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3227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ocx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知识提要]

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三个时期。

历届反动政府对内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出卖国家主权。

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内部原因。

但分析问题时要用辩证的观点考查。

一、晚清政府的统治

晚清指清朝政府后期从1840年到1912年的统治,政权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1861年辛酉政变后由慈禧太后执掌政权达到半个世纪之久。

(一)清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

1.政策、措施的调整

(1)兴办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对民间办厂依然实行限制政策。

(2)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甲午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力举借外债。

(3)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4)20世纪初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奖励实业。

2.政策、措施调整的原因和评价

(1)为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抵御外族入侵,办洋务以维护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地位。

(2)接受外国资本的原因是:

清政府腐败无能,迫于列强的压力,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

(3)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奖励实业,清政府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解广大人民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4)光绪帝依靠维新派谋划,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废除戊戌新政。

(5)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以应付国内危机,增加捐税,加重剥削。

(6)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统治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7)评价:

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与中国人民的革命,被迫调整经济政策,其主观动机在于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清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

1.专制独裁

(1)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对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任何改革。

(2)残酷镇压“百日维新”,尽管维新派在变法法令中未提出君主立宪、兴民权的要求,这充分表明了清政府的专制独裁本性。

(3)面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它说明清王朝力图维护封建专制,“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2.残酷镇压革命

(1)鸦片战争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集中全力进行镇压。

(2)对义和团运动采取由剿到抚,由抚再到剿的政策,镇压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对八国联军宣战,但并不真正抵抗。

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同时对辛亥革命也进行过镇压。

3.对外政策

(1)鸦片战争时期,政治腐朽,军备废弛,组织抵抗不力,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开始就缺乏抵抗决心,以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来结束战争。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辛酉政变使慈禧太后掌握最高统治权,并成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契机。

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政策,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其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

(3)在中外暂时和好”形势下,建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正式任命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让英国人代办中国外交事务。

(4)由勾结“和好”再走向对抗:

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清王朝与列强关系走向“再对抗”,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抵抗说明了这一点。

(5)在中法战争中,采取“不可衅自我开”方针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导致马尾海战惨败。

后又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使西南门户被打开。

(6)甲午中日战争,极力奉行“避战自保”,慈禧太后为“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

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7)清政府的完全屈服:

《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评价:

从这一时期总的发展趋势看,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尽管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乃至清朝“新政”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同时清政府在此过程中大量出卖主权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内因。

二、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和北洋新军的实力,建立起个人独裁的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从1912年袁世凯建立到1928年结束,其本质代表了地主阶级和各派封建军阀的利益。

(一)政局变化简史

1、袁世凯控制政权。

(1)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2)为复辟帝制,强迫国会选举他当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之后又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宣布改元,准备登极。

尊孔复古逆流随之而起。

(3)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帝制,不久绝望而死。

(4)、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以内阁总理的身份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全国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5)、张勋利用府院之争制造了一场短暂复辟。

(6)、护法运动中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实权。

(7)、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实权。

(二)北洋军阀主要罪恶活动

1.镇压人民斗争、维护独裁统治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制造“宋案”;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取消《临时约法》,大搞复辟帝制活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镇压护法运动;镇压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武装对抗国民大革命。

2.军阀割据混战,大小军阀各以帝国主义国家为靠山,割据一省或数省,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奉系、滇系、桂系、晋系等。

它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人口,以及中央的最高统治权互相混战。

军阀割据和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吴佩孚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制造“二七惨案”。

(2)段祺瑞抵制孙中山北上,破坏反帝斗争,1926年制造“三·一八”惨案。

不久,段棋瑞被迫下台。

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与直系吴佩孚共同“反赤”。

(3)1926-1927年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势力被消灭,奉军被迫撤回河北。

张作霖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也在北京搜捕共产党员,杀害了李大钊。

(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败回东北,被日本侵略军在皇姑屯炸死。

其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东北易帜,标志北洋旧军阀割据统治时期的完全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5)北洋政府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头脑,压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对外投降卖国

(1)袁世凯统治期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1915年,为了称帝,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袁死后各派军阀纷纷以各帝国主义为靠山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直系、桂系和滇系以英国、美国为靠山;皖系、奉系和晋系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

由此也可以得出军阀割据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的产物。

三、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49午〕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官僚资本主义在此期间形成.中国人民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一)政局变化概述

1.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

2.蒋介石政权通过对张作霖的“二次北伐”及各种手段形式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形成了国共两党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4.1932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成立,中国出现了中共领导的政权、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存局面,1937年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中共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改为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特别政府。

5.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土地上出现了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立局面。

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灭亡,国共两党关系再度紧张,内战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统治中国2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主要活动

1.政治方面:

(1).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争夺最领导权。

不久,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2).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排除异己,军阀混战,蒋介石取胜。

(3).对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4)抗战初期,同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进人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加强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政策重心转向对内反共,掀起反共浪潮,制造“皖南事变”。

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

是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

(5).抗战结束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把戏,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最终失败。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制造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暴行,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造成“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五•二Ο”血案。

残酷镇压台湾“二·二八”起义,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

(6).在人民解放战争打击下1949年蒋介石发出元旦求和声明,企图以假和平作缓兵之计。

并被迫下台,退居幕后指挥。

李宗仁任代总统,与中共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但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没。

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

2.经济方面:

(1).抗战前,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

(2)抗战中,推行统制经济政策;抗战后,推行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的经济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蒋介石出卖国家权益,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3.外交方面:

抗战前,奉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开展“改订新约运动”、面对日本的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抗战初期积极抗战,中后期奉行消极抗日的政策。

抗战后,投靠美帝国主义,把国统区变成美国变相的殖民地。

4.文化方面:

发动文化“围剿”,打击、迫害国统区的进步文化。

5.反共反人民的军事活动

(1)十年内战时期:

1930年底到1933年,对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对被迫进行长征的红军实施围追堵截;残酷镇压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情况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并成立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发动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3)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开始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

(三)国民党性质的演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国民党成份比较复杂,但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2.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演变为代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

3.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统治,它的政治特征是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坚持独裁统治,蒋介石是中国的大独裁者。

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措施,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经济,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史贯穿于中国近代后期的经济史的始终。

日本侵略者要灭亡中国,迫使蒋介石集团不得不与中共合作抗战,但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又决定它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其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导致抗战期间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强化,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例题解析】

【例1】乾隆帝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

“这反映出①清王朝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②清王朝完全禁止与西方贸易关系③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根本基础④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解析】D②项“完全禁止”不符合史实。

④项认识错,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它没有成为自然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D为正确答案。

【例2】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长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

“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

”商业关系的推广,这是一个关系最高无上利益的问题。

“以上文件表明英法两国①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②准备扩大与中国贸易往来③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④要求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解析】B注意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来认识:

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向清政府得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英法决定发动战争,因而①项、③项不符合史实。

②④符合题意。

【例3】下列国民党的政策使本阶级和民族兼受益的是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②法币政策③抗战时期的统制经济政策④联共抗日政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答案解析】C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的卖国妥协政策,使中华民族利益受到很大损害,而统制经济政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这两者都没有使整个民族受益。

【例4】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队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是

A、淞沪会议B、太原会战C、枣宜会战D、百团大战

【答案解析】B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例5】请结合史实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那些认识和结论。

【答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概括、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是:

①形成原因的分析关键在于搞清“中外和好”双方面的原因,即清楚清政府为什么要和外国列强和好,外国列强为什么愿意和好,双方“和好”的背后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②得出结论和认识,先要理解“中外和好”的实质;其次掌握“中外和好”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及其实质;再次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件事中的作用。

形成原因: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产生剧变,双重的社会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列强在华利益;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进一步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侵略权益并不取代清朝统治,因此是“肢体之患”;而太平天国起义与清朝分庭抗礼,是“心腹之患”。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有屈膝投降与列强修好,“借师助剿”;③在侵华的战争中列强遭到人民英勇抗击,深感对华不宜直接统治,只有以清政府为代理工具才能达到侵略的目的;④辛酉政变后,主张尽心议和的慈禧太后上台,正式向列强“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和好的局面形成。

结论,“中外和好”的实质是列强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外和好”从根本上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专题训练】

第Ⅰ卷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统治的办法是()

A、首创八股取士B、鼓励乾嘉学派

C、提倡程朱理学D、提倡尊孔复古

2.促成辛酉政变的原因包括()

①《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洋人的问题上形成分歧,②慈禧太后萌生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政治野心③慈禧与奕訢同肃顺等辅政大臣矛盾加深④奕訢与外国侵略者密谋,支持慈禧政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使清廷政局的人事安排发生明显改变,汉族官僚势力迅速扩大,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有()

①汉官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②汉族官僚在清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洋务运动长达三十年④汉族官僚由于清廷设立“皇族内阁”而离心⑤汉族军阀集团终于取代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推翻了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⑤D、①②④

4.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主要是由于()

①清朝缺少对外交涉机构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多③外国公使驻京④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外交机构⑤奕訢出于个人权势的考虑,奏请设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④⑤

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是()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排斥B、中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

C、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D、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影响

6.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

就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战争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B、国防实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

C、政府的决策直接关系战争的结局D、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7.导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包括()

①清朝战略方针错误②中国综合国力远不及日本③西方列强支持日本④李鸿章误国导致中国官兵普遍士气低落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8.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的区别主要是:

()

A、实施的目的B、实施的方式

C、实施的内容D、资产阶级的反响

9.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主要表现在:

()

A、赔偿白银4.5亿两B、设立使馆界,受外国军队控制

C、严禁中国人民反帝D、改设外务部

1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两次复辟,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B、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C、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11.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已经不可救药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利益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秩序”

12.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3.袁世凯加紧专制统治,公开破坏《临时约法》的第一个行动是()

A、直接操纵内阁改选B、变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C、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总统D、废除《临时约法》

14.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制造者是()

A、张作霖B、吴佩孚C、段祺瑞D、孙传芳

15.奉系北京政府和宁汉合流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相同点是()

A、反对苏联B、依靠日本C、亲英关系D、承认苏联

16.直、皖、奉三派军阀与国民党新军阀的共同点是()

A、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以国民革命为政治招牌

C、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口号

D、党内派系斗争始终存在

17.官僚资本完成对全国经济垄断的核心措施是()

A、整顿税务B、垄断金融C、改革币制D、垄断工商业

18.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B、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

D、中共力量的不断壮大

19.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20.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表明国民党:

()

A、准备投降日本B、要消灭共产党的力量

C、亲日派开始掌权D、要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21.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由合作转为对抗,其原因是①国内主要矛盾变化②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③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统治④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下列社会经济凋敝现象与货币政策有关的是()

A、明朝末年的经济状况B、建国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民不聊生D、一战后的日本经济危机

23.1946年11月“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拒绝参加,其原因是()

A、国民党已经挑起内战B、国民党不允许其他党派参加

C、“国民大会”违反政协协议D、“国民大会”确立了伪法统

24.袁世凯与蒋介石相似之处有()

①实行一党专制②制定宪法③实行独裁统治④向某一帝国主义国家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5.聘请外国侵略者为本国政府军事、政治、财政顾问、连警察特务机构也同外国人合办的是()

A、清政府B、袁世凯C、段祺瑞D、蒋介石

第Π卷

二、材料解析题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展流衍。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9月袁世凯《祭孔令》

材料二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

材料三

“唯忠与孝,实中华民国立国之本,今当国家危急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

材料四

“五四以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与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二种思想,突然输入于我学术界之中,流行全国。

”这些思想主张“是与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应的”,“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

——1943年3月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回答:

(1)结合背景、目的、作用评价上述四段材料。

(2)概述儒学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的主要作用。

(3)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地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颁给林则徐钦差大臣关防,并令“弛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材料二1840年9月,当英军抵达天津海口时,道光帝谕旨:

“英夷船只游戈沿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饷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