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
《届浙科版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科版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A.营造草场防护林B.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
C.大兴草原水利D.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
【答案】D
【解析】如果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则使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初级消费者大量增加。
2.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c、d、b四个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依次递增,则M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若M表示木本植物的丰富度,我国从南向北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变化的趋势是b→d→c→a
C.若a→c→d→b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则M表示生物个体的数量
D.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营养级别越低能量越多,呈金字塔形状,故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营养级较低的生物,数量也越多。
3.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信息传递包括:
物理信息:
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
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
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防治害虫,A正确;
B、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不属于信息传递的应用,D错误.
故选:
D.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下图是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图说明捕食者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的增加而增加
B.此图说明鹰的攻击成功率与鸽的种群数量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C.此结果可反映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D.此图反映出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图示数据说明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不能说明捕食者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的增加而增加,A错误;从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鸽群数量的增加,鹰的攻击成功率降低,是负相关的关系,B正确;负反馈调节机制是一种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机制,图示不能反映,C错误;此图反映出生物种内的互助关系与种间的捕食关系,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5.下图为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号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
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的方法,故A错误;水稻生长期,流入水稻的能量多于输出的能量,即a>b+c+e,B错误;丙中的生物有青蛙、鱼、田螺、昆虫等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不能组成食物链,故C错误;水稻和藻类生活空间不同,能更有效的利用光能,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食虫昆虫与蛙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答案】C
【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7.下列各项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有些侯鸟的迁徙,在夜间是靠天空星座确定方位
B.夜间狗听到其它狗吠时,即使没有发现“敌人”也随后狂叫
C.当你回家时,家里的小动物会“迎接”你并在身边“摇头摆尾”
D.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恶臭的气体,起动报警和防御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靠天空星座确定方位属于物理信息,故A错误。
听到其它狗吠时产生的反应属于物理信息,故B错误。
小动物的迎接属于用行为表示出的信息,故C正确。
排出的气体属于化学信息,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8.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③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并都是自养生物
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的结构,包括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不会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正确;④是生产者,肯定是自养生物,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也微生物如硝化细菌,C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科学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可在临床中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A.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直接使用价值D.科学研究价值
【答案】C
【解析】
1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既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增大了能量传递效率
B.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因为人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D.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更利于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的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要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和蚯蚓、家禽、家畜与蚯蚓、食用菌与家禽、家畜之间均不是捕食关系,它们之间是腐生关系,B错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农作物,C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更利于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的部分,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B.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可循环利用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物理信息
D.硝化细菌能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解: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以被分解者再利用,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再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再循环,B错误;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
D、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12.蜘蛛根据蛛网的振动来判断猎物的大小和方位。
蛛网振动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三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蜘蛛网的振动频率是物理信息。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属于识记范围。
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依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X中包括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能量由肉食动物①传递到肉食性动物②的形式是化学能
D.能量沿草向肉食性动物②流动中逐渐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国定的太阳能总量,故A正确;除了最高营养级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三个去向:
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分解,故B、C均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故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4.下图代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其中甲、乙、丙、丁和戊均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由此可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型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据图分析,甲利用了太阳能,为生产者;甲、乙、丙、丁都指向了戊,甲、乙、丙都指向了丁,说明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丁为分解者,则乙、丙为消费者。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植物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因此甲和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消费者、分解者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因此乙、丙、丁都有箭头指向戊;分解者可以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甲、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初级消费者,因此甲有箭头指向乙,乙有箭头指向丙,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图中各个成分的名称。
15.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部分传递给分解者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
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B
【解析】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包括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分为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和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ACD正确。
由于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故其能量应该是部分被第三营养级摄入,B错误。
16.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B
【解析】各营养级中,生物个体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A正确;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多少与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少无直接关系,B错误;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C正确;各营养级中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17.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A.热带雨林B.苔原
C.北方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属于森林阶段,由于雨水充沛,种群结构复杂,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A错误;苔原属于苔藓阶段,种群结构单一,生物种类贫乏,B正确;北方针叶林属于森林阶段,群落结构较复杂,C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森林阶段,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复杂程度,考查记忆和理解
【名师点睛】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稳定性增强。
18.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
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Com]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C.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需经过灭菌处理,因为落叶上有微生物,可分解自身
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4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
【答案】C
【解析】实验组2组合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错误;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与不灭菌,一个是湿润和不湿润,B错误;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需经过灭菌处理,因为落叶上有微生物,可分解自身,C正确;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的被分解,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名师点睛】在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①对照原则:
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②单一变量:
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且适宜实验的顺利进行。
19.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假如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的能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答案】A
【解析】能量逐级递减,生物的能量关系都应呈现正金字塔形,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体型大小无关,A错误;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C正确;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个体数量较多,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激烈程度更大,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20.工业区常种植美人蕉、月季、丁香和菊花等,其主要作用是
A.过滤尘埃B.消除噪声C.净化空气D.杀灭细菌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植物可吸收SO2等有毒气体。
2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下列相关叙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通过复杂食物网可流动到最高营养级
C.个别物种消失不影响能量的正常流动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单向递减
【答案】B
【解析】只有部分能量才能流向最高营养级,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散失。
22.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群落的丰富度往往相同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C
【解析】不同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往往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错误,C项正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项错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D项错误。
2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实验中,最好不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B.菠菜叶肉细胞因存在叶绿体,不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实验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加入卡诺氏液的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促进根尖细胞解离
D.制作生态缸时,应将生态缸密封避光
【答案】A
【解析】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保持恒温,而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的过程必须要加热,这会破坏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导致实验失败,A项正确;菠菜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所以整个细胞看来是绿色的,而液泡是无色的,这样可以形成参照,能看清楚质壁分离的过程,B项错误;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加入卡诺氏液的目的是杀死并固定细胞,使其停留在一定的分裂时期以利于观察,而促进根尖细胞解离需用解离液处理,C项错误;生态缸应放在散射光下,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D项错误。
24.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是()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B环境污染
C掠夺式的开发利用D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A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
25.家里冰箱里常常会储存些新鲜的鱼肉、水果、蔬菜等食物,在这些食物里面滋生的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
A.种群B.群落
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随机交配的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同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占有不同的生态空间构成群落;不同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着信息传递构成生态系统。
可见冰箱里储存的鱼肉、水果、蔬菜,以及滋生的细菌并不能随机交配和进行能量流动。
D正确。
考点: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
26.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
B.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C.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
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问题,通过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来判断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详解】人体中的疟原虫寄生在人的红细胞,厌氧呼吸,属于消费者,A正确;生产者的作用是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以B正确;进行腐生生活的生物是分解者,有的分解者是进行有氧呼吸,有的进行无氧呼吸,所以C错误;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所以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D正确。
【点睛】能够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是生产者,营捕食、寄生或者共生生活的生物是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是分解者。
27.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D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2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我国的古代谚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螳螂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丰富度
B.黄雀和螳螂构成一条食物链,黄雀处于第二营养级
C.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黄雀的种群密度
D.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多少;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分布的个体数量。
分析题干可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
树→蝉→螳螂→黄雀。
树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其余为消费者。
【详解】
螳螂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密度,A错误;黄雀和螳螂为捕食关系,黄雀处于第四营养级,B错误;黄雀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螳螂与蝉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这就是一种反馈调节,以维持其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点睛】
注意:
食物链的形成,其第一营养级必须是生产者,最高营养级是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天敌的捕食者。
二、非选择题
29.下图甲为某时期青龙湾水库这一淡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Ⅱ、Ⅲ、Ⅳ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甲中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来实现的。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下图:
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通过乙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甲_______KJ。
(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