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354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docx

整理肺栓塞死亡率

肺栓塞死亡率

O

2

A4打卬/可编辑

 

附件:

湘潭市医疗机构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当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能及时、准确的提供有关信息供决策部门参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三)《突发公共独驸牛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加去》

(四)《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竹相刹言息报告管理X作规范(试行)》

(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试行)》

(八)《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

(九)《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管理规范与工作技术指南》

(十)《县以上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

(十_)册齡酌机构(嘶碗犒例m昴理t作族》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三、县以上医疗机构职责

(-)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责任和义务。

(二)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安排经费和人员,明确职责;

(三)承担传染病疫情和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管理工作;制定本院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方案,并依法认真组织实施、评估、管理本院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情况。

(四)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五)加强对各级各类医务员工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的教育与技能培训。

(六)完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相关重大疾病报告管理指令性任务。

(七)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和信息报告。

(八)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考核。

四、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组织机构

设立专门传染病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和死亡病例的报告管理。

管理班子应由院领导、传染病管理科负责人及具体专业工作人员三方而组成:

乡镇级卫生院由院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两方而组成。

(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传染病和死亡病例诊断、登记、报告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

1、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科工作职责:

2、传染病疫情和死亡病例诊断、登记、报告报告制度;

3、网络直报制度:

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录入人员职责、登陆密码账号管理规左、录入时间和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的规左:

4、自查与奖惩制度:

包括对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病例报告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奖惩制度:

5、门诊日志、传染病、检验科和放射科、死亡病例(包括院前急救)登记管理制度;

6、培训制度:

应制立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规立;

7、传染病报告卡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报、使用和保存制度;

8、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报告、管理制度;

9、周末及右假日传染^疫情和死谕例^告和力讪管理制度等。

(三)人员

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科不少于2人,并保持其相对稳泄:

2、网络直报人员必须具备医学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习传染病疫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培训指导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和死亡病例报告的工作能力。

(四)培训

1、培训对象:

全体医务人员(医护、检验、影像象检测人员和新入院医生、实习生、进修生等)。

2、培训频次:

每年定期(1-2次)集中培训,新入院医生、实习生、进修生上岗前培训。

3、培训内容:

传染病和死亡病例诊断、登记、报告知识和技术,主要包括

(1)《传染病防治法》、

(2)《传染病诊断标准》、(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7)《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8)《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试行)》、(9)《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10)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相关知识。

4、培训资料管理:

每次培训要求有计划、日程、教材、名册、考试题及成绩、评估总结等,年度培训资料整体归档保存。

五、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为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及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39种)

(1)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岀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三)传染病登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设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实验室监测、影像检查(含放射科、B超室等)结果登记,项目填写清晰完整。

各类登记项目要求如下(可参考附件3):

1、门(急)诊日志:

至少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时间、初/复诊9项基本内容;每位临床医生必须填写门诊日志,病名项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2、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

项目至少应包括送检科室及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须建立异常化验结果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

3、岀入院登记:

岀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儿科增加家长姓名1项。

(四)传染病信息填报告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见附件1)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

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

“填卡说明”,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仔细填写,注意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及准确、填报人签名。

卡中“发病日期”指本次传染病症状开始出现的日期或检验初检日期,不明确时填写就诊日期;“诊断日期”指本次被诊断为传染病的日期,订正卡则填写传染病确诊日期,但如同一种病由临床诊断病例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由疑似病例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或临床病例则仍填写初诊的日期;报告卡上的诊断日期必须填写到“时”。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注:

乙型肝炎病原携带者不再通过网络报告);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在符合相关规范标准时填写。

分型报告的病种及类型:

炭疽(分三类):

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

病毒性肝炎(分五类):

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

梅毒(分五类):

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

疟疾(分三类):

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

肺结核(分四类):

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报告

国家和我省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和报告

(1)病例定义,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238°C);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

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2)病例发现与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

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

医务人员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同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时上报资料;

不具备相应诊治条件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病例的医院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网络直报。

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

(五)报告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但不上网报告),连同确认实验标本一同上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市内县及县以上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务必实行网络直报;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也要求实行网络直报。

2、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按本规定通过网络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责任报告单位紧急情况下(暂时未实行网络直报、网络故障)由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报。

(六)报告时限与程序

1、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不能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不能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在2小时内分别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发现误诊误报的卡片予以剔除。

报告卡信息录入网络系统前,查询确认为重复报告的卡片应作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

2、订正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已报告过的病例,因诊断变更(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型或分类改变)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发现填卡错误时,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

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例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实

验室确诊病例),订正时需将原诊断日期更改为确诊日期。

对已填报过报告卡的传染病病人因该传染病死亡时,临床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再次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卡上标识“订正报告”,同时注明“死亡日期”。

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初诊死亡的病例无需两次报卡,在“初次报告卡”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更正为“地址不详”。

接诊医生发现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须立即向传染病管理科及相关负责人电话报告,医院在网络直报的同时,须向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报告。

(七)几种情况的特别说明

1、结核病报告

凡发现确诊或疑似活动性肺结核的病人,临床医生要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对不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转诊至疾控中心,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转诊到定点医院,并在报告卡上备注转诊去向。

2、艾滋病报告

关于艾滋病(HIV)的报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对HIV两次初筛检测阳性者,应填写报告卡(但不上网报告),连同确认实验标本一同上送卫生厅统一由指定的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对确认的阳性病例,均由指定的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直接通过HIV/AIDS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疫情(送检单位不再报告疫情)。

3、乙肝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的报告

根据乙型肝炎(HB):

[GB15990—1995】诊断标准,判定为急、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病人者,初次接诊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乙肝病原携带者(单纯大三阳/小三阳/表面抗原阳性),不进行网络直报。

(A)查重和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由接诊医生立即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再在报告系统中补报。

六、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

(一)对在医院门(急)诊或住院发生的所有(包括院前诊治/医院救护车上)死亡病例,诊治医生必须按照死因报告(或推断)的有关规范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格式,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一式四联)(见附件2)o死亡诊断要填写准确、清楚和详细,符合ICD—10编码规定的疾病名称,不应以“呼吸、心跳骤停、”等代替死亡诊断。

(二)对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在“死亡医学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栏中要填写主要死亡体征。

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等、抗生素治疗效果或影像学特征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三)医疗机构指定相关部门专业人员按照ICD—10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患者死亡、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

(四)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病例,由乡、镇、社区卫生院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在患者死亡30天内进行网络直报。

七、资料保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档案,原始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由本单位保存3年、《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永久保存。

八、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帐户安全管理;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立即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九、考核与评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和死亡病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并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组织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督导、检查、指导与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十、传染病登记薄、传染病报告卡及死亡登记薄卫生局统一印制。

其他表格由各单位按要求自行印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卡片编号:

报卡类别:

1、初次报告2、订正报告

患者姓名S(患儿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

□□□□□□□□□□□□□□□□□□性别•:

□男□女

出生日期S年JJ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

年龄单位:

□岁□川□夭〉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柄人属于S□木县区□木市其他县区□木省其它地市□外省□港澳台□外籍

现住址(详填)•:

省市县(区)乡(锁、街道)村(门牌号)

患者职业S

匚劭托儿童.□敬居儿童.□学生(大中小学八□枚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薛业服务.□医务人员、匸人.□民工、□农民.□牧民.□漁(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口氏他().□不详畅例分类*:

(1)□琏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匚帖原携帯者

(2)□急性.□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填写)

发病日期S年JJ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

诊断日期S年丿]日时

死亡日期:

年月日甲类传染病•:

|~畝疫.匚罹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焉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戍型、□未分型八

口丫他灰质炎、□人感染岛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皤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肽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八伤寒(□伤寒.□別伤寒)、□流行性脑脊惓膜炎、口仃日咳、□白喉、□浙生儿破伤风、□猊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了期.匚段从口期、□胎传、□隐性)、□钩瑞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

匚施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血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于足口病。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订正病名:

退卡原因:

报告单位:

联系电话:

报告医生:

填卡日期*:

年川日备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

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

填写想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

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

尽可能填写。

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

性别:

在相应的性别前打V。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岀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

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

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

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联系电话:

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V。

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

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

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职业:

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V。

病例分类: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V。

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

本次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

本次诊断日期。

死亡日期:

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

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V。

其他传染病:

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划称。

订正病名:

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划称。

退卡原因:

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告人:

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

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

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爼等。

注:

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死亡医学证

明书存根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編号

居民死亡殡葬证

编号

编号

死者姓名

身份证编号

性别1男2女9不明

实足年龄户口所在地

生前常住地址

笫死亡原因

死亡日期

年月

家属姓名

及联系处

医生签字

医疗单位盖章

年月

填报日期

年月曰

死者姓名性别1男2女9不明

如果是女性,其厲于哪种悄况:

1•死前一年内没有怀孕2•死时怀孕3•死时未怀孕,但死的42天内曾怀孕4•死时未怀孕,但死前43天至一年内曾怀孕5•不淸楚死前一年内是否曾怀孕

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省市区(县)街道(乡)

生前常住地址省市区(县)街道(乡)

婚姻状况1未婚2己婚3丧偶4离婚9不详

文化程度1大学及以上2中学S小学4文盲或半文盲9不详

生前工作单位

出生日期年月日死亡时间年月曰

实足年龄

死亡地点:

1国瞬房2急经3家中4般窗5外礙坨9神

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联系电话

家属住址或工作单位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请填写具体病名,勿填症状体征)

P(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

(b)引起S)的疾病或情况:

(c)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

(d)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

IT其它疾病诊断(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无关的其它重要情况):

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

死者生削上述疾1省级医院2地市级医院3县区级医院

病最高诊断单位:

4卫生院5村卫生室6未就诊9其它及不详

死者生前上述疾病最高诊断依据:

1尸检2病理3手术4临床+理化5临床6死后推断9不详

住院号医师签名

医疗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年月日

根本死亡原因:

ICD编码:

各注:

编号

死者姓名

性别1男2女9不明

实足年龄民族

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

生前常住地址

死亡原因

死亡日期~~S~~S

此联由出证机关保存.

笫三联

家属姓名及联系处

医生签字

医疗单位盖章

年月曰

派出所盖章

年月日填报日期¥H

此联由户口登记机关保存。

死者姓名

性别1男2女9不明

实足年龄民族

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

生前常住地址

死亡原因

死亡日期年月日

家属姓名及联系处

医生签字

户籍民警盖章

年月曰

医疗单位盖章

年月曰

派出所盖章

年月曰

填报日期年月曰

1.持此证到火葬场办理尸体火化手续。

2•此证无医生签字、医疗单位和派出所盖章无效.

笫四联

 

死亡医学证明书背面样式:

调査记录

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

被调査者姓名

与死者的关系

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

电话号码

死因调査者调査日期

推断签名年月曰

填写说明

1.若为女性死者,在死亡时或之前一年的时间里是否怀孕这一问题对孕产妇死亡率的测算非常重要。

2.主要职业及工种:

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爭的工作.如: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服务行业尊;还可详细填写工种,如:

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等。

3•常住户口地址:

应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包括住处的具体门牌号码。

4.实足年龄:

按照周岁填写。

如为娈儿,可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小时。

5.死亡地点:

医疗机构病房含村卫生室。

在相应的项目前打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斯可分两部分报告:

在第I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如肺心病、脑出血、颅骨骨折(不要填写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