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53339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docx

电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

(第1-4章)

一、填空题

1.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2.我国国家信息化体系由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6个要素组成。

3.信息使用能力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

信息敏感力、信息转化力和信息决策力。

4.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

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5.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6.信息加工不可避免地产生时间延迟,这也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

滞后性。

7.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应有5个要素,即输入、输出、处理、反馈、和控制。

8.一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9.MRP-II的中文名称是制造资源计划。

10.企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缩写是ERP。

11.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四大部件,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

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二、单项选择题

1.一般情况下,可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和基层,其中高层管理属于(B)

A、战术级管理B、战略级管理C、控制层管理D、作业层管理

2.管理活动的高、中、基3个层次分别对应着3种类型的决策过程,即(A)

A、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结构化决策

B、非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

C、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一般性决策

D、非结构化决策、过程性决策和结构化决策

3.系统的存在需要3个基本条件,即:

(D)

A输入、反馈、处理B时间、地点、事件

C计划、控制、执行D目标、功能、结构

4.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B)

A\IMB\ISC\IND\FS

5.C/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

(A)

A、客户/服务器模式B、文件/服务器模式

C、分时/共享模式D、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6、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管理大约起源于20世纪(B)

A、30年代

B、60年代

C、90年代初D90年代末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英文缩写分别是:

(C)

A、OA、CIMS

B、OA、CMIS

C、CIMS、OA

D、CMIS、OA

8.MRP-II是在什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

A、企业资源计划

B、办公自动化

C、MPS

D、物料需求计划

9.DSS是指:

(C)

A、专家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经理信息系统

三、判断正错(正确用T表示,错误用F表示)

1.当前推进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推进电子商务(T)

2.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之本(T)

3.信息的获得有赖于对信息源的开发利用(F)

4.相对于内部信息源而言,外部信息源的开发利用较容易(F)

5.简单地说管理的过程就是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T)

6.通常情况下管理层次是由于管理者的能力太强造成的(F)

7.半结构化决策通常是针对确定型的管理问题(F)

8.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T)

9.信息与数据的绝对是相对的,很难相互转化(F)

10.通常信息浓度越大,信息源和接收者间的梯度越大,信息的扩散性越弱(F)

11.信息的可压缩性是指信息经过浓缩、概括等处理后,而不至于丢失信息的本质(T)

12.传递的环节越多,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小,但传递速度会减慢(F)

13.一个系统通常可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具有层次结构(T)

1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合成系统,但计算机并不一定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T)

四、简答题

1.请说明管理层次与幅度的含义。

即将管理组织划分为几个登记,不同的管理层次标志着不同的职责和权限。

其幅度通常划分为:

高层管理,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面情况,制定长远目标;

中层管理,依据高层管理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和进度表,并组织基层单位实现目标;

基层管理,按中层管理具体组织人力实施。

2.信息具有哪些属性

它们一般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属性:

1)普遍性2)事实性3)层次性4)可压缩性5)扩散性6)非消耗性7)共享性

8)变换性9)可转化性

3.请简要说明信息处理过程

答案:

信息的处理过程基本上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维护和使用等几个阶段。

(1)信息收集。

其的前提是明确信息收集的目的;确定信息收集的内容;规定信息收集的程度和精度;

(2)信息传输。

需要做到:

建立大容量的信息通道;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3)信息加工。

就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过程;(4)信息储存。

将信息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应用,信息存储也属信息的积累,这在管理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5)信息维护。

保持信息处于可用状态叫信息维护,要求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时性等;(6)信息使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二是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的问题。

技术问题主要解决如何提高信息处理和传递速度,价值转换是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效率、加强管理控制,寻找市场机会。

4.简述系统分解的原则。

为了保证系统分解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一般来说需要考虑如下几项原则:

1)可控制性原则系统内部的元素一般是可控制的,而系统外部的元素则不可控制,因而在把系统中的若干元素划分为同一子系统时,该子系统应能管理和控制所属的所有元素;

2)功能聚合性原则在系统内部的元素通常按功能聚集原则来进行子系统的划分,软件系统通常是由若干模块构成的,而模块具有各自的功能;

3)接口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接口有助于提高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效率,增强系统的扩充能力。

5.简述系统分解的目的。

答案:

在研究和描述系统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所面对的系统通常都是庞大而又复杂的,一般无法通过一张图表一下子把系统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这时就需要按一定的原则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对总系统而言要小的多,便于人们的分析和理解,这就是系统分解的目的。

(第5-7章)

一、填空题

1.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是: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现代化的管理。

2.人们通常用SA表示结构化分析,而用SD表示结构化设计。

3.OOA、OOD、OOP分别指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4.按照结构化思想,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等5个阶段。

5.一般将系统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6.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其英文缩写是BSP。

7.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工作流程的第一步是研究项目的确定。

8.分解和抽象是结构化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两个基本手段。

9.系统分析处于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上接总体规划,下联接系统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0.系统分析工作的关键点或称工作要点在于理解和表达。

二、单项选择题

1.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B)

A、探索型、开发型、直接型

B、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C、灵活型、结构型、复杂型

D、目标型、实验型、探索型

2.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C)

A、系统分析报告

B、系统设计说明书

C、可行性报告

D、用户操作手册

3.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

A、总体规划阶段

B、系统分析阶段

C、系统设计阶段

D、系统实施阶段

4.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D)

A、由分解到抽象

B、自顶向下,由细到粗,逐步抽象

C、自下而上,由抽象到具体

D、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5.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包括:

(A)

A、数据流、加工、文件、数据源和终点

B、数据流、处理、加工、数据源和终点

C、数据流、数据流名、加工、处理

D、数据源、加工、文件、外部项

6.有时也将系统分析称作(D)

A、业务流程分析

B、现行系统分析

C、可行性分析

D、逻辑设计

7..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从本质上来说,是规定系统应该(B),即系统的逻辑描述。

A、由什么模块组成

B、做什么

C、怎么做

D、做什么和怎么做

8.通常称数据流图为(C)

A、CAM图

B、CASE图

C、DFD图

D、CAD图

三、判断正错(正确用T表示,错误用F表示)

1.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是总体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T)

2.一般认为BPR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取代人决策的过程(F)

3.企业高层领导不一定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去(F)

4.进行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数据流分析(F)

5.MIS的经济可行性通常很难用定量的方法准确度量(T)

6.初步调查是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F)

7.逻辑模型要解决系统“干什么”,同时也要解决系统“如何干”等问题(F)

8.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先确定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再建立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T)

9.进行数据流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描述业务流程(T)

10.数据流图的子图与父图的数据流必须平衡(T)

四、简答题

1.请简述系统开发方法的必要性,常用的开发方法有哪些?

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就是从问题提出、开发班子组成、总体规划、系统分析与设计、到系统实现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规模大、复杂程度高的人机系统,因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种硬、软件环境的支持,需要开发队伍中每个成员以及用户的通力合作。

因此,为了取得开发的成功,必须利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必须对开发过程作严格的组织和管理,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有效的系统开发方法。

常用的开发方法主要有:

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原型化方法。

2.请画出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并说明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文档。

3.简述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对现行系统的初步调查

(1)现行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2)现行系统概况(3)现行系统的环境和约束条件

(4)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子系统的划分(5)新系统的开发条件

2)新系统的目标

答案:

总体规划主要是编制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

(1)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制定一套系统开发的文档规范作为各分系统书写文档的标准;(3)设计系统总体结构;(4)设计系统总体网络结构;(5)初步进行系统所需编码分析;(6)初步完成系统的接口设计;(7)制定系统的安全标准;(8)设计统一规范的系统平台;(9)制定系统运行及维护标准;(10)统一协调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4.系统开发应具备怎样的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1)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和介入

企业高层领导是否重视,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企业业务人员要有积极性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由他们提供有关数据。

在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他们是系统的直接操作者,系统运行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使用和配合。

3)企业要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在企业中,没有科学管理的基础,就无法建成有效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4)要有一定的投资保证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资金耗费较大的工程项目,计算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机房设备等都需要投入不少资金。

5.系统分析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开发者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提出新系统的各种方案和设想;对所有方案和设想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五、应用题

请根据以下描述画出系统的数据流图。

该子系统共有三个加工,

(1)首先是“建立订货合同台帐:

从订货合同、材料检验单和客户文件输入数据、输出形成合同台帐文件;

(2)然后是“分类合并”:

从合同台帐文件输入数据,排序合并后形成合同分类文件,最后“打印”加工单元从合同分类文件打印出合同分类表。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

(第8-10章)

一、填空题

1.通常将系统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即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2.通常认为在系统设计中,模块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

3.模块的耦合方式有三种,即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和非法耦合。

4.模块的内聚方式有六种,即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和

功能内聚。

5.从数据流图推导出模块结构图一般有两种方法,即事务分析和变换分析。

6.人们经常用耦合和内聚的概念衡量模块之间的独立性。

7.系统测试的正确步骤是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和系统总测试。

8.系统切换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切换、平行切换和分段切换。

二、单项选择题

1.系统开发中,系统的物理设计是(B)阶段的工作。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调查

2.系统设计的目的是(B)

A、设计系统的逻辑模型

B、将系统的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

C、系统中的程序设计

D、程序流程图设计

3.哪种耦合方式的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B)

A、过程耦合

B、数据耦合

C、控制耦合

D、功能耦合

4.EDI是指:

(C)

A、电子数据交换

B、电子商务

C、电子数据接口

D、经济数据分析

5.比较常见的电子商务模式B2C(或称BtoC)是指(B)

A、消费者之间的直接电子商务

B、企业与直接个人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D、以上都不对

6.程序设计语言经历了(A)

A、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等阶段

B、机器语言、高级语言、人工智能语言等阶段

C、Foxpro、C、C++

D、DBase、Foxpro、VFP

7.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有(B)

A、一般测试法、特别测试法

B、黑盒测试法、白盒测试法

C、简单测试法、复杂测试法

D、逻辑测试法、物理测试法

三、判断正错(正确用T表示,错误用F表示)

1.总体结构设计需要从软硬件两方面描述系统的总体结构(T)

2.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模块(T)

3.巧合内聚是指模块内各成份之间的联系紧密(F)

4.人们评价模块质量的标准是“耦合小、内聚大”(T)

5.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就是进行程序开发(F)

6.进行系统切换前需要对用户进行必须的培训(T)

7.系统切换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安全的是直接切换(F)

8.系统维护通常包括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数据维护等内容(T)

9.管理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系统维护(F)

10.只有进行了系统总体测试,才能着手模块测试(F)

四、简答题

1\简述系统设计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答案:

(1)系统设计的目的:

在保证实现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目标系统的简单性、可变性、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系统的运行资产和安全性,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制定蓝图;

(2)系统设计的任务是:

依据系统分析报告和开发者的知识与经验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将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实现方案的物理模型,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提交一个系统配置方案报告和一份系统设计报告。

(3)系统设计的方法:

主要还是自顶向下的结构化设计方法,但是在局部环节上,或针对某些较小的系统,可采用原型方法、面向对象等方法。

2\简述系统设计的原则

答案:

系统设计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有

(1)简单性:

在达到预定目标、具备所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系统应尽可能简单;

(2)系统的可变性:

指系统容易被修改和维护;(3)一致性和完整性:

一致性有利于子系统之间、多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而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所以系统的功能应尽量完整;(4)可靠性:

只有可靠的系统才能保证系统的质量并得到用户的信任;(5)经济性:

系统应该给用户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有时是间接的或不能定量计算的;(6)系统的运行效率:

主要包括处理能力、处理速度、响应时间等几个方面内容;(7)安全性:

指系统的保密和防病毒等功能。

3.试述如何对系统进行测试

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又是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的。

因此测试过程按照“自底向上”的思想,分为模块测试、分调、总调三个层次,它们分别对应着程序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

(1)模块测试的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正常运行,在该步发现的问题大都是程序设计或详细设计中的错误,对于模块测试,一般分成人工走通和上机测试两步进行;

(2)分调。

也称子系统测试,就是把经过测试的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测试,主要是测试各模块之间的协调和通令,即重点测试子系统内各模块的接口,一般有非渐增和渐增式两种策略;(3)总调。

也称系统测试,它是把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测试,用以发现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中的错误,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4.什么是系统转换,请简述系统转换的方式,并画出系统转换方式的示意图。

答案:

所谓系统转换就是在系统测试完成之后进行的,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运行的过程。

有三种转换方式,即

(1)直接转换,指在原有系统停止的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

(2)平行转换方式,指新系统与旧系统平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试运行后,再用新系统正式替代原旧系统;(3)分段转换方式:

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即分期分批逐步转换。

如图(略,见书第181页图8-5)。

5.简述维护活动的内容和类型。

答案:

维护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程序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设备的维护;维护活动的类型有:

(1)改正性维护。

是指改正系统测试阶段没有发现的错误;

(2)适应性维护。

是指由于新的硬、软件环境,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而进行的维护;(3)完善性维护。

是指由于业务处理方式和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的提高,用户往往会提出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需求,为了完善而进行的维护;(4)安全性维护。

是指为了进行防病毒、保密等而进行的维护活动。

专题讨论题

1.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到底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

谈一谈企业信息化的正、负面影响。

主要观点:

1、信息化到底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效益。

简单地讲,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效益就是产出与投入之是的差额,比如为信息化建设投入了100万,而因此却增加了150万的收入,那么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就是50万元。

但是在实际工作是,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衡量信息化效益往往是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根本无法明确区分企业增加的收入中,哪些是由信息化带来的。

因此,人们经常从管理效率的提高、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减轻、业务部门数据处理速度提高、存货周转率提高、对顾客的售后服务反应速度提高等角度来评价信息化的效益,这些效益间接地表面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然,只要信息化所采取的措施方法符合国家和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效益。

但如果在信息化规划阶段没有从实际出发,或者没有适度考虑到企业业务的发展趋势,那么信息化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将企业“拖死拖垮”。

2、要谈一谈国家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国家信息化是为众多的企业提供信息化的外部环境,而企业信息化则主要从个体考虑问题,每个企业主观上都是以“我”为中心,国家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如果国家大的电子商务环境不完备,那么企业盲目地开展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必须面临失败的命运,当然也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效益。

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要真正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既要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情况,也要考虑国家、区域、行业信息化的情况。

3、企业信息化的正、负面影响。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企业信息化的正面影响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数据处理速度等,这些都属于比较具体的、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方面。

除此之外,企业信息化建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提高职工素质,从而带到企业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等的提升。

任务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信息化也不例外。

人们在谈信息化时过多地关注了它的正面影响,而忽略了其负面影响。

信息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求全责备。

任务事物都有“度”地概念,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吃多了反而会影响健康,信息化建设也同样如此。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信息系统最大化、最优化,做为信息化的一个主要方面,信息系统只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一切均应从实际出发(企业的规模、发展趋势、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所处的环境等)着手信息化建设,否则信息化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人说不进行信息化就是等死,而进行信息化就是找死,这句话虽然片面,但它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对企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若不顾及企业实际,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则可能拖死企业。

2、进一步讲,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等具体工作时,一定要明确“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要合理划分哪些工作“仍”由人来完成,哪些由计算机完成,人机的接口是什么等问题,否则信息化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所有的事情都由计算机来“自动”地完成,在技术上看是非常先进的,但单纯地从这种角度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信息化的目的无非是为企业发展服务,只要正常运行、符合企业实际(企业的规模、发展趋势、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所处的环境等)的信息系统才是最好的。

3、其他

(1)在传统手工状态下,企业的资料分散地存放于纸介质上,这虽然不利于信息的共享、检索,但却有利于保密工作的进行。

但在信息化平台上,所有的信息均集中存放于数据库中,这为非法者窃取企业数据提供了方便。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反而更不安全了。

(2)信息化建设会使管理人员从一些事务性的杂事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些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人们可能因为过分地依赖计算机,而失去了一些基本的技能。

比如,我们到银行中存钱,存款的利息是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出来的,这十分方便,一些新的职员根本不需要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也能很好的工作。

但如果出现停电、或其他灾害致使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此时,银行业务只好停顿,因为即使仍能从用户的存折中得到存款信息,但新职员根本不知道如果计算利息。

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在实际工作中,类似的问题却经常会遇到,这也是信息化可能的负面影响。

(3)由于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病毒、色情等的传播等。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实践活动

——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格式仅供参考)内容请大家完善

要求学生按教材第6章的知识“勾画”出拟开发系统的蓝图,并最终以“系统可行性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业。

可行性报告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第一个正式文档,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编写格式,报告的内容通常由以下部分组成:

  ①引言。

包括摘要:

包括现行系统的名称、目标和功能等;背景:

说明系统的用户、开发者,本系统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