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345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1.构造:

指物体中物质组成的构成方式及样式。

2.地质构造:

指地质体中物质组成的构成方式及样式。

3.尺度:

指物体的规模大小。

4.伸(水平伸展):

水平位伸或垂向隆起导致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如裂谷、地堑-地垒、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

5.缩(水平挤压):

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系、逆冲推覆构造。

6.升(隆升)降(沉降):

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引起区域性隆起和拗陷。

7.剪(走滑):

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8.旋(旋转):

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9.滑(重力滑动):

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

10.地质体:

各种成因的形态各异、尺度多样、性状不同的自然岩石体或土质体。

11.面状构造:

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面状的结构面。

12.线状构造:

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线状的物体。

13.产状:

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

14.产状要素:

用来表示面状或线状构造要素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15.地质体界面:

是指地质实体间及内部的接触面,这种面可以是几何的、物质的或状态间的界面。

所以,地质界面是不同尺度的各种(不同)地质体之间的接触面。

16.走向:

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17.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向。

18.倾角:

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19.倾伏向(指向):

Plungedirection:

构造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构造线倾斜方向。

20.倾伏角Plunge:

构造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21.侧伏角Pitch: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22.侧伏向pitchdirection:

构造线所在的构造面与水平面交线所指构造线的倾斜方向。

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23.面向:

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在岩浆岩中指岩体表面方向。

24.相反相同:

当岩层(地质界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线(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岩层界线(地质界线)的弯曲紧闭度小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

25.相同相反: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岩层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下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上坡的“V”字形。

26.相同相同: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且岩层的界线更弯曲。

27.平行不整合(假整合)(disconformity):

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岩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或平行。

不整合面与新老地层层面平行。

28.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

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某一时代地层,岩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不整合面与上覆新地层平行与下伏老地层斜切。

29.确定不整合存在的主要标志:

(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含古生物化石突变。

(2)沉积方面的标志:

岩性突变及古风化壳、底砾岩的存在等。

(3)构造方面的标志—通常老地层所经历的构造变形较新地层要高,其褶皱、断裂更发育,断裂面终止于不整合面。

(4)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方面的标志—不整合面下老地层所遭受的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较新地层要强。

30.变形的基本方式。

物体受到应力作用后发生变形的程度称为应变,应变是通过变形反映出来。

变形有四种基本方式:

平移、旋转、形变、体变。

31.岩石变形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断裂变形阶段。

32.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一、内因

1.岩性:

不同岩性的岩石其矿物的成分、组成不同,从而导致其力学性质不同,受力后的变形强度也不同。

如石英砂岩多为脆性,而粘土岩多为塑性等。

2.岩石的结构:

岩石内部颗粒的形状、大小、颗粒间的胶结方式等同样对岩石的力学性质产生影响。

如紧密胶结的岩石的强度较大,松散胶结的则较小。

3.岩石的构造:

成层性好的岩石易于变形,薄层岩层较厚层岩石易于变形等。

二、外因

1、围压与温度:

围压的增高同样也使得地下深处的脆性岩石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如变质岩中常发生的柔皱变形现象等。

温度的增高能使岩石的塑性变强。

如岩体周围的岩层常发生柔皱变形现象。

2、时间

(1)应变速率:

岩石受短暂而强大的冲击力作用时常表现为脆性变形。

反之,当岩石所受作用力即使小于岩石的弹性极限,但作用力作用时间较长,同样能使岩石发生永久性变形。

降低应变速率,岩石的屈服极限降低,韧性增大。

(2)蠕变:

是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时间持续增加的变形。

(3)松驰:

是在恒定变形情况下,岩石中应力随时间增长不断减小。

3、孔隙流体

孔隙流体的存在,可以降低岩石强度,促进岩石塑性变形。

孔隙流体压力的存在,促进岩石发生脆性破裂。

影响因素

强度

韧性

围压增大

增大

增大

温度增大

减小

增大

孔隙压力增大

减小

减小

溶液增多

减小

增大

应变速率减小

减小

增大

33.岩石的能干性:

指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能干的岩石比不能干的岩石不易发生粘性流动。

能干岩石(层)形成较大的波长。

34.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

一、脆性变形机制:

微破裂、碎裂作用、碎裂流

二、塑性变形机制:

1.晶内滑动:

低温变形机制。

沿一定滑移面的滑移方向滑移,可形成晶格优选方位和形态优选方位。

晶内滑动的机制是位错滑动。

2.位错蠕变:

高温变形机制。

T>0.3Tm(熔融温度)。

多边形化作用:

形成亚晶粒。

3.动态重结晶作用:

形成细小的新颗粒,即核幔构造。

4.扩散蠕变:

通过空位运动和原子运动来实现。

体积扩散蠕变——纳巴罗-赫林蠕变;晶界扩散蠕变——柯勃尔蠕变。

5.溶解蠕变:

即压溶,是一种有流体参与的塑性变形:

物质在高压应力区溶解,通过流体迁移,在低压应力区沉淀,从而造成塑性变形。

6.颗粒边界滑动:

T>0.5Tm,扩散速率大。

岩石可以发生很大变形,但晶粒本身无变形,因此无晶格优选和形态优选。

35.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在地质体中有透入性(均均性)和非透入性(非均匀性)之分。

36.面理:

即在变形变质作用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即劈理、片理、片麻理等,面理在构造上一般具有透入性。

37.劈理:

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发育在强烈变形的岩石中。

38.线理:

描述岩石内部或表面的各种平行的透入性线状构造。

39.劈理岩石的组构主要通过片状矿物及压扁颗粒的定向排列显示出来的互相平行相间排列的劈理域和微劈石组成。

40.劈理域Cleavagedomain:

高应变域,由变余矿物定向排列构成。

劈理域中的矿物主要表现为矿物组分的压扁、拉长、旋转、压溶、变质形成新的片状矿物。

41.微劈石microlithon:

低变质域,夹于劈理域间的窄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岩片,亦称微劈片,其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基本保留。

42.劈理传统分类:

分为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流劈理:

变质岩中常见的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

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常见。

如板劈理、片理、片麻理。

2.破劈理:

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无关。

可以认为是一种密集性更强的剪节理,又称间隔劈理。

3.滑劈理:

发育于具有先存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又称褶劈理。

43.劈理结构形态分类:

根据肉眼是否可辨认劈理域和劈理片,分为连续与不连续,然后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劈理的形态以及劈理域与微劈石的关系进行细分。

一、连续劈理

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以至只能借助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如板劈理,片理,千枚理,这些均为压性结构面,垂直于最大挤压力方向。

二、不连续劈理

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如破劈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滑劈理)

44.劈理产出的构造背景:

一、轴面劈理:

主要发育在强烈褶皱的岩层里,劈理产状与轴面平行或大致平行。

在褶皱的转折端劈理与岩层层面垂直,两翼与岩层层面斜交。

韧性差大时:

形成正扇形和反扇形。

轴面劈理形成于褶皱晚期阶段,是强烈压扁和剪切流变的结果。

二、层间劈理:

受褶皱岩层岩性、厚度以及岩层界线控制而在各岩层间发育而成的与层理斜交的劈理。

在强硬岩层中发育正扇形面理,软弱岩层中发育反扇形面理。

三、断裂劈理:

出现在断裂带内和断层两盘岩石中的劈理。

是在断层形成和两盘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糜棱面理。

四、顺层劈理:

是指与岩性界面近平行的劈理。

实际上也可能是轴面劈理,局部是顺层的,属流劈理。

45.劈理的形成机制:

(1)机械旋转;

(2)重结晶;(3)晶体塑性变形;(4)压溶。

压溶作用发生在垂直最大压缩方向的颗粒的边界上,溶解出的物质由化学势能控制下向低应力区迁移和堆积。

颗粒状矿物在垂直压缩方向上被溶解,使其变成透镜状或长条状;溶解出的物质迁移至低应力区形成须状增生物、压力影或分异脉。

岩石中的粘土或云母等不溶残余物质相对富集,并在应力作用下递进旋转定向排列形成劈理域。

(压力影等的形成)

46.研究劈理:

(1)劈理一般垂直于最大缩短方向。

(2)确定顶底面。

符合层序体的情况下:

Sα(原生)<Rα(次生)正常,Sα>Rα倒转(板劈理)

(3)与褶皱同期形成的劈理都大致与褶皱轴面平行。

(4)在强、弱岩层相间时,在强硬层中劈理呈向背斜核部收敛的(正)扇型;在弱岩层中则呈向背斜转折端收敛的(反)扇型。

(5)强弱岩层相间的褶皱中,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面相交,形成劈理的折射现象。

(6)利用劈理可以确定正倒,恢复褶皱形态转折端位置。

47.线理(lineation):

岩石中发育的一种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如果线理是非透入性的而只是发育在表面,有时称为表面线理(surfacelineation),如断层面的擦痕。

48.线理的分类。

三种分类方法:

成因分类;相对大小分类;运动关系分类。

一、成因分类

1.原生线理:

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

2.次生线理:

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线理。

二、相对大小分类

1.小型线理:

露头或手标本尺度上透入性的线理。

(1)小型A型线理

1拉伸线理:

由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矿物集合体等平行定向排列形成的线理。

其拉长方向与最大应变主轴-X轴方向一致。

2矿物生长线理:

由针状、柱状矿物等顺其长轴平行定向排列形成的线理。

矿物及纤维生长的方向往往指示岩石重结晶或塑性流动的拉伸方向,一般平行于最大应变轴。

(2)小型B型线理

1褶纹线理:

由先存面理上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组成的线理。

皱纹线理的方向与其所属的同期的大型褶皱的枢纽方向一致。

2交面线理:

面理的交线所构成的线理。

平行同期大型褶皱的枢纽方向。

2.大型线理:

大中尺度上不一定具有透入性的线理。

(1)石香肠构造(布丁Boudinage构造)。

软硬相间的岩层受到垂直层面方向的挤压力后,软弱岩层被压扁而向两侧流动,并对强硬岩层产生顺层摩擦力,强硬岩层在垂直挤压力方向发生破裂,形成一连串的断块,断块间隙被软弱层压入,其截面形如香肠。

(2)窗棂构造(mullionstructure)。

强硬岩层受到平行层面的挤压强烈褶皱后形成的一系列半圆柱状或波状起伏的构造。

可以看成是由强硬岩层组成的宽圆形背形镶嵌在软弱岩层构造的紧闭向形中,其柱面多呈浑圆形,表面常被磨光,可见一层云母或其它矿物薄膜。

窗棂构造的长轴代表应变椭球体的中间应变轴(Y轴)。

(节理式、褶皱式)

(3)杆状构造(Rodding)。

由石英、方解石或其它矿物成分单一的强硬岩石构成的较细圆柱体,属B轴线理。

杆状体由变质作用中产生的析离物组成,边析离、边旋转褶皱,故杆状体长轴多与褶皱轴平行。

(4)铅笔构造(Pencilstructure)。

由两组或两组以上面状构造(层理与劈理或劈理与劈理)交切分割而成,是褶皱的泥质板岩或粉砂质板岩中常见的一种线状构造。

其规模一般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劈理间隔的大小。

(5)压力影(pressureshadow)。

矿物生长线理的一种表现,在变质岩中出现。

由相对刚性物体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纤维状结晶矿物(石英、方解石、云母)组成,矿物纤维平行于拉伸方向,属于A型线理。

三、运动关系分类

1.A型线理:

线理的延长方向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如矿物的拉伸、生长形成的线理。

2.B型线理:

线理的延伸方向与中间应变主轴B轴一致,如两面理的交线形成的线理。

49.褶皱(fold)的定义:

岩石中的各种面,在应力作用下会发生连续弯曲变形,这种连续弯曲变形即为褶皱。

50.褶皱的基本形态。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不明:

背形(antiform)、向形(synform)与中性褶皱(neutralfold)。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已知:

背斜(anticline)与向斜(syncline)。

51.褶皱要素。

将能反映褶皱几何形态与几何组成的各种要素称为褶皱要素。

一“点”,拐点;三“线”,脊线、槽线、枢纽;一“面”,轴面;三“体”,翼、核、转折端

52.褶皱的分类。

八种分类方法:

翼间角;轴面两翼产状;转折端形态;位态;等倾斜线;各部分厚度;平面形态;对称性。

一、根据褶皱翼间角大小分类。

1.平缓gentle褶皱:

>120°;

2.开阔open褶皱:

120-70°;

3.中常close褶皱:

70-30°;

4.紧闭isoclinal褶皱:

30-5°;

5.等斜tight褶皱:

<5°。

二、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

1.直立upright褶皱;

2.斜歪inclined褶皱;

3.倒转over褶皱;

4.平卧recumbent褶皱;

5.翻转flip褶皱。

三、根据褶皱转折端形态的分类。

1.圆弧褶皱:

转折端呈圆弧状弯曲的褶皱。

2.箱状褶皱:

转折端开阔平直呈箱状,两翼产状较陡。

3.尖棱褶皱:

转折端呈尖棱状,两翼平直。

4.挠曲(膝折):

平缓的岩层中,有一段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

四、根据褶皱位态分类(见书P95图8-18)

类型

轴面倾角

枢纽倾伏角

直立水平褶皱

80°—90°

0°—10°

直立倾伏褶皱

80°—90°

10°—70°

倾竖褶皱

80°—90°

70°—90°

斜歪水平褶皱

20°—80°

0°—10°

斜歪倾伏褶皱

20°—80°

10°—70°

斜卧褶皱

20°—80°

20°—70°

平卧褶皱

0°—20°

0°—20°

五、根据褶皱的等倾斜线(DipIsogones)分类。

IA类:

等倾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等倾斜线翼部长,顶部短;内弧曲率远大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顶薄褶皱。

IB类:

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等倾斜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平行褶皱或等厚褶皱。

IC类:

等倾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平行褶皱向相似褶皱的过渡型式。

II类:

等倾斜线平行轴面且等长;内弧曲率与外弧曲率相等;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类:

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内弧曲率小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六、根据褶皱各部位岩层厚度分类

1.平行(等厚)褶皱Parallelfold:

褶皱各部位上,岩层的真厚度都相等。

当褶皱由多层岩层组成时,所有各层具有一个共同的曲率中心和多个不同的曲率半径,因此,各层褶皱面均呈平行状态。

2.相似(顶厚)褶皱Similarfold:

各层的曲率相等,没有共同曲率中心,核部岩层厚,两翼岩层薄。

3.顶薄褶皱supratenuousfold:

两翼真厚度和铅直厚度都大于核部,当其由多层岩层组成时,各层既不平行也不相似。

4.不协调褶皱disharmonicfolds:

各褶皱岩层的弯曲形态明显不同,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似,岩层厚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七、根据褶皱的平面形态分类

1.穹窿构造—长宽比1:

1左右,近等轴,背斜。

2.构造盆地—长宽比1:

1左右,近等轴,向斜。

3.短轴褶皱—长宽比3:

1—10:

1的褶皱。

4.线状褶皱—长宽比超过10:

1的各种狭长形褶皱。

八、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分类

1.对称褶皱:

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基本相等。

2.不对称褶皱:

轴面与褶皱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不相等。

53.对于背斜,顺着枢纽倾伏方向观察,左翼从属褶皱是右行倒向或顺时针倒向,从属褶皱为Z型;右翼从属褶皱为左行倒向或逆时针倒向,从属褶皱为S型;褶皱转折端处的从属褶皱是对称的M或W型。

54.褶皱的组合形式:

一、全型(阿尔卑斯式)褶皱

呈带状分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带的延伸方向一致,整个带内褶皱连续发育,背斜和向斜同等发育,相间排列,布满全区。

这类组合的代表是区域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展布的中心地段,地层的年代最老,越往边缘,地层的年代越新;复向斜的特点则与之相反。

全形褶皱多形成于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

二、过渡型(侏罗山式)褶皱

互相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而成。

可为分两类:

1.隔档式褶皱:

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

2.隔槽式褶皱:

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其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

三、断续(日耳曼式)褶皱

以背斜为主,相邻的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构造常不明显,其形态完全取决于背斜的形状和分布情况。

其代表性构造为雁行褶皱,常是由一系列的短轴状背斜呈雁行式斜列而成。

一般发育于变形轻微的地台盖层区,以卵形穹隆、短轴背斜和长垣为主。

核部近于水平;翼部倾角小,亦可渐变为水平状态。

55.褶皱的叠加形式: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而形成的褶皱,它的形成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皱变形叠加形成,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的叠加结果,反映了多期变形。

1.正交(横跨)型:

两期褶皱皆为直立褶皱,轴向大角度相交或垂直。

背-背叠加形成穹隆构造;向-向叠加形成构造盆地;向-背叠加形成鞍状构造。

2.斜交(斜跨)型:

早期等斜或平卧,晚期为直立,枢纽大角度相交。

形成复杂的新月状和蘑菇状。

3.共轴型:

两期褶皱枢纽近平行。

早期褶皱轴面和两翼再次发生褶皱,形成双重转折,钩状闭合等。

56.当作用于岩石上的力超过其破裂强度极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断)裂。

根据断裂面两侧岩石位移的程度,可将断裂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断裂面两侧的岩石位移明显,称之为断层;断裂面两侧的岩石位移不明显,称之为节理。

57.节理的分类。

一、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

二、根据节理与褶皱轴方位的关系

三、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

1.剪节理shearjoint的特点:

1)剪节理产状稳定,延伸较远,如被矿脉充填,则矿脉的厚度、产状也较稳定。

2)节理面光滑、平直,有时可见擦痕、摩擦镜面。

3)砾岩中的剪节理可切穿砾石,而不改变其方向。

4)剪节理常密集成带出现,节理间距较小且大致相等。

5)节理面上常见羽状微裂现象,羽状微裂面与节理面的锐角方向指向本盘运动方向。

6)剪节理常发育两组,相交形成“x”型共扼节理。

2.张节理tensionjoint的特点:

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2)节理面粗糙不平,较少擦痕或不发育。

3)发育于砾岩中的张节理不切穿砾石。

4)很少密集成带出现,节理间隙较大。

5)张节理可出现尖灭侧列现象,尾部常呈树枝分叉。

6)张节理常追踪两组剪节理而呈锯齿状展布。

58.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剪节理

张节理

产状稳定,延伸远

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平直光滑,有擦痕和羽裂

弯曲粗糙,无擦痕

出现在砂、砾岩中,一般切过砂砾和胶结物

出现在砂、砾岩中,常绕过砂、砾

未充填时,是闭合的缝

多开口,一般多被充填

一般是共轭“X”型节理系

树枝状,锯齿状,雁列状等

剪应力产生

张应力产生

59.节理组:

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60.节理系:

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构成节理系,如“X”型共轭节理系。

当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也可称为节理系,如放射状节理和同心圆状节理。

61.系统性节理和非系统性节理:

某一区域内节理的产状和方位,排列和间距有规律的为系统性节理。

一般为构造成因。

62.节理组和节理系的分类:

X型共轭节理、追踪张节理、雁列节理、柱状节理、S或反S型张剪裂脉、火炬状节理(张剪裂脉)、环状节理、放射状节理、羽饰构造。

63.节理的分期:

是指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节理的时间先后顺序。

64.节理的配套:

是指在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理的组合关系。

错开、限制、互切。

65.节理形成以后,在力学性质上会发生改变,如早期是剪性的节理,经后期拉张,变成张节理,其结果反映节理的力学性质是张剪性;又如早期是张性的节理,经后期剪切,变成剪节理,其结果反映节理的力学性质则是剪张性。

66.利用节理分析应变轴和应力轴的方向。

1.X型共轭剪节理:

在“X”型节理系中,两组节理的锐角平分线是σ1,钝角平分线是σ3,两组节理的交线是σ2。

2.张节理:

节理面垂直于拉伸方向,即与σ3垂直。

67.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盘、断层线、断层面、断层带。

68.断层的位移:

一、滑距:

断层面上某一相当点(化石、结核等),被错开后的直线距离称滑距(总滑距)。

滑距在断层走向上的投影为走向滑距,在倾向上的投影为倾向滑距。

二、断距:

断距是指断盘两侧对应层之间的距离。

在不同的剖面上断距具有不同的分量。

69.断层的分类:

一、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1.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

2.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分类:

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

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分类:

1.正断层(normalfault):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

特征:

断面产状陡,倾角一般在45°以上,大型正断层往往上陡下缓呈铲状(高角度、低角度、伸展)。

2.逆断层(reversefault):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高角度逆断层:

断面倾角在45°以上。

低角度逆断层:

断面倾角小于45°。

3.平移断层:

断层两盘顺断面走向相对运动的断层。

特征:

断面近于直立。

左行(left-lateral)平移断层。

右行(right-lateral)平移断层。

走滑断层(strike-slipfault):

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

4.正平移断层;

5.逆平移断层;

6.枢纽断层:

断层两盘相对发生大的旋转。

70.断层岩的分类:

一、断层角砾岩

1.张裂角砾岩:

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角砾和更小的碎粒组成,角砾无定向、大小混杂,胶结物多为外来的充填物,常见于张性断裂带中。

2.压碎角砾岩:

角砾的棱角有不同程度的圆化或呈透镜状,具定向排列。

压碎角砾岩多见于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中。

二、碎裂岩:

在断裂带中,原岩被压裂、压碎,以至原岩的结构已不保留,原岩中的矿物发生变形及压碎现象。

三、超碎裂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