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191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7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

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

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

“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

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

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

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

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

①奴隶社会:

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

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

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

①奴隶社会:

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

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中世纪:

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⑤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简答(已考):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社会:

①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

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

②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

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小学”是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

简答: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已考):

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概念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特点:

①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②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学记》:

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论语》:

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

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

●产婆术:

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

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理想国》:

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①教学原则:

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②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③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

●康德: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

②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③传统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④“四阶段教学”理论:

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①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学校即社会。

③从做中学。

●卢梭:

《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洛克:

《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斯宾塞:

《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

●佩斯泰洛奇:

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①马卡连柯:

《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②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①赞可夫:

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②布鲁纳: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③瓦根舍因: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④苏霍姆林斯基:

“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⑤布鲁姆:

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简答: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答: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简答: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简答: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答(已考):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简答: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

①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②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

③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④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第四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概念: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

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

●地位:

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简答:

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答(已考):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宗教本位论:

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

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已考):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答(已考):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答: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

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

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