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3337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docx

精品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

 

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

摘要………………………………………………………………………………Ⅱ

Abstract…………………………………………………………………………Ⅱ

引言:

………………………………………………………………………………1

一、前进中的尴尬——媒介素养的缺失………………………………………1

(一)媒介素养的意义和内涵…………………………………………………1

(二)媒体自身缺陷:

制度和内容的“亚健康”………………………………2

1.体制局限:

中国电视产业的“镣铐”…………………………………………2

2.内容贫乏:

中国电视产业的“病征”…………………………………………3

(三)观众意识淡薄:

媒介批评质量低下……………………………………3

1.大众批评缺乏专业性…………………………………………………………4

2.“包装”下的专业人士………………………………………………………5

(四)媒介发展:

“病毒”不断蔓延……………………………………………6

二、逆境中的成长——提高媒介素养…………………………………………7

(一)媒体工作者独善其身:

竭诚致力做电视………………………………7

1.改善电视节目…………………………………………………………………8

2.提高电视剧质量………………………………………………………………9

(二)观众兼济天下:

包容客观看电视………………………………………10

1.专业素养是基础……………………………………………………………10

2.道德修养是动力……………………………………………………………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Ⅲ

 

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

——以中国电视产业为例

汉语言文学2008级1班指导教师

摘要: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有关大众媒介的修养,包括媒介知识、媒介认识力、媒介批评能力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能力等方面。

当前中国媒介工作者和观众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当今中国电视面临诸多批评,这直接关系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提高媒介工作者和观众的媒介素养是提高我国电视产业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媒介素养;电视产业;媒介工作者;观众

 

OntheLackofMediaLiteracyandImprove

——TakeChina’sTVIndustryforExample

Abstract:

Medialiteracyreferstotheleteracyrelatedtothemassmedia,includingbutnotlimitedtomediaknowledge,mediacongnition,mediacritismabilityandabilityofmediainformationproductionanddissemination.ItistheMediaPractitionerandaudience'slackofmedialiteracy,leadsthetelevisioninchinafacingvariouscritisms,whichhasdirectimpactonthehealthdevelopmentofTVindustryinchina.Therefore,Toimprovemediaworkersandtheandiences'smedialiteracyisthemostimportantwaytoimproveChina'sTVindustry.

Keywords:

Medialiteracy;theTelevisionIndustry;MediaWorkers;Audiences

过去的五十多年,中国电视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行业的发展日益活跃,政府逐渐放宽了政策,其事业性质逐渐消减,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增加了电视行业的竞争,观众成了这一竞争的受益者,以前是电视台播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现在是电视制作方必须尽力迎合我们的口味,按照观众的喜好来制作电视节目。

随着制播分离的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我国的电视节目数量已经位居世界首位,[1]面对如此繁荣的电视产业市场,中国的观众表现出的却并不是预期的欣喜,取而代之的是业内人士始料未及的挑剔。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传媒产业中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批判热潮”,表面看来,媒介批评在中国似乎已经实现了大众化,这似乎表明中国的传媒产业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媒介批评在中国目前是一种“虚假繁荣”,在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是:

媒介素养在中国传媒产业中的缺失。

一、前进中的尴尬——媒介素养的缺失

(一)媒介素养的意义和内涵

要认识媒介素养在中国传媒产业中的缺失这一现象,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有关大众媒介的修养,包括媒介知识、媒介认识力、媒介批评能力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能力等方面。

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

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媒介素养并不仅仅只是针对广大受众而提出的要求,而是参与传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具备的素质,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传播者自身的要求。

美国学者巴罗恩综合他人观点,总结出了媒介素养包括的7个因素:

(1)对媒介影响的认识;

(2)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3)分析与讨论媒介信息的策略;(4)理解媒介内容,并把它作为一种为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提供洞察力的文本;(5)消遣、理解与欣赏媒介内容的能力;(6)理解媒介从业者的伦理和道德责任;(7)提高适当的和有效的媒介制造技巧[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了对参与者(人)的要求,同时还涵盖了对“媒介”这一工具(物)的要求,也就是说,媒介素养是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人和物的要求。

客观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了世界上电视观众最多的国家。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的电视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遭受了观众史无前例的批评,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批评似乎是不合时宜的。

其实,这一“口诛笔伐”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正是媒介素养在中国电视产业中极度缺乏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媒体自身缺陷:

制度和内容的“亚健康”

医学上对于“亚健康”的分析是: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用“亚健康”来形容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非常贴切,表面看来,似乎一切正常,甚至显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局面,但是深入地“诊断”就会发现,无论是其运行制度,还是节目内容,都表现出一种困乏,使之无法真正适应眼下的发展需要。

1.体制局限:

中国电视产业的“镣铐”

几十年来,中国的媒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量快速增长。

从单一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拓展到了户外媒体、互联网、手机以及其他各种媒介。

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机构性质也发生着变化,逐渐从以宣传为导向的事业单位转型为以向产业纵深发展为导向的传媒集团。

事业转型为产业,经济的影响因素自然就不可小觑。

最近20多年来,中国大众传媒形态变化巨大,市场引导、商业取向、消费主导倾向明显。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潮流并与之加强互动,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和消费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革。

迄今为止,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革仍然以原有体制内的变革为主,而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内变革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为主要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电视产业筹资方式的社会化与市场化、逐项审批的中外合资合作、传媒集团化等特点。

[3]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我国电视产业改革坚持的原则,也是我国发展电视产业的特色。

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电视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电视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保证。

但是一直以来,电视都是作为党政宣传工具,长久以来的事业性质使我国电视长期依赖于政府,先天地缺乏竞争力。

如今引入市场机制,必然面临着比以前更严峻的挑战,况且,我国电视产业本身起步就比较晚,尚不具备独自面对市场挑战的能力,因此,不可能立刻就实现其彻底的企业化,而必须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作为一个改革的过渡。

作为这样一种经营型的事业单位,中国电视产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权责不清,物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经营性事业单位有责无权,不利于与市场接轨。

[4]

这样一种制度下,中国电视产业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必须接受政府始终存在的干预。

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掌舵,这一种体制无疑成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镣铐,而这个镣铐最直接的,就影响到了中国电视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水平。

在经济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夹缝中,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甚至有更多的电视工作者,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或者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忽略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不够、职业道德缺乏等问题严重,对于他们而言,电视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不是引导舆论、教导观众的平台,而是他们谋取暴利的工具,无论是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和把握,还是对媒介信息的评价和理解,媒介素养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痕迹。

而电视工作者媒介素养缺乏最直接的则是通过电视节目内容表现出来的。

2.内容贫乏:

中国电视产业的“病征”

“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制度对中国电视工作者影响直接导致了中国电视产业缺乏自身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内容产业的落后、原创性节目缺乏等方面。

[5]

在当下,流行着一种“唯收视率论”,中国电视媒体错误地认为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质量和广告投放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节目制作、评价和运行决策的首要目标。

因此,有些电视台一味的追求收视率,而忽视了节目的质量,不求自主创新,而是普遍搬用眼前收视率较高的节目,这造成了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和低层次竞争。

2005年,湖南卫视的选秀类节目《超级女声》收视率在全国省级卫视中夺冠,其广告收入超过6亿人民币,如此高的收视率和经济回报引发了选秀类节目在中国各电视台的泛滥:

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山东卫视的《天使行动》,再到后来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等等,甚至连央视也推出了《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类似的选秀节目。

虽然各卫视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大相径庭,归根到底,这类选秀节目也还是在模仿美国歌唱选秀节目《美国偶像》。

[6]为了收视率和广告收益,各卫视趋之若鹜,至于是否原创,在追逐利益的制作人看来,似乎并不重要了。

除了电视节目内容雷同以外,中国电视产业内容贫乏的另一个显著表现在于,电视剧内容的高度相似。

2009年到2010年,红色题材电视剧充斥电视荧屏,谍战剧层出不穷,《潜伏》、《功勋》、《英雄》、《英雄无名》、《谍影》、《古城谍影》等等;[7]2011年,宫廷剧和穿越剧又几乎包揽各大卫视,《宫》系列、《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等,很难想象,这些题材和故事都如此相似的电视剧居然成了各电视台的宠儿。

原因很简单:

它们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保证。

当然,其中也包涵观众喜好的因素,这一点在后面再作详细讨论。

发展起点低,制度改革艰难,加上制播分离的实行,使得电视台对电视节目内容和质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事业单位固有的某些弊病依然存在,人事进出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一批有创造精神的人进入电视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视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活力。

电视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活力收到限制,进而又影响了电视产业内容的发展水平,所谓“体制决定内容”就是这个道理,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

总之,中国电视产业遭到观众的诟病,其自身确实存在问题,作为媒介从业者的制作人和发行人必须认清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作为传媒人士的道德,正确利用媒介传递信息,从而保证中国电视产业真正健康的发展。

(三)观众意识淡薄:

媒介批评质量低下

我国媒介和大众化进程只有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从信息匮乏、信息平衡到信息饱直至信息过剩,媒介受众的媒介素养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媒介接触而形成的,这实际上属于人们的日常积习行为,类似于母语日常口语的习得,具有零散性、偶发性与非目的性等特征。

因此,人们虽然可以通过日常的媒介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媒介素养,但是往往难以培养成系统化的媒介素养。

美国学者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出现造成了西方教育的第三次危机:

一切的信息都以娱乐的方式传播,娱乐成了传播的目的。

[8]“娱乐至上”的理念被扭曲成了“娱乐至死”的现状,中国电视产业的“泛娱乐化”发展,非但没有实现“娱乐至上”的效果,反而引起了观众越来越多的责难,甚至由此掀起了对电视产业乃至整个大众传媒产业的批评。

1.大众批评缺乏专业性

眼下,媒介批评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新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作品一旦面世,能够全身而退的如凤毛麟角。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电视产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弊病,电视产品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的确有一定的原因。

观众能够提出问题,对于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明中国电视观众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此铺天盖地的批评不禁让人怀疑: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电视产业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当然不是!

观众如此热衷于批评中国电视产业,这多少有些戏剧性。

如上文提到的,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时间较短,受众的媒介素养具有偶发性、零散性等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对于中国电视产业的种种评论仅仅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大众自我的主观感性认识的表达”,而非客观和专业的媒介批评。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话语权日益受到尊重,人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正是因为这一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在不危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了充分保护,加上匿名留言等形式,使人们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权利扩大的同时,人们对以自己言论的责任感意识自然也就随之淡漠,所以,言论中就不知不觉过多的掺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但是,参杂了过多主观意识的媒体批评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进行媒体批评的观众,其本身的媒介素养并不高,也就是不够专业。

观众很少对一个电视节目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所以,其评价往往是印象式的主观评判,这样的评判说白了就只是观众自己的观后感而已,这种观后感在以前的电视观众中也同样存在。

但不同的是,这个时代拥有了能够将观众的主观喜好传递出来的媒介,在这之前,人们喜欢或者讨厌某个事物的信息,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递,而现在,这种信息可以在更宽的范围内传递。

但是无论这样的信息传递范围有多大,其本质仍旧是观众个人的情感表达,并不足以成为评价某个电视作品的标准。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要说了:

既然是个人情感,那为什么这样一种信息传递出去后,还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已。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观众,本来就众口难调,一个作品面世,有喜欢的,自然也有不喜欢的。

只是,这里有一个传播学中的群体动力学在作怪。

群体动力学认为,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这时他便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因此,即使有与群体不同的观点,为了得到认同,个体很可能会改变或者隐藏自己的真正想法。

2.“包装”下的专业人士

如果说大多数观众缺乏媒介素养,对中国电视的批评缺乏专业性,那么拥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人士呢?

很遗憾,即使是专业的媒介批评家,也难以真正客观地发表评论。

原因在于,以媒体为主的批评给评论界营造了一种浮躁的氛围,批评家的时尚化、明星化[10]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经过这样一番“包装”,批评家很少还能够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批评家逐渐失去自己的风格,即便他真正提出了一种客观的观点,在这样的包装之下,恐怕人们也难以信服了;甚至可能被冠以“炒作”之名。

在这样一种“凶险”的舆论环境下,很少有人愿意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当代的许多所谓的专业人士都处于一种“无名”状态,也许他们能够洞察当代中国电视产业的优劣,但是迫于一种类似于“群体压力”的力量驱使,使得他们不得不将真知灼见束之高阁,转而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陈述一些无关痛痒的见解。

而这样的一些流于表面的言辞在被冠以了“专业”的头衔之后,就成为了引导广大群体意识的一个风向标,从而将并不专业的受众引入了一个误区。

如此循环往复,在舆论一片哗然的大环境下,专业人士渐渐地与一般大众模糊了界限,甚至失去了原本的威信。

说得严重一点,这牵涉到的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专业权威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道德沦陷的弊病了。

一味的批评,是与这种“无名”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情况。

这里必须提到第一个术语:

媒介批评。

所谓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姐姐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这里所说的价值判断是道德评价的范畴,理论鉴别是学术检验的范畴,所以说,媒介批评是人类在自觉利用大众传媒时,对这一自觉行为的道德批判和理论反思。

[9]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事实却是,某些人为了逞一时之快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出风头,便一味的对中国电视产业进行批评,却完全抛弃了应有的“道德批评”和“理论反思”,媒介批评在这里,被扭曲成了一种毒针似的攻击,阴冷地射向每一个刚面世的电视作品。

由于性别、文化、民族、职业等差异,目前中国电视观众的媒介素养程度不一,总的来说,中国观众的媒介素养是偏低的,对他们而言,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所以在这个以受众口味为主导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产业界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

“群众”言论的专业性不高,而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却又在某种压力下渐渐陷入一种无名的状态,这种“人云亦云”的环境,给中国观众起到了一种“催眠作用”,让观众认为中国的电视产业真“一无是处”了。

于是,在新的电视产品将要出现的时候,观众们就已经持有一种非善意的观望态度,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期待这个新事物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他们考虑的是这个新的事物又会糟糕到什么程度。

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使观众们时刻准备着、酝酿着各种言辞,一旦它进入视野,这些言辞便一泄如注,将它批判得体无完肤。

这种在自我催眠下形成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观众批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媒介发展:

“病毒”不断蔓延

关于“媒介”在传播学中的研究,中外学者的成果已有很多,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人体的延伸”,虽然后来的很多学者认为麦克卢汉的理论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夸大了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但是必须承认,麦克卢汉的确认识到了媒介的作用和意义,并且使得“媒介”一词在大众传播中风靡开来。

媒介的发展,是随着科技发展而进行的,换句话说,媒介的发展,其实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媒介技术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丰富了传递手段,更在于它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更加宽广的桥梁,媒介不再仅仅是传播者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也是受众反馈消息的渠道。

也就是说,媒介的发展,加强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传播主体身份的转变,为传播的双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进入大众传播时代,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一种新的社会舆论形态开始出现,有人将其称为“人人都是报道者”的时代。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联网的论坛、博客、播客(视频分享)等成为发布消息的渠道。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它的存在,克服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拓宽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自由。

同时,由于它的互动性,使传统观众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观众们不再单向被动地接受电视节目,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地参与到节目中。

但是,这把双刃剑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首先,由于互动性的加强,观众的反馈越来越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依据,于是,为了迎合观众娱乐的需求,保证其收视率,出现了许多只为娱乐、毫无营养的节目,甚至融入了色情、暴力等低俗的元素。

这样的电视节目无疑污染了电视产业,而观众却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在斥责这些低俗节目的同时,免不了对整个电视产业产生一种失望情绪。

这样的情绪一旦产生,于己,便是一种偏颇的心理暗示;蔓延开去,于他人,则是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使得中国电视产业批评界一片哗然。

媒介发展对中国电视批评的另一个明显影响在于,数字化的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传递信息、散播言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手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主要的信息接收和发布平台。

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人们失去了言论责任感和自觉性,失去了这些内外监督,网民们当然可以大肆宣扬其观点。

而在一个没有限制和监督的虚拟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去关心或者接受那些低俗或者另类的信息,这是所有人的通病,于是,一些尖锐的言论在网上蔓延。

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环境的边缘游走的现代人,渐渐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于是将网络中的习惯带入了现实生活,这样一来,现实生活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批判”。

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最近几年,对于电视产业的批评声越来越高,为什么我们会突然听到这么多的批评?

难道真的是我们的电视产业在倒退,还是我们的观众变得越来越不近人情?

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方面的相关数据都可以证明电视产业并没有倒退;那

么观众呢?

的确,随着观众数量的剧增,众口难调自然引起诸多抱怨,但是却不足以掀起近几年的批评热。

在这里,新媒介的发展是重要的因素。

之所以我们会突然感觉到周围充斥着批评声,是因为网络的覆盖面大大增加,使得我们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成倍增长,因此,原本隐藏的批评声,借助这一媒介浮出水面,进入我们的生活。

举个简单的例子,拿地震来说,近几年我们发现,关于全世界地震的消息多了许多,于是有人开始担忧了:

是不是真的有“世界末日”要降临了?

其实这也要归咎于网络等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了解到了越来越多的消息,自然,其中包含着不好的,只是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往往比较关注那些存在的问题,而容易忽略与之一起增加的好的信息。

之所以我们会觉得近几年对于电视产业的批评突然多了许多,就是因为我们接收到了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简单说来,这是个水涨船高的道理罢了。

批评热的发展,就像病毒的蔓延一样,必须凭借一定的介质,毫无疑问,迅速发展的媒介就是它最好的选择。

有点讽刺的是,“媒介”一词最初就是细菌学家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正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阐释,使得这个词风靡起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本身是客观的,并没有好坏之分,它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

因此,问题不在于媒介,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媒介。

二、逆境中的成长——提高媒介素养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那么,电视是否即将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呢?

当然不会。

新媒体的产生当然会给传媒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各个媒体模式都会有其发展的形势,因此,就算新媒体的出现会冲击已有的媒体,但旧媒体不会消亡,广播的出现并没有让报纸消失,电视产生也没有完全取代广播。

所以,在未来将会形成各媒体并存的局面,它们会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继续生存下去,例如报纸精英化,电视娱乐化,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