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673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格检查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体格检查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体格检查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体格检查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体格检查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格检查提纲.docx

《体格检查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格检查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格检查提纲.docx

体格检查提纲

全身体格检查提纲

【全身体格检查的概要】

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必备基本功,也是评价和考核临床医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生应能面对具体病例、从头到脚全面系统地、井然有序地进行全身体格检查。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

应是从头到脚分段进行,既要注意合理规范的逻辑顺序,也要注意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和不必要的体位更动。

一般的检查顺序是:

1.卧位患者:

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头颈部→前、侧胸部(肺、心检查)→(患者取坐位)背部检查(包括肺、脊柱、肾区、骶部)→(患者取卧位)腹部→上肢、下肢→(必要时)肛门、直肠以及外生殖器→(患者取站立位)神经系统检查。

2.坐位患者:

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上肢→头颈部→背部检查(包括肺、脊柱、肾区、骶部)→(患者取卧位)前、侧胸部(肺、心检查)→腹部→下肢→(必要时)肛门、直肠以及外生殖器→(患者取站立位)神经系统检查。

二.具体进行全身体格检查时:

务求全面系统,重点检查的器官必然应更为深入细致、即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三.全身体格检查的原则:

1.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同时,允许形成自己的体检习惯、酌情对个别体检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2.面对具体病例、体检中要注意其灵活性,如:

对危重症患者、简单查体后即着手抢救治疗,遗留的内容要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补充。

四.全身体格检查的时间:

一般应尽量在30---40分钟内完成。

初学者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五.全身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1.病房内查体,病人多取仰卧位。

医师步入病房,站在病人右侧。

2.相关部位检查时,要注意听诊器体件以及检查者手等直接与患者接触部位的温度。

3.检查中、要边查边想,以正确评价;要边查边问、以核实补充。

4.腹部检查时采取视、听、叩、触顺序为更好,但是仍按视触叩听的顺序记录。

5.有必要检查肛门直肠及生殖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6.对不能坐起的患者、背部检查只能卧位进行。

7.对智障者的检查需特别耐心,检查时可让一位患者亲近的人在场协助检查。

8.对精神疾病的患者,如果检查时患者不配合、但又很有必要进行全身和重点体格检查的,可以在用镇静药物或者适当约束后进行。

9.病重或有生理缺陷患者的检查,需要延长时间,同时要以灵活、变通的检查方法和顺序来完成检查。

如:

卧床的患者,全身检查只能在床上卧位进行。

轮椅上的患者,头颈部、心肺、上下肢检查如同坐位患者一样检查;但是腹部、直肠、外生殖器、臀部等部位的检查,就很难取得满意效果。

必要时、应转移至检查床上进行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一、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

1.准备和清点器械:

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手电筒、肾形盘、压

舌板、无菌纱布、棉签、废液罐、软尺、直尺、标记笔、大头针、音叉、近视

力表等。

2.问候患者,医师简短的自我介绍(姓名、职务),说明检查目的和方法,并进

行简单交谈以融洽医患关系,同时了解对答反应及言语表达情况。

3.观察患者发育、营养、面容、表情、意识、体位等一般状态。

4.洗手。

5.测体温(取出体温计、要先检查体温表内水银柱是否已甩至35C以下,腋温,

约5-10分钟。

血压测量完毕后取出体温计,读数);

6.触脉搏触右侧桡动脉至少查30秒,脉律不整者查1分钟;再双手触诊双侧

脉搏,检查对称性;

7.计呼吸:

注意频率(以胸廓起伏计算频率,至少30秒)、节律、类型及深度。

8.测血压

(1)先打开血压计开关,检查水银柱液面是否与零点平齐;

(2)右上臂外展30度—45度,将袖带缚于上臂肘弯横纹上2~3cm,气袖中部对准肱动脉,松劲适宜;

(3)触摸肱动脉,听诊器体件置于袖带外肱动脉处;

(4)均匀向气袖内注气,待动脉搏动消失,再升高20—30mmHg(2.6-4.0kPa),然后缓缓放气,两眼平视水银柱平面,读数;

(5)排空气囊,按标准方法再测一次血压,两次测量取低值;若两侧桡动脉搏动不一致,需测两侧血压,并分别记录;

(6)再排空气囊,向右侧倾斜血压计约45,水银柱降至零位,关好血压计。

9.取出体温计,读数,甩下汞柱至36℃以下。

10.分别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二、头、颈部检查

(一)头颅

11.视触头颅大小、外形,有无异常凹陷与隆起、有无异常运动。

(测量头围时需要软尺——测眉间至枕骨粗隆周径).

12.观察头发分布、颜色、光泽、有无折断。

13.分开头皮,触诊有无包块、压痛。

(二)眼

14.视诊双眼及眉毛的外形。

15.分别检查双眼的近视力(注:

近视力表距眼33厘米)。

16.检查下眼睑、球结膜和巩膜。

17.检查泪囊,有无异常分泌物(急性泪囊炎禁止做此项检查)。

18.翻转上眼睑,检查上眼睑、球结膜和巩膜(翻转前注意有无睑内翻与下垂、浮肿及闭合障碍)。

19.检查眼球运动功能(医生手指距患者眼30—40cm、嘱患者注视手指头部固定不动,检查六个方位)。

20.检查瞳孔大小、形状,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用手电筒)。

21.检查角膜反射,嘱患者向对侧上方注视,用棉签毛由眼角外向内,轻触患者的角膜边缘,同时观察两侧眼睑闭合反应(清醒患者可不查此项)。

22.检查调节反射和辐辏反射(医生手指距患者眼约1m远、嘱患者注视;医生以适中速度将手指移近患者眼前10公分左右至,分别观察调节反射和辐辏反射;或者调节反射快速移至患者眼前,辐辏反射缓慢移至患者眼前)。

(三)耳

23.视双侧外耳及耳后区,注意耳廓外形、对称性、异常分泌物。

24.触双侧外耳及耳后区,注意有无牵涉痛,乳突压痛。

触视配合查外耳道(借助手电筒)

25.概测双耳听力(注:

让患者掩耳闭目、医师摩擦手指或听手表指针或用音叉在距耳1米左右逐渐移近患者耳部,直到患者听到为止。

26.酌情触诊颞颌关节及其运动(嘱受检者张口、闭口)。

(四)鼻

27.视诊鼻外形、有无鼻翼扇动。

28.触诊鼻外形、有压痛、鼻通气是否正常.

29.视鼻前庭、鼻中隔、鼻腔分泌物及有无出血(拇指上推鼻尖、用手电筒照鼻腔)。

30.分别检查额窦、筛窦、上颌窦有无压痛。

(五)口

31.观察口唇颜色、疱疹.

32.检查口腔粘膜颜色、淤点、瘀斑、出血点(借助压舌板、手电筒)。

33.检查牙齿排列,有无义齿、龋齿、缺齿,牙龈的颜色、溃疡。

34.检查舌质、舌苔、舌下神经功能(伸舌)。

35.检查口咽及扁桃体咽后壁、软腭运动、悬雍垂、咽反射、扁桃体有无肿大。

(六)面

36.检查面神经运动功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

37.检查三叉神经运动支(触双侧咀嚼肌、或以手对抗张口动作)、感觉支。

(七)颈部

38.充分暴露颈部:

视颈部外形,皮肤,颈静脉充盈及颈动脉搏动、颈部有无包块。

39.检查颈部屈曲及向左、右活动情况(注:

去枕检查)。

40.检查副神经(嘱患者耸肩、转头,医师用手对抗头部旋转)。

41.头颈淋巴结:

耳前、耳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淋巴结前组、颈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共8组。

42.视甲状腺的大小、是否对称。

43.分别触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侧叶(嘱患者配合吞咽动作),听诊甲状腺。

44.听颈部血管杂音(视诊颈部血管无异常可不查)。

45.分别触左、右颈动脉搏动。

46.触气管位置是否居中(中指置于气管上,并触诊气管两侧间隙是否相同)。

三、前胸和肺检查

47.充分暴露胸部。

48.视诊:

(1)观察胸廓外形、对称性、呼吸运动以及呼吸时胸廓扩张情况;

(2)视诊有无胸壁静脉曲张、蜘蛛痣等;

(3)视诊乳房、乳头外形是否对称,视诊男性有无乳房增生;

(4)两眼与患者胸廓同高,观察前胸有无异常凹陷与隆起、两侧胸廓是否等高。

49.触诊:

先触一侧乳房、淋巴结,再触对侧乳房及淋巴结。

(1)触乳腺(女性患者)先左侧后右侧、或先健侧后患侧,双侧均由外上象限开始,左侧按顺时针方向,右侧按逆时针方向,以手掌和手指平置乳房上由浅入深滑动旋转触诊。

然后触诊乳头。

(2)触腋窝淋巴结先左侧后右侧。

医师以左(右)手握手式提握病人手腕,使其屈肘、外展抬高约45度,右(左)手手指并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直达腋窝顶部滑动触诊,依次触摸5群淋巴结:

尖群~后群~内群~前群,在检查完前群后,将病人外展之手臂放下(触右侧淋巴结时不必),检查者翻掌向外,触诊外侧群淋巴。

(3)以手掌前部触压胸壁上、中、下三个部位,检查其弹性、有无压痛、有无皮下气肿(肋间隙有无变化;用拇指触胸骨有无压痛)。

(4)触胸廓扩张度以双手掌分别置于两侧胸廓前下侧部对称位置,左右拇指指向前正中线,两拇指相距约2cm,嘱患者深呼吸,比较两手移动度是否一致。

(5)触胸膜摩擦感(位置:

前下侧胸壁,或腋中线5-7肋间)。

(6)触语音震颤嘱受检者发长音“衣”,医师用双手掌或双手尺侧缘检查两侧语音震颤,至少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两手掌左右交叉、上下对比。

50.叩诊:

前、侧胸,先直接用指端对称的叩击胸壁,然后间接叩诊

(1)叩双侧肺尖Kroning峡(清音带)——自斜方肌前缘中央开始先向外侧叩诊于清音变浊音处翻扳指做标记,再自斜方肌前缘中央向内测叩诊,于清音变浊音处翻扳指做标记;分别测量。

(2)叩肺部:

先从左侧第一肋间开始,两侧对称地叩诊,逐个肋间向下,每个

肋间叩诊两处至第四肋间,包括腋前线、腋中线,共约叩诊24个点;

(3)叩肺下界:

先叩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然后叩左腋中线肺下界,作标记,

查肋间隙数。

51.听诊:

(1)听呼吸音肺尖,锁骨中线上、中、下部,腋前线上、下部和腋中线上、下部均左右两侧,共16个部位(明确正常人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和支气管呼吸音的位置);

(2)听语音共振(较语音震颤多1、2个部位即可);

(3)听胸膜摩擦音(位置:

前下侧胸壁或胸廓下侧腋中线处)。

四、心脏检查

52.视诊:

(1)水平线看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2)切线看心尖搏动(注意位置、强度、范围);

(3)视诊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53.触诊:

4个瓣膜5个区触3个内容(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檫感)

(1)先用右手掌触诊心尖搏动范围;然后用右手食指、中指(并拢)指腹

触诊心尖搏动;

(2)用右手掌小鱼际触诊各瓣膜区有无震颤;

(3)用右手掌小鱼际触诊心前区(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隙)有无心包摩擦感。

注:

也可以直接用右手掌在心前区上、下触及各瓣膜震颤及心包摩擦感。

54.叩诊:

(1)叩诊心左界:

先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叩诊,至浊

音处翻扳指、用记号笔标记一点,逐个肋间向上至第2肋问,共4个点;

(2)叩诊心右界:

先从右锁骨中线叩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叩诊,

逐个肋间向上至第2肋间,分别作标记,共3个点;

(3)叩诊心脏绝对浊音界(体格检查中不要求做);

(4)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用直尺测量);

(5)先左后右、由下向上测量、记录各肋间心浊音界标记点至前正中线距离。

55.听诊:

内容有心率、心律,心音(包括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1)二尖瓣区:

听心率、节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

(2)肺动脉瓣区,听取S2心音有无增强、减弱及分裂,有无杂音及额外心音;

(3)主动脉瓣区,注意A2有无增强及减弱,有无杂音;

(4)主动脉瓣区第二听诊区,注意有无杂音;

(5)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有无杂音;

(6)听诊心前区有无心包摩擦音。

五、背部(后胸部、肾区、脊柱)检查

56.嘱患者坐起,暴露后胸部,双手抱膝暴露背部。

57.视诊脊柱、胸廓外形及呼吸运动。

58.触诊:

(1)用手掌触压胸廓活动度、对称性、压痛(上、中、下部位);

(2)触胸廓活动度及其对称性(第l0后肋水平脊柱两侧);

(3)触有无胸膜摩擦感(位置:

后下侧胸壁);

(4)触诊双侧语音震颤(至少触上、中、下三个部位)。

59.叩诊:

先直接用指端对称的叩击背壁,然后间接叩诊

(1)叩诊肺脏:

由上至下,两侧对比,每侧叩诊20个点(即:

每侧肺尖部1、

肩胛间区3、肩胛下区4、腋后线2,共10个);

(2)叩诊肩胛线肺下界:

嘱患者上臂自然下垂,先确定肩胛下角位置、定线,由上至下叩诊(如站在受检者左侧,先叩左侧),作标记;

(3)医师叩肩胛线肺下界移动度(均由上向下叩——具体操作可参考教材116页),作标记(先左侧,后右侧);然后测量,作记录。

60.听诊:

(1)听呼吸音:

共听14个部位(即每侧的肺尖部,肩胛间区上、下部,肩胛线上、下部位、腋后线上、下部,)注意有无啰音;

(2)听诊胸膜摩擦音(同胸膜摩擦感);

(3)听诊语音共振(较语音震颤多1、2个部位即可)。

61.检查双侧肋脊点、肋腰点有无压痛。

62.叩双侧肾区有无叩击痛(先左侧、后右侧)。

63.触脊柱有无畸形用手指沿脊柱棘突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向下划动,检查脊柱有无侧弯、前后凸。

64.触脊柱有无压痛检查者用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柱棘突及椎旁肌肉直至骶部,询问有无压痛。

65.检查脊柱棘突有无叩击痛用叩诊锤直接叩击胸椎和腰椎体的棘突,询问有无叩击痛。

如有压痛或叩击痛,则以第7颈椎棘突为骨性标记,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66.脊柱间接叩诊以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头顶,右手握拳叩击左手背,检察脊柱有无疼痛。

六、腹部检查

67.(患者排尿)仰卧位,平静呼吸,正确暴露腹部,屈膝使腹部皮肤松弛,双上肢自然放置躯干两侧。

68.视诊:

(1)先观察腹部外形,对称性,有无皮疹、色素、腹纹、瘢痕、疝,脐,腹股

沟有无异常,体毛分布状况;

(2)再观察有无腹壁静脉曲张,有无上腹部搏动;

(3)腹式呼吸是否受限;

(4)医师蹲下,两眼与患者腹部同高,观察有无胃型、肠型、蠕动波(有时为

了观察蠕动波、可先拍击腹部、然后再视诊)。

69.听诊:

(1)逆时针方向听腹部九区,于脐与右髂前上嵴连线上的脐右下、听诊肠鸣音1分钟,记数;

(2)听诊腹部有无振水音;

(3)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必要时检查相应部位有无摩檫音、搔刮试验、水坑征)。

70.叩诊:

(1)叩腹部九区(从左髂窝开始逆时针方向);

(2)叩肝上、下界(右锁骨中线)并测量;

(3)检查有无肝区及胆囊区叩击痛;

(4)叩诊移动性浊音。

(注:

必要时叩诊胃泡区、膀胱)

71.触诊:

注意大量腹水时的冲击触诊法

(1)逆时针浅触诊(压陷1cm)腹部九区,注意腹壁紧张度、压痛、搏动、腹

壁上肿物等;

(2)逆时针深触诊(压陷至少2cm)腹部九区,注意腹腔脏器情况,有无深部

压痛、反跳痛、腹内肿块;

(3)在右锁骨中线触诊肝脏(从右髂部开始),先滑行触诊、再双手触诊。

如果触到肝脏注意大小、质地、表面、边缘、压痛、搏动感(肝大者,应注意检查肝-颈静脉回流征);

(4)在剑突下双手触诊肝左叶(从脐部开始);

(5)触诊胆囊,作Murphy征检查;

(6)触诊脾脏(如脾肿大,应测量甲乙、甲丙、丁戊线),触诊不满意时右侧卧

位触诊脾脏;(必要时可在左腋中线上叩诊脾脏;)

(7)双手法触诊左、右侧肾脏;

(8)检查季肋点、上输尿管点、中输尿管点有无压痛;

(9)在右下腹麦氏点以右手食指、中指尖深压触诊,并突然抬起手指检查有无

压痛及反跳痛(注:

一般有压痛时触反跳痛);

(10)检查液波震颤。

72.检查腹壁触痛觉(对称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

73.检查腹壁反射(对称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

七、上肢检查

74.正确暴露上肢,观察上肢皮肤、关节是否对称,有无肿胀、畸形。

75.观察双手及指甲,注意有无杵状指、发绀、肝掌、蜘蛛痣。

76触诊双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

77.检查指关节运动(弯曲、握拳、展开、拇指对掌)。

78.检查上肢远端肌力。

79.触诊双手腕关节。

80.检查双侧腕关节活动(背伸、掌屈)。

81.触诊双肘鹰嘴和肱骨髁状突;

82.触诊双侧滑车上淋巴结;

83.检查肘关节运动,检查屈肘、伸肘肌力。

84.暴露肩部,视诊肩部外形。

85.触诊肩关节及周围。

86.检查肩关节运动(手触及对侧耳朵或触及对侧肩关节)。

87.检查上肢痛觉——双侧对称检查上、中、下部。

88.检查肱二头肌反射。

89.检查肱三头肌反射。

90.检查桡骨膜反射。

91.检查Hoffman征(患者腕关节背伸)。

八、下肢检查

92.正确暴露下肢,视诊双下肢外形是否对称,皮肤有无溃疡、静脉曲张等。

93.触诊腹股沟区有无肿块、疝。

94.触诊腹股沟淋巴结横组、纵组。

95.触诊股动脉搏动,必要时听诊。

96.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旋、外旋运动。

97.触诊膝关节和浮髌试验。

98.检查双下肢肌力,对抗阻力(屈髋、伸膝)。

99.检查双下肢有无凹陷性水肿。

100.触诊双足背动脉。

101.触诊踝关节及跟腱。

102.检查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外翻活动)。

103.检查双足背屈、跖屈肌力。

104.检查下肢痛觉(上、中、下三个部位)。

105.检查位置觉(活动脚趾)。

106.检查左、右侧膝腱反射。

107.检查左、右侧跟腱反射。

108.检查左、右侧髌阵挛。

109.检查左、右侧踝阵挛。

110.检查左、右侧跖反射。

111.检查左、右侧Oppenheim征。

112.检查颈项强直及Brudzinski征。

113.检查左、右侧Kernig征。

114.检查左、右侧Lasegue征。

(酌情检查跟膝胫实验)

九、共济运动、步态与腰椎运动检查

115.请患者站立。

116.检查指鼻试验(睁眼、闭眼)。

117.检查双手快速轮替运动。

118.检查Romberg征(睁眼、闭眼)。

119.观察步态。

120.检查患者主动弯腰、伸腰、左右两侧弯腰运动。

121.固定髋部,患者转向左右两侧检查旋转运动。

122.检查完毕,医师要向患者致谢,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

说明:

此学习检查纲要:

正规的检查规则及顺序是要求临床医师和医学生掌握的,但在检查中涉及到每个具体检查项目、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增减。

 

全身体格检查提纲描述

第一项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

患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晰,语言流利,无特殊病容,表情自然,自主体位,步态正常,查体合作。

体温36.8度,脉搏80次/分,脉律规整,强度适中,左右对称(或者按照中医脉象描述)。

呼吸l8次/分,呼吸平稳。

血压120mmHg/80mmHg。

第二项头颈部检查

1.头颅大小、外形如常,无畸形,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头发色黑、有光泽、无折断。

头皮无屑、疖、痈等,无压痛,未触及包块。

2.眉毛分布正常,视力正常,眼裂正常,双侧上、下眼睑无水肿,无眼睑闭合不全及眼睑下垂,眼球无突出及凹陷,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睑结膜无苍白、充血及滤泡,巩膜无黄染,泪囊未见分泌物,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调节反射、辐辏反射正常,角膜透明,未见白斑及云翳。

3.双侧耳廓未见畸形,双侧乳突无压痛,耳廓无牵拉痛,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颞颌关节运动正常,双耳听力概测正常。

4.鼻无畸形,无鼻翼扇动,无压痛,通气正常。

鼻腔未见异常分泌物,无出血。

各鼻窦区无压痛。

5.口唇红润、未见苍白及发绀。

牙齿排列整齐,无缺齿、义齿及龋齿,牙龈无红肿及色素沉着。

咽后壁未见充血,双侧扁桃体正常。

双侧软腭运动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正常。

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舌苔、舌质正常(或者按照中医方式描述)。

6.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眼裂正常,面部运动及痛觉正常。

7.颈部对称,未见皮疹、蜘蛛痣、瘢痕等,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搏动,未见颈部包块,颈部活动正常,耸肩及转头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甲状腺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侧颈动脉搏动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

气管居中,两侧间隙对称。

第三项前胸和肺检查

8.视诊:

左右胸廓对称,无畸形,未见异常隆起及凹陷。

呼吸平稳。

无胸壁静脉曲张和蜘蛛痣。

双侧乳房(女性成年患者)形态、大小、正常、乳头对称。

胸廓扩张良好,无增强和减弱。

9.触诊:

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肋间隙无明显增宽及缩窄。

胸骨无压痛)胸壁无压痛。

左右胸廓扩张度良好、对称,无增强及减弱。

语颤对称,无明显增强或减弱。

无胸膜摩擦感。

10.叩诊:

双肺叩诊清音,无异常叩诊音。

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腋中线第八肋间隙。

11.听诊:

肺尖Kronig峡正常。

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增强及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语音共振无增强及减弱。

第四项心脏检查

12.视诊:

水平线未见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切线见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O.5—1cm(左锁骨中线距正中线7.0—9.Ocm),直径2.0-2.5cm,心尖搏动强度适中。

心前区未见异常搏动。

13.触诊:

心尖搏动位置、范围与视诊相同,强度适中、节律规整,无抬举性搏动。

各个瓣膜听诊区未触及震颤(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及三尖瓣区听诊区),在心前区未触及心包摩擦感。

叩诊:

心界右(cm)肋间左(cm)

2—3第二2-3

2—3第三3.5-4.5

3—4第四5-6

第五7-9

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9cm。

14.听诊:

二尖瓣区:

心率80次/分钟,节律规整,S1正常,无增强或减弱、无分裂,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二尖瓣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

P2第二心音正常,无分裂,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

主动脉瓣区:

A2无增强或减弱,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

三尖瓣听诊区:

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

心前区:

未闻及心包摩擦音。

第五项后胸部、肾区、脊柱检查

15.视诊:

脊柱正常,胸廓对称,未见隆起或凹陷。

16.触诊:

背部无触压痛,呼吸扩张良好,语音震颤无增强或减弱。

未触及胸膜摩擦感。

17.叩诊:

肺叩诊呈清音。

左肺下界位于左肩胛线第十肋间隙。

肺活动度

为7cm:

右肺下界位于右肩胛线第十肋间,双侧肺下界移动度为7cm。

18.听诊:

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语音共振无增强及减弱。

19.肾区和脊柱:

肋脊点、肋腰点无压痛。

肾区无叩击痛。

脊柱正常,呈生理性弯曲,棘突无压痛及叩击痛。

第六项腹部检查

20.视诊:

腹部平坦且对称;腹壁未见皮疹、色素沉着、腹纹、瘢痕及疝;脐无突出、分泌物及脐疝;腹股沟未见异常;体毛分布正常;腹壁无静脉曲张;未见上腹部搏动;腹式呼吸正常存在不受限;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21.听诊:

腹部九区听诊肠鸣音正常、右下腹听诊肠鸣音4次/分;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

无振水音。

22.叩诊:

腹部九区呈鼓音。

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肝下界位于右锁骨中线平肋缘处,肝胆区叩击痛阴性。

脾上界位于左腋中线第9肋,脾下界位于左腋中线第ll肋。

移动性浊音阴性。

(胃泡鼓音区正常存在。

膀胱叩诊无浊音)。

23.触诊:

腹软,无腹壁紧张度增加,无压痛,未触及腹壁包块,未触及明显的腹腔肿物,无异常波动感。

无深压痛,未触及肿大的脏器及腹腔肿块。

右锁骨中线肋下未触及肝脏,剑下未触及肝脏。

胆囊压痛点压痛阴性,莫非氏征阴性。

平卧位肋下未触及脾脏,右侧卧位肋下未触及脾脏。

双侧未触及肾脏。

24.双侧季肋点及各输尿管压痛点压痛阴性。

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

液波震颤阴性。

腹壁感觉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存在。

第七项上肢检查

25.两侧上肢对称无畸形,皮肤无出血点、溃疡、疤痕等。

26.双手无肝掌、蜘蛛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