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570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docx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

求心 Dammos2001/9/4(有修改)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他把政府的首要职能转化为主要以财政政策来控制、刺激有效需求,以扩大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与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但是,进入60年代末、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随着西方国家中出现的“滞胀”局面,变得不再灵验了,其经济学主流地位发生了动摇。

本文将深入分析凯恩斯主义理论失灵的原因,并提出更好的对策。

(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理论又是和消费函数密切相关的。

关于这些理论,随便翻开一本教科书,你就会看到其表述的内容大致如下:

    国民产出=消费+投资

    或写作:

Y=C+I--------------------------------------

(1)

消费由消费函数决定,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为:

    

--------------------------------------

(2)

    在这里,YD是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a为自主性消费,即与收入无关的消费。

(2)代入

(1),并假设Y=YD,则有:

    

--------------------------------------(3)

  如果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80%,根据(3)式,只要政府增加投资1元钱,则可以使社会总产出Y增加1/(1-0.8)=5元,即投资乘数为5。

  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础,是财政政策的依据。

正是基于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主张在经济“小于充分就业”时可以用政府投资的办法来刺激就业,增加产出。

  关于这些数学推倒过程的详细内容请看课本,大同小异,不做赘述。

(二)凯恩斯主义错在哪里?

  在上面的推导过程中,凯恩斯主义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那就是国民产出不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即Y≠YD。

  我们知道,在整个国民产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资本利润被资本家获得了。

一般来说,这部分会被用来投资,当投资收益减小时,仅作为财富储藏起来,而用于消费的部分是很少的。

因此,与收入有关的消费(也就是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仅仅是居民的工资。

  假设社会生产是由资本与劳动两个要素构成,则全部国民产出就等于总利润与总工资的和。

设资本利润所得份额为K,劳动工资所得份额为L(K、L都是百分数,小于1),则有:

    1000*10%/75%=133.333(亿)

而同样的资金,用于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出,同样考虑乘数效应,则可以形成居民总消费为:

    1000/75%=1333.33(亿)

可见,用转移支出的福利政策比用基建的财政政策要提高10倍的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手中有了钱,就能够有效地吸引社会自主投资I,不必政府举债投资,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这个办法的通俗说法就是“按人发钱”,其好处远远不止这些,我另有文章论述。

    (5)K:

资本利润所得份额。

降低资本利润所得份额,就是挤掉经济种的不合理的“泡沫”,把垄断利润降下来,这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实现各个行业同步发展、增加“经济均衡规模”的好办法。

这个办法的通俗说法就是“摘心打顶”。

(五)结束语

    以上我们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修正,最后得到了与劳资平衡理论完全一致的结果。

对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修正并不是劳资平衡理论的组成部分,但是,依据劳资平衡理论对有巨大影响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修正,对于认识劳资平衡理论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按人发钱”、“摘心打顶”是目前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单独使用也可奏效,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基于以上分析,我建议政府“放弃财政政策手段,转为实施积极的福利政策;同时努力挤掉经济中不合理的泡沫,尽一切办法把楼价、药价降下来;以铸币税弥补政府开支,实施全面减税”。

 

 

附录:

凯恩斯关于乘数的论述

关于乘数理论,我在《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

》一文中指出,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不等于国民产出,有时会远远小于国民产出,所以,不能用边际消费倾向计算乘数,而应当作如下修正:

    乘数=1/(1-βL),β为边际消费倾向,L为工资所得份额。

    事实上,凯恩斯在《通向繁荣的途径》一文中,他就是这样计算乘数的。

请看原文:

    “为了得出乘数,我们只消简单地估算一下这部分资金的比例,即是说,在代表性的支出中,有多大的比例可以转化为人们的收入(工资所得份额—作者注);而在这部分收入中,又有多大比例用于开销(边际消费倾向—作者注)。

把这两个比例相乘,我们就可以得到初始支出流与次级支出流之间的比率。

第二次连锁反应与第一次连锁反应之间的比率也同样可以照此推出,依此类推。

因此,我们就可以加总出整个系列的连锁反应的效果。

    对这一抽象的论证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

对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是收入增加的支出部分作30%的扣除,剩下累积在人们手中作为现实收入,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估计。

    在这部分追加的收入中有多大比例会转化为追加支出呢?

对于靠工资维生的阶层,可以有把握地设想,这笔收入中的绝大部分会被他们花费;而如果这部分收入是增加的利润、薪金、专业技能报酬,那么其中的大部分奖杯储蓄起来。

我们不得不确定一个平均数。

例如,在目前状况下,我们可以假定:

在增加的收入中,至少有70%会用作开销,而有不超过30%的收入会被储蓄起来。

    按照上面的假定,第一次连锁反应将是初始作用的49%(因为7x7=49),或者(大约)1/2;第二次反应将是第一次的1/2,即初始作用的1/4;依此类推。

如果读者会小学算术的话,他可以算出:

1+1/2+1/4+。

=2,因此,乘数是2。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总效应的7/8来自初始支出和前两次连锁反应,所以是指效应再次对结果的影响并不太严重。

    凯恩斯在本文的后面,一直这样计算乘数:

“假设初始支出转化为收入的比例和收入中用于开销的比例都是60%,这可以得出乘数为1.5”;

“如果这两比例都是80%,这乘数大约为3”;

“如果追加支出中转化为追加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6%,而这部分收入中用于开销的比例则不低于75%。

对这个结果我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我更乐意把后一个比例提高到80%,而不情愿把钱一个比例提高到70%。

在下面的讨论中,我将以上面估计作为依据,其乘数也是2。

    但是,这种计算乘数的方法,到了《通论》里,就看不见了。

《通论》第10章对乘数的论述不是很清楚。

而现在经济学教科书普遍认为乘数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所得在国民产出中的所得份额不断增加,劳动所得份额不断下降,而劳动所得中的绝大多数都用来消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边际消费倾向β近似为1,于是,乘数就等于:

    乘数=1/(1-βL)=1/(1-L)=1/K

    这就是本人提出的劳动乘数。

劳动乘数等于资本等非劳动所得份额的倒数。

    《通向繁荣的途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3月13日至16日发表在伦敦《泰晤士报》上,这些文章发表后,遭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主要观点是怀疑凯恩斯的乘数是否真实。

凯恩斯于1933年4月1日在《新政治家与民族》上发表了《论乘数》一文,对批评意见给与答复。

不久,凯恩斯在美国出版了《通向繁荣的途径》这本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凯恩斯增加了《论乘数》一文的内容,并增加了两个新标题。

上面的引文就来自美国版的《通向繁荣的途径》,收在《凯恩斯全集》第九卷。

    凯恩斯的《通论》是1936年出版的。

凯恩斯在《通论》中放弃了《通向繁荣的途径》一文中的乘数计算法,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凯恩斯在乘数理论上的倒退,是有意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凯恩斯没有指出一笔支出一部分转化为收入,但另一部分到了哪里去了,因此,他始终没有形成“货币耗尽”的思想,因此,他在储蓄与投资上显得非常矛盾。

    要使乘数发挥作用,首先要看一笔支出有多少转化为工资。

劳动乘数与资本等非劳动要素所得的份额成反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