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823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docx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案例走近秦皇汉武

活动目的: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人们往往把他们相提并论。

他们一生中做过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活动课以“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旨在通过“‘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抉择”短剧表演和“千秋评说──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课堂辩论等两个相互衔接的课堂活动,达到使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1)知识目的: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特别是对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进而深化学生对秦皇汉武历史功绩的认识。

(2)能力目的:

指导学生围绕秦皇汉武的活动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编排节目和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搜集、处理历史资料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运用历史资料辩论历史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初步形成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史观。

(3)情感目的: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准备:

教师:

(1)给学生提供与秦皇汉武有关的历史资料、书籍或相关网站资料,为学生联系学校图书室、微机室或其他途径,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向学生介绍编演历史短剧、辩论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方法、技巧和要求。

(2)对学生进行分工

●历史剧表演

     ①指定或由学生推荐几位同学组成历史剧表演小组,在小组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分别任编剧、导演和演员(扮演汉武帝、大臣和儒家、法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指导该小组集体收集和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历史短剧。

     ③指导小组学生准备相应的道具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排练。

●历史问题辩论

    ①向学生提出活动任务和要求。

    ②指导学生组合成两大组作为辩论双方,每组推选3名同学组成辩论代表队,三名同学分别是一辩、二辩和自由辩论人。

    ③全班推选出主持人一名。

(3)准备与小品表演和辩论相关的影像资料(如秦皇汉武的大幅画像、秦汉疆域图,《英雄》、《大汉天子》的典型片断和主题曲),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剪辑成小型课件;在表演和辩论过程中适时播放,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氛围之中。

(4)布置活动课课堂──舞台、多媒体设备和其他必要组件。

学生:

●历史剧表演小组

     ①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收集和整理资料,编写历史短剧。

     ②扮演角色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排练,并准备相应道具。

●历史问题辩论

     ①两组围绕辩题收集和整理资料。

       正方辩题:

汉武帝功劳更大。

反方辩题:

秦始皇功劳更大。

     ②在全组同学的协助下,由各小组辩手整理资料撰写辩论提纲,筹划应对之策。

活动步骤:

(1)课前活动

       ①历史剧表演和辩论组成员按分工和要求搜集与秦皇汉武有关的资料

       ②编写小品或拟写辩论提纲,并加以排练

(2)课堂活动

       ①播放媒体资料,营造历史氛围和辩论情境,教师通过导言引入活动课

       ②短剧表演

       ③播放媒体资料,教师导入辩论活动

        ④在主持人主持下,双方论辩

       ⑤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探究新的问题活动过程:

(播放有关汉武帝的媒体资料,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并为教师导入活动课作铺垫)

教师:

(合着歌曲,吟咏《大汉天子》主题曲的开始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

五千年华夏,美丽的国土,演绎了多少英雄的故事。

同学们,当你看英雄的电影,听英雄的故事的时候,一定会为这些英雄的壮举而倾倒吧!

你是否豪情满怀,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呢?

那么,今天我就为你们提供机会,让你们穿越时空,置身秦汉,做一做大汉天子,在我们面前一展大汉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严。

[媒体显示]

历史短剧:

“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抉择

教师:

下面请大汉天子和臣下上场,为我们再现他当年做出重大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场面。

[媒体展示背景资料](旁白)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有学问的读书人到长安,亲自策问。

”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

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的主要条件。

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汉武帝(踌躇满志地吟咏汉高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想我高祖皇帝,依靠一班文臣良将,开创了大汉万世基业,后又励精图治,使万里河山重现生机。

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幸而不辱先帝伟业。

而今国富民强,可喜可贺。

诸位爱卿,寡人今天龙心大悦,尔等有何治国安邦之策快快奏来。

臣甲(紧张):

启奏陛下,臣闻创业不易,守成更难。

陛下承先帝恩泽,以雄武英才,发扬光大,真乃万世少有之伟业也!

想先帝当年,重用贤臣良将,创大汉天下。

今天下太平,百姓康乐,陛下欲长治久安,当广招人才,谋取良策。

如此,则是臣下和天下百姓之福也。

汉武帝(喜):

爱卿言之有理,正合朕意。

哪位爱卿还有本奏?

臣乙:

陛下圣明,体谅为巨之心。

记得秦相吕不韦说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当初秦国弱小,后发愤图强,任用商君变法,国力日盛,传至始皇,兵强马壮,终至囊括四海,一统天下。

我朝高祖皇帝开国以来,面对天下贫弱,一改暴秦严刑峻法,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既至文、景,天下初安。

今陛下以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比起高祖、文景之时有了突飞猛进。

陛下英明盖世,定当大展宏图。

然今世与高祖之时大异,若陛下一味守成,恐难以如愿。

以臣下愚见,不如宣天下方正贤良、博学多才之士人进京,向他们询问治国之策。

汉武帝(大喜):

爱卿果然忠心一片,时刻深怀国家。

卿等所奏之事,寡人已思考多日,正想改弦更张,大展宏图。

好!

侍臣传朕旨意,召集各地方正贤良读书之人到长安,朕要亲自向他们求取治国安邦之策。

大臣(面向学生传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凡天下郡国方正文学之士,于即日赴京,以备策问。

(媒体播放《大汉天子》中的书生参见汉武帝片断)

(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学生从座位上走到台上,面对武帝,作诚惶诚恐之状)

汉武帝(扫视台下,哈哈大笑):

古语说得好,得人才者得天下。

今我大汉一统江山,人才济济,安能不兴旺发达。

先生等今日不要拘于君臣之礼,畅所欲言,说说我朝当实行怎样的治国之策。

儒家(董仲舒):

草民一分布衣,身处草莽,蒙圣上宣召,得赌天颜,实在是齐天之洪福。

既蒙陛下垂询,草民斗胆进言。

今陛下亲召天下学子垂询对策,可知陛下之英武圣明,决不甘只作守成之君,定想大展宏图,创世所未有之伟业也。

汉武帝(惊奇地):

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一下就能猜透朕的用心,快请细细说来。

儒家(董仲舒):

谢主隆恩。

草民尝闻,有万世不变之基业,而无万世不易之法度。

高祖、惠、文之时,天下初定,国贫民弱,无力大举,以稳定民心,安抚天下为时务。

当是之时,百姓谋生不暇,岂有余力以求其他,清静无为当是上上之策。

现时,陛下上承先皇之基业,以雄才大略,国富民强。

然天下承平日久则民心生变,国土日广则越难治理,且自始皇焚书坑儒以来,因我朝政策宽缓,各种学说复兴,竞相传播,百姓无可适从,致使政令难一、上行而下违。

以草民愚见,陛下当舍无为而有为,重定治国之策。

倘若如此,定当大有作为。

道家(急迫地):

陛下,草民自幼深习黄老之学,今日蒙皇上策问,为汉室社稷计,斗胆进言。

前者儒生之言,草民以为万万不可。

语云:

“天不变,道亦不变”。

我高祖皇帝创立大汉,以道家学说为治国安邦之本,惠、文、景各帝因高祖之遗策,百姓安乐,天下承平;且陛下登基至今,运用黄老,国势昌盛,蒸蒸日上。

所以,以草民愚见,陛下当固守先皇之策,切不可听信儒生狂言,坏万世基业。

法家(气势豪迈,急迫地)陛下,草民也有话说。

汉武帝:

爱卿不要着急,慢慢说来,若合朕意,自当采纳。

法家:

陛下圣明。

今我大汉江山万里,亿兆黎民,治国安邦,重在法令统一,令行禁止。

草民闻之,小民有两畏:

畏天,畏天子法令。

然天道久远,小民敬而远之。

陛下替天行道,法令所出,既具天威,震慑群臣,约束百姓。

因而,陛下宜施天子之威,正法度于天下,严刑峻法,严明刑赏,百姓自当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如此,则天下整肃,江山永固。

况陛下英明盖世,定当大展宏图,道家“无为而治”,岂适用于陛下;而儒生之言宽远迂阔,亿兆黎民,愚顽无知,何以教化?

儒家(董仲舒,不屑):

陛下英明,自可明察是非。

道家所言诚不为虚,然不合时宜。

初国贫民弱,高祖为江山社稷,大封诸王,放任自为,然诸王势大即生非分之心,多有变乱;北边匈奴,高祖、文景之时,无为而治,款以和亲,既失汉家威风,亦难解除边患。

陛下雄武英才,犹矫龙在天,国力强盛,岂能听之任之,安于现状?

至于法家所举,臣以为不可。

俗语云:

“乱世当用重典”,我大汉国泰民安,岂可严刑峻法,且亡秦之祸不远,陛下不可不引以为鉴。

汉武帝(大喜,急切地):

先生所言极是,甚合朕心。

以先生之意当用何策?

儒家(董仲舒):

草民以为,以陛下雄武神才,代行上天之职,实乃天子。

理当立天子之神威,实行“大一统”。

然而今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盛行,且意旨相去甚远,书生师从不一而思想不同;更有甚者,学说混杂,百姓无可适从,陛下之法难以实施,天子之威无法树立,长此以往,则民心生变而社稷危矣!

草民以天下长久之计,以为陛下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凡不属儒家学说,孔子思想者,当一律禁止,勿使传播。

如此,则天下归一,一统可成矣!

汉武帝(喜形于色,哈哈大笑):

好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好一个“大一统”。

就如先生所言,寡人当颁行天下,立即施行。

教师:

真精彩呀!

使我大开了眼界。

不仅明白了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其实我们上台表演的同学个个都是英雄。

同学们说是不是呀?

学生:

是。

教师:

那么,纵观古代中国,同学们认为有哪些封建帝王可以称得上英雄?

学生: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

教师:

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满怀激情地写道: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在他的诗篇中把秦皇和汉武并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面对迎面而来的两位杰出帝王,你又是怎样看的呢?

你们认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谁的功劳更大?

下面就按同学们课前的准备,对这一问题展开一场课堂辩论。

[媒体显示,并播放《英雄》主题曲]

课堂辩论:

千秋评说──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

教师:

请主持人和各位辩手上台。

(主持人和辩手按课前布置各就各位。

主持人:

老师、各位同学,参加今天辩论的是由同学们自由组合的两支代表队,我在这里称为正方和反方代表队。

今天的辩题是《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正方代表队所持的立场是“汉武帝功劳更大”,反方代表队所持的立场是“秦始皇功劳更大”。

现在我首先来介绍一下双方辩论队的成员。

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的三名队员。

他们分别是:

一辩(XXX),二辩(XXX),自由辩论人(XXX);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

他们的三名队员分别是:

一辩(XXX),二辩(XXX),自由辩论人(XXX)。

评点人由历史老师担任。

好,现在我宣布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XXX)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2分钟。

正方一辩(XXX):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谁的功劳更大呢?

千百年来,尽管见仁见智者很多,但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首先要向大家申明一个观点,那就是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正因为如此,我方今天要告诉大家,就总体来看,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更大,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更高,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汉武帝的功劳更大。

政治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在边疆和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为以后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

所有这一切,都巩固了国家统一,扩大了祖国的疆域,对今天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具有重大的影响。

从对外交流来看,正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千古美名的丝绸之路。

从此,中西往来源源不断,丝绸之路留下了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谱写了多少中西友谊的颂歌。

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

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局面,历史上的强汉主要就是指这一历史时期。

当然,我方并不否认,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因他修筑长城,焚书坑儒,实施暴政统治,导致秦朝短期而亡,大大抵消了他的历史功绩。

至今人们都把他作为暴政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不是有一个孟姜女仍在不停地对他进行着控诉吗?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XXX)同学!

下面有请反方一辩(XXX)同学陈述观点,时间也是2分钟。

反方一辩:

谢谢主持!

老师、同学们好!

对方一辩一上来就强调要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但在评价汉武帝时却只看到他的功绩,甚至把过失也美化成为功绩,而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看到的却只是焚书坑儒。

请问对方同学,这就是你所说的全面而客观吗?

你举出了孟姜女的故事,但为何忘记了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的诗句呢?

你说“独尊儒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髓,为什么没有讲一讲它是怎样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呢?

我敢说,倘若汉武帝九泉之下有知的话,恐怕脸早就要变成关公了。

我方认为,同汉武帝相比,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劳更大。

且不说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只要稍懂一点历史的人都可以列出他的几项功绩。

六王毕,四海一。

他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泱泱中华大国的基础,那种气势是何等的豪迈。

他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我们常唱《56个民族一个家》,请问,这个家开始由谁创立?

试想一想,假如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中华民族又何以血肉相连?

假如不统一货币、度量衡,商品贸易如何便利进行?

而汉武帝呢?

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对秦始皇的继承和发展而已。

有人用孟姜女来控诉秦始皇,实际上是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能想得出对付匈奴的更好办法?

而匈奴的每次南下,都是“遍地狼烟,杀人盈野”,又岂是孟姜女的一个“哭”字所能解决的?

谢谢!

主持人:

感谢反方一辩。

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

我想首先征询一下双方自由人谁先发言?

……好,首先有请反方自由人发言。

反方自由人(XXX):

老师、同学们好。

对方一辩说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不明白的是,秦始皇重用法家学说,不是正和当今中国的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方向一致吗?

为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功绩,而秦始皇重用法家却是罪过呢?

主持人:

正方自由人,请。

正方自由人(XXX):

首先请对方同学不要故意歪曲了我方的观点。

实际上我方指斥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不是反对他重用法家。

秦始皇要加强中央集权,用法律来巩固统一,难道就只有“焚”和“坑”这些办法吗?

不知对方同学是否知道这样两句诗,“坑灰未冷山东起,原来刘项不读书”?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刻薄寡恩,心如虎狼”,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秦始皇不是幻想秦朝的天下“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吗?

结果怎样?

“二世而亡”。

何也?

暴政也。

主持人:

下面进入盘问阶段。

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向正方一、二辩依次提问,正方的回答时间共计2分钟。

反方二辩(XXX):

对方同学说汉武帝的功劳更大,在我听来汉武帝除了在巩固统一,开发边疆等方面继承秦始皇的事业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功绩。

我想请问对方一辩,我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从实际出发,你认为汉武帝在哪些方面超过了秦始皇,请举例。

正方一辩(XXX):

不知道对方同学知不知道这样一首歌谣:

“河阳在前,谷池在后,且粪且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说的是什么?

汉武帝大兴水利呀!

老百姓的日子可比秦始皇时好过多了。

反方二辩(XXX):

既然你们认为汉武帝简直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帝王,我倒要请教对方二辩:

太史公司马迁仅仅对李陵之事作了一些辩解,就遭宫刑,这又作何解释?

正方二辩(XXX):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其实,在我方的辩词中,根本就没有说过汉武帝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主,我们也不至于到了为达目的而不顾基本常识的地步。

我要告诉对方同学的是,作为人的汉武帝,是不可能没有错误的,就如对司马迁处以宫刑。

但这毕竟在汉武的一生中所占比例甚微,哪里能同始皇帝的暴政“有口皆碑”同日而语啊!

更何况《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晚而改过”呢?

主持人:

下面请正方二辩向反方一、二辩依次提问。

反方的回答时间共计2分钟。

正方二辩(XXX):

历史书上清楚地写着,秦朝有人口2000万,而被迫服各种劳役的就有150万人以上,男人不足,妇女也被征出运粮饷。

请问对方一辩,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反方一辩(XXX):

请正方同学不要舍本逐末,有意转移视线。

实际上我方从未否定过秦始皇的暴政,也不想否认。

我要告诉对方同学的是,我们今天要辩论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谁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而不是谁的过错多。

不错,始皇帝确实有一些被称为“暴政”的做法,但这同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相比,只能是非常次要的方面。

唯物主义不是要求看问题抓主流吗?

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才是秦始皇最具魅力的地方,要不然他凭什么在影响世界的100位历史人物中,排名第18位呢?

请问对方同学,你们所说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世界历史上排名多少位啊?

正方二辩(XXX):

请问对方二辩,就以你的说法,不知“焚书坑儒”算不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什么样的重大影响?

反方一辩(XXX):

主持人、各位同学,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同任何重大历史事件一样,“焚书坑儒”不可能不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

至于什么影响,我方从实际出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从客观上讲“焚书坑儒”确实对当时的文化起到过箝制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刚刚在众多诸侯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各派学说盛行,思想极其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什么比统一思想,巩固国家统一更为重要和急迫的呢?

至于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焚书坑儒”实在微乎其微,因为秦朝统治只有15年,他的这种文化政策并没有延续下去。

倒正是因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才形成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专制局面,若说消极影响,可以说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在具体的辩论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辩论时间和环节。

主持人:

下面有请老师对辩论作点评。

老师:

同学们好!

听了同学们今天的辩论,真有如沐春风之感!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占有了材料,在辩论中唇枪舌剑,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真是后生可畏呀!

其实,今天的论题是一个老题目,也是一个千古难题。

对于秦皇汉武,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在不好分出个谁高谁低。

有一句古诗写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认为,他们到底谁的功劳更大,这一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了历史、看待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还有我们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

主持人:

谢谢老师,谢谢各位同学,辩论到此结束。

(媒体播放歌曲《问天下谁是英雄》)

教师:

今天的活动课是一堂扮演英雄,评说英雄的活动。

那么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

毛泽东在诗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同学们,我们生活一个全新的时代,你们认为在这样的时代里怎样才算英雄?

你们能正确评价自己吗?

请同学们在课后写出自己的思考,我们在将在适当时候进行新的探讨。

学生天地:

资料1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

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县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肆兴作。

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资料2对秦皇汉武功绩的概括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

   消除内患     初展雄才            改革朝政    集权统治

   重用人才     兼并六国            北击匈奴    西通西域

   设立郡县      法令一统            调整政策    打击富豪

   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             勇于反省    西汉鼎盛

   穷奢极欲     暴政亡秦

资料3网上下载的网友对汉武帝的一些看法

麻烦各位,汉武帝是个高明的皇帝吗?

先来看看汉武帝的简单介绍吧: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

景帝死后继位。

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

葬于茂陵。

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继续景帝的政策,先后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实行“酎金夺爵”,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

经济上,刘彻采纳孔仅、东郭咸阳的主张,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开凿灌渠,大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思想上,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禁止传播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主要思想工具,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后来束缚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产生消极影响。

在军事上,刘彻先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还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又遣兵灭南越,以其地为南海、苍梧等九郡,统一了今两广一带地区。

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外交上,刘彻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往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地联系,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

还遣使到夜郎、邛、筰等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汉武帝非常注意选拔人才,下令各郡国,每年都必须向朝廷推荐“明当时之务”的人才,由朝廷量才录用。

因此武帝时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如屡败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通西域的外交家张骞,经学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等,不胜枚举。

史称“汉之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