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8225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

【机密】2019年4月20日前

高2019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

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

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侵犯,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

“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

”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使得自信心的丧落、缺乏,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用霾。

在顽强抗争、拼搏、连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

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要涵养应对当今时代激烈展开的文化竞争的精神底气。

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

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

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

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

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

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重、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

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在当代文化境遇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

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⑥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

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⑦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

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

⑧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

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澈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

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摘自沈壮海《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强起来,不断改变着现实命运,精神面貌焕然新,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

B.虽然民族振兴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是不够的,还非常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D.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在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革命文化及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推动普及和聚焦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第②段结合我国近现代历史阐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的原因,论证了涵养文化

自信的必要性。

B.文章在第③—⑦段中,从多个方面条分缕析地阐释了我们中国当下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第⑧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重在解决问题,主要阐述了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D.文章围绕“通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论题,逻辑严密也依次阐述了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理性思考。

3.根据京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并没有因早醒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很本改变,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因缺乏必要的自信而不堪一击。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股文化自信中的一时虚骄,自负膨胀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

可见,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影的。

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由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

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中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上,科幻作家韩松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

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画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

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

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影片<流浪里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认为,《流浪纪地球》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

“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意义。

他认为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

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刷、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

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摘编自《流浪地球》:

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光明日报》2019年2月27日)

材料四:

“《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慈欣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

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麦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

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

“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流浪地球>票房过40亿元:

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整体产值,中国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中的主力军,整个行业呈持续增长态势。

B.2018年上半年在国内科幻电影整本票房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从海外引进的影片,占比超过九成,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比例不足一成。

C.《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说明中国科幻产业布局并不合理,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

D.《流浪地球》票房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气告》中对2019年本土科幻电影票房将大幅增长的预测的准确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浪地球》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的一大原因是,它在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材料三中,孟华和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

C.尹鸿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的维度、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

D.比起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创造的“流浪地球”范式更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6.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场有何启示?

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囚鸟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

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

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

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

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

置。

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

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

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

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

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层半开着。

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下,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

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

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

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

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

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

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

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

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

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

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

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

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索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

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

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

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

“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捷灯夜读已成习惯。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时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

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

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

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

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

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是出静态来。

但,静不是这幅油色的真实底色。

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

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

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

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

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

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

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

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

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

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末尾的“厚重感”指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状态。

B.囚禁“我”的外在因素有“我”工作的不如意、哥哥的受伤、父亲的离世、债务的烦身、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等。

C.“我”对这只鸟经历了“今晚有鸟做伴”的喜悦,到因鸟被囚“空负翅防膀”而引起“我”的烦心,到自觉“残忍”负疚而放飞它等情感变化过程。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艺术力量。

8.写鸟就是写人。

请概括出文意所写的鸟与“我”的相同点,并作简要阐释。

(6分)

9.鸟是被人囚禁的,而“我”却是被自己囚禁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我”囚禁自

己的三种表现。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始由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

用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

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

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

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

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

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常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

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

昌再尹京,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人不奠居。

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

“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

”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昌”。

金人南侵,京师复戒严。

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捍敌之策,曰:

“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

愿勿轻与,丙檄天下兵集都畿,坚城守以遏其冲,简禁旅以备出击,壅河流以断归路。

前有坚城,后有大河,劲兵四面而至,彼或南下,堕吾网中矣。

臣愿激合勇义之士,设伏开关,出不意扫其营以报。

”帝壮之,命提举守御,得以便宜行事。

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

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

“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

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

”许之。

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

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

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

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忠愍。

(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册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B.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C.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D.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本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文中代指聂昌开始担任官职。

B.“阙下”文中指陈东及士庶因李刚被罢职而请愿跪伏的皇城大门。

C.“都畿”指京都及其周围地区,文中的“都”指宋朝都城开封。

D.“报聘”文中指金人提出议和条件后,宋朝须要派使臣回访金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昌正直敢谏。

无论是担任右司员外郎时还是同知枢密院时,他都积极谏言,且被采纳。

B.聂昌屡陷争端。

先因随从蔡京被王黼中伤,不再担任德安知府,后因同乡官司被贬衡州。

C.聂昌惩恶有方。

面对狡猾的恶少他把他们全部正法,而对赌博的行为他却放纵不问。

D.聂昌深忧国事。

他不但反对割让国土以求太平之策,而且主张积极备战以强化国家安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谓令所禁,昌曰:

“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

(2)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3题。

关山月

(唐)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

万里共胡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惜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写戍守的边关榆叶枯黄,让人秋意顿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B.第五句既照应首句“露湿”写霜露寒冻,又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兵士的艰辛。

C.第六句中“兵疲”写戍卒因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

D.第七八句与苏轼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由同工,表达出相似的美好愿望。

15.这首诗紧扣“月”来写,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写“月”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丰的人生

感慨的诗句是:

,。

(2)《庄子·逍遥游》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即将展翅南飞的大鹏的后背和羽翼

的语句是:

,。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互联网地发展中,相声毫无疑问发生了变化。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

惊呼传统丧失殆尽,或看举双手欢迎一切改造,显然都。

我以为,首要者,是不要谈变色变。

有人推業崇传统到唯传统至上,认为马三立、侯宝林等人都是,现在的演员再努力也难以,《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经典作品更是成为绝唱。

事实上,对相声来说,很多所谓的传统选段都是经过几代人打磨才有今天的面貌,相声的传统,从来都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是在适应中生存、与时俱进的。

其二是变中取辨,对相声的变化应当仔细辨别。

现在青年观众群体的兴趣、习惯都已经“互联网化”,(),因而需要在贴近年轻人趣味方面借鉴形式多元的网络综艺节目,但借鉴吸收不代表就要变成“你的样子”,其关键在于平衡艺术传统与观众趣味,找准改良的突破口。

变是常态,拥抱变北并且适应变化是我们对待事物发展的必然态度,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

期待相声等传统艺术祥式拿出新作品新风貌,在时代面前做一次洒脱漂亮的转型。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相声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显得“陈旧”不少

B.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显得“陈旧”不少

C.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相声显得“陈旧”不少

D.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显得“陈旧”不少

18.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新月异失之偏颇凤毛麟角望其项背

B.蒸蒸日上失之公允吉光片羽望其项背

C.日新月异失之公允凤毛麟角望尘莫及

D.蒸蒸日上失之偏颇吉光片羽望尘莫及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

B.但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

C.但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又是我们]继承和弘扬艺术传统的必然坚持。

D.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艺术传统的必然坚持。

20.下面是一则“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或不正确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缅怀死者的传统节日。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文明祭祀新时尚,让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绿色、感恩的清明节,值此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特此倡议:

爱护环境,绿色祭扫;告别恶习,安全祭扫;厚养薄葬,节俭祭扫。

敬爱的市民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