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977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1.docx

《农业推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推广1.docx

农业推广1

《农业推广学》

一、选择题

1、根据行为主体不同,人类的行为可分为:

①个体行为(农民个人行为);②群体行为(农民家庭行为);③领导行为(也称引导性行为)(村领导者、科技示范户的行为);④组织行为(村民委员会、农业企业、宏观管理的行为)。

2、影响采用率的因素:

影响采用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除此之外还有创新决策的类型、沟通渠道的选择、社会系统的性质以及行为变革的努力程度等。

3、创新采用者分为:

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后者。

4、大众传播媒体的四个特点:

①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②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③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④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的。

5、推广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重复原则;②随机原则;③局部控制原则。

6、农业信息的种类:

按照农业信息的作用不同分为:

①农业政策信息;②农业技术信息;③农业市场信息;④农业生产信息;⑤农业人才信息⑥农业资源信息;⑦农业推广管理信息。

7、影响农民学习能力的因素:

①年龄;②文化教育程度;③心理状况;④环境方面的因素。

8、农业推广组织类型:

①行政型;②教育型;③项目型;④企业型;⑤自助型。

9、农业推广研究的目的:

是发展生产力和培养农民的个人能力与素质。

10、农业推广沟通的四大要素是:

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和沟通媒介。

11、影响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生理、心理、文化三个因素;外因有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

12、创新的采用决策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个人选择型创新决策;②集体决定型创新决策;③权威决定型的创新决策。

13、农业推广中常用的程序(七个步骤):

①项目选择;②试验;③示范;④培训;⑤服务;⑥推广;⑦评价。

14、农业推广学的研究程序有四个程序:

选题阶段、制定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及分析总结阶段。

15、古代农业推广活动包括:

①远古时代的教稼;②古代的劝农。

16、人的行为特点:

①目的性;②可调节性;③差异性;④可塑性。

17、农民在一项创新过程需要五个阶段:

①认识阶段;②兴趣阶段;③评价阶段;④试验阶段;⑤采用(或放弃)阶段。

18、农业创新自身的技术特点对其扩散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技术的复杂程度;②技术的可分性大小;③技术的适用性。

19、推广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干部、专家、农民三结合参与的原则;②坚持“四效”统一的原则;③有助于提高农民自我价值认识的原则;④切实可行的原则;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的原则。

20、实验方法中的主要内容是:

试验的重复次数、小区面积和形状、小区排列方法、小区数目、保护区的设置、田间调查项目、室内考种分析项目和方法等。

21、信息的特征:

①有效性;②时效性;③传递性;④寄载性;⑤共享性;⑥普遍性;⑦规范性;⑧可处理性。

22、适应性试验的对比方法分为:

①新旧对比;②空白对比;③数量对比;④时间对比;⑤方法对比。

23、农业推广演讲的主题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①现实性;②针对性;③新奇性;④通俗性。

24、农业推广的特点:

①生产性;②教育性;③综合性;④社会性;⑤周期性。

25、创新衰退的原因:

①无形磨损;②有形磨损;③推广环境造成创新的早衰。

一是政策磨损;二是价格磨损;三是人为磨损(又叫推广磨损)。

26、人类行为可分为四个层面:

①知识层面;②态度层面;③技能层面;④期望层面。

27、案例研究法主要有三类:

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

28、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29、农业推广信息的分类:

①按专业分: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门类;②按学科分:

如种植业中可分为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种子等,畜牧业中又可分为养牛、养猪、养羊等类别;③按垂直系统分:

上级部门、本部门、本单位、下级业务部门等;④按横向系统分:

科研、教育、推广、水利、气象、金融、工商税务、支农工业部门;⑤按时间序列分:

即按年月排列。

由于信息内容繁多,来源复杂,常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并划分不同的级别和层次,形成一个系统。

比如按照农业分类,一级分类有种植业、林业;种植业二级分类有经济政策、资源区划、种植业技术等;种植业技术中三级分类可分为栽培、植保、土肥等;栽培四级分类又可分为小麦、玉米、棉花等。

30、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

①创新性原则;②需要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④题目大小要适中原则;⑤实事求是原则。

31、衡量和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和效率的指标主要有转化率、推广率及推广指数等。

此外与其相关的还有平均推广速度、新增总产值、新增纯收益、年均纯收益和投入产出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

32、个别指导法的四个特点:

①针对性强;②解决问题的直接性;③沟通的双向性;④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33、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①试验目的要明确;②试验结果要可靠;③试验条件和材料要有代表性;④试验结果要有重要性。

34、农业信息传递手段:

①人工传递;②电信传递;③光通信传递(包括:

光导纤维通信和激光通信)。

35、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原则:

①朴实平等的原则;②深入浅出的原则;③科学规范的原则;④事实教育的原则。

36、农业生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农业生产结构调查、商品生产调查、经济政策调查以及生产经营效果调查等。

37、影响农民行为的阻力:

传统的价值观与信仰、生产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经济状况落后、市场信息不足。

38、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

①因地制宜原则;②试验示范原则;③智力开发原则;④合作推广原则;⑤服务配套原则;⑥综合效益原则。

39、农业推广效益评价包括: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评价。

40、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通常有: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投资经济效果、项目推广总经济效益、年平均经济效益、单位面积增产量(值)等等。

二、名词

1、生存空间:

是“农业推广框架”理论的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外部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区域环境等。

2、农业混和体:

农业推广并不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惟一因素,除去农业推广之外,还有科学研究,农民的地位及积极性,农业投入的供给、价格、市场、信贷、土地、劳力、资本、教育,可用资源的占有以及其他有关支持服务系统等。

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一个“混合体”,共同影响和推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

3、农业推广沟通:

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效率。

4、行为:

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5、需要:

是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6、动机: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

7、行为改变:

也称行为改造,是指行为变革者通过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利用不同的外加手段,达到引导、优化人的行为的目的,其基本内容是对行为的强化、弱化和方向引导。

8、优势动机:

在动机结构中,各个动机的强度不同,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

9、行为改变过程:

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和心理活动过程。

10、创新:

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方法或思想。

11、农业创新:

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12、农业创新的采用:

是指采用者个人从获得新的创新信息到最终在生产实践中采用的一种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13、创新度:

又称创新采纳度,是指某一个体(或其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或数量关系)。

14、采用率:

是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通常可以用某一特定时期内采用某项创新的个体数量来度量。

15、社会系统:

是指在一起从事问题解决以实现某种共同目标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成员或单位。

16、系统:

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17、系统规范:

是在某一社会系统成员中所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常常是变革的重要障碍之一。

18、意见领袖:

是社会系统中对其他成员言行产生影响的成员。

19、意见领袖关系:

是某一个体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非正规影响的程度,这种关系在沟通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行为变革者:

是朝着被变革机构认定为理想的方向来影响客户创新决策的人。

21、创新传播:

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或叫社会性区,如一个村,一个乡)人与人之间采用行为的传播,即由个别少数人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

22、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传播的过程。

23、农业推广方法:

是农业推广部门、推广组织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24、大众传播法:

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25、集体指导法:

又称团体指导或小组指导法,即在同一类型、同一地区、相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条件下,推广人员把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

26、个别指导:

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27、成果示范:

又称效果示范或结果示范,它是用成果的最终效益或结果来展示科技成果的优越性的一种方法。

是所有推广方法中最为有效的方法。

28、方法示范:

是指在推广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演示某种技能的一种方法。

29、农业技术市场:

是进行农业技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渗透、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的桥梁和纽带。

30、促销:

是农业推广部门及其实体为了激发农民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欲望,通过人员或非人员的方法,传播技术和商品信息,影响农民行为、提高技术普及率、扩大产品销售量而进行的一系列促进工作。

31、农业推广教育:

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推广工作、农村开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为教材,以开发农民智力、提高农民素质、改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为目标的一种业余教育。

32、农业职业技术培训:

是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技术骨干为主的非学历教育。

33、农业推广目标:

是指为达到某种推广境地的行动方向。

是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行为指南,也是检验推广工作好坏的尺度或标准。

34、农业推广计划:

是推广组织对介入推广活动的资料进行统筹,并对一定地理(行政)区域内未来一定时期中,有关推广工作和活动的总的描述,是推广工作的行动指南。

35、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

是指影响农业推广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是推广服务系统、目标团体系统以及由这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农业推广工作系统都无法控制的,对农业推广工作系统的运行及其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36、农业保护政策:

是指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良好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的总称。

37、科技成果:

指的是某一科学技术课题,通过调查、试验、研制、实验、观测或思维活动取得新成就,并通过技术鉴定和社会实践认可,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结果。

38、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是指把技术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农业生产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产生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并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

39、推广率:

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指推广的科技成果数占成果总数据的百分比。

推广率=(已推广的科技成果项数/总的成果项数)×100%

40、推广度:

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实际推广规模占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三、填空题

1、国外使用“推广”一词,最早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推广”一词。

2、“农业推广”一词,则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初的赠地学院开始应用的。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使农业推广法制化,同时也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并成为现代农业推广的专用词。

3、农业推广的基本要素:

农业推广的目标、内容、方式与方法。

4、农业推广分为狭义的农业推广和广义的农业推广两种类型。

5、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推广注重于“咨询工作”,注意解决农村人口中面临的多种特定问题。

美国注重“推广教育”,强调教育方法,着眼于利用研究工作来帮助农民查明问题和解决问题。

6、农业推广的内涵受时间、地点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历史发展而演进。

7、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对象是农民行为自愿变革的规律性。

8、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层次,即方法论、基本方法及研究的程序。

9、我国农业推广发展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①古代农业推广活动(劝农式);②近代农业推广活动(教育式);③新中国农业推广活动(开发咨询式)。

10、1855年密执安州通过法案成立州学院,是美国最早的农业科学教育学院,也是美国赠地学院的先驱。

1862年2月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哀法》,亦称赠地学院法。

11、在美国农业推广史中,有两位著名的先驱人物:

纳伯和巴特菲尔德。

12、1903年,纳伯亲自在行克萨斯州创建合作示范农场,推广良种和新技术,连续两年都获得很大成功,他后来被称为“美国农业推广之父”。

13、农业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变量的影响:

一是农业推广人员本人的特征、素质;二是他所处的农业推广组织和工作环境的优与劣。

用公式表示:

P=f(I,Es)式中:

P—工作绩效;I—个人特征;Es—环境变量;f—函数符号。

14、人的行为产生过程:

动机→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紧张消除→内在需要外在刺激→动机。

15、每一项具体的农业推广活动一般应包括两大要素,即推广内容(信息)和推广方法(沟通)。

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是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推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

16、沟通渠道是指传送和接受农业信息的通道和路径。

有单串型、饶舌型(又叫轮式渠道)(集体指导)、扩散型(一传十,十传百)、全通道型(农民小组讨论会、辩论会)。

1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是需要与行为分析中的经典理论。

18、在动机结构中,各个动机的强度不同,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

人的某种行为的产生是多优势动机支配的。

辅助动机对行为产生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

19、操作系统反射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即创造一定的操作条件),就可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化论,即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又把这一理论称为强化理论。

20、行为改变模式:

公式B=f(P,Es)式中;B—行为;P—人;E—环境(Es特指个体能感知到的环境);f—函数符号。

(并非环境中的全部因素都影响个体的行为,只有那些能为个体所感知的环境因素才构成心理环境,才能影响个体的行为)。

21、KASA模式:

人类行为可分为四个层面:

①知识层面;②态度层面;③技能层面;④期望层面。

22、专家指出,知识的改变比较容易;态度的改变就增加了困难,所需要时间也更多;而最困难的、花时间最长的团体行为的改变。

23、具体的学习改变:

是推广对象行为的一种最基本的改变,指知识、态度、技能、期望四方面的改变,即增进知识、改变态度、增加技能、增强期望。

24、发展性改变:

指个人能力、性格的改变,有利于增进工作效率,是一种做事方法的改变。

(如领导才能、组织管理才能、合作共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事物的观念,责任感等的改变)

25、影响农民行为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技术的效用、先进的推广服务、各种机会的增多、政策环境的改善、对外联系的加强。

26、农民群体行为的改变,是一种最困难、最费时但却是最重要的行为改变。

群体行为的改变首先是集体意识的培养,并把集体意识上升为集体主义意识,最后才能使他们步调一致,达到群体行为的改变。

27、集体行为的共性:

心理相容、行为从众、相近相悦、相似相辅。

28、农业创新的扩散规律主要包括:

①创新的扩散方式;②创新的扩散过程;③创新扩散周期性;④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

29、农业创新扩散有四种方式:

①传习式(世袭式);②接力式(单线式);③波浪式(辅射式)(如:

以点带面);④跳跃式(飞跃式)。

30、同一创新有不同扩散曲线。

同一创新在不同地区推广过程中可出现不同扩散曲线。

31、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主要有经营因素、技术因素、农民因素、政府政策以及农村家庭、社会组织机构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既影响创新扩散的速度,又影响农民采用的累计百分率。

32、推广工作是给农民送“鱼”,而是要使农民学会“养鱼、捕鱼”的方法;不是“输血”,而是要培养其“造血”功能;不是给农民送“金子”,而是要教农民学会“点石成金”的本领。

33、坚持综合效益原则是指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达到整体效益最佳。

34、农业推广程度的七个步骤中,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程序中最基本的程序,即称“三大”基本步骤。

35、一般推广方式是目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推广方式,它起源于英国。

36、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初创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银行倡导和支持,在世界范围内该方式迅速得到发展。

37、群众性推广方式最大的优点(特点)是:

推广工作切合实际。

38、有效率:

是指通过某种方法采纳某成果的农户数占成果到户总数的百分率。

39、推广试验的类型按试验小区的大小来分:

分为小区试验和大区试验两种。

40、小区试验:

又称技术适应性试验。

在小区试验中,每个水平或处理一次所占土地(小区)的面积较小(6.6—66.7m2),这是试验探索阶段多采用的形式。

41、大区试验:

又叫中间试验或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

当小区试验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有效地增产措施已基本明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大区试验。

一般每个区的面积在33.3m2以上,试验地代表性已接近大田水平,同时起到了初步的示范作用,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42、一般在土壤肥力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小区面积可以适当小些,每个处理小区面积在100m2左右即可。

如果土壤肥力不均匀,面积可以适当扩大。

联合国粮食组织发行的“谷类种子技术”一书中,提出稻麦品种比较试验的小区面积为5—15m2;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为15—25m2。

43、“绿色证书”:

是证明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工作岗位规范要求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经当地政府认可的从业技术资格凭证。

44、“绿色证书”制度:

是指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从业技术资格培训、考核、发证等要求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成为农民从业和培训的规程,确保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的一种农民培训制度。

45、农业推广目标的层次:

从宏观上讲,农业推广目标体系一般可分为四级层次,即总目标体系、分目标体系、小目标体系和子目标体系。

46、推广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

①农民的需要;②社会的需要;③市场的需求;④专家的意见。

47、美国农业推广实行“三位一体”的合作推广体制,这在很早以前就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了,并且至今未变。

48、1914年5月8日,美国总统W•威尔逊签署了《史密斯•利弗法》。

该法奠定了美国农业推广的基石,它确定了美国农业推广的基本特征——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推广。

49、1983年我国农业部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试行)》,1993年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至此,我国的农业推广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50、农业推广的直接功能是:

①增进农村农民的基本知识;②提高农村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③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技能;④改变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⑤增强农村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51、系统规范:

规范是在某一社会系统成员中所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系统规范常常是变革的重要障碍之一。

四、综合(填空、选择)

1、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对象是农民行为自愿变革的规律性(包括:

①研究如何以先进的新的科学技术与技能、新的知识与信息为内容,以试验、示范、培训、干预、沟通(或教育)为手段,采用传授、传播、传递为方式,使农民自愿改变其行为的规律性,包括①农民个人行为、群体行为;②研究改变农民行为诸因素变化的规律性;③研究有效诱导农民行为变化的方法论。

2、每一项具体的农业推广活动一般应包括两大要素,即推广内容(信息)和推广方法(沟通)。

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是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推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即:

推广内容(信息)×推广方法(沟通)=推广效果。

内容(10)×方法(0)=0;内容(0)×方法(10)=0;内容(5)×方法(5)=25;内容(3)×方法(8)=24。

3、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规律变化是:

①由认识阶段到试验阶段所用时间:

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后者;②由试行阶段到采用阶段所用时间:

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后者;③由认识阶段到采用阶段所需时间:

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后者。

4、在采用过程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方法:

①认识阶段: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成果示范、报告会、现场参观等活动;②兴趣阶段:

除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和成果示范,还要通过家庭访问、小组讨论和报告会等方式);③评价阶段:

方法示范、经验介绍、小组讨论等方式);④试验阶段:

个别指导、准备好试验田和组织参观、并加强巡回指导,鼓励和帮助农民避免试验失误,取得试验成果);⑤采用阶段:

指导农民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帮助农民获得生产物资及资金等经营条件,扩大采用创新的面积。

5、农业创新扩散S形扩散理论(或叫推广模式)中的阶段性规律,根据扩散曲线中不同时间创新扩散的速度和数量不同,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

①投入阶段;②早期采用阶段;③成熟阶段;④衰退阶段。

与上述四个阶段相对应,我国农业推广工作者提出了推广工作的四个时期:

即:

①试验示范期(从创新的引进到试验示范);②发展期(从试验示范结束到推广面积或采用数量逐渐增加到最大时);③成熟期(创新稳定在普及应用到出现衰退迹象时此时期是技术成熟、推广效益最高阶段);④衰退期(随着新的创新成果的出现以及旧创新的老化,旧创新被新的创新逐渐代替,最终在生产中丧失作用)。

6、创新衰退的原因:

①无形磨损(如一种农药补另一种新药取代);②有形磨损(如优良品种混杂退化、种性退化或某种优良特性如抗病性的丧失等);③推广环境造成创新的早衰。

一是政策磨损(指国家农业政策、法规法令及农业经济计划的调整);二是价格磨损(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农业创新早衰);三是人为磨损(又叫推广磨损)(指由于推广方法不当造成科技成果早衰,如推广方法不当,造成示范推广失败,引起农民逆反心理,导致成果早衰。

7、对不同农民,采用不同的综合推广方法:

①科技示范户(举办培训班、座谈会、参观学习,结合印发技术资料);②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水平的农民(办培训班、召开发验交流会、成果示范、印发资料、声像宣传、参观学习);③技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声像宣传、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现场参观等)。

8、农业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