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436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 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学精炼第1课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

92282005】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④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⑤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⑦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⑧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A.②④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⑦⑧D.③④⑥⑦

【解析】 ①没有通假字;②“吾今且报府”的“报”是“赴”的通假字;③没有通假字;④的“还”是“环”的通假字,“还柱而走”是“环柱而走”;⑤没有通假字;⑥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慧”;⑦没有通假字;⑧的“衡”是“横”的通假字。

【答案】 B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⑦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

⑧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A.①③④⑦B.③⑤⑦⑧

C.③④⑤⑧D.③④⑤⑥

【解析】 ①“始一反焉”是“始一返焉”,②“雷鼓大震”是“擂鼓大震”。

③④⑤⑥都没有通假字。

⑦“辞决而行”是“辞诀而行”,⑧“吾党菁华”是“吾党精华”。

【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①死生,昼夜事也 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 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

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解析】 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

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问题。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以为何如

B.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

C.夫人情虽爱其子

D.中外孤寡皆归焉

【解析】 A项,“以为”,认为。

B项,“山东”古义为“太行山以东的地区”;C项,“夫”是发语词,“夫人”古义是“夫”与“人”的连用;D项,“中外”古义即“内外”。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解析】 D项,“屈平”句为陈述句,“城北”句为判断句。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D

6.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导学号:

92282006】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 A项,主谓倒装。

【答案】 A

7.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解析】 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都承前省略了主语;D项,省略介词“于”和“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答案】 C

9.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向下;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项,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名词作状语,亲手。

例句与A、C、D同。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92282007】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解析】 A项,形容词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作名词,圣人;C项,形容词作名词,深度;D项,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

D.年十七,好古文

【解析】 A项,名词作动词,出现龙;B项,名词作动词,责备;C项,名词作动词,处罚;D项,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答案】 D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解析】 文段中的“其积于中者”与“其发于外者”,“其清音幽韵”与“其雄辞闳辨”是对偶句;“浩如江河之停蓄”“烂如日星之光辉”“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是对偶句和排比句。

根据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了。

【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参考译文】 

先生具有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上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把这些充盈于文章,体现在议论中的时候,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

蕴积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星辰的光辉。

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

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先生的著作,就能知道先生的为人。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92282008】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

然后运用排除法断句,“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移书诘盗”意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

“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

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

①“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

“虔”,恭敬。

“必”,一定。

“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

②“尝”,曾,曾经。

“救正”,指纠正弊病。

“讥”,讥讽。

“固宠”,加固宠幸。

【答案】 ①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②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

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

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

“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

”(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

公亮说:

“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

”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

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

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

公亮说:

“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

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

”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

公亮质问他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于是前来赴席。

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

过了一年,返回京师。

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

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

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

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

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92282009】

樊逊,字孝谦。

河东北猗氏人也。

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

既而自责曰:

“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

”欲同勤事业。

母冯氏谓之曰:

“汝欲谨小行耶?

”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以自劝勉。

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

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宾客。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

“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

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

“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

高悬王爵,唯能是与。

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

”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

“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

”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

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

“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

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

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

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会”为动词“聚集”之意,后应有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故应在“宾客”后断开,可排除A、D两项;“学富才高”是指“学问广博,才能高显”,和“此人”构成完整的句子,应在“才高”后断开,故排除B项,选C项。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吏,掾属。

“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

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

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一心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

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勤苦,就写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

他认为国家应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还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

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多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主持校定群书”错,原文是说樊逊等十一人一同被召来修订。

“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于文无据。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专注于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施与恩德来抚爱百姓。

②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

【参考译文】

樊逊,字孝谦。

是河东北猗氏人。

樊逊年幼读书时,常常受到兄长樊仲厚待。

不久(他)自责地说:

“(我)名义上是人家的弟弟,(却)独享安逸,难道心里不感到惭愧吗?

”(樊逊)想要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

母亲冯氏对他说:

“你只注重小处(而没有远大的志向)吗?

”樊逊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潜心钻研典籍,常在墙上书写“见贤思齐”来勉励自己。

恰逢本州沦陷,(樊逊)寄居在邺郡,在临漳县衙里做了一名差役。

县令裴鉴为官清廉勤苦,招来了白雀等祥瑞之兆,樊逊进献了(自己所写的)十首《清德颂》,裴鉴十分赏识器重他,便提拔他做了主簿,又将他推荐给右仆射崔暹,成了崔暹的宾客。

后来崔暹聚集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在座,讨论想要任命府僚一事。

崔暹指着樊逊说:

“这个人学识广博,才能高显,是最好的行参军(的人选)。

”元旭看着樊逊说:

“怎么能(让他)就任呢?

”樊逊答道:

“我家不是世荫的门第,不敢担任这样的重任。

”天保元年,本州再次征召举荐(樊逊)为秀才。

天宝五年正月,皇上下诏书征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回答说:

“如今朝廷的三公九卿,也是上天授予陛下的,和他们一同治理国家,有什么愿望不能实现呢?

高官显位,只能给予有才德的人。

不使他们像桓谭一样,因为反对谶纬之学,职位只能达到郡丞(的级别);(不让他们)像赵壹一样,怀有奇才,只能做到计掾这样的小官。

那样就会天下归心,人神都会知恩感德,有才德的人离开会再回来,如果能这样的话,便可以问心无愧了。

”(皇帝)又问刑罚的宽严,樊逊回答说:

“只有陛下您,天不亮便临朝听政,专注于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查诸侯,施与恩德来抚爱百姓。

君主统御国家,一定以礼乐教化为先,如果有不顺从的,才用刑罚,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自然安定,大道得以施行。

”天宝七年,(皇帝下令)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一起被尚书召来共同参与修改审定工作。

当时秘府中有错误的书籍很多,樊逊于是建议说:

“汉朝的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每完成一本书的校对,就呈上表章,总是说:

将臣刘向的藏书、太史公的书、内外的书籍收集起来,将多个版本相互比照校对,然后定稿。

刘向的这些旧事,被保存在府阁,假如要修改审定群书,必须借助更多的版本。

邢子才、魏收等都是收藏书籍极多的人,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

”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

天宝八年,(皇上)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的官吏考策问,樊逊是当时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