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2863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docx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

  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

  【前言】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ū),是安陵国的臣子。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

本文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不辱使命”,不辜负使命。

辱,辜负,辱没。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1唐雎(ū),也作唐且,人名。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2秦王:

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3使:

派遣,派出。

  4谓曰:

对说。

  5欲:

想。

  6以:

用,用作介词。

  7之:

的。

  8终:

始终。

  9守:

守护。

  10易:

交换。

  11安陵君:

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

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12其:

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无义。

  13许:

答应,允许,准许。

  14曰:

说。

  15加惠:

给予恩惠。

加,给予。

  16善:

  17虽然:

即使这样(但是)。

虽,即使。

然,这样。

  18先王:

死去的国君。

  19弗:

不。

  20使:

  21以:

用。

  22且:

况且。

  23秦灭韩亡魏:

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

秦灭韩国在公元前230年(始皇十七年),灭魏国在公元前225年(始皇二十二年)。

  24而:

但。

  25以:

凭借。

  2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故,所以;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27请广于君:

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扩充;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28逆:

违背。

  29轻:

轻视。

  30与(yú):

通“欤”,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31直[3]:

只,仅仅。

  32怫然:

盛怒的样子。

  33公:

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谓。

  34布衣:

指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35庸夫:

平庸无能的人。

  36士: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37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38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39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仓,通“苍”,苍鹰。

  40怀怒未发,休祲(ìn)降于天,与臣而将(iāng)四矣: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于,从。

  41若:

如果。

  42必:

将要。

  43怒:

发怒。

  44缟(gǎo)素: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45是:

此,这样。

  46秦王色挠:

秦王变了脸色。

挠,屈服。

  47长跪而谢之: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

谢,认错,道歉。

  48谕:

通“喻”,明白,懂得。

  49以:

凭借。

  50存:

幸存

  51者:

原因。

  52徒:

只。

  53以:

因为。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

“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

“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虽然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安陵君)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b/19521,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

“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个时候。

”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赏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

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

使者转达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

“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

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

“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

  秦王先设骗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首开祸端。

安陵君婉辞坚拒,有理、有利、有节,不失明君风度。

“秦王不悦”,矛盾趋于激烈,安陵前程险恶。

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

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作者剪裁材料的眼光和胆识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个回合,基本内容貌似是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细细读来,有三点不同:

其一,地点不同了,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了,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了气之后;其三,人物不同了,作为区区小国的使臣所面对的却是汹汹然不可一世的秦王。

三点不同,使得唐雎比起安陵君所处的境地更加百倍地难于应对,国家命运,个人生死,全在此一举。

  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

“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这是质问。

“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

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

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

“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

接着再用一句,提要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却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

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矛盾发展了,尖锐了,唐雎如何应付呢?

于是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斗争。

  第二个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

“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

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

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

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

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

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

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

  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

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

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这段文章之所以有说服力,还在于唐雎采用了完全正确的斗争策略。

无论是以秦国和安陵,还是以秦王和唐雎来说,如若较力,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可斗智。

从总体上来说,秦国和秦王当然是强大得多,但在某一个小的局部,在秦王的朝廷上,又是二人面对面,近在咫尺之间,秦王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无济于事了;反之,秦王怕死,而唐雎舍生取义,敢于斗争,这时的优势在唐雎一边。

唐雎抓住了这种优势,并且懂得这种优势稍纵即逝,所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于秦王。

  作者也是十分聪明睿智的,他深深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台词的重要,于是全力以赴,让他来作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风过气清,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

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

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个回合(第四段),是事情的结局,其实已没有什么斗争,只不过是在风过气清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让秦王来请降。

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实写秦王,让他自己把自己灵魂中长期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另一面──卑躬屈膝、懦弱无耻展露给人们看。

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做;“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之中,真是奴颜卑膝之态可掬。

秦王的这种两面性表现无遗,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站起来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写作特点之二,是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

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

我们先说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

  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唐雎。

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是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低头,丝毫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

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唐雎先恭后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胸有成算,但由于处境危险,不可鲁莽草率,故意含而不露,待机而发。

秦王先倨后恭则根本不同。

先倨,是因为自己是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恭,是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中衬托手法的使用,是以安陵君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

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

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

但反回头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一篇六百余字的短篇记叙文,同时写了三个人物,故事首尾完整,人物形象生动。

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其他诸如剪裁的功力、情节的紧张曲折、人物语言的简洁和个性化方面,本文都有很高成就。

但只要掌握以上两个方面,这几点由读者自己仔细领会,大概是不太困难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