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5033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docx

舌诊中地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

舌诊中的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

 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

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    

       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

表示病人患热证。

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

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

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

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

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

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

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    

       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

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

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

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

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

舌尖绛为心火炽盛。

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

舌根绛为血热内燥。

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

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

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    

       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

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

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

舌质紫暗,为瘀血证。

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

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舌诊

   中医舌诊历史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年间,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一个中医诊断方法已形成存在,当时我国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涉及的舌诊相关知识,包括舌质、舌苔、舌觉等方面的内容。

汉唐时期舌诊在中医实践中又不断发展验证,东汉中医名家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将舌诊之重点放在观察舌质上,而唐代中医名家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则把舌诊观察舌象作为辩证脏腑的理论根据。

   宋金之时期,中医学界流传下来的医著表明,中医理论和临诊学术著述颇丰,舌诊在此时期有较大发展。

明清至民国时期,明末至清代中叶,中医温病学趋于成熟,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结合起来,形成“温病察舌”的辩证原则,其中叶天士、吴鞠通更是将辨卫、气、营、血、察津液存亡,将舌诊运用于辨温病属性、察三焦病位,成为指导施治的指标,至民国时期《舌鉴总论》、《察舌辩证新法》、《辩舌入门》、《舌诊学》等舌诊著述层出不穷,舌诊就更有了成熟充实的境况。

新中国五十多年来,中医舌诊学在中国研究院校,以及中医专家学者的临诊实践和科研推动下,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病理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量元素分析,使舌诊在客观化、规范化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舌诊主要有望舌质,望舌苔二部分,舌质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舌苔反映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望舌诊主要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

望舌苔主要包括舌苔的性质和舌苔的颜色。

以上舌象的状况反映患者正气盛衰,病邪深浅,病邪性质,病情进退,可以作为判断症状的转归,预后,以便作为指导处方用药的参考根据。

2.1.3.1.   望舌质

1)  望舌神

望舌神主要判断有神舌或无神舌。

a.  有神舌

无论什么舌色,都是“活色”,而无神舌,不管舌色怎样,都为“死舌”。

舌象:

舌质鲜活,红润,有光泽,活动灵敏自如。

辩证:

有神舌证明五脏正常,正气未损,精气充盈,气血荣润。

b.  无神舌

舌象:

舌质晦暗,干涸,呆板而一无生气,运动呆滞。

症状:

无神舌,正气大伤,五脏功能衰竭,胃气耗竭,病势危重。

2)  望舌色

望舌色时望舌质的颜色,除淡红色舌是正常的无病舌色,其余淡白、红、绛、紫、青都是病色。

a.  淡红舌

舌象:

舌色淡红,红润鲜活。

症状:

脏腑机能正常,或患病轻浅,包括温症,实症,热症,虚症均系轻浅。

b.  淡白舌

舌象:

舌色淡白,重者苍白无血色。

症状:

淡白舌为虚寒,气血不足,为气血两虚之象。

现代医学病症的贫血,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Ø     淡白瘦薄舌

舌象:

舌色淡白,舌体瘦薄,舌苔薄白。

症状:

气血两虚,脏腑失养,疲困乏力,心悸自汗,头晕目眩。

治疗:

补益气血,康泰脾阳、肾阳宝。

Ø     淡白肥嫩齿痕舌

舌象:

舌色淡白,舌体胖嫩,舌缘有齿痕,舌上白腻水滑。

症状:

脾肾阳虚,畏寒怕冷,腹泻腹胀,口汽清水。

治疗:

健脾利湿,补肾阳。

Ø     淡白舌,白腻苔

舌象:

舌色淡白,苔白干裂,中间有两条厚腻苔。

症状:

阳气亏损,湿阻中焦,津液不能上承。

治疗:

康泰脾阳或十全,肺阴。

Ø     淡白夹红舌

舌象:

舌色底色淡白,舌象尖部红,苔为黄腻薄苔,润泽。

症状:

脾虚湿滞化热。

治疗:

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康泰脾阳或辩证后兼有脾阴辅肺阳或肺阴。

Ø     淡白光莹舌

舌象:

舌色淡白,一无生气,舌苔尽剥,似剥皮的鸡肉。

症状:

阳气已尽,气血亏耗,危重病症。

治疗:

温补阳气,补益气血,辩证后康泰脾阳、肾阳或辅十全。

c.  红舌

舌色比正常舌红,舌体愈红,热邪愈重。

Ø     舌缘尖红

舌象:

舌色基本色为淡红,舌边缘尖部赤红,苔白左边较厚(从大夫的位置论)。

症状:

温病袭表,邪气在表,伴有恶风寒、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脉浮数。

治疗:

辛凉解表,康泰肺阴、肾阴宝。

Ø     舌红黄厚干苔

舌象:

舌色赤红,黄厚干裂苔,少津液。

症状:

邪热炽盛,此舌象在外感病和内伤皆有,要从辩证分析,不论外感或内伤都为邪气炽盛,正邪相争,脏腑出现阳热征象,临床多见发热、汗出、面红目赤、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数有力。

治疗:

清热生津,如外感阳明病,当以康泰肺阴、康泰肾阴、康泰阳明调理之,如内伤心肝肺当以康泰肝阳或辩证辅肝阴、心阴、清胃、阳明、肾阴调理之。

Ø     舌红焦黄,灰黑苔

舌象:

舌红焦黄灰黑苔,舌质苍老,干燥裂纹。

症状:

胃肠热壅,气血瘀滞,三焦实热,燥屎内结,神昏谵语。

高热不退,烦燥汗出,脉沉实有力,此一舌象为上一舌象发展加重而来的。

治疗:

康泰阳明、康泰肾阴、康泰肺阴调理之,急下存阴,清热养津。

Ø     舌红黄腻苔

舌象:

舌质色红,苔黄腻。

症状:

由热邪炽盛炼液成痰,凡属痰热症,经常现此舌象,如痰火所致的中风、眩晕、咳喘以及肝胆、脾胃、大肠、膀胱等脏腑的湿热症(炎症)。

治疗:

清热化痰,清热利湿,因根据病情辩证,施以康泰肺阴、阳明或肾阴、肝阳、肝阴调理之,并酌虚实之情,适当康泰肾阳或康泰脾阳。

Ø     舌红无苔

舌象:

舌质色红,舌体瘦削,无苔。

症状:

此为虚热阴虚舌象,在外感温病中多为热邪初退,津液大伤,内伤症为心、肝、脾、胃、肺、肾阴虚热之症。

治疗:

养阴清热,外感病应康泰肺阴、肾阴,阴虚内伤症为辩证分别对阴虚之脏腑调理,如肝阴、心阴等等。

d.  绛舌

舌质深红,主病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病为热邪入营分,内份病为阴虚火旺。

Ø     红绛光莹舌

舌象:

舌质红绛,舌面无苔光亮如镜面。

症状:

胃阴亡失,如外感热灼耗伤或慢性内伤病,此舌象为危重病象。

治疗:

滋补胃阴,康泰胃阴。

Ø     红绛晦暗枯瘦舌

舌象:

舌质红绛,舌体枯瘦,干瘪,舌面无苔少津,舌体颤动。

症状:

这种舌象系从红绛少苔发展而来,如见此舌象无论外感内伤,标志着肝肾之阴枯竭,属危重疾象,舌象为危重舌象。

治疗:

滋阴熄风,辩证滋阴相关脏腑经脉。

e.  青紫舌

青舌,紫舌与前述各类舌象不同,它主要反映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症—寒症与热症。

寒症为青紫舌以青为主,兼有紫色,舌苔多湿润。

热症为绛紫、深紫,是从红绛舌发展而来,舌面多为干燥。

Ø     淡白青紫舌

舌象:

舌质淡白基础上略见青紫,也见舌淡有瘀点斑,舌上润泽。

症状:

寒凝血瘀,舌象由淡白舌发展而来,血遇寒则凝,血液运行淤滞,现此舌象。

治疗:

散寒化痹,康泰肾阳、脾阳或辩证辅以十全。

Ø     紫绛舌

舌象:

全舌紫绛,实热证多为黄、灰、黑干燥苔,虚热证则苔少或无苔。

症状:

血分热毒深重,是从红绛舌发展而来,是外感湿病发展到最严重阶段,临床常有神昏、谵语、动血、动风(惊厥抽搐)。

治疗:

凉血散血(散血:

滋阴活血),辩证对动血,动风脏腑滋阴活血。

3)  望舌形

舌形常见有苍老舌、娇嫩舌、胖大舌、肿胀舌、瘦薄舌、裂纹舌、齿痕舌等。

它们也是内在脏腑气血发生寒热,虚实病理变化的反应,与望舌神、舌色一样,它们都是各自角度了解全身整体症状的方法,但更应注重舌色、舌苔的变化,这里对舌形简略介绍之。

a.  苍老舌

舌象:

舌质苍老,纹理粗糙,舌色深暗,舌上起刺或裂纹。

症状:

苍老舌无论舌苔是什么颜色,病属实证,热证,亦会出现芒刺,纹理不细腻,主病邪气亢盛。

治疗:

祛邪扶正。

b.  娇嫩舌

舌象:

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

症状:

舌色不论是什么颜色,娇嫩舌多主虚证,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的症候,舌质在娇嫩的基础上可见色红和娇艳。

治疗:

补益阳气,滋阴降火,康泰脾肾阳、康泰肺阴、康泰肾阴、康泰肝阴、康泰心阴,视辩证相关而治。

c.  胖大舌

舌象:

舌色淡白,舌体胖嫩,舌上多津水滑。

症状: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治疗:

补益脾肾阳虚,化气利湿,康泰脾肾阳、康泰肺阴、康泰肝阳。

d.  肿胀舌

舌体肿胀,与胖大舌不同,它多由邪热炽盛和中毒所致。

Ø     鲜红肿胀舌

舌象:

舌肿胀、灼热、疼痛,舌色红绛鲜艳。

症状:

有此舌象多为心脾积热,气血上扰,如神志不清,热入心里,心火上炎,气滞血壅,多为湿热蕴毒上泛。

治疗:

倾泻心脾积热,清热利湿,解毒。

Ø     青紫肿胀舌

舌象:

舌紫而肿或发黯发青,口唇肿大青紫。

症状:

这种舌多见于中毒,酒精、食物、药物中毒。

治疗:

解毒、化瘀。

e.  瘦薄舌

舌体瘦小而薄,瘦薄舌主病气血两虚,阴血不足。

Ø     淡白瘦薄舌

舌象:

舌形瘦薄,舌色淡白。

症状:

舌体无气血濡养,属气血亏耗,主要见严重的贫血,长期的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疗:

补益气血,康泰脾肾、康泰肺阴、康泰肝阴。

Ø     红绛瘦薄舌

舌象:

舌色红绛,舌形瘦薄。

症状:

此种舌象多为外感热病的后期,热伤营阴或内伤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医为阴虚火旺的疾病,如结核病、癌症、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心肾疾患。

治疗:

滋阴降火。

f.  裂纹舌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多少不等,统称裂纹舌,多属气血阴液亏损,主要见于心火,胃火炽盛可见此舌象。

Ø     红绛少苔裂纹舌

舌象:

舌色红绛,舌有裂纹。

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后期热盛伤阴,内伤病杂病阴虚火旺。

治疗:

滋阴降火润燥,辩证根据相关脏腑施以康泰肺阴、康泰肾阴、康泰肝阴、康泰阳明、康泰肝阳等。

Ø     淡白裂纹舌

舌象:

舌色淡白,舌有裂纹,有些舌象胖嫩淡白兼有裂纹。

症状:

前者由于气血不足,气血亏虚失于濡养,后者则为脾胃气虚,脾虚湿寝。

治疗:

养血润燥,康泰肾阴、肝阴,健脾利湿,康泰脾阳。

g.  齿痕舌

舌象:

舌体的边缘有牙齿的痕迹,舌多胖大,也有正常舌和瘦薄者。

症状:

此舌象多见于水肿、贫血,脾虚水湿内停,慢性心肾疾患者。

治疗:

健脾利湿,补益气血,康泰脾阳、康泰肺阴、康泰肝阳或酌情补益气血,康泰脾阳、康泰肾阳。

2.1.3.2.   望舌苔

1)  望苔质

苔质主要指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偏色、剥落、滑长、有根无根等。

a.  厚薄

舌象:

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凡舌苔不能遮底的称“薄苔”,而舌苔遮掩不能见底的为“厚苔”。

以舌苔的厚薄来判断病邪的轻重,是“厚薄”的临诊定义标准,凡舌苔薄的,病情多轻,予后较好;反之,凡舌苔厚的,病情多重。

另外,舌苔的厚薄变化,也可反应病势的进退。

一般,舌苔由薄变厚,说明邪气渐盛,为病进,舌苔由厚变薄,说明正气胜邪,为病退。

治疗:

解表、清里。

根据舌苔厚薄判断自己过去的诊断治疗是否切合病症,切合者由厚变薄,不切者,由薄变厚。

b.  润滑燥糙

舌象:

舌面润泽,不干不湿为“润舌”。

舌面水液过多,伸舌欲滴,流口水,为滑苔。

舌面无津,燥干无液,为“燥苔”,舌面粗糙,干裂如砂,为“糙苔”。

症状:

润苔说明无大病,病为轻证,滑苔为寒湿重证。

三焦阳气衰微,脾肾阳虚,水湿痰饮内停。

燥苔为二种原因,其一,感受温燥邪气,高热,大汗,吐泻,致出燥苔。

其二,痰饮水湿阻遏蒸化津液,故见燥苔,糙苔由燥苔发展而来,成为热盛伤津。

治疗:

白滑苔,外感应辛温解表,畏寒者,康泰肾阳,脾阳,阳虚火热者补康泰肺阴、康泰肾阴。

内伤病脾肾阳虚应温补渗湿,康泰脾阳、康泰肺阴,黄滑苔,宜健脾渗湿,燥苔,糙苔则用清热生津。

c.  剥落

舌象:

舌苔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称为“剥苔”或“花剥苔”。

症状:

久病,重病导致胃气,胃阴不足,或气血两虚,不能上承续生新苔,舌苔就出现剥落,其中犹以阴虚舌红苔剥最为常见。

治疗:

滋补胃阴,补益气血,康泰胃阴辅以康泰脾阳、康泰肾阳。

d.  有根,无根

舌象:

临诊观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有根苔”,若舌苔不着实,似浮涂于舌上,刮之即去,为“无根舌”。

症状:

临诊观舌之有根或无根苔,有重要的临诊意义,有根之苔,无论厚薄,均为正气未衰,而无根苔则不论厚薄都为正气衰竭,多见脾胃肾的气阴大伤,必为虚证。

2)  望苔色

望苔色在中医临诊中占有较重的位置,主病的苔色有白、黄、灰、黑四色,在病程发展中,还有兼色,如黄白苔、灰黑苔,白苔者,病在表;黄苔者,病在里;灰黑苔,病在肾;苔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病日进;苔色由黑而黄,由黄而白者,病退;看舌苔颜色,用于辨别病邪的轻重、表里、进退。

a.  白苔

白苔在一般临诊中,表示病情不太严重,予后尚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白苔也见于热症,如:

一些急烈性传染病,内脏的化脓性感染,另外,邪热入里迅速,都有白苔、白糙苔、白粉苔出现,在临诊中,除对白苔的主表主寒之外,也要注意特殊情况下的热症感染病情。

Ø     薄白苔

舌象:

舌质如常或略淡,苔白色,薄白而润,舌之本色可略见或不见,外感中风或伤寒证者,舌质略干。

症状:

外感表证或内伤杂证,但病情尚浅。

治疗:

解表,对证施治,康泰肺阴、康泰十全或对证辩证施治。

Ø     白厚苔

舌象:

苔白,不见舌质之底。

症状:

风寒邪盛,寒邪有化火入里的趋势,如为内伤杂证说明寒湿,痰食邪气正盛,如舌质色红或较红,表示正气尚盛,正邪相争正需医助。

治疗:

辛温散寒,温里利湿,表证为康泰十全、康泰肺阴,内伤杂证为对证辩证施治,相关康泰调理。

Ø     白腻苔

舌象:

苔色白,苔质细腻颗粒密致,粘生舌面,刮之不退,白腻苔易出黄泛。

症状:

湿邪即可出于外感,又可由于内生,为湿邪内停阳气被遏之象。

治疗:

健脾利湿,辩证虚实,以康泰脾阳或康泰脾阴调治。

Ø     白腻干苔

舌象:

与白腻苔相同,但舌苔较干燥。

症状:

湿邪痰饮可阻遏津液的传呈输布,上下达口舌。

“生湿不生津”,故现白腻干苔。

治疗:

化湿生津,康泰脾阳、康泰肺阴或对证调理脾阳。

Ø     白如积粉苔

舌象:

舌上满布白苔,厚腻如白粉积聚,舌质略红

症状:

外感温湿病,热毒内盛,夹有湿邪所致。

治疗:

清瘟泄热。

Ø     雪花苔

舌象:

舌苔白如雪花,积于舌面,舌质淡白。

症状:

脾阳衰弱,寒湿凝滞中焦,属危重病象。

治疗:

温暖脾阳。

b.  黄苔

黄苔乃外邪入里化热,主里证,热证,黄苔多与红降舌同现。

黄苔虽主里证,热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表证,虚寒证,风热,暑邪在表,也能出现薄黄苔,由阳虚寒湿,痰饮等停滞,郁久化热也可见到黄滑苔。

另外,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色中配黄,脾胃多为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等,在苔上为黄。

Ø     薄黄苔

舌象:

舌苔在淡白之上兼有浅黄色。

症状:

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未甚。

治疗:

表证当解表,表证已清,方宜清里。

表证当以康泰肺阴、康泰肾阴或见证康泰肺阴、康泰十全,清里则见证辩证施治。

Ø     黄厚苔

舌象:

舌苔黄而干涩,颗粒粗而疏松,满舌厚积,舌质红绛。

症状:

实热津伤,此舌象为里热亢盛,热盛伤津之象。

治疗:

清热生津,苦寒攻下,辩证施治分别酌情,康泰阳明、康泰肺阴、康泰肝阳、康泰肝阴、康泰心阴、康泰肾阴。

Ø     焦黄苔

舌象:

苔色黄灰黑相兼,苔质如烧焦烤糊的锅巴,舌质色红。

症状:

肠胃热结(阳明腑实证),邪热太盛,胃肠津伤,热邪与肠中粘尿互结成团,大便秘结,人体好像个密闭之大烤炉,舌苔之焦黄色。

治疗:

苦寒直析,急下存阴,康泰阳明急下,酌情辅以康泰肺阴、康泰肾阴等急下。

Ø     黄腻苔

舌象:

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

症状:

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故黄腻苔主湿热交结,痰热交结,食滞化湿等证。

治疗:

清热化湿祛痰,酌情辩证施治,分别康泰阳明、康泰脾阳、康泰肝阳、康泰肝阴、康泰肺阴等。

Ø     淡黄滑苔

舌象:

舌苔淡黄,舌质淡白胖嫩,有裂纹。

症状:

脾肾阳虚,湿郁化热。

治疗:

温阳化饮,兼以清热,康泰脾阳、康泰肝阴等。

c.  灰黑苔

舌象呈灰黑是病重之象,为里证,无表证,黑苔是热极或寒盛之象。

如舌苔黑而且水滑,是阳虚寒盛,它是从淡白水滑舌苔发展过来的,由红绛干黄苔演变而来的灰黑苔并干燥糙裂,此象是热极之证。

Ø     腻灰黑苔

舌象:

舌苔温滑,舌质淡白胖嫩,舌缘尖为白腻苔,舌中根部渐显灰黑苔。

症状:

脾肾阳虚,寒湿水饮内停。

治疗:

温中散寒,康泰脾阳、康泰肾阳。

Ø     焦黑干燥苔

舌象:

苔质焦黑,舌质色红,边缘光剥。

症状:

热极津伤,苔黑燥裂,舌质红绛,芒刺满布,为热极之象。

治疗:

清热生津,苦寒攻下,辩证酌情施治,康泰肺阴、康泰阳明、康泰肾阴,黑苔只要舌是有神舌,就不是危重之象,只是寒盛或热极之象。

舌诊

   舌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内容,对舌质舌苔望诊的深度和广度,是目前西医有关舌诊认识所不及的。

中医通过舌诊可了解人体脏腑的虚实,辨别病邪的深浅,病情的寒热,判断病势的轻重变化。

  中医为了深入观察舌象,将五脏分配于舌体各部。

常用的部份是,舌尖属心肺,舌中心属脾胃,舌两边属肝胆。

  舌诊分看舌苔和舌质两大部份。

  

(一)望舌苔:

舌苔指的是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薄垢,可借以辨识胃气(消化功能)的强弱,反映病邪的深浅和性质,以及肠胃(消化系统)的病变等。

舌苔的形成,正常时由胃气所生,故健康人的舌苔多薄白津润;病态时的舌苔,主要由于病邪的影响所致。

看舌苔着重观察苔质和苔色。

  ⑴苔质:

包括苔之有无、厚薄、干滑、腻粘等方面。

  ①有无:

可提示正气的盛衰,病势的进退。

有苔表示病人胃气尚存,机体尚有抗病能力;无苔则表示正气不足,抵抗力低,可见于热病后期的阴津亏损。

  ②厚薄:

可推断病邪的盛衰、病势的深浅。

薄苔多表示正常或病邪在表,病势轻浅;厚苔表示病邪盛,且入里,有的可兼有消化不良、上腹胀闷、打馊呃、恶心等证候。

如舌苔由薄变厚,则多为病邪由表入里,邪盛病增;如苔由厚变薄,则是病邪退,正气复,病将好转。

  ③干滑:

可表示津液的存亡,推断病邪的性质。

苔干多见于热性病高热,热伤津液,伴有口干口渴;干苔亦见于阴虚内伤,津液不足。

苔滑(苔面水分过多),则多见于寒证、湿证。

④腻腐:

可推断是否痰湿或食滞。

所谓腻,是指苔细腻紧密,中厚边薄、光滑,揩刮不去,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

腐苔,苔如腐渣,似腻而粗糙、疏松、刮之易脱,多为食积、痰浊。

⑵苔色:

主要为白、黄、灰、黑四种。

  ①白苔:

主表证和寒证,病势较轻。

如苔薄白津润,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痛的,多为外感风寒;若白滑腻,伴有胸闷呕恶、咳嗽痰多的是内有痰湿;舌苔白中带黄,伴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则为半表半里证;苔薄白微黄,也可见于风热外感。

  ②黄苔:

一般为里证、热证。

苔薄黄微干,为外感风热;苔黄厚干燥,多为里热、实热;黄燥干裂,起刺,兼有腹满便秘的,为燥热伤津;若苔黄滑腻,则多是湿热内蕴。

  ③灰苔:

多为里证,有寒证和热证之分。

灰苔滑润的,为虚寒或寒湿;灰苔干燥,多为实热伤津。

  ④黑苔:

多为重证,主寒盛或热极。

黑苔润滑,体寒肢冷,则多为阳虚或阴寒;舌苔干裂,多是热极或伤阴。

  由上可知,中医通过对舌苔的望诊,可推断病证的性质和演变,如苔色由白→黄→灰→黑;苔质由润→干→焦→裂,薄→厚,有→无,则多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病势由轻变重。

若舌苔朝相反的方向演变,则常为病势好转、病退或正复的征象。

但望诊舌苔时,应注意鉴别假苔或染苔:

哺乳期的婴儿,其舌苔多白腻,吸烟者多苔色黄腻;食枇杷、核黄素、阿的平以及某些黄色药物,如黄连、栀子等,可使舌苔变黄;食橄榄、腌菜、酸菜可使舌苔变黑等,这些都不能算病苔。

  

(二)望舌质:

观察舌的本质,包括舌的颜色和体态(形体、动态),中医常用以辨认脏气(正气)的虚实,气血的变化,病情的轻重。

  正常的舌质,应是淡红(不浅不深)、津润(不干不湿)、体态端正、运动灵活。

  ⑴望舌的颜色:

舌色主要有淡白、红、降(深红)、紫色等四种。

  ①淡白(比正常舌色淡):

主见于虚证、寒证。

舌色淡白嫩滑,多为阳虚或气血不足(脾阳虚可伴有食纳不香,腹胀便溏;肾阳虚可伴有畏寒、肢冷、面浮、足肿;气血不足的,可兼见少气懒言,四肢倦怠,心悸健忘等)。

舌淡白苔白时,如兼见食欲不振,大便稀薄,上腹胀痛,痛而喜热喜按的,则是脾胃虚寒;如伴有口淡、腹满、腹胀胀泻、四肢沉重的,多是寒湿困脾。

  ②红色(舌色鲜红):

多见于热证。

舌红而干的,为热伤津液;鲜红起刺的,为热盛化火;舌尖红的多为心火;舌边红的,多是肝胆火热。

  ③绛色(舌色深红):

主要见于里热深重。

外感热病出现绛舌是邪入营血的标志。

说明外邪已由表入里,里热深重,病情重笃。

内伤杂病出现绛舌是阴虚火旺之证,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

  ④紫舌:

多见于热证,寒证或淤证。

舌紫红干裂,伴有高热、失水的,多是热极阴亏;舌紫润滑,多见于阴寒盛、阳气虚;舌边间有紫色斑点,多为内脏瘀血;舌紫蓝胀胖,则多是疫毒或中毒。

  ⑵望舌的体态:

包括观察舌本身的老嫩、胖瘦、伸缩、硬软、芒刺、裂纹、歪斜与震颤等形态或动态。

  ①老嫩:

舌质坚敛苍老,多为实证;舌质浮胖、嫩滑,多属虚证。

  ②胖瘦:

舌体胀胖,多与痰、湿、热、毒有关,舌质淡白而胖的,多为脾肾阳虚,也见于气血两虚的贫血;舌淡红而胖,边有齿痕,多为脾不运化、痰湿内阻;舌红绛而胖,多为热毒炽盛,可见于感染性疾病,某些毒物中毒。

舌体瘦小、干瘪,多为阴血亏,虚火旺。

  ③伸缩:

舌伸长,吐露唇外,为“吐舌”;将舌摆弄于口唇外为“弄舌”,均为心脾有热,多见于婴儿;舌体紧缩,不能伸张,多是重证。

舌红绛短缩,多属痰湿内阻。

  ④硬软:

舌根强硬,运动障碍,语言不清或失语,多见于外感病人,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为中风预兆。

舌体软缩,伸弱无力,多属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⑤芒刺与裂纹:

芒刺是舌上的乳头(味蕾)突起,若舌质深红,为热病极期,阴虚火旺;若兼老黄、黑苔,多是热邪很盛;舌面裂纹,若舌质深红,为热性病热盛伤阴;若舌质淡白,为血虚不润。

⑥偏斜与震颤:

舌伸出时偏向一侧或半边舌体麻木或震颤,可见于中风;舌不自主地伸出,舌质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