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494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docx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试指南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第一章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

A.考试内容、在书中位置和重要性要求

节次

题号

考试内容

在书中位置

要求

第一节

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

P3-7

熟悉

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P9-10

掌握

第二节

国家和部门有关事故预防的规程和规范

了解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P12-14

熟悉

第三节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类别及预案编制方法

P15-20

了解

预案培训与演练的要求

P20-22

熟悉

 

第一节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

B.答案

一、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

二、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a.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重大危险源辨识:

按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

三、辨识内容

(1)厂址:

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

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

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

(4)建、构筑物: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5)工艺过程

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

从根本消除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减少危险性措施、隔离措施、联锁措施、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几方面考查;

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c.根据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典型的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6)生产设备、装置:

工艺设备从高温、高压、腐蚀、振动、控制、检修和故障等方面;机械设备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误操作等方面;电气设备从触电、火灾、静电、雷击等方面进行识别。

(7)作业环境:

存在毒物、噪声、振动、辐射、粉尘等作业部位。

(8)安全管理措施:

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方面。

C.模拟试题

1.辐射属于危险、有害因素,“非典”属于危险、有害因素,计算机操作者的座椅不合适属于危险、有害因素:

a.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b.化学性,生物性,生理性;

c.生物性,生理性,物理性;

d.物理性,生物性,生理性。

2.简述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各举2例。

3.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有哪些?

简述其特点。

4.简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内容。

第二节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B.答案

二、安全生产危害因素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1.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2.设置安全装置,如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3.机械强度试验

每隔一定时期进行,使机械(如蒸汽锅炉及其主要附件、受压容器、起重机械及其用具,以及直径较大、转速较高的砂轮等)承受比工作负荷高的试验负荷,如果试验的对象在试验时间内没有破损、剩余变形或其他缺陷,就认为合格,准许运行。

4.电气安全对策,包括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电气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

5.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洁

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安置机器设备,使之符合工人操作习惯,操作方便,使加工物品所经过的线路最短;工作场所的通道,设备与建筑物的墙壁、柱子之间的距离要符合安全要求;工作场所有存放工具、毛坯和成品等的箱、柜、架板等;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和地面平整。

7.个人防护用品

见《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部分第二章第八节。

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

B.答案

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类别及预案编制方法

1.应急预案的6个级别

(1)Ⅰ级(企业级)

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终端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地区域内。

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但其影响预期不会扩大到社区(公共区)。

(2)Ⅱ级(县、市/社区级)

事故影响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可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力量所控制。

(3)Ⅲ级(地区/市级)

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

应急救援需动用地区的力量。

(4)Ⅳ级(省级)

针对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的省级事故应急预案。

事故是灾难性的、规模极大,或需要用事故发生地

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需用全省范围内的力量来控制。

(5)V级(区域级)

事故影响范围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控制事故需邻近省、市力量援助。

(6)VI级(国家级)

事故影响范围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

2.应急预案的类型

(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

针对已辨识的危险源采取的特定的应急行动。

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那些应急措施,这种应急计划主要起提示作用,对相关人员要进行培训,有时将这种预案作为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补充。

(2)应急响应预案

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响应预案,包括所有可能的危险状况,明确有关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职责,这类预案仅说明处理紧急事务的必需的行动,不包括事前要求(如培训、演练等)和事后措施。

(3)互助应急预案

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这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

(4)应急管理预案

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详细描述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明确完成每一项职责的具体实施程序。

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个逻辑步骤:

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3.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基本内容)

(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作用;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

(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按所需应急反应的级别,划分事故严重度。

(3)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及程序;现场24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24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便于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

(4)应急设备与设施

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有关部门如企业、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与有关医疗机构(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的关系;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

(5)能力与资源

决定各项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的负责人;评价危险程度的程序;评估小组的能力;评价危险所使用的监测设备;外援的专业人员。

(6)保护措施程序

可授权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负责人;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的程序;负责执行和核实疏散居民(包括通告、运输、交通管制、警戒)的机构;对特殊设施和人群(学校、幼儿园、残疾人等)的安全保护措施;疏散居民的接收中心或避难场所;决定终止保护措施的方法。

(7)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

各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事故应急信息的决定方法;为确保公众了解如何面对应急情况所采取的周期性宣传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的措施。

(8)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的负责人;确保不会发生未授权而进人事故现场的措施;宣布应急取消、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调查、记录、评估应急反应的方法。

(9)培训与演练

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合格者上岗;年度培训、演练计划;对应急预案的定期检查;通讯系统检测的频度和程度;进行公众通告测试的频度和程度及效果评价;对现场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安全宣传材料的频度和程度。

(10)应急预案的维护

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每年更新和修订应急预案的方法;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4.文件体系

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包括预案、程序、指导书、记录四级文件。

(1)一级文件—预案。

包含应急管理政策、应急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由一系列为实现应急管理政策和目标而制定的紧急管理程序组成,包括应急准备、现场应急、恢复以及训练等。

(2)二级文件—程序。

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内容十分具体,比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导。

程序格式要简洁明了,确保应急队员在执行应急步骤时不会产生误解。

(3)三级文件—指导书。

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过程检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4)四级文件—应急行动的记录。

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应急队员进出事故危险区的记录、向政府部门递交报告的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二、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的要求

1.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

原则:

加强基础,突出重点,逐步提高。

基本任务:

锻炼和提高队伍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应急培训包括:

(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2)社区居民培训。

(3)企业全员培训。

(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2.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1)报警;

(2)疏散;

(3)火灾应急培训;

(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

(5种水平应急者:

初级意识水平;初级操作水平;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危险物质专家水平;事故指挥者水平)。

3.训练和演习类型

(1)基础训练

包括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目的是使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

(2)专业训练

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理消毒,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

通过训练使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术。

(3)战术训练

分为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

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4)自选课目训练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防化、气象、侦检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开展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

不论什么性质的演习,都可以分为全面演习、部分组合演习和单项演习。

演习既可在室外也可在室内进行。

演习既可由机关单独进行,以指挥、通信联络为主要内容,也可由机关带部分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进行演练。

C.模拟试题

1.说明社区级、市级、省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针对的事故影响范围和需动用的应急救援力量的范围。

2.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基本内容)有哪些?

说明其中“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及“保护措施程序”的主要内容。

3.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a.准备、预防、响应和恢复;

b.准备、响应、恢复和预防;

c.准备、响应、预防和恢复;

d.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4.以下关于事故应急救援文件的说明,哪项是不正确的?

①一级文件—预案说明应急管理政策、应急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

②二级文件—程序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人使用;

③三级文件—指导书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职责、内容和范围,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导;

④四级文件—应急行动的记录,如通讯记录、应急队员进出事故危险区的记录、向政府部门递交报告的记录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简述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范围和基本内容。

6.应急救援训练和演习的类型有哪些?

说明其中专业训练和战术训练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执法依据

A.考试内容、在书中位置和重要性要求

节次

题号

考试内容

在书中位置

要求

第一节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等有关规定

P33-36

了解

伤亡事故的分类

P36-41

掌握

第二节

国家和部门有关事故调查的原则与程序

P41-47

熟悉

事故调查组的人员构成、工作程序、任务、责任和权利

P42-44

第三节

国家对事故调查组的组成的有关规定

P47

熟悉

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

P49-51

掌握

 

第一节事故统计与分类的基本知识

B.答案

二、伤亡事故的分类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类

(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事故;

(3)死亡事故: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一2人的事故);特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

该标准中对伤亡事故定义为:

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

轻伤:

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重伤:

相当于规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2.《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1989」第34号)分类

特别重大事故:

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包括:

(1)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2)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3)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

(4)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5)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6)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的分类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劳办发[1993]140号)中的分类

前者见书P37。

后者规定:

重伤事故指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无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1一2人的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重伤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

4.火灾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1)一般事故;

(2)重大火灾事故;

(3)特大火灾事故。

在《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公安部、劳动部,1997年)中规定: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

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1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重大火灾:

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

(3)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5.航空飞行事故分类

(1)特别重大飞行事故。

(2)重大飞行事故。

(3)一般飞行事故。

级别的划分依据人员死亡、重伤人数和航空器失踪、损坏的情况。

6.触电事故分类

根据事故性质的严重程度及经济损失的大小,将触电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指人身死亡事故一次达50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及以上。

C.模拟试题

1.说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关于伤亡事故的分类。

2.说明《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关于火灾事故的分类。

第二节事故调查的原则与程序

B.答案

一、国家和部门有关事故调查的原则与程序

1.我国伤亡事故调查的原则

逐级上报,分级调查处理。

2.有关事故调查的程序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规定的调查步骤

a.事故的现场处理;

b.物证搜集;

c.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d.证人材料搜集;

e.向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f.现场摄影。

g.事故图绘制。

(2)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关于事故调查的规定:

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死亡事故、重大死亡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3)《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1989年)关于特大事故调查的规定:

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

涉及军民两个方面的特大事故,组织事故调查的单位应当邀请军队派员参加事故的调查工作。

国务院认为应当由国务院调查的特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

根据所发生事故的具体情况,特大事故调查组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归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计划综合部门、劳动部门等单位派员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派员参加。

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可以选聘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的人员参加,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和财产损失评估。

(4)《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中关于对火灾事故调查的规定:

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接到调查任务后,应当立即赶赴火灾现场,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有关单位、个人应当积极配合和协助保护火灾现场。

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应当成立火灾事故调查组,并根据火灾事故调查的需要,邀请有关部门和技术专家参加。

事故调查的程序(步骤)

国家有关法规关于事故调查的基本程序(步骤)可总结如下:

(1)事故的通报;

(2)事故调查小组的成立;

(3)事故现场处理;

(4)事故有关物证收集;

(5)事故事实材料收集;

(6)事故人证材料收集记录;

(7)事故现场摄影及拍照;

(8)事故图(表)的绘制;

(9)事故原因的分析;

(10)事故调查报告编写;

(11)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C.模拟试题

说明事故调查的基本程序(步骤)。

第三节事故调查的组织

B.答案

一、国家对事故调查组的组成的有关规定

1.事故调查小组的组成和任务

(1)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a.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b.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2)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a.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b.确定事故责任者;

c.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d.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3)事故调查组成员应遵循的原则(P47-48)

(3)事故调查组的职权及意见不一致时的处理方式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

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

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有关部门处理。

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

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2.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1)背景信息

a.事故单位的基本情况;

b.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c.事故涉及到的人员及其他情况;

d.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e.操作人员及证人。

(2)事故描述

a.事故发生的顺序;

b.破坏的程度;

c.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

d.事故的类型;

e.事故的性质;

f.承载物或能量(能量或有害物质)。

(3)事故原因

a.直接原因(能量源);

b.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4)事故教训及预防事故发生的建议(包括立即采取的措施以及长期的行动规划)

(5)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6)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名单

(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二、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

1.事故树分析方法

2.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3.变更分析方法(与“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类似)

寻找与标准、规范相背离的东西,调查有非预期变更所导致的所有问题。

(1)确定问题,即发生了什么;

(2)相关标准、规范的确立;’

(3)辨明发生什么变更、变更的位置以及对变更的描述;即发生什么变更、在哪儿发生的变更、什么时间发生的以及变更的程度如何;

(4)影响变更的因素具体化的描述和不影响变更的因素描述;

(5)辨明变更的特点、特征及具体情况;

(6)对发生变更的可能原因做一详细的列表;

(7)从中选择最可能的变更原因;

(8)找出相关变更带来的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C.模拟试题

1.简述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

2.变更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步骤。

第三章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分析

A.考试内容、在书中位置和重要性要求

节次

题号

内容

在书中位置

要求

第一节

事故调查取证一般原则

熟悉

事故勘察、调查取证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掌握

第二节

事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方法

掌握

事故的致因理论

掌握

 

第一节 事故调查取证

B.答案

一、事故调查取证的一般原则

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全面完整。

二、事故勘察、调查取证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1.事故现场处理

(1)救护受伤害者;

(2)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3)保护事故现场和现场区域(除非还有危险存在)

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准备必需的草图梗概和图片,仔细记录或进行拍照、录像;

(4)按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事故情况。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