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2215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6分)

1.(6分)(2018高三上·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

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②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③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

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

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④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

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

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

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

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⑤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

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C.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D.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25分)

2.(11分)(2017·山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栻字敬夫,生有异质,颖悟夙成。

少以荫补右承务郎,除直秘阁。

是时,上新即位,其父张浚受重寄,开府治戎。

而拭以藐然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

已而,浚辞位去。

虏乘隙纵兵入淮甸,中外大震。

然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以兵向虏。

时浚已没,栻不胜君亲之念,甫襄事,即拜疏,疏入不报。

服除久之,刘珙荐于上,召为吏部员外郎。

时宰相谓虏衰可图。

于是栻见上,上曰:

“卿知虏中事乎?

”栻对曰:

“虏中之事,臣虽不知,然境内之事,则知之详矣。

”上曰:

“何事?

”栻遂言曰:

“臣窃见比年诸道亦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不足赖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

”上为默然。

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

湖北尤多盗,而府县往往纵释以病良民。

栻入境,捕奸民之舍盗者,斩之;又益为教条,喻以利害,俾知革心。

于是一路肃清。

信阳守备刘大辩怙势希赏,广招流民,而夺见户熟田以与之。

请于朝,以熟为荒,乞授流民。

栻劾大辩诈谖凶虐,所招流民不满百数,而虚奏十倍,请论其罪。

不报,章累上,大辩易他郡。

栻自以不得其职,数求去不得,寻以病卒。

栻为人坦荡明白,表里洞然,信道笃,乐于闻过,勇于徙义。

所至郡,必葺其学校,暇日召诸生与之讲学不倦。

民以事至廷中者,必随事教以孝弟忠信,至于昏丧之法,风俗之弊,且为条教。

尤恶世俗鬼神老佛之说,所至必屏绝之,毁淫祠前后百数。

(摘自《杨万里集笺校•张左司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以荫补右承务郎    荫:

荫庇    

B.于是一路肃清     路:

线路    

C.栻劾大辩诈谖凶虐    谖:

欺骗    

D.毁淫祠前后百数     淫:

过多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见比年诸道/亦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不足赖/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

B.臣窃见比年诸道亦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不足赖/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

C.臣窃见比年诸道亦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不足赖/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

D.臣窃见比年诸道亦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不足赖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栻少年早熟,智慧谋略过人。

他刚踏人仕途就展露锋芒,在父亲张浚幕府中帮助谋划军机,处理外务,年纪轻轻就令幕僚自叹不如。

B.张栻遇事冷静,善于把握大局。

在宰相认为北虏势衰可图时,他向皇上陈言,指出国内各地灾害不断,国力不足,不应该发动战事。

C.张栻嫉恶如仇,敢于弹劾权贵。

他连续上书检举揭发信阳守备刘大辩强夺有主耕田、虚报流民数量的欺诈行为,直到刘大辩被贬到别郡。

D.张栻崇尚道义,重视风俗教化。

他到各地任职时,一定修葺学校,用孝悌忠信教导百姓,并制定有关法规条令,易风移俗,革除弊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浚已没,拭不胜君亲之念,甫襄事,即拜疏,疏入不报。

②栻入境,捕奸民之舍盗者,斩之;又益为教条,喻以利害,俾知革心。

3.(8分)(2017高一上·本溪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

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4.(6分)(2016·博白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一致。

③《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2分)

5.(12分)(2019高二下·延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林深处

陈德鸿

枪声是下半夜突然响起的,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

六爷急忙跑出窝棚,紧张地向响枪的砬嘴岭方向张望。

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弱了下去。

六爷叹口气,牛大完了。

牛大是砬嘴岭胡子的头儿,手下有胡二等六十多个弟兄。

六爷想把牛大这伙人拉过来,但牛大对六爷说,你给杨司令捎个话,请他放心,我们肯定不祸害老百姓,但也绝不会投了小日本。

六爷回窝棚里抽了袋烟,刚想躺下,远处突然又响起了零星的枪声,断断续续的,竟然朝着六爷的住处飘来。

六爷心里“咯噔”一下,刚冲出门,影影绰绰地便见七八个人向这里跑来。

谁?

六爷大声问。

是我,六爷,我是胡二。

话音未落,一群人已经奔到了近前。

六爷看着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的胡二,忙问,出事了?

小鬼子……小鬼子偷袭了砬嘴岭,大当家的他们都没了。

胡二喘了一会儿,流着泪说,统共就跑出我们几个。

胡二擦了把脸说,按眼下这情况,我们只有投抗联了。

这个?

六爷刚想说什么,随着一阵枪响,有子弹落在了附近。

几个人立刻散开,开始还击。

胡二把六爷拽到一棵大树后面,颤声说,六爷,我知道你和杨司令有联系,快带我们走吧,鬼子跟屁股就上来了呀!

六爷来不及细想,使劲拍了拍胡二的肩膀说,马上跟我走。

六爷带着八个人在山里七拐八拐,快天黑时,终于摆脱了鬼子的追击,进到了一处抗联的密营——一处窝棚。

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

六爷说,这个密营是安置伤员用的,战士们不在这里。

哦。

胡二点点头,跑了一天,我们的肚子早瘪了,有没有啥吃的?

六爷笼着火,不长时间,便把二十多个土豆烧熟了,又找出两个大碗,倒上了酒。

看六爷熟练地操持这一切,几个人都睁大了眼睛,一个人忍不住问,这里面生火,外面不会看到烟?

看到还行?

六爷愣了一下,你这口音可挺怪的,不是这边人吧?

胡二忙接过话来,对,对,他不是咱们这边的人,是山东的。

是山东哪儿的?

六爷问。

是山东,山东沧州人。

胡二说。

对,是山东沧州,那儿练武的人多。

那个人忙接过话来。

好,好。

六爷笑了,不管哪儿人,打鬼子的就是好人。

没想到,吃饭时,不论六爷如何劝,这几个人就是不喝酒。

六爷说,咱晚上就睡这木炕上,连个盖的都没有,冻出病明天还咋赶路?

胡二问,六爷,咱啥时能找到杨司令啊?

快了,再翻几座山就到了。

六爷说,要是你们中有一个病了啥的,耽误了时间,杨司令他们兴许就转移到别处了。

那个沧州人朝胡二点点头,胡二说,既然六爷这么说,那咱们就喝点儿,好好睡一觉。

快半夜时,六爷迷迷糊糊刚睡着,突然被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惊醒了,他的心猛地哆嗦了一下,再想细听,那个山东沧州人却使劲地咳嗽了几声,爬起来,在墙角哗哗地撒起尿来。

六爷再也没有了睡意。

天刚亮,六爷便带着几个人上路了。

正是初冬时节,光秃秃的树林了无生机,快中午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

胡二看了看阴沉的天空,有些急了,问六爷,还有多远啊?

快了。

六爷指着山下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说,咱们穿过这个大甸子,再翻两座山就到了。

胡二向山下看了看,脸白了,我知道那甸子,那是片沼泽地,往里陷人,好像没人走过啊!

没人走过?

六爷撇撇嘴,我找杨司令就经常走,里面有条密道。

胡二看了那个沧州人一眼,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

六爷说,不走甸子也行。

眼见着这雪越下越大,等咱们赶到了杨司令的驻地,怕是他又走了,可就不好找了。

这……这。

胡二的脑门上冒出汗来,他焦急地看着那个沧州人,沧州人瞪了他一下,指了指山下。

胡二忙点点头,对六爷说,那就走大甸子吧,我们也想早点见到杨司令。

六爷长舒了一口气,带着八个人,向山下千百年来从没人走过的大甸子走去……日本关东军史载:

昭和十二年11月,关东军小野暗杀队执行任务时,在大黑山一带失踪。

当地县志载:

抗联交通员郑大力同志于1937年初冬失踪;郑大力,男,河北沧州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激烈的枪声开篇,“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运用比喻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其中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们想投奔抗联却扑了个空的失望。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这一细节暴露了那个山东沧州敌人的身份。

D.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写敌人设计,六爷将计就计,双方斗智斗勇,不但情节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而且彰显了主题。

(2)请结合胡二等人从“投抗联”到被带入大草甸的经过,简要分析六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以日本关东军史和当地县志的记载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8分)

6.(18分)(2016高三上·天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钱穆: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

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

“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

”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

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

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

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

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

“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

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

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

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

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

“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

”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

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

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B.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E.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14分)

7.(2分)(2016高二上·厦门开学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前表演并不突出的他,经过一年的闭门修炼,现在令人________了。

②我受李校长之邀,忝列贵校辅导员之列,实属________,但是我会努力工作,尽量不负重托。

③他有写作的天赋,又非常勤奋,更重要的是由于王老师的________,他现在已经成为我校赫赫有名的小作家了。

A.另眼相看 滥竽充数 因势利导    

B.刮目相看 鱼目混珠 顺水推舟    

C.刮目相看 滥竽充数 因势利导    

D.另眼相看 鱼目混珠 顺水推舟    

8.(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总耗资达5500万英镑的“伦敦奥运文化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1000万张免费门票让公众有机会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戏剧、艺术、音乐表演。

B.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它是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成帘,并画上精美图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C.由于浙江等地近日发生多起因由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卫生部20日发布通知,要求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

D.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对4100多名年龄20岁到24岁的瑞典男女研究1年后发现,那些经常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压力增大、睡眠紊乱以及沮丧抑郁。

9.(2分)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看耐读。

          。

①其实那座园很小,园中读书堂也小,浇花亭尤小。

②弄水种竹轩、见山台、钓鱼庵、采药圃等等更远远不如名字那么清幽。

③司马温公描写独乐园的诗歌传诵一时。

④饱读纸上园林,可以读出自己胸中的园林,世人真不必多事造园了。

⑤独乐园所以为人欣慕,不在于园,而在于诗

A.④③①②⑤    

B.③①②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③⑤①②④    

10.(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①________。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②________。

在波兹受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

那么,③________?

它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11.(5分)(2019高三上·大理月考)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就中国历史的研究做过简明扼要的论述,请把这个研究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20·山西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时会出现无法预知的灾难性事变,我们称之为危机。

有人认为,危机是无法应对的境遇,是运用常规的选择和手段无法克制的阻碍;也有人认为,危机是有危险又有机遇的时刻,是命运前行的转折点或分岔口,是考验决策能力和行动效用的必修课。

不一样的认知,形成不一样的态度,也必然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那么,面对危机,你有怎样的选择和思考?

请做出你的回答。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25分)

2-1、

2-2、

2-3、

2-4、

3-1、

3-2、

4-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2分)

5-1、

5-2、

5-3、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8分)

6-1、

6-2、

6-3、

6-4、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14分)

7-1、

8-1、

9-1、

10-1、

11-1、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