从迁移的角度加以理解。

2、什么是正迁移什么是负迁移

正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

3、比较传统迁移理论的异同。

形式训练说:

在各种官能之间,或者说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这种一般性思维技能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自动发生的。

共同要素说:

指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如果学习内容中元素一对一的对应的相同因素越多,迁移效果就越大;相同因素越少,迁移效果就越小;如果没有相同的因素,迁移就不会发生。

经验类化说: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是迁移发生的前提,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关系转换说:

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技能的根本。

学习定势说:

指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也会在后继学习中促进迁移的发生。

分析—概括说:

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概括出两者之间本质上相同和相似的条件,这种通综合分析和概括就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4、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与策略:

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

(4)定势的作用。

5、论述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贯穿着教学的全程,并指导教学的进行。

因此,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本身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将一门学科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毫无选择的学习所有内容。

因此,要使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知识经验,教材就必须科学精选。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对精选的教学材料如何编排才能发挥教学内容的最大可迁移性呢?

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在编排的时候要从促进迁移的角度出发,以最优的知识结构,最佳的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乃至教师实现迁移。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实施的。

良好的教学程序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有效地设计教学程序对于教学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许多研究和实际的教学都证明,很多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致使迁移受阻,出现我们常说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因此,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主要应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第二,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问题的

所谓问题,在心理学上是指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将问题定义为:

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

给定、目标、障碍。

2、问题是如何分类的?

(1)按问题解决的目的是否明确划分为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按层次和水平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

(3)根据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受对手解题活动影响分为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4)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占解决问题者相关知识的多少可以将问题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3、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哪些特点

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情境性;

(2)目标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过程有哪些主要观点?

联结主义:

将问题解决过程看做一种联结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宜的联系得以建立并通过强化而巩固,问题得以解决;反之,不适宜的联系逐渐消退,问题就无法解决。

格式塔学派:

认为问题解决是对情境的整体理解,强调问题解决的“顿悟”性质。

杜威五步模式:

(1)遇到疑难或困惑;

(2)确定疑难的关键之所在;(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最佳假设;(5)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5、试分析与评价问题解决的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4)解答之后的检验。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

该模式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它以智力结构模型为基础,结合信息加工过程,而且在于它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有机地联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有独特价值的问题解决模式。

6、影响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7、促进问题解决应当掌握哪些策略?

(1)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特点:

①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②具有双重知识结构;③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④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事实性的知识。

(2)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思维策略。

心理学家带有普遍性的看法是:

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训练是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

(3)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8、如何界定创造力创造要经历那些过程

创造力: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创造要经历的过程: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证实阶段。

9、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创造力?

(1)知识。

知识经验为创造提供原材料。

一般来说,知识经验与创造力是呈正相关的。

但在某些条件下呈负相关。

(2)智力。

高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但高智力不是创造力的充分条件。

而高创造力却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3)人格。

创造性高的个体具有自信、自重与胸襟开阔等人格特征。

10、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敏感性、感受性。

即善于去发现问题。

问题意识的来源:

好奇心、怀疑精神。

学校教育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的头脑中充满问号,而不是充满句号。

(3)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①根据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互补律,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不被已有的偏见束缚,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②根据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按照逐步推理方式进行思维,既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按照逐步推理方式进行思维,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知识或信息不足时,亦能根据有限的数据和事实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这两种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③根据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去展开思维,如此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必然有助于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即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地从其他有关的甚至无关的知识经验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

④根据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中,既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正向思维。

⑤根据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的这两类思维结合起来。

(4)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使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

第一,要是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

教学活动的立意要新;内容新、方法新,组织实施的措施新;课要常讲常新,每讲必新。

第二,要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

第三,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什么是动机什么是学习动机

动机:

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是如何分类的?

(1)认知内驱力:

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

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怎样?

首先,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适当的学习动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学习积极性高,行为质量高,则行为效果好。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4、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的动机

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

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

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据此,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力求成功者将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其积极性。

避免失败者将心态定位在如何避免失败,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

6、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

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海德、罗特、韦纳。

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