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326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共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以上的项目填写清楚。

3.用蓝色或黑色笔答卷。

4.本试题设卷面书写附加分3分。

得分计入总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20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一、完成1—7题。

(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3分)

骸_______骨静谧_______憔悴_______

luán_____生滑jī_____连gèn_____

2.下列书写无错别字的—项是()(2分)

A.随声附合一刹那间紧急煞车神通广大

B.荒凉寂寞恍然大悟学习戒鉴莽莽榛榛

C.不知所措诲人不倦无可挽回骇人听闻

D.踉踉跄跄塞翁失马爱慕虑荣更胜一畴

3.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2分)

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

4.下列对课本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风筝》一文是鲁迅先生回忆兄弟之间的一段往事,反映出“我”的宽容;弟弟能自我反省,知错能改,从而表达了同胞之间的手足之情。

B、《塞翁失马》一文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可能变成好事,所以不能将事物看死,而应辩证地看待事物。

C、《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一共向我们展示了六幅图,按顺序是:

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D、《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它犀利地讽刺了皇帝的自欺欺人以及大臣们的虚伪,还告诉我们应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5.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5分)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龟虽寿》)

③《次北固山下》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④孔子的名言“,。

”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亲爱的同学,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寒假,这是课外读书的好时机。

下面是一张好书推荐卡,请你从下面的篇目中向大家推荐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3分)

书目:

《繁星·春水》《西游记》《伊索寓言》

好书推荐卡

作品

作者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

(情节或一首诗歌)

我推荐的理由

7.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出你的感受。

(3分)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

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

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

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

(1)读完以上材料,相信你深有感触。

请你就三句话中的某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谈谈认识。

(2)你的家庭教育内容或许与以上材料所述类似,或许根本不同。

能简单介绍你们家庭的教育特点吗?

请用“……既……又……而且……”的句式表达。

第二部分阅读(40分)

二、阅读,完成8—9题。

(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12分)

一个美丽的错误

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

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1分。

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竖列的是“1吨”“2公斤”“3克”。

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连了道线。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

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

“我爸爸是个挑砖工。

我希望所有的砖头不要太重,每块砖只有3克就好了。

我爸爸太累了。

我爸爸太辛苦了。

我爱我的爸爸!

”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段话:

“爱心加1分。

你得了满分——爱心满分。

祝贺你!

爱心满分!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毛呢?

天真,孝顺,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与挚爱。

那么,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位老师呢?

耐心,智慧,善解人意……一个多么可敬的老师,是她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是她为孩子的爱心增添了光明的亮度。

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老师也跟着存心“错误”了下去,一道连线对接起来的,也许是两颗同样纤细质朴的善良的心……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故事: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阿爹还没走(当地人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

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

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

因为阿妈胆小,怕鬼。

我也怕。

听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文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

那一页,老师没有给分,只是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接着,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怪”孩子的老师。

当我看到这篇作文,会不会感动呢?

说实在的,此时此刻,我真的也想像毛毛的老师那样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这篇作文上画一个红红的勾,倾心聆听一次孤儿寡母的爱与哀愁,轻轻地抚摸一下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创痕,拓宽一个孤寂孩童爱的出口。

《圣经》里说:

“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帕斯卡尔说:

“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孟子说:

“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而我想说的是,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爱那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我喜欢那个美丽的错误……

(选自《小品·美文》)

10.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错误”,这个“错误”究竟“美”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1.一个美丽的“错误”在文中第一个故事中已交代清楚,阐释全面,可作者又引入了第二个有关作文的故事。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3分)

12.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4分)

13.本文故事中两个学生的想法、做法引人深思。

假如你是这两个学生的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将会作出怎样的评判?

请任选其一,写一段能体现自己独到思考和见解的点评性文字。

(3分)

四、阅读,完成14—17题。

(12分)

鹦鹉鱼的睡衣

在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伴。

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

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

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

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

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

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

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

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

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14.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

(4分)

15.第4段中加点的“就能”和“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

16.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2分)

17.文章末尾说“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作茧自缚”的某些行为。

(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甲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①。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⑤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袁公,拜访,问候袁绍。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法,效法。

18.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①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弱者抚之以仁()④孤往者尝为邺令()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20.[乙]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分)

21.结合[甲][乙]文,请你谈谈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分)

第三部分写作(60分)

六、写作:

22、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又一个日子组成的,寻常的日子似乎平静无波,单调无奇,但生活中总有一些日子注定会因为一些不寻常的事、不寻常的人,牵动我们的情感,撞击我们的心灵,深深地镌入我们生命的年轮。

请以“一个让我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根据自己的感受,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表示情感的词语,如“自豪”、“悲伤”、“感动”、“振奋”、“懊悔”等,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3、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1分)

一、1、háimìqiáo孪生滑稽连亘(每空0、5分,3分)2、C(1分)3、B(2分)4、A(2分)

5、①老骥伏枥,烈士暮年②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千载谁堪伯仲间④问渠那得清如许⑤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⑥生子当如孙仲谋⑦八千里路云和月空悲切(每题1分,共7分))

6、4分略(情节各1分,推荐理由各1分)

7、共2分

(1)如:

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丧失个性和创造力;使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其他素质,发展不健全;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自暴自弃。

(1分)

(2)(略,1分)

第二部分阅读(39分)

二、(共4分)8、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每个要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2分)

三、(共12分)10、毛毛通过故意错答试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辛苦劳作的父亲的同情、怜惜和希望减轻父亲劳苦的纯真想法;体现出了天真孩童的拳拳爱父之情。

(2分)

11、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更能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自己的爱与感恩之心;通过故事中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做法比较,启发教育者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捕捉和感受儿童细腻的情感,珍惜儿童所拥有的“真、善、美”。

(3分,答对两个要点即可得3分)

12、含义:

看似错误的事情,实则是朴素而美好的,这些做法折射出儿童内心的真纯与爱心的美好。

(2分)作用:

体现反常思维,使文章题目显得新颖独特,更能引起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2分)

13、依据见解的独到、表达的通顺程度酌情赋分。

(3分)

四、(共11分)14、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每个要点1分,共4分)15、“就能”一词,强调了鹦鹉鱼编织时间之短;“才能”一词,突出了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每个要点1分,共2分)

16、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为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2分)

17、如:

像发明汽车,造成大气污染;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造成生态破坏等。

(开放性试题,3分)

五、(共12分)[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元方说:

“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

“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18、①期:

约定②去:

离开③以:

用④尝:

曾经(每个1分,共4分)

19、①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②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每句2分,共4分)

20、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问元方父亲与自己究竟是谁在效法谁。

(2分,答对意思即可)

21、从两文看,陈元芳是一个诚信,明理,聪明机智的孩子。

特别在乙文中,他以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学习为例,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

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