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946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docx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全文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繁荣农村的双重任务,他们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出现的“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民工荒”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较为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民工荒”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课题探讨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民工荒;企业;政策;社会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形成。

在此结构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被严格限制,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劳动力资源严重浪费,再加上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导致农业生产率的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道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由于政策的变化,严格的户籍制度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外出务工的欲望渐渐变的强烈。

80年代末期出现了“民工潮”。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以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改革的深入。

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人多地少的矛盾凸显。

与此同时,高速发展城市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激增,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掀起了新一轮外出浪潮。

“民工潮”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和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民工。

据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递增。

2000年初,农民工数量约为9400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拥有丰富而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却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这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2003年,“民工荒”初现端倪。

从2004年初开始有许多地区和行业农民工告急。

珠江三角洲,福建东南部,浙江东南部等吸收劳动力地区的企业纷纷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2005年蔓延至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

2006年,中西部一些地区亦出现“民工荒"。

尽管近几年来学术界有不少人对“民工荒"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企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民工短缺”的局面并没有真正缓解,“民工荒”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本课题就是基于此背景下选择“民工荒”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民工荒”产生的原因进行更深入地、更全面地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1.2研究意义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繁荣农村的双重任务,他们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较为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因而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

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问题,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然而,从掌握的现有材料来看,学者们对“民工荒”作系统的、全面的研究还是略嫌不足。

“民工荒”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民工荒”是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民工荒”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解决“民工荒”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03年末,我国沿海一些主要工业区域和出口省份出现民工短缺现象,使得“民工荒”代替“民工潮”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并逐渐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引起了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民工荒”的成因和对策。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现,存在的集中研究方向是经济学、管理系和财政管理等方面,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

除了上面三种方法之外,还有一些专家使用托达罗模型进行分析,结合研究需要加以修正拓展,使其能更好的为研究“民工荒”服务。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农民工开始讲起,从农民工的定义,现状和作用展开描述。

然后过渡到民工荒产生的原因,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企业责任,政府责任,社会原因和民工因素四个方面。

然后针对这四个方面,专家们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1.4研究方法

1.4.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都必须遵循的方法。

本文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民工荒”问题。

1.4.2文献法

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本文主要从图书,期刊,报纸,杂志,统计年鉴等文献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鉴别、分析,找出学者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1.4.3比较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从而总结出“民工荒"产生原因之一在于农民工自身。

2相关理论概述

2.1农民工定义

当年与费孝通先生共同研究小城镇课题的张雨林教授于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提出“农民工”一词,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农民工”一词也成为我国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代名词。

《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他们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但是他们己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经商。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2.2“民工荒”定义

“民工荒”现象始于2003年末、2004年初,刚开始媒体并没有用“民工荒”这一概念,而是使用“缺工”、“用工短缺”、“招工难”等词语来描述。

2004年9月自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民工荒”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围绕这一现象的专家讨论也以极为密集的形式出现,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到内陆省区,一时间“民工荒”成了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

对“民工荒”这一概念的提法,绝大多数学者没有异议,社会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

“民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

2.3农民工作用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30年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放眼各大城市,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各个岗位,都有农民工的身影。

从特大城市到小城镇,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农民工无处不在。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城市已经离不开农民工。

甚至在逢年过节来临,大批农民工返乡时,有些城市就要陷于瘫痪,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化吸纳的群体,也是城市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降低了城市企业的用工成本。

农民工在传统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城市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弥补了城市劳动力资源的不足,为城市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方面,农民工的流入增加了当地城市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实现了资本、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相互结合,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和优化配置,降低了城市企业的用工成本。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国有企业职工,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农民工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

农民的到城市务工,不仅在三大产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中低档商品的消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尽管农民工工资水平低,收入有限,个体消费有限,但是农民工数量众多,总体消费量不容低估。

农民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物质消费,如服装、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增加了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如文化教育、娱乐消遣等。

另外,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能力逐步加强,消费总量逐步上升。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基本生活在农民工的恩格尔系数很大,但是其消费潜力是很大的。

3“民工荒”现象及原因

3.1“民工荒”现象

从范围看:

“民工荒”已逐渐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蔓延。

2003年末2004年初,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国内“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区,此后从2005年开始,用工短缺现象逐渐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蔓延,甚至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深受影响。

今年尤其突出表现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我国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荒。

今年春节前后湖北省用工缺口达50~60万,其他劳动力输出大省重庆和安徽、四川,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过去那种地区性的用工荒正呈现扩大化趋势。

    从季节性看:

“民工荒”已从“季节荒”发展到“常年荒”。

民工荒爆发之初,有阶段性、季节性因素,比如秋季农民工回家收割庄稼,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等等,但是,近年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常态下也处于用工紧缺状态,比如浙江省德清县的数据显示,该县现有6000多家企业,每年常态化用工缺口约1万人。

甚至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开始招聘外籍民工(如越南、缅甸)。

这表明,用工荒已从“季节荒”演变为“常年荒”了,缺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从工种看:

熟练技工和普工都存在紧缺。

从目前全国的就业情况看,不但熟练技术工人全面供不应求,而且普通工人也存在紧缺。

技术工人多集中在制造业中,多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紧缺。

普通工人则多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保洁、护理、保安、搬运、产品组装等行业中,尤其是环卫、餐饮、保洁、护理、搬运等工种在全国各大城市均存在短缺现象。

实际上,各大城市对从事低端产业的普工需求量本身较大,但随着城市发展,经济调整等因素,生活成本包括衣食住行的刚性成本不断增加,普工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从流向看:

输入地和输出地存在互置,加剧了“民工荒”。

总体而言,长三角、珠三角、闽三仍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集散地。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打工的机会和收入增长较快,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且劳动强度和消费支出较低,关照家里方便,就近打工成为一部分农民工的优先选择。

并且本身中西部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导致以前的农民工“输出地”成为“输入地”。

河南省的调查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每年80%的新增劳动力开始在省内就业。

如此,则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减少,用工更加紧缺。

3.2“民工荒”原因

3.2.1企业责任

在企业招工过程中,工资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工资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到招工,也影响到企业内部原有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去留,因为对农民工来说,工资是其家庭收入的来源,是满足家人和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民工荒”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企业提供的工资偏低。

近几年来,劳动条件差、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依然不少,“民工荒”主要发生在此类企业。

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利润,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实力有限,劳动安全卫生防护装置和设施陈旧甚至缺乏。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就极力压低劳动力成本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成本。

在一些企业,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同一个场所,一旦工作场所受污染,则会导致职业病泛滥,这就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

另外,员工在恶劣的劳动环境下,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操作这些机器,结果必然导致工伤事故的频发。

此外,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着随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极力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而不给加班报酬、剥夺员工公休假的权利;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的现象。

3.2.2社会原因

《宪法》第45条明文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

”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基本限定为城镇职工,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及政策安排,在进城后没有正式身份,成了城市里的边缘人,无法充分享受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困难。

而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险、毒、重、累、的工作,在加班加点,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后,其整体身体素质受到很大影响。

在工作中,一旦遇到重大工伤事故或患上职业病。

因此,他们最急需的也就是在面临工伤、疾病等风险时有所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3.2.3民工本身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活环境有所改善。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缺乏逆来顺受、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大多数没有多少务农经历,在家并未吃过什么苦,但耳闻目睹了父辈外出的打工所受的苦。

他们进城务工不只是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对生活的期望较高。

他们的眼光较高,对工作敢于挑三拣四、挑肥拣瘦。

父辈在城市务工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对他们的影响较大。

他们比较“自我”,具有叛逆精神,当他们进了企业工作后,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自己的要求已经无法得到企业尊重和满足的情况下,他们不会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而会选择用脚投票,另谋高就。

4解决“民工荒”问题对策

4.1政府方面

4.1.1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保“有法可依”。

对于社会保险的接转问题需要靠立法来解决。

国家应尽快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障法》以实现全国社会保险的统一。

第二,严格执法,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对违反法律的用人单位给予纠正,追究其责任,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第三,逐步建立起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以帮助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工。

第四,加大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负责人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最新的社会保险政策和规定,监督企业履行为农民工缴纳保险的义务。

同时,在农民工中,做好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解释和引导工作,让农民工了解参保的重要性,以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积极行使自己应享有的权利。

4.1.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仅把城乡居民手中的户口簿统一称为居民户口薄这么简单,而是要去除依附在户籍上的种种社会功能,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即将其还原为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

可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去利益化。

改革的进度可以有所差别,对于特大城市,应循序渐进;对于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城镇应加快步伐。

改革牵涉到各个部门,必然触及到城市居民的利益,应当统一立法,严格执法来逐步解决。

4.2企业方面

4.2.1提高民工待遇

企业应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以对外吸引农民工,对内减少离职率。

近几年来,“民工荒”问题严重的地区和企业主要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进行低附加值加工生产。

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工资低的工作。

企业主要利润来源于工人的超时、超量工作。

在市场调节就业的情况下,工资水平的高低成为企业招工难易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企业要想不发生“招不到人”,必须切实提高工人的工资。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稳定员工队伍,扩大生产的需要。

4.2.2重视和善待民工

劳动密集型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典型特征是价格竞争而不是技术和质量竞争。

企业为了产品在价格上有竞争力,就靠压低工资、减少劳动者福利保障来获得利润。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一味谋求从劳动资源成本上获取竞争优势必然导致“民工荒"。

因此企业要想招到充足的工人,必须重视和善待农民工。

第一,从观念上重视农民工。

对于企业主及其决策者来说,要树立起这样的意识:

“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的劳动力是短缺“物品”;“人”是企业真正意义上最重要的因素;农民工是企业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

第二,从行动上善待农民工,积极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提升企业文化,增加文体活动,尽量满足农民工日益增大的精神需求,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农民工的向心力。

企业应自觉遵守《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正式规范的合同,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加大对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投入。

企业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对农民工进行定期健康体检等。

企业应尊重农民工价值,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保障农民工的安全与健康,做到以待遇留人、以环境留人、以情感留人、以文化留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从表面看上看,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3民工方面

农民工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接受教育和培训。

农民工自身应摒弃陈旧和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不良习惯,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接受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

农民工应自觉接受就业指导,改变传统的通过亲戚、老乡、朋友介绍的求职方式;自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业务水平,改变头脑中固有的“干苦力”思想;自觉接受文化和生活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变不良习惯,遵循城市生活的基本规则,适应城市生活,努力与城市文明接轨,提高与城市居民交往自信心;自觉接受法制教育,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树立起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增强与企业的沟通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舒胜兰.《“民工荒”成因及其对策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8);

[2]黎小艳.关于珠江三角地区“民工荒”问题的探讨.宏观经济,2006(6);

[3]马春辉.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劳动力问题的研究.开放导报,2004(12);

[4]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5

(2);

[5]周德军.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下的长三角与珠三角“民工荒”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6]王得文、蔡防、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

新趋势与政策含义》

[7]于芳梅,张晓晨.“民工荒”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

现代企业,2006(9);

[8]鲁开垠.《农民工紧缺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

[9]钱凤娟,王晓娣.“民工荒”成因及对策.企业经济,2005(11);

[10]丁文声,刘黎明.“民工荒”出现原因及其对策浅析[J].商贸现代化.2006

[11]BlackD.A.,GarenJ.E..EfficiencyWagesandEquilibriumWages.EconomicInquiry,

1991,29(3):

525-540

[12]DaleW.Jorgenson.TheDevelopmentofaDualEconomy.TheEconomicJournal,

1996,71(282):

309-334

[13]GustavRanisandJohnC.H.Fei.A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The

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51,No.4,p533-558

[14]HanX.StructurechangeandlaborrequirementoftheJapaneseeconomy.Economic

SystemsReseareh,1995,7

(1):

47-65

[15]JikunHuang,ScottRozelle.TechnologicalchangeRediscoveringtheengineof

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sruraleconomy.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

Vol.49(1996):

337-369

[16]谭爱花,李万明.后金融危机下“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开发研究,2011(4)。

谢词

时光荏苒,本科四年的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

过去四年的学习和工作给我的生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身边的老师、同学和亲人给与我很多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关心、帮助和执导过我的人表示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大学***教授【注意自己的老师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

感谢他为我的论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治学严谨、待人真诚、襟怀坦荡、勤奋不辍的精神使我终身受益,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此向恩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和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优良品质,他们带给了我很多的快乐,教给我很多道理。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谢谢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培养,祝他们身体健康。

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把真挚的感谢献给所有给与我支持和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