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3139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科教版教案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例分析、对比、交流与讨论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机械运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

并提出问题:

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观察画面(或者动画)。

画面上的内容有:

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

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学生明白运动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二、参照物

  用历史词句设疑,提出问题:

到底是谁在运动?

  用多媒体展示词《浪淘沙》的画面: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展示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句子:

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设计船在两岸有山的江中行驶的动画以及月亮在云中移动的动画)

  学生观察

  画面1:

一艘船在江中行驶,看到两岸的山都向自己走来,仔细看却是自己乘坐的船在行驶。

  画面2:

看到夜空中的云在向西方运动,可是有人说是月亮在向东走。

  学生讨论,有的说山在运动,有的说船运动;有的说月亮走,有的说云在走。

产生疑问。

  再展示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

几个同学送一个同学坐火车回家。

  学生看到画面:

几个同学送小明乘车回家。

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同学们也与慢慢远去的小明挥手告别。

  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同学们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

  学生讨论:

  甲:

我觉得同学们说得对,小明随车走了!

  乙:

那么为什么小明觉得同学们向后退了呢?

肯定也有道理……

  学生继续讨论,会得出各种各样的道理和原因。

  老师提示:

大家说得都很对,但是我们每个人说谁在动都是有一个标准吧!

你们是以谁为标准得出小明或者同学们在运动的呢?

  大家讨论说出各自的标准,同时也明白了其他同学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是与自己选取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画面以及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白: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同学们明白参照物的定义以及怎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以刚才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

再让学生们判断刚才两句诗词中描述运动时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加深对参照物和运动的理解。

  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望着同学们向后退去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而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

  学生们发言描述各自选的是什么为参照物。

  得出结论: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个事实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

  再提出问题:

为什么小明和同学们选取的参照物会有所不同呢?

为什么送他的几个同学选取的参照物都是一样的呢?

  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小明和同学们选参照物不同,而同学们选参照物相同,是因为他们那样选取参照物后,自己对于运动的描述方便(或者得出类似的结果)。

  得出结论:

参照物的选取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定。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学生知道该怎么选取参照物。

  展示动画:

“中星20号”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遨游,让同学们判断运动情况。

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观察:

“中星20号”同步卫星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

  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

三、运动的分类

  展示一系列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线。

  观察画面:

(1)儿童乘坐的小船沿直线下滑;

(2)观览车缓慢地做圆周运动;

(3)过山车在弯曲的轨道上飞驰;

(4)空中飞艇边颠簸边转圈。

  学生描述运动的路线情况。

  老师概括总结: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动。

?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例。

  学生举出各种自己熟悉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很多实际中的运动都包含着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

使学生掌握:

  1.物质世界都是在运动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

  2.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分。

五、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

【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方面的题材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想像力,说明相对运动这个简单的物理知识在现实中也是有很大用处的。

摄像师要以什么为参照物才能拍摄出我们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

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使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

二、快与慢

?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快与慢演示材料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展示3组6幅画面,这是自然界和社会中一些物体运动的描述,提到运动我们都会想到有的运动快,有的运动慢。

提出问题:

在这些画面中,你是怎么比较鹰和箭鱼,蜗牛和树獭运动快慢的。

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飞驰哪个运动得更快?

  学生观察画面

  第一组:

喷气式飞机每小时飞行950Km,磁悬浮列车最快每小时行驶430Km;

  第二组:

蜗牛1h只爬出5m,树獭爬5m竟要用25s;

  第三组:

鹰捕鱼时秒就能飞出5m,箭鱼能在秒内游出2.8m。

  学生讨论,一些可能说用路程来度量,一些可能说用时间来度量。

  回答:

比较鹰和箭鱼时我们是看它们在里运动的距离,鹰在内飞出了5m,比箭鱼的2.8m快;

  比较蜗牛和树獭是看它们爬出5m用了多少时间,蜗牛用了1h,而树獭用了25s,所以树獭快;

  学生在比较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

大家已经知道了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就运动得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它就运动得越快。

?

  可是当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不同时,我们怎么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

二、速度

  我们看一下这个画面:

小明与小聪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分别为2500m和1500m,他们分别用30min和20min的时间从家步行到学校。

他们谁走得快呢?

  可能有的说小明走得快,因为他走了2500m,有的说小聪走得快,因为他只用了20min?

  老师提示:

那么他们在一分钟内谁走得远呢?

  学生计算得出:

小明一分钟走83.3m,小聪一分钟走75m,大于75,所以,小明走得快!

  老师得出结论和总结:

对于不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的运动,我们是不是都可以用每一分钟或者每一秒钟,甚至每一小时他们通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的快慢呢?

  学生明白了可以这样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可是到底该怎么叙述还是有困难。

  物理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

从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中大家得出应该怎么来描述速度呢!

  速度就是通过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用物理语言应该这样来描述速度:

用s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就有

v=s/t

  引导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大家在日程生活中还见到了哪些速度的单位呢?

比如汽车的速度单位是什么呢?

  有千米每小时或者公里每小时。

  要求学生计算出刚才给出的6幅画面中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谁快?

即谁的速度大?

  学生计算出来:

  得出飞机是950km/h,列车是430km/h;

  蜗牛是5m/h,树獭是5m/s;

  鹰捕鱼是50m/s,箭鱼是28m/s。

  在比较不同单位的速度大小时遇到了困难。

  提示单位不同时,没有办法比较大小,是否可以化成一个单位呢,比如国际单位。

  于是学生经过统一单位后,得出列车是119.4m/s,大于鹰捕鱼的50m/s。

  再展示一系列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要求学生都记住,让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各种物体运动速度的数量级的印象。

但是几种重要物理量的速度(真空中光速、空气中声速)要求记住。

同时结合运动员的速度通过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举一个例子,加深大家对速度的理解。

  一辆汽车在下列运动中,是变快、变慢还是不变?

(1)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长

(2)用越来越长的时间走过等长的路程

(3)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

(4)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

(5)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短

  学生分析问题,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通过各种速度大小的比较、计算,使学生掌握:

比较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五、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收集各种代表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资料,如陆地上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海中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天空中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以及国内各班列车、飞机的速度等。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

老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得出速度的概念、公式,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通过各种自然界中速度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三、直线运动

目标:

认识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一词,什么是运动?

运动分不哪几类?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直线运动。

二、教学“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沿直线运动的各段路中,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物理学中这种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沿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经常发生变化,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种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可用平均速度表示:

V=s÷t

练习:

小明在百米赛跑中,前50m经历的时间是,跑完100m经历的时间是。

他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前50m内的平均速度是。

从上题你发现了什么?

(由此可见,平均速度是对某一段或某一段时间间隔而说的,对不同的路程或不同的量间间隔,平均速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

4.实验探究:

平均速度的测量(见教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发展空间。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