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711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及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45分钟 85分)

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非选择题2小题,共37分。

考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5年5考)

1.(2017·山西五校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壁画。

此图可以反映当时 (  )

A.曲辕犁在北方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C.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D.集体耕作方式的优化

【解析】选B。

题干信息并未提到地理位置,也看不出铁犁的形态,因而无法判断其是在北方并且使用的是曲辕犁,故A错误;题干中可以看出铁犁牛耕的场景,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故B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的产量,故C错误;题干中展示出了铁犁牛耕,说明其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不同,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017·河南中原名校模拟)庄季裕《鸡肋编》中记载:

“(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材枓不能反映的是 (  )

A.北民南迁,数量很大

B.佃户种麦,不收麦租

C.精耕细作,重心南移

D.麦价飞涨,稻麦轮作

【解析】选C。

由材料中“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可以看出A正确;由材料中“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判断B正确;由材料中“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判断D正确;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

2.(2017·湖南雅礼中学月考)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C.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故A错误;根据材料“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可知是少数民族的牧业向南推进,故B错误;牧业南移没有体现经济互补性,故C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牧业南移,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故D正确。

3.(2017·临沂模拟)下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年 代

每斗米价

北宋景德四年(1008)

20文(淮、蔡)

北宋元

五年(1090)

60-100文(苏、杭)

南宋乾道三年(1167)

120-130文(临安府、浙西)

A.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商业环境遭到破坏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解析】选A。

两宋时期,随着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北方大量人口的涌入,江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因而出现了米价日益高涨的现象,故A正确。

【加固训练】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解析】选C。

经济重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故A错误;北宋以后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呈现出南迁趋势,故B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正确;湖南、云南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故D错误。

4.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 (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选D。

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正确。

5.(2017·深圳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选B。

材料中“分配给每个儿子”信息表明宗法制的传统并未颠覆。

故A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题干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正确;材料主要是讲农业,工商业与题干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错误;题干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错误。

6.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宋代时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的流转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可知,民间的土地买卖得到了政府的承认,政府维护土地买卖。

故选D。

7.(2017·惠州模拟)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解析】选A。

门阀氏族拥有着数量庞大的奴婢和耕牛,唐初取消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而不再对门阀氏族进行政策上的倾向和照顾,标志着门阀政治出现了势力衰落的情况,故A正确。

8.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 (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直接影响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故B正确。

9.(2017·山西五校第三次模拟)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解析】选C。

明清时期优化农业种植,带来的直接影响即是粮食产量提高,故选C。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二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5年1考)

10.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

这一严格的要求表明 (  )

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考工记》、工师检验与严格把关,断定是官营手工业,根据“……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可以得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故D正确。

11.(2017·河南三市模拟)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

此变化 (  )

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

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

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

【解析】选D。

根据“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无法判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确定受官营手工业产品的影响,故A错误;在发展方向上追求“竞作机巧”“竞通珍异”与品牌意识无关,故B错误;对这一领域的不断创新,应该对工商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故C错误;“竞作机巧”“竞通珍异”属于技术革新的范畴,故D正确。

12.右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

与右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 (  )

A.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B.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

C.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

D.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

【解析】选A。

图片反映的是妇女纺棉,棉纺织技术由黄道婆改进和革新,A正确;图片体现不出棉纺织品增多,丝织品减少,B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衰落的结论,C错误;D“首倡”过于绝对,D错误。

【加固训练】

17世纪晚期的在华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7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正确。

13.(2017·济宁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繁衍问题。

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唐代的刘晏则说:

“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明代的丘浚则指出:

“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繁衍过多之弊端。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

“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

”至乾隆五十五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

“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数倍)。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

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

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的工人失业。

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

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3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据材料一“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得出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等;第二问据材料一“人民众而货财寡……故民争”得出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等。

(2)题第一问据“工业革命导致”,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第二问据材料二“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得出,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

答案:

(1)重视原因:

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人口增加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

(6分)担忧原因:

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人口过多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并滋生种种弊端;土地和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有限。

(6分)

(2)原因: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

(9分)问题:

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

(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犁牛耕、施肥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可结合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

解读材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参考条目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将材料所列的时间呈现方式,修改为以专项形式,按时间展示,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演变过程。

答案:

建议一:

“春秋战国”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

(2分)理由:

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地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

(10分)

或建议二:

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

(6分)理由:

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及其成就。

(6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